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宣见716涅槃在线阅读 - 第三十四章、第一节 古天文图 上

第三十四章、第一节 古天文图 上

    见无人吭声,纪蒲泰只得第一个引起话题。

    纪蒲泰:“在此,我还从河图洛书说起。”

    喇嘛王:“我相信传说中最早的星图,就是河图,洛书。可,具体有那种说法,我还是不太清楚呀。有些我虽一知半解,到底不如你们这些学者呀。”

    外交大臣:“那就然他说说吧?我们也很愿意听呀。”

    纪蒲泰:“若说起河图洛书,它们都与神龟有关(龙马负河图的传说的另一种说法,是神龟负河图。)也许是受到龟背上的特殊图案的启示,殷商时代盛行的龟卜,即在龟甲上钻孔,根据烧烤龟甲出现的裂纹,以判断吉凶和天意。”

    喇嘛王:“那会出现啥?”

    纪蒲泰:“我猜测,是用人工的方法,在龟甲上制作出星象来,是远古占星术的一种变通方法。”

    喇嘛王:“呀,呀。原来是这样的呀!我所知道的,除了著名的河图洛书之外,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五仙山之一的峤山,那里的神龟,背上也有星象图。”

    纪蒲泰:“不错。《拾遗记》:‘西有星池千里,池中有神龟,八足四眼,背负七星,日,月,八方之图;腹有五岳,四渎之象。时出(烂)石上,望之煌煌如列星矣。’”

    喇嘛王:“嘻,嘻。你说稀奇不稀奇。”

    纪蒲泰:“此话怎讲?我有些迷茫?”

    喇嘛王:“说句笑话,别当真呀。看来,古人也认为‘远方的和尚会念经’,员峤山的神龟比中原的地的神龟似乎更为灵通,它背上的星象图,内容更为丰富。”

    纪蒲泰:“大王真是事事通,真知道的不少,你就不用让的介绍了。”

    喇嘛王:“不,这些问题,哪还能少了你。我只不过是顺便插上一句。”

    纪蒲泰:“大王说得很有理,你也说上几句,让我们学习。”

    喇嘛王:“据说,那里的神人万岁不死,而且他们的一天,足够中原大地演化出苍海桑田的巨变。”

    喇嘛们听得直瞪眼,可谁也不敢插言,都在等着他们怎样自圆其说。

    纪蒲泰:“还有那种说法?”

    喇嘛王:“古书记载的是,那里的人都与舜一样目有双瞳。”

    纪蒲泰:“据我判断,这正是善观天文的象征。”

    喇嘛王:“还有另一说,你听听:‘员峤山,一名环丘。上有方湖,周回千里。多大鹊,高一丈,衔不周之粟。粟穗高三丈,粒皎如玉。鹊衔粟飞于中国,故世俗间往往有之。其粟,食之历月不饥。’”

    纪蒲泰:“经大王一提醒,我似乎有些懂。如此说来,员峤山其实就是不周山,不过被搬到了海上。它称为员峤,环丘,与我们今日所说的火山口,巨型陨石坑的地貌相同;其上有湖,似是火山湖,或陨石坑湖之类,令人不由得不信。”

    喇嘛王:“我见过一件陶盆,高约四指,口约一掌。陶盆内彩绘有两个同心圆,外圆为锯齿纹,内圆两线通过圆心交叉呈‘十字’壮;我仔细看,内圆分为四格,有两格内绘新月,另两个内绘实心半圆;两线顶端绘有球壮物,‘十字’壮犹如轮轴旋转,图案奇异。可,我弄不情它表现的是啥东西,啥意思?你是否能破译其中的奥秘?”

    纪蒲泰:“根据你所说的图案,我有这样的意见。这图符合《周易》‘日往则月来’,‘山岳则配天’的记载。因此,我认为那是最远古的天文图。”

    喇嘛王:“经你这么一说,倒提醒了我。我发现那陶盆,彩绘图上象征山岳的锯齿纹共有十个,也许与十日为一旬的记日法有关。”

    纪蒲泰:“我尊重您的意见。在我看来,这幅天文图,只是幅日月运行图,还不是星座图。”

    外交大臣:“我们有时,在山崖的岩壁上的岩画中,经常看到出现太阳,月亮,星星的图案,或类似的图案。这能不能将它们称作星象图?”

