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春秋战国在线阅读 - 春秋时期称谓

春秋时期称谓

    很多人看到这书的称谓恐怕有些别扭,特此发一章解说一下春秋时期的称谓。

    1,天子称谓

    春秋时期天子称王,这是沿用先代的习称。夏、商、西周三代天子皆称王,而不称帝。

    “天子”是尊称,《曲礼》说:“君天下曰‘天子’。“王”是正式称号,“天王”则是最高称号。

    王生时一律简称“王”,死后以谥号称之,如周文王,周武王。周朝有追谥的礼规,天子,国君,大夫死后根据其平生表现追封一个谥号,“文”、“武”就是死后的谥号。关于谥号的各种含义《史记》最后一册有一附表可参看。

    天子自称“余一人”或“予一人”。古字“余”与“予”相通。这是天子面对臣下及诸侯国君朝拜时的自称。《周语》内史过在与周襄王对话中引《尚书汤誓》说:“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论语》上也说:“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天子在居丧期间自称“小童”。天子蒙难之时自称“不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周襄王遭叔带之难遣使来告曰:“不谷不德,得罪母弟叔带,现避难在郑国,特来相告。”后有评语说:“天子凶服、降名,礼也。”这是说按礼规天子蒙难之时身着凶服,自称也要降一等。

    天子周王的儿子称王子,孙子称王孙。我们知道王孙满答楚子问的故事,王孙满就是周王的孙子,名叫满,故称王孙满。周王室姓姬,王孙满的姓姬名叫满。称他为王孙满,其实是对他出身的一种尊敬。

    王的继承人则称太子,有时也叫世子。

    2,国君称谓

    天下君主为王称天子,那么各诸侯国国君该怎么称呼呢?

    诸侯国国君有两个通称,一个是“君”,所有诸侯国不论大下一律称其君主为“君”,这就是“君”的最初含义,一国之长。人们可以称齐国国君为齐君,管鲁国国君叫鲁君。

    国君的第二个通称叫“公”。周朝时有爵位之分,共有五等爵位:公、候、伯、子、男。各诸侯国按爵位分为五等。公爵国国君称公,侯爵国国君称候,以此类推。但一般情况下,不论是何等爵位国君一律尊称“公”,只有在正式场合如朝觐天子,诸侯盟会等场合才严格按其爵位相称。如齐国是候爵国,国君称齐侯,郑国为伯爵国,《左传》中常常称其为郑伯。

    尽管生前有区别,然而死后一律称公。故有齐桓公,郑庄公之称。就连子爵国邾国其国君也被称为公,如邾文公等君。

    国君自称为“寡人”。“寡人”是一种谦称,原意是寡德之人。

    国君居丧及有难之时自称“孤”。《左传》庄公十一年宋遇水灾,鲁国派人去吊问,宋闵公自称孤,说:“孤实不敬…..,”又例,晋平公死,诸侯欲见新君,叔向说:“孤在衰绖中…..,”

    国君在天子面前自称某土守臣,天子称异姓诸侯伯舅,而管同姓诸侯叫叔父。如周王称呼晋文公为叔父,而对齐桓公则叫伯舅。晋国与周王室同姓,都姓姬,而齐国姓姜。

    国君称公,国君的儿子们则称公子,孙子被称为公孙。

    公子有嫡出庶出两种,国君正夫人所生的儿子叫嫡子,妾生的儿子叫庶子。而将成为国君继承人的那个公子则叫世子。世子有时也用于王位继承人称号,与太子混用。

    3,大夫称谓

    大夫在君前称名,这是惯例,即所谓“君前臣名”,如“臣某某”。但对卿大夫而言,则不常这样。大夫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三种。上大夫为卿,也称卿大夫。卿大夫在君前自称“臣”,往往不加自己的名,而中、下大夫在君前则要加上自己的名。

