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长乐夜未央在线阅读 - 86、上林柳

86、上林柳

    “中宫似是指陛下……对曾孙……心存……恶意!”

    张贺的话音一落,霍光便不由挑眉,眼神色也骤然一敛。

    对这个外孙女,霍光素来上心,自然知道她向来谨慎,尤其这件事还涉及到刘弗陵,她更不可能信口开河。

    同样,张贺也不是随意说话的人。

    不过,霍光也很清楚,刘弗陵对兮君并不信任,就算有什么计划,也不可能对她说,因此,她也不可能说得太明白,甚至,可能连某些暗示也不过她的推测。

    ——自然,张贺的这个说辞,更是他自己的推测了。

    想清楚之后,霍光也就放下了心,对张贺温言抚慰了一通,又亲自将他送了出去,虽然未出正堂,却也让外面伺候的尚书、掾吏吓了一跳。

    张贺拿不准霍光的心思,隐隐有些担心,他不把自己的话放到心上,但是,身处尚书台,张贺也不敢多言,只能皱着眉离开。不过,没等张贺离开,就见一名皂衣掾吏从尚书台匆匆出来,经过他身边时,也不过潦草地执了礼,便赶紧离开,显然是有急务。张贺停步看了一会儿,见那名掾吏去的方向正是出宫的必经之路,不由就挑了挑眉,紧锁的眉头因此松开。

    轻轻地吐了一口气,张贺举步离开,心中却是略感安心了。

    就如田千秋的波澜不惊一样,元凤二年的九月并没有发生任何让人惊讶的事情,十月大朝也很平静地结束了,列侯上计之后,百官朝贺,一年的事务到此也就算是结束,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正月朔旦的大朝,那是诸侯王的朝聘。

    虽然要到正月朔旦,诸侯王才会奉皮荐璧玉贺正月,不过,毕竟大汉疆域甚广,诸侯王多会提前一些到达,而汉之仪法,诸侯王初到即入小见,再加上每位诸侯王都是与四位列侯同年朝见,入冬以后,未央宫自然是热闹了许多。

    作为皇后,兮君要参与的事情并不少,岁末年尾,立冬、冬至、腊日、大傩……直到除夕、正旦,皇帝要参与的各项大礼,她这个皇后几乎都要领着内外贵人举行相应的典礼,至于宫中的宴席,更是如此。

    连续的忙碌对一般人来说,不过疲惫一些,劳累一些,但是,无论是刘弗陵,还是兮君,都是不甚康泰的状况,因此,正旦大朝时,接受诸侯王的朝见的少帝,脸色难看到了极点,同样,椒房前殿中,接受内外贵人朝贺的皇后,即使是盛服严妆,也难掩一身的病态。

    也是因这个原因,正旦后三日,正月乙丑,为来朝的诸侯王置酒,并赐金钱财物时,刘弗陵只是在宴席上等了不到一刻,便离席了,直到酒宴结束,也没有返回,而后宫之中,年幼的皇后更是干脆没有出席酒宴,只派了大长秋与女御在席上照应。

    这样的失礼,来朝的诸侯不免惊讶,自然也不能视而不见,询问的对像自然是秉政之人。

    霍光没有丝毫的掩饰,反而是一脸忧虑地对来朝的诸侯王答道:“元年,燕王、长公主负恩,上深以为痛……当时即曾寝疾……”

    这就是说,皇帝的病根是早已种下的了。

    此番来朝的诸侯王不是别人,正是迎娶了鄂邑长公主女孙为后的河间王刘庆,听到霍光提及长公主,别人犹可,刘庆却是连追问都没有心思了。

    不过,毕竟是孝景皇帝一脉,虽然是刘弗陵的曾孙辈,但是,刘庆还是向霍光进言:“上年十七,宜加元服之礼。”

    河间献王修学好古,河间王一脉皆好儒循古,提及元服之事,本也在霍光的预料之中。

    霍光并未回避这个问题,相反,他很郑重地对河间王答道:“孝惠皇帝二十一行冠礼,仆以为当仿之。”

    刘庆皱了皱眉,心中略有不足之意,但是,看了看霍光,到底没有说出来。

    ——他不过是诸侯王,本就是不宜对汉的事务多加评论,更何况,这番话出自大汉实际的掌权人之口,他岂能多说什么?

    因此,河间王点了点头,与霍光又客套了几句,便离开未央前殿,出宫返回了自己的郡国邸。

    这件事,刘庆自然也与亲信说了,一干人都赞同大王的想法。

    ——说得透彻一点,就算是现在,刘弗陵立刻崩了,汉室的帝位也轮不到河间王!

    ——不说辈份的差异,就是孝武皇帝一脉,也还没有死绝呢!

    ——总之,长安的事情与河间,真的是没有太多的干系。

    刘庆也是如此想的,只是,想到少帝的情况,刘庆也不免有些担忧:“上……不似长寿之像……”

    “大王慎言!”一名心腹立刻低声打断了刘庆的话,“王后身世本惹嫌疑,大王作此言,岂非徒授人以柄?”

    刘庆抿了抿唇,眉头也皱了起来:“何必又提王后。”

    元凤元年,长公主一死,河间朝中就有人进言刘庆,让其上书请易王后,被刘庆拒绝,后来,汉赦免了众多宗室子弟,也赦免了长公主之子,这种进言才不再有人提起,如今,再听到这种话,刘庆难免不悦。

    那人也是刘庆的亲信之人,并不畏惧,反而直言:“并非臣故意重提,大王毋忘,大将军话中提及燕王与长公主,臣岂能不提?”