    纪蒲泰:“因为我还没有见到实物,只能以你的描述判断,所以我还不能断言,它们究竟是不是形象图。”

    喇嘛王:“我有一种体会,那就是,我国古代星宿崇拜就是感生神话,在古书中就记有这方面的内容。《搜神记》中记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峤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

    喇嘛众臣:“大王。这段话何意,请明示?”

    喇嘛王:“这记载大意是,黄帝的母亲感受到大霓光,和北斗星的精气而怀孕。还有《竹书纪年统笺》引《遁甲开山图荣氏解》:‘女狄暮汲钮山下泉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现在看来,禹的母亲吞服了月亮的精气而怀孕。”

    外交大臣:“大王,还有什么古书记载,那些先帝先王的神事?”

    喇嘛王:“那我就再说说《拾遗记》:‘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经历穷桑苍茫之浦。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乎水际,与皇娥讌戏,奏(綆?)娟之乐,游荡忘归。’”

    扎布:“俗我老粗,这又是何意?”

    喇嘛王:“这请学者讲解,我就不说了。”

    纪蒲泰:“古文我还是懂得的。这大意是,少昊母亲与太白金星的浪漫蒂克活动最终导致了少昊的降生。我在此补充一句。上述星宿感生神话,恐怕已经受到后人的多次修改,以便适应‘缙绅’之士的口味。”

    喇嘛王:“这古文我也多次读过,可怎么不理解你这样说。那后人修改是何意?你可以明说。”

    纪蒲泰:“这种神话传说,它们当初要‘不雅训’得多,这我也不多说。我只举例,我们在日本的古神话中还可以看到,太阳感生神话中,有阳光直射到女子生殖器上的情节。另外,同一人物的感生神话,往往有许多不同的流传。”

    喇嘛王:“都还有那些流传?我也想听你继续谈。”

    喇嘛众臣:“是呀,黑夜漫漫,天方夜谭,也好让众人听听稀罕。”

    纪蒲泰:“《帝王世纪》载有:‘(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己,山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臆圯胸拆,而生禹于石纽。’”

    外交大臣:“这则故事,又是啥意?”

    纪蒲泰:“这说明,禹的出生,又与流星和昴宿有关。”

    喇嘛王:“既然我们说到与星宿的事儿,那你能给大家讲多少这方面的事例呢?”

    纪蒲泰:“既然大家对这很感兴趣,那我就再举例。有一次,我到江苏灌云县大伊山参观游览,卧龙港有一处古代遗址,那里遍布有二百余个,排列有序的圆形凹窝,大者直径22厘米,深6厘米,小者直径3厘米,深2厘米,俨然是天上的群星再现。当地俗称星象石,观星石,日月石。在河南新郑,也有类似的凹石坑,在始祖山一带,遍布山岭。据考证,那里可能是商代祭天的场所,至少已有三千年历史。大王若有机会去中原内地,不妨去此处一游,也许您会从这些凹窝中,辨认出它们代表着天上的哪颗星星?”

    喇嘛王:“我老了,不能成行,只有等来生,再去祭天场所游行,以拜天上星宿,了结夙愿。不过,我知道,商代的大天文学家巫咸,编制了世界最古的星表,你可知道?”

    纪蒲泰:“它被称为《巫咸星经》,其中包含三十三个星座,共计一百四十四颗恒星。可见巫咸一定也绘制了准确的星象图。可惜已经失传了。”

    喇嘛王:“遗憾,遗憾。我们不能得以相见,也只能在夜晚抬头看天,借以想象巫咸绘星象图的情景,与先哲在梦中相见,以补缺憾。”

    纪蒲泰:“英国人不约瑟推算认为《巫咸星经》分为44个星座。星象图失传以后的发展,我们已经不大清楚了。”

    喇嘛王:“不过,我还听说,战国时期,楚人甘德著有《天文星占》,记录有511颗恒星,魏人石申著有《天文》,记录有809颗恒星。可惜,原著我没看见。”

    纪蒲泰:“是呀,实在可惜,原著已经失传,我们谁也未能看见。不过,后人将这两位大天文学家的著作(散见于其它书中)合编为《甘石星经》。到了汉代张衡时期,人们已知道天上的恒星达万数以上。有名称的达二千五百多颗,微星总数为11520颗。”

    喇嘛王:“啊。古人观察的可真细,知道的可真多。你若不说,我们怎会知道有万余颗?今晚的谈话,值得,值得。”

