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不朽波兰在线阅读 - 第三章 胜败之策

第三章 胜败之策

    维克多坐在战壕边上,点着一支烟,默默的望着这黑夜的战场把所有的德军尸体吞噬。

    今天他们战斗的是那么英勇,许多人一直坚持战斗到最后一课,却为什么会失败呢?因为这是他们的死地。孙子兵法云:“急战则存,不急战则亡,为死地。”今天兰斯附近的马恩河防线成为这些德军的死地,而整个法国的东北地区成为了德国的死地。协约国在法国东北地区挖的几千公里战壕、铺设的几千公里的铁丝网、马恩河等众多河流水网、凡尔登等众多钢筋水泥修建的坚固要塞、无数整戈待旦的士兵已经将整个法国东北地区构建成一个巨大的战争堡垒。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德国人在一战既不能伐谋削弱法国,也不能伐交阻止英法俄结盟,又不能引诱协约国离开战壕出来野战,却偏偏选择了“攻城”。妄想前面三条全都做不到的政府能够英明决断,在“攻城”中击败敌人是多么可笑。

    一战中德军在西线和英法军队打出了1:1.6的伤亡比,却依然不能取得胜利,这绝不是士兵不够英勇,也不是军队不够善战,只能是政府政治与军事策略的严重失误。

    一战时期,战壕的防御加成极高,法国东北地区几乎是防御加成50%,而在德国周围的其他地区,相对于德军的战斗力而言,几乎是没有防御的,比如意大利、罗马尼亚、沙俄波兰地区、沙俄乌克兰地区,甚至到整个中东地区。这些地方有德国需要的劳动力、粮食等等物资,但是德国却放着这些东西不去取,********去攻击法军的东北堡垒区,幻想打败英法独霸全世界,让几百万优秀的军队白白作为炮灰。

    1914年马恩河战役的失败已经说明了法国东北部堡垒区“死地”的本质,而且是不可能急战而胜的死地,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的结局更加明显的向世人宣布“我是块死地,别来这里进攻!”。结果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德国取得了东线的全面胜利,他们可以在东线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土地,布列斯特条约苏联割让了大片领土;劳动力,沙俄的百万战俘,以及占领土地上的各个民族;士兵,宣布波兰独立的话,可以建立百万波兰军队共同对抗协约国;粮食,波兰平原和乌克兰大粮仓在手会缺少粮食吗?只要德国握住东方,它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在1917年,英法联军还能承受多少伤亡呢?历史上,1917年1月至1918年11月,德军损失238万,法军损失157万,英军损失166万,英法合计323万。如果德军建立连绵不断的防线,利用堡垒保存自己,消灭英法联军的有生力量。攻守形势的改变可以使德军防御增加到150%,英法军队防御从150%变成100%,这样大致测算德军的损失变成159万,法军损失236万,英军损失249万,英法合计485万。假设英法继续进攻迫使德军损失238万投降的地步,英法要损失726万。这比历史上真实的323万多出403万。实际上以当时法国4000万人口,英国4600人口对比德国6700万,奥匈帝国5200万没有任何优势,考虑当时美国人口9700万动员了480万军人,赴欧参战200万,而波兰有3000万,土耳其有1000万,在攻入意大利获得3000万劳动力,实际上人口差距并不大。

    进攻和防守中的士气是不同的,侵略他国和保家卫国的军队士气和人民支持度是不同的。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国内民众是不会有投降的,承受伤亡的能力也会成倍增加,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正义的,是为了家园而战。而侵略他国的军队与民众,他们就难以承受较大的伤亡。战争顺利时他们会歌颂军队的英勇,但是一旦战争焦灼或者落於下风时,他们就会抨击政府的无能,抨击政府浪费士兵的生命和国民的财富,国内的阶级矛盾就会激化。所以一战中,人口损失更大的法国没有爆发革命,而德国的皇帝被他忠诚的海军士兵赶下了王座。侵略作战一般都是开始顺利,然后慢慢失败;防御作战一般是先失败后胜利,军队和国民可以接受先败后胜,不能够忍受先胜后败。

    一战中法国是协约国三巨头中势力最弱的。而一战中战斗法军战斗意志极其坚强,就是因为保家卫国的信念和收复阿尔萨斯与洛林的决心。如果在防御作战中先消耗掉法军的军队人数,再在适当的时机以阿尔萨斯与洛林和法军议和,成与不成都必然可以削弱法军的战斗意志。历史上一战之后法国就人人厌战,就是因为法国当时已经快要到成年人口损失的社会忍受极限了。以法国4000万人口分析,男子2000万,取三分之一为20-40岁的青壮年人口700万,历史法国伤亡493万。德军采取防守作战,法国损失多损失200万人口是很容易的,可能法军多进攻一年,就会多损失100万。所以只要德军采取守势,扩大双方的交换比,法国就会首先承受不住伤亡,自动退出战争,法军失去有生力量之后就只能作为一个看客。

    而法国又不可能做一个看客,因为战争主要发生在法德交界,美军、英军和其他殖民地军队来到法国的领土上帮助其作战。法国就必须派出军队一同作战。如果他们采取攻势,德国可以收获高的交换比,法国的青壮年就会在战场上死伤殆尽。如果他们不进攻,几百万美国人、英国人、殖民地军人365天都在饥渴的大雕就会轮流慰问孤单寂寞的浪漫的法兰西美女,一年后就生出一个法兰西联合国。法国青壮年就会厌战,内部矛盾激化,同时法军和其他国家军队的矛盾也会激化。按照真实历史的伤亡估计再看不到胜利希望的前提下,法军撑不到1921年,如果按照积极防御作战的伤亡推算,法军撑不到1919年。

    这样同盟国就可以将战线一直维持在法德边境,形成僵持。这种局面对于德国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同盟国比战前多了波兰,乌克兰、罗马尼亚,甚至可以拿下希腊、意大利等地,是呈现胜利趋势的。而协约国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沙俄,还无法保护它在欧洲大陆上除了法国以外的地区,这就会使它呈现失败趋势。

    在这种局面下,无论是议和还是僵持,同盟国都已经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弱势,拥有了比一战前更好的局面。所以说历史上1917打败沙俄是同盟国战略环境最好的时候,也是他们最接近胜利的时候。

    但是,同盟国不会“伐谋、伐交、伐兵”的英明统治者们根本不会利用胜利。他们在社会的普通民众、资本家、军人等各种力量的压力下(因为同盟国发起的战争,民众与军队一直幻想着迅速的打败协约国集团),将东线打败沙俄的军队继续投入到西线战场的绞rou机中,发动一次次徒劳无功的进攻,自己挤干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1917年,同盟国集团同时经营西线和东线两家公司,西线公司因为不适应市场已经损失了500万,还有500万资本,同时维持生产线空转的话每年损失30万-50万。东线公司有150万资本,因为技术适应市场,打败了竞争对手沙俄公司,已经完全占领了东线公司所在的市场,每年利润超过100万。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的财富增值呢?

    “不会了解市场、不会结交关系、不会开发新技术”的自大的集团董事会做出了抽调东线公司150万资本,投入到西线公司中,和竞争对手英法公司进行血腥残酷的价格大战,最后资金枯竭,申请破产。

    同盟国尤其是德国统治集团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眼高手低,终于葬送胜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