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大时代之1983在线阅读 - 第245章 我想有个家

第245章 我想有个家

    黄浦江畔,两艘极大的舰艇并肩昂首停靠在码头边,这两只船的主副桅杆上按照航海的最高礼仪挂着“满旗”,这是在向祖国和人民致敬。

    码头上,黑压压的人群正望着这两艘大船,巴老有些枯萎的身影赫然在目,身边是照顾他的李小林。

    这里正在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人民解放军海军是这次仪式的组织者,参加仪式的有上海的各行各业,以及众多热心的群众。

    上午10点05分,随着一声高亢的汽笛声响,原本停靠在岸边的“向阳红10号”和“J121号”缓缓的离开了码头,向着黄浦江口行驶而去。

    岸边黑压压的人群爆发出极大的欢呼,鼓乐声、鞭炮声不绝于耳。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极洲考察船队启航。

    那两艘船一艘是远洋科学考察船,另一艘是海军的打捞救生船,按照计划,这两艘船将以18节的速度不间断地驶往太平洋彼岸,并在12月中旬抵达阿根廷南端火地岛上的乌斯怀五港,经短期停留后直插南极半岛,1985年1月到达目的地——南极大陆。

    自从1492年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世界上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的探险家、生物学家、海洋学家和地质学家,远渡重洋,冒着生命危险,在全世界的海洋上巡游航弋,到处宣誓着他们的主权。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无主之地。

    当今世界是海洋制霸的时代,也是海权纷争的时代。此时,对于南极洲的考察和探索仅仅是欧美几个发达的国家,而中国便是在1984年这一年开始蹒跚起步,加入到了对南极进行科考的盛大宴席之中。

    在后世,世界上有近30多个国家争先恐后的在南极洲建立各种科考基地。两千年的一则报道中说,南极洲上建立的常年科学考察基地多达50多个,夏季考察站更是有100多个。肥美的南极洲对于所有国家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更不要说其中蕴含着的庞大资源。

    1984年11月20日的这次启航,代表着中国在南极洲开发这场刚刚开始的盛宴上,除了欧美几个发达国家外,新加入的又一个提前落座者。

    码头上的海风阴冷潮湿,等考察船驶出一段距离后,岸边的人群开始慢慢解散。

    巴老在李小林的搀扶下上了汽车,回到了住处。

    内心兴奋的老人,压抑不住心中的欢喜,便让女儿李小林找出那本刊登有戈文的杂志,给他朗读第一集。

    而他自己却闭目坐在书桌前,静静的听着,有些干瘦的手指在书桌上无意识的敲击着,带出一种激昂的节奏。

    待李小林将这篇读完,巴老的眼睛猛然一睁,伸手拿起桌上的钢笔,在桌上一叠空白的稿纸上,刷刷的写了起来。

    李小林轻轻地将手中的杂志放下,然后悄悄走到巴老的身后看去,巴老写的正是刚才他在黄浦江畔看到的情景。

    这是一篇评论文章,借景抒情,记录了巴老对于这次赴南极洲考察意义的思考。

    李小林有些无奈的看着自己的父亲。自从接上戈文的班,照顾起自己的父亲后,才知道老爷子的固执。

    或许是知道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多,老爷子每天都保持着一定的创作时间。

    有时候是对自己心灵的拷问,这便是的由来;有时候是一些生活琐事、心情感受,写出来的大多是些散文杂记,或者是和一些朋友的书信往来;还有些时候便是像这次的评论,这些文章往往会刊登在各种报纸上,起到引领思想意识的作用。

    其实看起来,巴老晚年创作的作品并不算太多,除了、便是零零星星的各种文章,其实那些只是公开发表的作品而已。对于大多老爷子自认为有瑕疵的作品,老人不是随手丢掉便是压了箱底。这也正是后世巴老去世很久以后,在巴金纪念馆里人们又赫然发现了那么多从未曾见过的文字资料的原因所在。