    喇嘛众臣:“经大王一说,我们也觉得值过,值过。那我们还想听星宿的传说。”

    纪蒲泰:“我看到,在古人编制星表的同时,也以极大的热情在各种材料上绘制星象图,或天文图。这才使我们能够从出土的汉代帛画上,画像石上,历代的铜镜上,以及显赫人物的墓室中看到这些丰富多彩的星象图。”

    喇嘛王:“你光说这些,我们还不满足。你得再说的具体些,我们才能知足。”

    纪蒲泰:“我国汉代对星象图已日渐成熟,那时已有一种活动星图,称为盖图,主要是为了占验之用。”

    喇嘛王:“古人仰观天象,是为了看能不能出帝王,或有什么重大变故,来预测世事。可谁最早绘制的星图最好呢?”

    纪蒲泰:“我查过资料,我国最可考的最早的星图,是张衡绘制的《灵宪图》,真可惜,也失传了。敦煌石窟经卷中,有一幅敦煌星图,绘有1350颗星。”

    喇嘛王:“那是什们时间绘制的?”

    纪蒲泰:“据研究,大约绘制于公元705至710年间(唐代),那是世界现有星图中,记载星数最多而年代又较早的一幅。”

    喇嘛王:“你在哪里见过这幅图?”

    纪蒲泰:“只可惜,它不在我国,目前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内,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返回故里。”

    喇嘛王:“是呀,中国老祖宗的东西,被弄到外国,这怎能不让人惋惜生气。这事儿,还得靠你们这些爱国的知识分子,继续努力,力争让国宝返回故里,才能让我们国人出口气!”

    外交大臣:“这些都得通过外交手段,据理力争,收回这些文物。可这远隔几千里,若要达到目的,也不是容易的。你还是说说那些星图,绘制得更精细?”

    纪蒲泰:“为让国宝回国,我们会不懈努力的。宋代天文学家苏颂绘制的新仪象法要星图,画法与敦煌星图相似,它相比之下,更细致,准确。不过,最迟在西汉末年,人们已经在墓室中绘画出星图。这大约是为了是逝者能够享受天国的欢乐。我曾在洛阳的一座北魏时期的古墓中,看到墓顶的穹窿上绘有一幅星图(高约9。5米,因此未遭到盗墓人的破坏),图中绘有银河以及大小不一的三百余颗星,亮星之间有连线(星座),与天空实际星象大体相符,约比敦煌星图早四百年。”

    喇嘛王:“那古人也真不简单,画出的星座竟有连线,可见他们的思想远比我们超前。”

    纪蒲泰:“不错,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有着超人的智慧,才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新疆吐鲁番县的唐代墓葬中,四壁和顶部也有天文图,绘有银河,二十八星宿,太阳(金鸟),月亮(桂树,玉兔)等图案。”

    喇嘛王:“那你认为有那些星图绘得最为完善?”

    喇嘛众臣:“是呀,我们想听听他的意见?”

    纪蒲泰:“最完整的天文图,在浙江临安县的水邱氏墓中被发现,那是晚唐时代的天文图,经研究,它被认为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完整星象图,绘有完整的二十八宿和北斗及其它星座,共计185颗星,星星都是用一至二厘米的金箔贴上的,格外华贵耀目。”

    偌尔曼:“你们喋喋不休,说了半天,我还未发言。既然说到二十八星宿,这也给我起了个头。在这里,我也说一下,不仅中国古代热衷于绘制星图,其他国家的人,也同样乐此不疲。”

    喇嘛王:“那你就说你的,让我们听听外国人是怎样画星图的?”

    偌尔曼:“我在意大利考察,见到过古罗马的一位贵妇人的墓室内绘满了壁画,其顶部的一幅画绘有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果实,附近画着圣母和圣婴的形象,圣母旁边还有一人用手指着一颗模糊的星星。其实,树上的果实是星象的伪装,因为当时民间是不准研习天文的(中国也有此禁令,最终导致了广大民众与天文星象的脱节)。据研究,图中那颗模糊的星星所在的位置,相当于公元前五世纪金星所在的位置,或者它就是传说中的‘圣诞星’。总之,这幅画充满了神秘的星宿崇拜意义,与中国出土帛画中的天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喇嘛王:“经你这一说,我们才知道,外国也画有星象图。不过,我们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也建筑了许多宏伟的观象台,你能给我们笼统地介绍一下,那些优秀的古代文化遗迹吗?”

