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战局扩大3
大雨滂沱,在风雨飘摇的山林里,晋军的李雪华部、奉军的杨勇部、李敢先部趁着日军没有发动攻击的间隙,抓紧时间休息。 当王承斌忙着在蓟县处理刺杀案,当他准备向自己的表哥,在北洋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四次出任国会议长,吴景濂,问道的时候,赵云已经赶往了东北最东的边境。 日寇大举来犯!这条消息目前还没有传到蓟县,蓟县的百姓还沉浸在通县大捷的胜利消息中,但日军会只有一路入侵的军队?很多人都不相信,可这个消息闭塞的年代,为了不造成更大的恐慌,为了给蓟县的北洋政府处理刺杀案争取更多的时间,赵云选择了把事情给“捂”下去。 捂,只是一时之策,面对日军远东军入侵东北的行动,赵云急令王怀庆的队伍,“顶上去,钉在那里!” 于是三支主力团,被王怀庆给挑了出来,坐上火车,轻装简从的从旅大到了牡丹江,在这里接受赵云为其早已准备好的轻重装备。 晋军的李雪华部、奉军的杨勇部、李敢先部三部共计两万八千余人,在之前得到的情报中,日军约摸只有几千人过境,但由于他们人数分的很开,到底有多少人,暂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北洋高层对照日军在远东地区的兵力,以及各处的防地来推算,日军派出的军队和那支浅田支队的兵力不会相差太大,按照1:5或者1:6的力量来换算,这支近三万人的队伍完全能够镇的住场子。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的,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这三部人马到达牡丹江以东后,他们所面对的是日军六个联队,近两万人的特遣军。 日军兵分六路,犹如六把锋利的刺刀,在一个照面的情况下就把这三部给戳了明晃晃的六个大窟窿。全军近三万人,被日军分割成了十余块,收尾不能相顾,和日军想象中的不同,华夏军队没有撒丫子跑路。 这时王怀庆“用人为笨”思想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晋军的李雪华、奉军的杨勇、李敢先,他们都不是晋军和奉军的嫡系,在此之前都是籍籍无名的小角色,能突然被王怀庆给提到万人级编制的团级干部,完全就是因为对王怀庆的胃口。 而王怀庆一向用人的准则有目共睹,所以晋军和奉军的头头,一看队伍还没改姓,不过是几个军官的职务调动,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的默许了。 在这个两军完全混战在一起的当口,华夏和日本两支军队的不同管理理念就完全体现了出来。 日军讲究的是逐级制,也就是高大一级压死人,连排级干部在军队底层有着绝对的权威。而华夏的军队还处于军阀阶段,连排级干部除了打仗的时候还能发号下施令,其余时间直接无视,很多士兵只知道自己的营长是谁,团长是谁,自己的大佬是谁,是谁给自己发的饷,自己是给谁当的兵。所以华夏目前走的还是军阀的路子,分的是晋军、奉军,而日本方面就只有一支效忠天皇的日军。 这样的分类,和军队的实力无关,因为很多强兵悍将若是不敢战,在日军面前也就只有逃命的份,这点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实例太多了。而刚刚经过整编的奉军,强兵很多,悍将也有不少,只是人心有些浮动,但奉军的杨勇部、李敢先部的兵源就在牡丹江一带,军阀最重要的三点就是有钱、有枪、有地盘。这三点中,最后一点最重要,所以听到自己的老家都被日军给杀进来了,经过旅大开战前,对于日军暴行的宣导,杨勇部、李敢先部的士卒都已经处于癫狂状态。 而杨勇和李敢先对于王怀庆的命令也是无条件的照章执行,那些敢于唧唧歪歪、有心怯战的手下,看到上下同心,也只能赶鸭子上架,被逼着走一回了。 经过紧急的补充,在装备不弱于日军,双方混战在一起的情况下,奉军首先“发疯”!迎着日军的子弹,拎着冲锋枪,挺着“水连珠”的刺刀,就冲了上去。 而日军也毫不示弱的高呼着“板载”,斗在了一起。在双方发生遭遇战附近的几个无名高地,往往都是几易其手,山坡上、林地中横七竖八的躺着双方的尸体。 由于这些地方之前的战况最为激烈,地面上的尸体也是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而且除了大部分蓝色军服的华夏北洋士兵之外,其中也夹杂着不少黄色军服的日军尸体。