    巴老胸中有成足,下笔如有神一般,没有丝毫停顿,一页一页的空白稿纸上写满了文字。

    许久当老人停下手中的笔,这篇关于南极科考船启航的文章已经写完了。

    巴金放下笔,又重头检阅了一番,然后点了点头,将手中的稿纸拿起来递给李小林:“小林啊,你把这篇文章和我昨天写的那封信一起寄给戈文吧。”

    说完,巴老又自言自语道:“这小子,现在在北京可是像刚逃出五指山的孙猴子一样,再没有人能拘着了!听我那老jiejie说,最近北京城他的消息可是满天飞呢。太张扬可不是好事!把我教他的平心静气功夫都丢的一干二净,真个小赤佬……”

    ……

    ……

    在巴老念叨着戈文的时候,戈文正在北京城什刹海后海北沿的鸦儿胡同内。

    和他同行的除了龙绍大叔外,还有一对中年夫妇。

    今回便是龙绍领着戈文来看房子的。

    自从戈文和龙绍说了自己想在北京城买一套四合院后,龙绍便一直都在托人打听。

    虽然他比较奇怪戈文的怪癖——在所有人都向往着搬进现代化的楼房的时候,戈文却逆势而行想要住大杂院,不过龙绍还是尽心尽责的帮戈文打听那里有人家想要卖房子,他还领着戈文看过几户房子。只是戈文的要求太挑剔了,这几处房子,戈文一处都没相中。

    龙绍还记得自己第一次领着戈文去看房子时,戈文那嫌弃样子——

    在龙绍的眼中,那是一套很标准的四合院,方方正正,院里的房子还刚刚修葺完毕。或许唯一的不足便是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座房子住着三户人家。而想要卖房子的主人是北京机械厂的一个普通工人,四合院的东侧和南侧的房子都属于他。

    可是等戈文绕着院子走了一圈后,就急匆匆的拉了他走掉。

    龙绍问他,怎么不看了。

    戈文皱着眉头说道说,他想要的是四合院不是大杂院,而且一定要是整套房子都卖。

    龙绍这才真正理解戈文口中的四合院和自己所理解的大杂院并不是一回事。

    戈文口中的四合院是要按其原始的设计,一套四合院里只住一家一户。户主住北房,儿子住西厢房,女儿住北房西边的耳房,东厢房作厨房兼饭厅,南房作客厅或书房或佣人房或其他子女住。院子里种着丁香石榴,还有蔬菜花草。院里有枣树院外是槐树。这种四合院住着当然是有滋有味。

    而龙绍理解的四合院却是大杂院。一套四合院里住着三四户主人,从四合院大门洞开始到院子,堆着旧家具、蜂窝煤、自行车、破纸箱子。几户人家但凡有点响动便被其他家听得清清楚楚。哪家来个客人,每天都吃的什么饭,谁有点事也瞒不了邻居。大家都去胡同里的公共厕所,一溜蹲坑上,大家都撅着光屁股,递个纸、递个烟、点个火,也就是身子一斜的事。

    这根本就是南辕北辙、天壤之别嘛。

    知道了戈文的想法,龙绍除了严厉批判戈文堕落的小资主义思想外,也只剩下对戈文糟蹋钱的行为进行吐槽:辛辛苦苦码字转来的稿费竟然买几套房子,这是要计划生多少小孩子啊!

    然后龙绍便开始有针对性的收集各种四合院的信息,然后便有了今天的这趟后海之行。

    其实,哪怕在八十年代,想要买一整套四合院也非常的困难。

    首先一个原因是,解放后首都的人口飞速上涨,而京城的房子就那么多,人多房少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于是除了高干名流,普通百姓住独门独院的就越来越少,一套四合院里东西南北四座房子通常要住四户人家。再随着家里人口的增长,四合院早就改建的乱七八糟了,院门因为是公用的,所以常年敞开,院子里更是搭设了很多窝棚。你占点儿地方,我占点儿地方,除了通往各家的小路便再没有空地。这样的四合院早已变成了大杂院。

    然后便是北京城新建的房子很少再建传统的灰砖墙、高房脊、出大檐、一垄一垄小瓦片的四合院了,而是盖那种红砖墙、几乎不出檐、大片水泥瓦的简式平房。为什么?省工省料。如果空地再大点,干脆就盖楼房了,可以多住人。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住平房太浪费土地。

    再然后便是现有好一点的四合院除了那些高干名人的故居或现居外,剩下的四合院,大都为某个机关事业单位的驻地或什么名胜古迹,这可能卖吗?

