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还有人会说,我不会格挡了对方的攻击再钩他们马腿么? 那纯属扯淡,骑兵冲锋的速度比人跑步快多了,你刚刚在上面挥舞的武器想一下子就在地上挂马腿,那简直就是妄想,除非运气爆棚,否则,冲进重骑兵方阵的人就只有被撕碎的下场。 所有西夏骑兵都清楚正面对抗重骑兵的后果,所以能躲开的都躲开了。而李达又不是傻子,看见高高耸立在西夏军阵中的王旗,他们的目标当然就是那触手可及的天大军功了。 五个月的辛苦训练,换来了这么一场荣耀的胜利。跨羁绊,撞沙袋,躲木桩,一样样的训练,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和马,最终剩下的这五百人不敢说是全大宋最精锐的骑兵了,但也绝对能冠绝天下。 身着特制的明光铠重甲,五百破阵子最终杀破一里地的西夏军镇后,竟然还剩下了四百六七十人,而他们所过之处,遍地都是哀嚎的西夏人马,不仅仅是人,就连健硕的马匹在跟重骑兵对撞之后也很少还有能站起来的。 被几百人盯上的李坤吾还想着带着亲兵反冲一波呢,可是他们没想到,重骑兵跟重骑兵也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他身边的亲兵们,各个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不敢说以一敌百,但是以一抵十还是很轻松的。 可是对上对面那群怪异的铁疙瘩,引以为傲的武技变得毫无用处。李达他们的战术简单到无脑,就是高速冲锋中刺中目标一种杀伤训练。 几十斤重长六七米的龙枪,不仅仅是夹在骑手的肋下,还用皮带固定在骑手身上和马鞍上的。巨大的冲击力根本就无法破坏钢芯木皮的超重骑枪的,甚至想打落它们都不可能。 而无数次在飞奔中刺中迎面砸来的那些沉重沙包,人头大小的沙包都能刺中,更别提迎面冲来的那些人马了。 波浪次的密集冲锋犁过三遍,对面啥都剩不下,就连跳出来还行反抗一下的李坤吾都被一枪给穿了个透心凉。 当李达的长枪上挑起一位嘴角流血大声怒喝的黄袍将军的时候,所有战场上的人才发现,西夏的主将竟然被人击杀或者生擒了。 离得近的都明白,被那么大一根枪捅进去,肯定活不了。于是有些人就开始哭喊着往回跑了。他们这一哭喊可是把李达他们吓了一跳,以前的战术课上,赵羽曾经分析过武安军的几次战斗,就拿最经典的战例来说,当初辽国大军攻打阳方镇的时候,如果耶律淳当场被杀,那胜利的还未必是武安军。 战场上主将被斩杀,或许会让敌军崩溃,但是也有可能让凝聚力很强的军队变成哀兵,哀兵必胜的话不是说说玩的。一旦抱着必死的心去打仗,那么战局的形式可能就千变万化了。 不过事情并没有向李达的想象中那么发展,西夏的军制跟辽国是两种模式,西夏人身披铁甲为皇族禁军,身披皮甲的是府军,没有甲胄的是临时征召来的青壮男子。但凡是西夏的大户人家,基本家中的男丁都要挂个府军的名号。 府军的甲胄兵器都是统一由官府置办的,每年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去统一作训,所以制式统一的府军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基本相当于大宋的禁军水平了,只不过由于他们西夏马多,府军基本都是骑军,步卒并不多。战斗力反而要高于大宋的普通禁军。 至于其他来充数的青壮男子,基本就是充数的,真正打起仗来,顺风还好说,逆风直接就能把自己人冲散了。不过好歹经过历年的战争,西夏的男子当中几乎无人不知兵,能骑上马的青壮基本都打过仗了,冲击中军这种严重错误是不会发生在他们中间的。 由于只有皇族禁军对身为皇族的李坤吾有直接领导权,所以当皇族禁军死干净后,李坤吾才失去了对整个西夏军队的控制权。 其实根本不用宋军再打了,只要包围起来,西夏的所有骑军基本都会投降,他们的忠君爱国思想可不怎么强烈,再说了投降宋军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跟投降辽军不同,投降宋军顶多就是拉去游街之后再放回西夏,投降了辽军,基本就只有当奴隶一条路可走了。 当然,这也还得说说辽军的军制,在大辽皇帝的疯狂屠刀之下,所有依附的部族都是战战兢兢的,身为皇族统领的耶律淳如果被俘或者被杀,那么跟着一起出兵的那些家伙,不论好坏亲疏,基本上全族被灭都是少不了的。因为辽国不缺人啊,莫大的个草原上,星星点点的到处都是牧民,只要一召集,十万二十万的队伍轻松就能拉出来,甚至召集百万大军也不过三五个月的事情。 可是这要是放在大宋,那就困难了,首先要通知各个地方的府军准备兵员,然后将准备好的兵员拉到一起集训,从参差不齐的兵员当中选出可战之人编为主力,剩下的搞后勤。再筹集好粮草开拔,去往战斗地点。仅仅这一套流程下来,最快也得一年。 因为吃空饷的情况在大宋基本是常态,不吃空饷的军队才真正是稀罕物。驻地军队两千,征调一千人去前线,按说不算难事,可是正常情况下,两千的名额,能有一千兵员就撑死了,并且能进去拿军饷的都是有关系的,好歹也算公务员啊。打仗能让他们上么?肯定不可能,只能到处拉壮丁和摊派徭役了。 好在大宋这个时候流民比较多,也就是没有土地耕种的农民数量比较多,一旦有某地发生灾祸,流民的数量更是暴增,将这些无处安置的流民编制为厢军,反倒是不错的维稳手段。 在战争准备阶段,宋军就差着辽军一大截,更别提打仗了。辽军基本全是骑兵,就连步兵都有马匹,而宋军全是步卒,基本很少有马匹,这还打个毛啊。所以宋军只能固守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