    刘庆默然无语,他自己也拿不准——霍光是不是故意当他的面提起鄂邑长公主?

    见刘庆这般,那人没有再进逼,而是放缓了语气,轻声道:“大王已尽宗室之责,何必再涉汉事?”

    这是把话题绕了回来,就是不再议论王后的事情了。

    刘庆叹了一口气:“确实如此,惟望太平。”

    ——如他这般没有野心的诸侯王,封国也不算太差,自然是不希望汉室动荡不安。

    室中参与商议的众人也都附和王的这句话。

    “汉欲太平,须早有皇子。”有人低声叹息。

    刘庆不由一怔。

    他也是少年承袭王位,如今也有几个子女在膝下承欢,刘弗陵虽然比他年少几岁,但是,他十七岁时……早已为人父了……

    众人又是一阵沉默。

    刘庆叹了一口气,随即摇头道:“皇后尚年幼,上亦少,子嗣一事,不急在一时。”

    众人面面相觑,没有人反驳,却也没有人赞同。

    ——谁又猜不到这其中的原因呢?

    沉默了一会儿,才有一人低声道:“久病之身……于子嗣……终是有妨。”

    ——听刘庆之前转述的话,刘弗陵生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儿都是久历世事的人,如何能不清楚,这般情况的害处?

    ——说句不太顺耳的话,若是当真如此,刘弗陵即便有子嗣,那个皇子也未必能康健长成。

    这句话一出,室内再次沉默。

    ——看起来……汉……终究会有一番动荡了……

    想到此节,刘庆的脸色也有些难看。

    “后两日,入小见之后,即返乐成。”刘庆当即做了决断。

    ——乐成即河间国的都城。

    “诺!”众人同时应声。

    ——无论长安将如何动荡,他们都无能为力,倒不如返回河间,在自己的地盘上细细谋划。

    刘庆如此思量。

    然而,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一场风波竟是两天都等不了,竟然在他离开前,就暴发了出来。

    事实上,就是酒宴的第二天,长安城的气氛便陡然紧张了起来。

    长安城中的兵卫并不多,因此,军队一旦有所行动便格外显眼,尤其是军士入城。

    ——尤其是距上一次的谋反案才不过一年多……

    几乎是在发现不断有军士入城的同时,长安人便选择了闭门不出,往日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街道迅速冷清下来。

    毕竟是长安,这般情况也不过维持了一个时辰,详细的消息便传了开来。

    “上林苑?”刘庆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大王,步兵校尉掌乃是上林苑屯兵。”河间官吏对王解释。

    ——已经有消息确认,之前入城的军士都是步兵校尉属下。

    刘庆瞪了属下一眼:“寡人知此事。寡人是问,上林苑中究竟有何事发生?!”

    那名官吏迅速低头:“臣再遣人去查。”

    “速去!”刘庆没好气地催了一声,那名官吏更是立刻就退了出去,只余下刘庆,在堂上坐立不安,最后,他干脆站了起来,在堂上来回踱步。

    然而,刘庆刚走了一个来回,之前离开的那名官吏便又匆匆赶了过来,让刘庆不由惊讶:“已查明白?”

    刘庆的语气充满了怀疑,事实也确如他所想——那名官吏还没有行礼,一听到大王的询问便连连摇头,眼见刘庆脸色骤变,他也顾不上礼仪,立刻言道:“大将军车驾出城。”

    ——霍光出城?!

    刘庆瞪大了眼睛。

    “出何门?”刘庆心存侥幸地问了一声。

    “安门。”那名官吏的回答打破了刘庆最后一丝希望。

    ——上林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竟需要霍光亲至?

    霍光同样有这个疑问。

    事实上,若不是来使把话说得极其严重,霍光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来的。

    “究竟何事?”霍光下了车便直接问道。

    步兵校尉刚要执礼,便听到大将军的质询,他也没有客气,停下行到一半的礼,直接示意霍光随他过来。

    不过,刚走了两步,他便对霍光道:“大将军的随从是否皆可信?”

    霍光见他这般郑重,不由也收起了那点不悦的心思,郑重地点头:“自是可信。”

    步兵校尉没有再多问,一边引路,一边对霍光解释:“……那棵大柳树乃去岁即折断仆地,今日平旦,臣领兵巡查,却见其竟重新立起,更是重生了枝叶……”

    霍光不由皱眉,心中隐约有了不好的预感。

    步兵校尉似乎没有注意霍光的神色,径自解说着:“本来臣只觉得怪异,便让属下守着,同时遣人奏报,然而,使者方离,便有留守之人来报,有虫不断向大柳对而来,食其叶……”

    说到这儿,步兵校尉停了步,霍光抬眼看向他,却见这位校尉神色颇有紧张,镇定了好一会儿,才能继续前行,又言道:“臣只以为是常事,然而,等臣赶来,却发现……”

    “却发现……”步兵校尉重复了几遍,才说下去,“那些被虫食过的枝叶上,皆被咬成一个个文字……”

    霍光顿时凛然:“何字?”

    步兵校尉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对霍光道:“臣不敢言,大将军自观。”

    注:汉武帝太初四年以后的诸侯王来朝情况,记录不详,此处纯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