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唐西域少年行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一十章:碧波尽染英雄血(三)

第一百一十章:碧波尽染英雄血(三)

    桑干水源于河东朔州,东流经幽州入海,在幽州与大运河汇通,范阳军可逆流而上支援云州。

    为切断幽云二州的水路交通,李光弼在夏日水涨之前,征调匠人锻造铁链巨锥,密布河中,封锁水道。熟读兵书的李光弼岂会不知三国时王濬楼船破吴的典故,故他清楚铁链锁河只是权宜之计,治本之策当是收复云州,编练水师,顺流而下,直捣幽燕!

    “可惜,若非长安生乱,王正见返京,河东战局何至于此!”

    太子逼宫之前,朔方军围攻云州的战事虽遭遇阻碍,然王正见麾下的河东军擒安庆宗、复北都、出井陉、困常山,势如破竹、无往不胜,令叛军胆寒。

    故云州高秀岩部虽得回纥部暗助,然李光弼却并不着急,毕竟只要王正见攻克常山,不但能斩断叛军老巢与洛阳的粮道,还可随时北上分割幽云二州,令叛军首尾无法相顾,那时云州之敌将为瓮中之鳖。

    眼看叛军即将陷入困境,长安城中却风云突变,李光弼与王正见先后接到进京勤王的诏书。李光弼犹豫不决间,来自郭子仪的密信让他下定了决心:“昔可拒姝丽,今何急奉诏?”

    当年安思顺对李光弼青眼有加,三番两次欲招其为婿,李光弼素闻安禄山蓄养私兵、囤积粮草,担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屡屡拒绝,惹得安思顺颇为不快。

    郭子仪重提旧事,正中李光弼心坎,且郭子仪体贴入微地随密信送来回纥欲寇边的军报。李光弼接到诏书后,假意勤王,却以回纥异动为借口迟迟不动,静待长安朝局水落石出后方上表高呼“陛下圣明、太子英明”。

    太子李亨少时遥领朔方大使,其密友王忠嗣又担任过陇右、朔方、河西、河东四镇节度使,朔方军上下多依附亲近东宫,李林甫数次掺沙子,妄图借阿布思等人之力收服朔方,然李光弼对李林甫、盛王一党始终敬而远之。

    得知盛王身死、太子逼宫,李光弼虽不至于为东宫摇旗呐喊,却并无几分出兵勤王之心。

    太子接任天下兵马元帅不久,平卢节度副使史思明以涤清君侧之名与安禄山合流,顺运河南下围攻睢阳,剑指江淮富庶之地。

    为保长安粮饷不断,李亨急调王正见赴南阳就任江淮防御使,严守淮河一线;圣人则命永王李璘为江陵大都督,出京坐镇襄阳,统辖江淮锐兵,王正见等均受其节制。

    本由王正见兼领的河东节度使一职则落到郭子仪头上,是时被困常山的田承嗣趁长安内乱、北庭军回转,若溃堤之洪流,席卷河北诸州,横扫忠于唐廷的义军,然后囤积重兵于井陉关下,摆出一副强攻河东的架势。

    当初王正见率五千多兵马过蒲津渡进入河东,短短数月就募集五万多河东壮士,并凭之屡克强敌。后一万子弟兵随其奔赴江淮,其余四万初经战火磨砺的河东精兵皆留在故土保家卫国。追随颜氏兄弟退入井陉的河北义从则有三万余人。

    身为北都防御使的建宁王李倓欲再出井陉与田承嗣决战,收复河北失地,却被走马上任的郭子仪劝回太原。郭子仪亲率数万兵马镇守井陉关,有严防叛军西犯之心,却无东进与田承嗣争雄之意。

    河北战局的反复,令陷入崩溃边缘的云州叛军起死回生,回纥对高秀岩部的援助也变本加厉,光复云州愈发遥遥无期。

    而令李光弼愈发不安的是,近几日,除游弋在边境的帝德部外,回纥王庭又派阿波曳勒罗率一万回纥骑兵逼近云州边境……

    风卷虎帐龙门开,甲光如水夜如尘。

    “节帅,曳勒罗答应了!”满面喜色的仆固怀恩带着熏熏夏风踏入大帐。

    “回纥人此行意欲何为?”李光弼面色阴沉。

    “长安生变,葛勒可汗甚是关切,故派曳勒罗前来打探。”仆固怀恩笑道:“因担心边境守军误会,曳勒罗从拙荆处问清某之所在,直奔云州而来。”

    “天子家事,岂容藩属置喙。”李光弼冷哼道:“不过若真能助吾一臂之力,某愿与其把酒言欢、义结金兰。”

    “曳勒罗说了,叶斛贪图财货之利,高价贩卖军械粮草与高秀岩,移地健王子在葛勒可汗前数次痛斥叶斛,无奈胳膊拗不过大腿。”仆固怀恩解释道:“曳勒罗乃移地健王子的授业恩师,他自不认同叶斛所作所为。”

    “如此甚好!”李光弼抚须喜道:“仆固兵马使此行居功甚伟,一旦收复云州,汝当为头功!”