    偌尔曼:“这可是个难题。还是让蒲泰来回答您。”

    纪蒲泰:“我国是世界上农牧业生产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需要天文学,因而,我国也是世界上天文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喇嘛王:“那你就说说,至今还有哪些天文古迹,说出哪些文物是可靠的历史见证?”

    纪蒲泰:“你我不得不先说说,雄伟挺拔,巍然屹立的登封周公测景台,雕刻细腻,星罗棋布的苏州石刻天文图,龙腾虎跃,仪态非凡的浑仪和简仪,都是名贯全球的天文文物古迹。”

    喇嘛王:“还真有你说的。至于那些天文典籍中,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那就更绚丽夺目了。嗳,我不该打断你,你还是说那些古迹。”

    纪蒲泰:“当年,当我来到河南登封告成镇时,远在几里外,就能看到耸立的周公测景台。那里的‘景’字同‘影’字是古人测量日影的遗迹。”

    喇嘛王:“不错,你到过那圣地,还真有福气。据记载,告成古称阳城,从三千年前的周代开始,就成为历代天文观测的基地。”

    偌尔曼:“恩格斯指出:‘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

    喇嘛王:“远古人在生产劳动中,就从昼夜交替,气候的变迁,野生果实的成熟,雨雪雷电的变化中产生了时间的概念,并且逐渐认识到,这些变化都和太阳在天空上的运动有关。夏天,太阳几乎在头顶上炙烤这人们,野生植物,花草树木生长旺盛。冬天,天寒叶落,光秃秃的树杆在地上投下了长长的影子……”

    纪蒲泰:“人类自从进入畜牧和农业社会以后,发现播种和收获都有很强的季节性,早晚相差几天,手成就大不相同。”

    外交大臣:“人们希望手获更多的粮食。究竟什么时候该种植?什么时候该种植什么作物?什么时候最适宜收获?”

    喇嘛王:“你说得不错。这些问题在远古时期,人们都迫且地提出来了。不过,还得请学者讲一讲,古人对天象的变化,都采取了什么方法?以便使我们更好地知道先人是怎样观测天象的?”

    纪蒲泰:“这还用说吗?大王是在考问我。我也只好说一说。古人从长期的生产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注意到日影的长短和寒暑变化有关。那时,古人为了比较准确地测量,寒来署往的季节变化,就产生了立杆测影的方法。”

    喇嘛众臣:“那立杆测影的法都是些什么?有什么叫法?”

    喇嘛王:“这我来回答。后来产生的历法,就是计量年,月,日的方法。人们从昼夜交替中产生了‘日’的概念,从月亮的圆缺变化中产生了‘月’的概念,有从寒暑变迁中产生了‘年’的概念。”

    喇嘛众臣:“大王肚里装的东西,我们永远也学不完。令人感叹,感叹!”

    喇嘛王:“这不值得称赞。用天象变化计量时间,那是先人们所干,并服务于当时的生产,或许,这就是历法产生的历史。具体的事情,还得听学者们解释?”

    纪蒲泰:“行,行。立杆测影——用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来研究历法,是天文学发展的一次飞跃。”

    喇嘛首相:“那是中原内地,所产生的天文仪器,都是些什么东西?”

    喇嘛众臣:“是呀,我们也想听听,见识见识?”

    纪蒲泰:“我国古代测日影时,所用的仪器叫‘圭表’。”

    扎布:“那‘圭表’是啥样子?”

    纪蒲泰:“‘表’就是直立于地上的竿子,‘圭’则是平放在地面上的玉版。”

    喇嘛近臣:“这两样东西,看似简单,实际可不简单?”

    纪蒲泰:“是呀。远在周代,使用圭表就有了规范,竿子(表)规定为八尺长,《周礼》中有‘日至之景,尺有无寸’的记载。”

    偌尔曼:“这句话是啥意思?”

    纪蒲泰:“意思是,在河南登封县,夏至那天的中午,八尺表的影长刚好是一尺五寸。”

    外交大臣:“那古人算得就那么神?”