    大夫们在国君面前,不管对方职位高低,一律叫对方的名,即使儿子对父亲也如此。《左传》成公十六年鄢陵之战,晋国栾鍼在晋君面前直呼父亲的名“书”。栾书当时是晋国的正卿(一国宰相),他的儿子仅仅是名大夫,但不可破坏“君前臣名”的礼规。

    大夫在天子面前,自称陪臣,在他国国君面前自称外臣。

    大夫的儿子没有特别的称呼,《白虎通》上说大夫的儿子称大子,士的儿子称冢子,《左传》中却没有实例。

    大夫的儿子也有嫡子、庶子之分,但其家族的继承人一般来讲一定是嫡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赵衰将儿子赵盾立为嫡子之事。赵盾是庶出,且排行老四,按礼规不能作为家族掌门人,但赵盾有才干,特把他提拔到嫡子之位,且位列第一,赵盾后来便成了赵氏家族的掌门人。

    4,士的称谓

    士是比大夫低一级的仕人,与大夫合称为士大夫。(即现在的国家公务员。)由于士的地位较低,故自称贱私。

    5,两个普遍的称呼:

    (1)“子”的称呼。

    “子”是一种尊称,一般用于大夫之间,但此尊称在春秋初期却不常用,原因是这种称呼不是谁都能享用的,只有身居高位,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被称为子。这样的人如晋国的执政正卿赵衰,鲁国的执政正卿季孙行父等。后来,卿大夫皆称子,渐渐地此称呼也被一般人所用,用来称呼受尊敬的学者等人,如孔子、老子、庄子。

    “子”这个称谓一开始只单独称一个“子”字,有时候加上被称呼人的姓氏或排行,范子,季子等,而对已死的人,则多与其谥号连称,如孔文子等。后来变成一个通称“夫子”,孔夫子即是此例。

    (2)排行称谓。

    以排行相称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称呼。兄弟姐妹之间的排行按其大小分别是伯(孟)、仲、叔、季。《左传》中以排行称谓的人非常多,如叔向、敬仲、孟子,伯姬等等举不胜举。这类称呼后来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礼貌性称呼,如大叔、大伯。

    三,女人称谓

    天子的妻妾叫王后,王后对天子自称为老妇。

    国君的正妻称谓正夫人,其他妻子称谓妾。国君的夫人自称小君。其他妻妾自称婢子。国君死后,其寡妻自称“未亡人”。《左传》成公九年,宣公的遗孀穆姜说:“施及未亡人…..。”自称为未亡人。

    大夫的正妻称谓妻子,并被称为“主”。

    国君的女儿同儿子一样也称公子。《战国策》中山策:“公何不请公子倾以为正妻?”

    对女人除了父母,丈夫外别人不可直呼其名,只能称其为夫人等尊称,但有时可呼其姓氏,如《左传》隐公元年对郑庄公的母亲,庄公和大臣都称其为“姜氏”。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女人的真实名字几乎是没有留存在史书中的,所以女人的面孔更多了一层面纱,史书对女人的称呼有一下几种:

    1,排行加姓,

    《左传》开头提到鲁惠公的妻妾有孟子、仲子。孟、仲是老大、老二的意思,子则是姓,说明两位女人来自宋国,宋国姓子。

    2,谥号加姓,

    接着上面鲁惠公的第三位妻子叫声子。“声”是死后的谥号,子是姓。

    3,谥号+排行+姓

    齐灵公的母亲被称谓声孟子,声是谥号,孟是排行,子是姓。

    4,国名+姓,

    齐姜、陈妫。齐、陈是国名,姜是齐国公室姓,妫是陈国姓。

    5,丈夫的谥号+本人姓

    郑庄公的夫人庄姜,庄是郑庄公的谥号,姜是夫人的姓。

    6,国名+谥号+姓

    齐文姜。齐是国名,文是谥号,姜是本人的姓。

    7,如果是王室之女出嫁,则称其为王姬。姬是周王室的姓。王表示此女出自王室。

    8,国君死后,其寡妻自称“未亡人”。《左传》成公九年,宣公的遗孀说:“施及未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