    “谢节帅!”仆固怀恩喜滋滋退下,他的身影刚消失在夜色中,李光弼就将守在大帐门口的牙兵校尉荔非守瑜叫到跟前。

    “漠北苦寒,诸部为蝇头小利亦不惜尔虞我诈,某信不过回纥人。仆固怀恩忠勇有余,但不够机警,且他与回纥部牵连太深……”

    “节帅之意……”荔非守瑜若有所思。

    “阿布思已率五千同罗骑兵北上,监视曳勒罗,汝留意同罗斥候传来的情报。”

    “诺!”荔非守瑜领命而去。

    “王都护、霨郎君,朝堂风向已变,平叛之战迷雾重重、前景未卜,但愿尔等之策能扭转乾坤……”沉吟深思的李光弼并不知道,此时此刻,大营之南二十余里外的桑干河上,一只吃水颇深的舰队正扬帆逆流而上……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俯视万物的骄阳升至中天,将光芒尽情洒向四方。睢阳城南通济渠上,粼粼波光与夏日烈阳交相辉映,天地间一片明丽。

    通济渠前身为鸿沟,由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开凿而成。鸿沟以魏国都城大梁为中心,北接黄河、南通淮水,沟通济、汝、淮、泗诸河,乃中原水运干道。

    西汉末年,鸿沟水运逐渐湮废。隋大业年间,炀帝为南下江都,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于半年之内,沿鸿沟旧道,凿通济渠,重新打通河淮水系。

    通济渠开通后,杨广立即携偕皇后、嫔妃、贵戚、官僚、僧尼、道士等数万人,分乘龙舟、杂船五千二百余艘离开洛阳,巡幸江都。

    隋炀帝所乘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远远观之,宛如浮动的宫殿。为便于硕大无朋的龙舟通行,通济渠水面阔四十余步。负责施工的官吏为讨隋炀帝欢心,渠两岸皆堆高堤、筑大道,密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两千余里,树荫相交,郁郁葱葱。同时,沿渠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洛阳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百余年后,通济渠涛声依旧,渠面再现桅杆如林、帆樯如云之景,可当年舟中的帝子早已横死江都,隋朝也被雨打风吹去……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南风动水的通济渠上,数十艘艨艟斗舰众星捧月般拱卫着一艘高百余尺、长近二十丈的庞然巨舰。百余只走轲小船疾如飞鸥,在水面上倏忽来去,负责巡逻警戒、传递军令。

    巨舰甲板左右前后共竖立六根五十余尺高拍竿,拍竿顶套巨石,下设辘轳。一旦敌舰迫近,可迅速用辘轳把拍竿放下,利用巨石从天而降的冲劲砸击敌船。若一击不中,也可迅速收起再放。若敌船四面包围,巨舰还可以“六拍齐下”,对敌人施以狂风骤雨般的打击。

    巨舰上建五层楼台,因而得名“五牙战舰”。楼台最上层为瞭望、指挥之所在,不过此刻风平浪静,舰队四周十余里皆无敌踪,故楼台上传来的并非令人血脉贲张的金鼓之令,而是悠扬婉转的丝竹之声。

    “先朝名将杨素乘五牙出三峡,顺江而下,与陈军水师决战于江陵,以拍竿击沉敌斗舰十余艘,俘获二千余人,陈国上下闻风丧胆!”身着圆领紫衫的永王李璘举杯笑道:“而今思之,心向往之!”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江陵大都督府掌书记李白猛饮一口,哈哈笑道:“殿下何必艳羡古人,我军舟舻被江、旌甲耀日,击溃叛军、安定东南,指日可待!”

    “坐镇南阳的王都护数次击退叛将田乾真的袭扰,镇守睢阳的素叶军也已出城追击史思明部,江淮防线两座重镇皆安然无恙,吾心甚慰……”睢阳战事顺风顺水,本坐镇江陵城的李璘遂扬帆北上,亲临前线,便于及时掌握战况。

    “只是太子对殿下的期望,不止于此吧。”李白轻笑道。十多年前,他满腔热血入长安,意欲报效朝廷,无奈天子贪欢、jian相当朝,满朝权贵视其为优伶之辈,无人知他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后遭小人谗言排挤,飘零江湖十余载,终于一朝得永王赏识,恨不得将胸中平天下之策悉数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