    所以,龙绍找了很久才找到现在的地方。

    这是一套位于什刹海后海北沿的鸦儿胡同内的四合院。

    主人便是和戈文龙绍在一起的那对中年夫妇。

    这对夫妻,男的是一所大学的老师,要去美国深造;女的也是一名知识分子,办了停薪留职手续跟着丈夫去美国。这两人已经下定决心要去美国旅居,为了在美国能够过得好一点,所以这所祖传的房子便被轻易放弃了。

    此时中国已经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进程,随着思想解禁,外面的各种思想和文化纷纷涌入进来,对于他们这个年龄,又经历过十年动乱,早已心向国外,向往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一看现在国家不禁止人往外走,两人便着急收拾行囊准备出国。

    戈文对于他们这样的想法并不认同,不过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懒得搭理他们。

    他这次就是来看房子的。

    别说,这套房子,他还真的感觉很满意。

    首先这套四合院位于宋庆龄故居东边大约几百米远的位置,虽然现在北京市政府还没有下发文件,不过戈文知道这座房子正好位于什刹海文化保护区,以后没有可能被拆除的可能。

    其次这座四合院保持完好,经过多年风雨侵蚀,房子依然古色古香、坚固如初。而且院子处于后海北岸,坐北朝南,出门便能看见什刹海,如果放在后世绝对是有价无市。哪怕戈文自己不住,只要再放个十几年,就能上亿转手。

    不论是前世还是现在,对于北京这座“无水之城”来说,什刹海是非常珍贵的一片水域。这片水域由前海、后海、西海组成,与北海和中南海连通,周围不仅有钟鼓楼、宋庆龄故居,还有恭王府这样的豪宅大院,更有北京市民文化的代表———胡同,可谓是气场得天独厚。

    所以如果能在这片水域拥有一套四合院,关门修身,出门见“海”,确实是一件惬意的事。

    最棒的是,这套四合院居然还做了一些改装!

    住北京四合院最难受的是什么?

    第一个便是厕所,早先的四合院里有厕所,但是没有下水道,需要掏大粪的定期来掏,不然就满出来了。后世古代电视剧尤其是清朝的辫子戏里往往会出现一个掏粪运粪的行当,就是做这个的。

    四合院的第二个不便就是冬天的取暖。这个年代统一供暖的暖气基本没有,到了冬天各家各户都是烧煤球或蜂窝煤取暖的。烧炉子需要安上烟筒风斗防煤气,可每年冬天总有让煤气熏死的。

    第三个不便是上下水道。一个院子里通常只有一个水管子一个水池子。冬天水管子一冻上,哪家都用不上水,都要贡献点热水浇那冻住的水管子。水池子的下水道堵了也是整个院子的麻烦。反正每天哪家用点水,刷牙洗脸,都要往院子里跑,真是不方便。

    而戈文看的这套四合院这些却是都经过了一些改装。厕所、厨房接了下水道至市政管网,虽然院子里有一口水井,不过主人却也从市政管网中引入了自来水管。

    唯一差点的便是没有暖气,冬天需要自己去烧蜂窝煤来取暖。这个,大环境如此,也不可能强求更多了。

    看了许久,戈文下了决定,就买这套房子。

    在了解了这套四合院的权属确实属于这对夫妻后,戈文和这对夫妻一起向有关房产管理部门申请买卖房屋产权,登记、备案……

    一整套流程下来足足花了戈文三天的时间。好在此前,他基本上已经将各种受邀活动应酬完毕,有着足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