    纪蒲泰:“这都是古人经过长期观察计算所得的结论。相传,周公在那里主持过圭表测影的活动。对此,登封的唐碑已有所叙述。据研究,周公的测景台,早已损坏。因此,尽管告成的测量台是元代所建,也还叫做周公测景台。”

    喇嘛王:“不赖,不赖。尽管周公的测景台已坏,但后人还是建了起来。我也看过,关于用圭表进行测量的记载,还可以追溯到更早。《史记》说:‘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叟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品,大挠造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喇嘛众臣:“大王,这段话是啥意思?”

    喇嘛王:“这段话记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已有专门测定日影的人员,而且在测量的基础上,编制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历法。”

    外交大臣:“这话使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历法。”

    喇嘛王:“有人喜欢用‘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来形容不可发生的事情,这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太阳东升西落运行规律的坚信不疑,另外,还含有服从天意的深层涵义。”

    喇嘛众臣:“那以后还有啥典籍,证明那历法是正确的?”

    喇嘛王:“据《尚书尧典》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载,这是一年有366天的一种阴阳历。我国古代,不仅用‘圭表’测量日影来编制历法,同时一采用其它方法。接下来,也该二位学者说说啦。”

    偌尔曼:“那我就接着话头啦。”

    外交大臣:“你也不用谦虚啦,也该轮着你啦。”

    偌尔曼:“那我就用西方人的观念发言了。但是,人类并不是一开始便建立起这类掌握自然信念的,他们不但畏惧自然,而且还有‘杞人忧天’的本性。”

    喇嘛王:“他们都忧慮哪些事情?”

    偌尔曼:“那我举例说明:居住在欧洲北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古人相信,太阳在仲夏时连续四十天不落,而在仲冬时连续四十天不出,届时他们要派人登山远望,以守候太阳的归来。”

    外交大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

    偌尔曼:“因为他们害怕太阳有朝一日会抛弃他们而去。”

    喇嘛首相:“有道理。难道他们不祈祷吗?”

    偌尔曼:“光祈祷也不行,类似的担心在许多地去都有过发生。那时的古人为了防止太阳停止前进,或毁灭,他们认为,必须是用大量的活人作为牺牲,以敬献给太阳。”

    喇嘛众臣:“啊,西方也会发生这种事情!以活人作为牺牲,以救太阳永远光明。”

    喇嘛王:“只有崇拜太阳,才能带来光明。看来,东西方人都懂这方面的事情。”

    纪蒲泰:“自古以来,我国对星宿的崇拜,就以各种形式表现在各个方面。”

    喇嘛王:“那古人是怎样做的?”

    纪蒲泰:“我发现古人存在着一个日神崇拜体系,还有人则沉静地构建着一个月神崇拜的王国。”

    喇嘛王:“这怎么说?”

    纪蒲泰:“我查的大量资料表明,古人更乐于对日月星三光并重,对天地人三才共举,他们更喜欢尊崇一个心目中的天,并有意地将各种崇拜,转化到为人所用的目的上。”

    喇嘛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吗?你说说是不是?”

    纪蒲泰:“我的理解就是:天实际是时间,地实际是空间,而人则是物质和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

    喇嘛王:“在臣民心中,皇帝就是天。他就是天命临身的君王,掌握着天下四方。”

    纪蒲泰:“所以,在帝王的首都,皇宫居于中央的位置,前有天坛,后有地坛,左有日坛,右有月坛,观象台,岁星殿,六十甲子元辰殿,(想象出的六十位天星神君)则散布于四周。”

    喇嘛王:“那观象台,就是观测天象的地方,也一定用来编制历法?可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大家还不清楚呀?你就讲讲吧。”

    纪蒲泰:“我国古代不仅用‘圭表‘测量日影,来编制历法,同时也采用其他方法。”

    喇嘛众臣:“那都用什么法子呀?”

    纪蒲泰:“远在公元前二,三千年间的夏代,中国人就已经发现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可用来判断季节。《夏小正》说:‘黄昏时斗柄向下是冬至,天亮时斗柄向下是秋分,夏至黄昏时斗柄正指向上方。”

    外交大臣:“啊,北斗星不光判明方向,原来北斗七星还有这作用!看样子,我们的中原祖先真聪明。”

    纪蒲泰:“不错,虽然《夏小正》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但它所记载的确实是夏代的天象。此外,还应用参宿,昴宿等星来定季节。”

    喇嘛首相:“是啊。还有流行于民间的谚语,如选入《诗经》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就是大火这颗星,七月黄昏逐渐看不见以后,再过两个月,就需要穿棉衣服了。当然,这是指在中原内地,在我们川西高原的木里,和西藏地区的季节,就不是这种情景了。”

    喇嘛王:“正如你说的,西藏的季节变化是不同于中原内地的,西藏人用的是藏历。我所看过的《尧典》,相传是中国最古的典籍,它也记载着用星象定季节的话:‘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偌尔曼:“还是古文,蒲泰,你就再充当一次我的顾问,讲讲那古文的意思,以便我再次学习?”

