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恒道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欲、无欲】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义】 道可道,非恒道。 “道”即“吾欲认知之发端”,“可道”即“可认知”,“恒”乃“长久”。 故此句释义为: 我们所具备的,一种我欲认知的发端,以此来认识自我、社会、自然,这些都是可以认知的。但随着我们认知的深入,由这些认知而形成的观念,却会产生变化,并不会恒一不变。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之形成、变化之规律也。 例: 1远古之时,由于认知所限,人类的宇宙观为“天圆地方”;后由于认知的增加,社会进步,故而出现“地心说”;再至后来,天文学发展,提出“日心说”。一直到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出现,这便是“道可道,非恒道”在宏观上的一种体现。 2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想要当“科学家”“作家”“警察”,后来理想变为“考上一所差不多的大学”,再后来“什么都无所谓,找个工作不至于穷困就好”;令小时候励志维护世界和平,长大后随波逐流,这亦是“道可道,非恒道”在个人身上的体系。 (例子极多,不一一列举,若有兴致,请读者自行在生活中寻找。) 名可名,非恒名。 “名”即“刑名”之“名”,意为“明辨明晰之后的判定”。 故此句释义为: 我们对自身、社会、自然的看法(我想“看法”这个词,勉强是准确的,因为“明辨明晰”了事物之后,我们将之定性,便是一种主观的情绪,我们统称为“看法”,而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问人“你怎么看?”“你有什么看法?”)是可以明确的来判定的,但是这种认知却不是恒久的,而是随着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积累,看法的积累,而产生变化的! 例: 1如上,宇宙观的改变,便是因我们的“看法”的积累,而发生变化,无论“天圆地方”还是“地心说”“日心说”,都无法恒久长存。 2如上,我们的理想在改变,是因为社会环境的现实,让我们的“看法”改变,“天真”是会被“现实”击倒的。 (依旧用的上例,因为比较容易理解,便没有必要重新找例子。而这样的例子,无论是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都有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一些,品一品。)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无”即没有,“无名”,便是没有被定义,或者说是不可被观测、解释的,玄妙的。“始”便是“发端”“起点”,“有”即有,“有名”,便是可以被观测、描述、解释、定义的。“母”是什么?是“mama”呀,没有你妈哪儿有你?孙悟空也要从石头里蹦出来,不可能是凭空突然出来的。 故此句释义为: 那个没有被我们理解到,认识到的道,是我们认知天地的发端。(所以我说,“道”是“吾欲认知之发端”)由此,我们看到的、认识到的所有事物,便是我们能够洞悉天地间的奥秘的“母”,它生了这些。 例: 1伏羲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无论是作为和女娲meimei的禁忌之恋的男主角,还是“一画开天”的大能,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里我们只说一画开天。 伏羲坐在山上,“道”促使他观察这个天地,然后他若有所悟,按着那一条地平线,写下了“一”,这个“一”,便是“道”所生。而后伏羲灵感源源不绝,紧跟着就写了一个“二”,“二”是什么?,上面的“一”是天,下面的“一”是地,这是“一而二”,然后伏羲又想道天地之间,有山川河流,有鸟兽虫鱼,有万物齐作,所以他在代表天和地的“二”的中间,加了一条线,表示天地万物,这是“二而三”,也是“三生万物”。 再然后,伏羲根据这么一个质朴的认识论,将“三”进行了分解,为了表示不同的事物,他先将三分成了“乾卦”和“坤卦”,然后变化、组合,就有了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一部书,名字叫做《易》。 而由此引申,我们可以将“一”“二”“三”进行更为深刻的定义,即不变的、变化的、造化的。
(这个例子,或许听过的人不少,但对于“一”“二”“三”有所了解的人,却并不多,故而讲一下,加深大家的理解。)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欲、无欲】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故”即所以,“常”即“恒”。“欲”即“知之欲”,“妙”即“玄妙”“奥妙”,“徼”意为“求”“【】”中为补充。 此句释义为: 所以啊,恒以“无欲”,即指“淡薄无求”,或者“局外人”“第三者”的视角,来观察事物的奥妙。这里的事物,涵盖了自身、社会、自然诸多方面。试想,若身在居中,又如何能看清局势? 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尝试着,以探求之心,孜孜不倦以求,来研究事物的奥妙,去求索。这里的事物,依旧是包含了自身、社会、自然。若是要研究,不钻进去,怎么能研究的透?古往今来的那些大家,也都是这样的人。 如:祖冲之之于数学,陈景润之于数学,爱迪生之于发明创造、牛顿之于力学等等。 而无论是“有欲”还是“无欲”,都是出自于“道”,是我们要认知的两种方法,同样是为了探究自身,社会,自然的玄妙的,同样是探究玄理啊。 例: 这就如战争之战略于战术的区别。只有战略没有战术,败;只有战术没有战略,败。此二者,缺一不可。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的两个“玄”,前一“玄”为“无欲以观其妙”,后一“玄”为“有欲以观其徼”,老子曰:“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二“玄”者,为解开众多玄妙之门户也,即方式,方法。 总结: 我们的认识是不断更新完善的。 我们的看法是不断变化的。 认识事物应深入浅出,执着之有欲,冷静思辨之无欲同也,一出一入,二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