乍看之下,一片接着一片,根本数不过来。 总体来说,华夏军队的损失还是大于日军,在交战一日后,奉军就已经元气大伤,晚上趁着乌云密布,杨勇又带着五百敢死队,突袭了日军一把,不料日军早有准备,在大功率舰用照明灯的指引下,敢死队死伤狼藉,连杨勇也折在了里面。杨勇一死,奉军的勇气就基本被磨光了,第二天奉军就处于被压着打的境况了。 也正是因为战事危急,赵云不得不亲自赶了过来。若是放任这六支日军在东北横行,那么之前鼓起来的抗日热情将完全不复存在。 不过,在赵云赶到之前,华夏军队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自保之力,晋军的李雪华部还暂时处于兵马未动的状态。这倒不是说晋军和日军有勾结,而是双方的态度造成了这番局面。日军方面,最擅长拉一部,打一部,以免华夏人一涌而上,造成人多势众的感觉。另一方面,奉军的突然“疯狂”也令李雪华收拢完被日军打散的晋军各部后,就失去了奉军的联络。这不是指信息上的联络,而是在战场上被日军给分割了开来。日军有心想要先吃掉人数最多的奉军,再调头来对付晋军。依照往常的惯例,华夏的众多军阀对于友军的死活并不介意,而等到调头来对付他们的时候,这些军阀早就跑光了。 可惜,他们忘了这三支军队的头头都是王怀庆挑出来的,认死理,执行命令。李雪华放弃了山西人一贯的精明,也放弃了军阀间保存实力的做法,大大咧咧的对日军进行了在山西老抠眼中极度浪费的“漫山遍野”炮击。 不得不说,山西人的精明造就他们炮击的准确性,虽然下达的是“覆盖式”炮击的命令,晋军的炮兵还是本着不浪费每一颗炮弹的原则,把炮弹送到了日本人的头顶,也正是李雪华“铺张浪费”的炮战救了李敢先一命,让他顺带把杨勇的残部也给带出了包围圈。眼看到嘴的鸭子飞了,日军高层恼羞成怒,命令各部急行军,硬是把李雪华他们再次给包围了。
这个时候,晋军加上奉军还有两万四千多人,不过重武器损失了不少,日军因为要打扫战场,救治伤员,驱赶逃窜的奉军散兵游勇,急行军后赶来的也不过一万六千多,好吧,这人少的包围人多的的确有些抹不开面,可这就是事实。当日不顾天色昏暗,日军就发起了进攻,知道要么被全歼,要么被俘虏后被拎去做试验的晋军和奉军,顽强的抗住了日军的前三波进攻,等到日军再次准备进攻时,在天空中憋了两三天的大暴雨终于劈头盖脑的砸了下来。 夏末的大暴雨,声势浩大,豆大的雨滴砸在脸上,硬是生疼。 “顶上去,钉在那里!”李雪华念叨着这句命令,心疼的看着晋军的几名重伤员的生命在暴雨中悄悄的走到了尽头。此时,李雪华只能暗自抹了抹眼泪,不是他不想发泄,而是相比晋军,奉军的伤亡更大。李敢先比李雪华还要忙碌,一边安抚杨勇残部,一边得照料自己的队伍。 看似初次交战,华夏一方只损失了四千人。可更多的数字出现在了受伤一栏,近三万人的队伍,经过两日的鏖战,已经可以刨除一万人,只有不到两万可用之兵。这其中还包括后勤、辎重人员。一般来说,若是在国内军阀混战时,损失不到一成,甚至半成,这支军队就溃散了。此次损失超过三成,众人还在苦撑,一是因为国战的原因,二是国内对待士兵的阵亡,有了更好的条件,不会再出现流血流汗还留泪的情况。 自古就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很多参加军阀队伍的士兵不是拉来的壮丁就是在社会上没有一技之长,日子混不下去,才扛枪吃饷的。这是乱世,当兵并不比当匪强。国内军阀混战一起,一旦打散,很多人就拉着队伍上山当了匪,等到招安了,又成了兵。所以,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兵和匪的区别并不明显。特别是在张胡子的地盘上,你想上梁都不正了,这下梁能不歪吗?所以很多奉军之前都抱有打不过就往山里一钻,去当山大王的打算。等到哪年华夏的军队又打回来了,那么摇身一变就又是敌后坚持抗日的“英雄”了。 可赵云在旅大之战后,针对奉军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就下了“狠招”。阵亡的大米白面,而不吝啬,反正赵云背后有营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在这缺粮的年头,大米白面就是最好的硬通货。对于那些“开小差”的士兵,则派出了营地武士,没日没夜的追杀,只要是逾期不回,没有合适理由的,一律提头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