    纪蒲泰:“你还怪虚心的。好,我就再教教你。”

    喇嘛王:“喇嘛们,你们也可要听仔细,以免你们不懂其中的意思?”

    喇嘛众臣:“我们都专心致志,竖着耳朵听着哩。”

    外交大臣:“这正是我们深入学习的机会,岂能放过去。”

    扎布:“那我也得学学中原内地,是怎样定季节的?”

    纪蒲泰:“大王刚才所说的《尧典》,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白天黑夜等长的春分日,天黑后在正南方天空看到的星是南宫朱雀(鸟),也就是长蛇a星。白天最长的夏至日,傍晚看到的是大火即心宿二,它是天蝎座a星。黑夜和白天一样长的秋分日,黄昏在正南方天空看到的星是虚宿,即宝瓶座b星;白天最短的冬至日,每当夜幕降临时,看到昴宿即昴星团高悬天顶。”

    偌尔曼:“嘿,你还真行,解释的真清。你若不说,我还真不懂。不过,我知道,季节的变化和太阳有关,星象在四季中出没早晚的变化,反映着太阳在天空上的运动。”

    喇嘛王:“古人很早就知道,四季中太阳分别在各个星宿中的位置。我可以说明,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注意到日食时,月亮和太阳的位置相同,月亮在朔。每逢朔后,新月出现,向后推适当度数,就得到当时太阳在星空的位置;月食时,月亮和太阳的位置相对,望月所在的星空也正好和太阳所在的星空相差一百八十度。”

    偌尔曼:“那古人是怎样将星空划区呢?”

    喇嘛王:“中原的古人们为了用星象判断季节,判断太阳所在的位置,他们辛勤地观测着月亮所经过的星区,所以,才出现了二十八宿的星空划区法。”

    扎布:“我只听说过二十八宿,可就是不知道二十八宿,是啥意思?”

    喇嘛王:“我说你这老头,早知二十八宿,怎么就不问问?”

    扎布:“我观天象,又没有上过学堂,只有胡乱想。你让我问谁呢?”

    喇嘛王:“问我吗。”

    扎布:“咱们在一起时,又没谈过天象,我怎会知道呢?你还是说说二十八宿,是怎么回事?”

    在座的喇嘛们都默不出声,因为他们也不知二十八宿的由头,只有听木里王是怎样说的。

    喇嘛王:“好,我就满足你这老头的要求,说说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把沿着黄道和赤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个不相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就叫做一宿。蒲泰,你这个知识分子,我说得对不对呀?“

    纪蒲泰:“大王说得真好呀,我只有再补充一些啦。”

    喇嘛王:“那好,你说吧,也好让喇嘛们也学习学习呀。”

    喇嘛众臣:“是呀,我们也都想学学呀。在此之前,我们也都不清楚呀。”

    纪蒲泰:“那好吧,我就再说一些吧。我国古代就根据每宿的出没,和中天的时刻判断季节。以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二十八宿的作用也随之扩大。在现代天文学形成之前,它不仅在编制历法,划分二十四节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还是归算太阳,月亮,五大行星(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乃至流星,彗星,新星,满天星斗位置的标准。因此,可以说,二十八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一项重大创造。”

    偌尔曼:“经你一说,我也知道了,原来二十八宿的起源在中国,这就让我明白了,原来盛行的二十八宿在印度的传说,也许站不住脚。”

    喇嘛王:“那也许是从中国流传到印度的。因为中原的二十八宿与西藏的文化有交流,再说,西藏与印度是毗邻,这种星宿文化流传到印度,是极有可能的。”

    偌尔曼:“大王真是高见。一席话如拨云见日,使我受益匪浅。大王的论断真是新鲜。”

    外交大臣:“树有根,水有源,二十八宿的起源在中原。这种事儿,大家还得多谈谈。”

    喇嘛王:“那谁还发表发表意见?”

    纪蒲泰:“我国古代又将二十八宿划分为与春,夏,秋,冬相配合的四陆(又称四象)。这就是将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一条巨龙飞舞,在春天和初夏的夜空,叫做东官苍龙。将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联系起来,想象出现在夏初秋夜空的蛇和龟,即所谓北宫玄武。将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联系起来,想象为一只猛虎出现于深秋初冬的夜空,这就是西官白虎。将井,鬼,柳,星,张,翼,轸联系起来,想象为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于寒冬早春的夜空,名为南官朱雀。”

    喇嘛王:“啊,经你一解释,我终于明白了,也弄懂了,古人是根据四象于黄昏,而见于东方天空的时间,判断春,夏,秋,东的四季更替。”

    偌尔曼:“大王,看样子,您对四季的更替还很熟悉。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喇嘛王:“我虽在木里,可经常在学习着中原文化知识。对於四象,我国古书曾有不少精彩描述,如后汉天文学家张衡在他的名著《灵宪》中,以诗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龙腾虎跃的生动景象。他说:‘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喇嘛众臣:“大王真是博览群书,经您一说,什么都揭破了。”

    喇嘛王:“啊,也不能这么说,这儿还有二位学者。我们得谦虚些吧?”

    偌尔曼吃惊地说:“啊,啊。喇嘛们,你们都听见了吗?”

    喇嘛们异口同声:“啊。我们都听见了。”

    偌尔曼:“这就不一样了。大王是把我另眼看待了。”

    喇嘛王:“你不是明明知道,你和另一个年轻人都是有学问的吗?”

    偌尔曼:“也许因为我们更讨人喜欢,所以,大王今晚特别垂青于我们。可是,你的学问比我高得太多了,对我来说,真是久旱逢甘雨,我还得更好地向您学西。所以,您还得说下去。”

    纪蒲泰:“大王无须谦虚,您自管说您的。也好让我们跟您学西,以便补充我们的知识。”

    喇嘛王:“那我就不客气了。我在另一部古书《书传》看到,其中也勾画了一幅壮观的图象:‘四方皆有七宿,可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他望着身旁的年轻人,说:“下面还是你来说,因为你也真知道的不少啊!”

    偌尔曼:“纪蒲泰,大王看中你,我佩服。你就不要推辞了?”

    纪蒲泰:“你认为是这样?”

    偌尔曼:“真的。你说吧?”

    纪蒲泰:“你却很高兴把这事当真宣扬吗?”

    偌尔曼:“一看大王的眼睛就知道了。”

    纪蒲泰:“在我看来都差不离,你可别再添油加醋了。这样会喧宾夺主……”

    喇嘛王:“他当然有根据,不会错的。我是看中了你。”

    喇嘛们异口同声,表是赞同,让他多说说天文知识。纪蒲泰也不好推辞,就接着上面的话题。

    纪蒲泰:“那我就讲讲。就现代国际通用的八十八星座而言,东方苍龙大约占室女,长蛇,半人马,牧夫,天枰,天蝎,豺狼,蛇夫等座。北方玄武大约占人马,摩羯,天鹰,宝瓶,飞马,天鹅,仙女,双鱼,鲸鱼等座。西方白虎大约占仙后,白羊,英仙,金牛,波江,猎户,天兔等座。南方朱雀大约占双子,御夫,巨蟹,大犬,南船,狮子,长蛇等座。”他望着木里王:“大王,还是您再说说吧?我倒很想知道您肚里的东西,也好让大家都学习一些。”

    喇嘛王:“如果你特别喜欢那样,也不妄来木里一趟。我说出来好了。”他正了正身子,清了清嗓子:“用星象决定太阳的位置,决定季节,是古代中原人判断季节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我看到明代顾炎武对《诗经》中一些民谚的分析,证明在夏,商,周三代,农民,劳动妇女,兵士,甚至儿童,‘人人皆知天文’。”

    喇嘛众臣:“为什么连儿童都懂天文?”

    喇嘛王:“因为那时上至老人,下至儿童,人人都会背民谚,他们都用星象定时间。‘七月流火’是农民的语言,他们牢记心间,到了七,八月间他们就准备过冬的衣服:‘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是戍守边疆的士兵,对连绵阴雨的怨言。这雨季是望月在毕宿时开始的(相当于现今的七,八月份)。古人不但会背诵谚语,而且还发明了观测天象的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