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行军(一)
十天后的午夜,紧急集合的哨声如同催命一般响起。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自从进入这个部队后,每几天就搞一次,闹得张全蛋等人晚上神经兮兮的,觉都没法好好睡。 教官说,这是锻炼军人的对待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通常以警报,哨声等为信号,在急短的时间内对所属部队或一定范围内的人员按备勤要求进行集中(往往在五分钟以内),一般要求集合人员按规定着装,配戴相关武器或装备。 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新兵在宿舍里把自己的衣服,鞋,背包带,水壶,挎包等东西都要按日常战备的规定放置,就是为了应付这种情况。 刚开始的时候,紧急集合后教官检查,达到要求的回去睡觉,没达到要求的就在校场里进行午夜狂奔,于是大家都骂娘。不过为了食堂里的红烧rou,这些吃货就忍了。 无论是怎么样惨无人道的训练,一旦习惯了,就觉得没什么,反正是日常,虽然骂娘的话依然非常普遍。 而这次的紧急集合有些新意,教官要他们照以前教的那样捆扎好被服,衣服,鞋,背包带,水壶,挎包等行军装备,背在身上,再加上每人一支三八式步枪,然后出发。 教官没有说为什么要他们这么做,皇家人民解放军那些新兵也没多想,就照做了。 自从进入这个部队,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情多了去了,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而且教官前几天也说了,最近会进行一次野外拉练的培训,大家觉得就是这个了,窝在军营里有两个多月,这时候出去他们也觉得新鲜。 两万人的队伍在很短的时间装备整齐,就出发了。 张全蛋手里有军官配备的指南针,在教官那里有学过用指南针认方向,他知道是朝东北方向走,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快步行走,队列整齐跟平时走队列一样。 大批负责辎重的部队就赶着马车拉着粮食跟在行军队伍旁边,让张全蛋觉察到有些不对劲。 一连走了两个时辰,到早晨时候停下来休息,连里面的炊事班受到用行军的大锅煮粥吃。菜是咸萝卜干和咸菜,这让吃惯了食堂饭菜的士兵有些沮丧。 张全蛋一个排的人围在一起吃,几十把枪架在一起。 “没食堂里好吃。”赵铁柱喝着粥抱怨道。 “以前你连树皮都没得吃,现在喝白米粥竟然还敢嫌不好吃?”张全蛋翻白眼。 “俺的嘴给养叼了。”赵铁柱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啥时候打仗啊,总不能老养着俺,好歹上阵为皇上杀几个建奴,也不枉这几顿红烧rou。” 说到红烧rou,赵铁柱不由自主的咽了咽口水。 “也许,你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啊。” 张全蛋望着东北方向说道,他一口气狠狠的把剩下的粥喝光,低头招呼排里几个人凑过来看他手里的指南针。 “看到了没有,我是看过大明地图的,辽东就在东北方向。据我推测,今天不是野外拉练,是前往辽东,我们是要去打仗的。”张全蛋小声说道。 那些新兵闻言都心情激动,摸着手里的三八式步枪,要是真的,那老子可要马上大发利市了,就这武器,建奴算个屁啊。 “教官为什么要骗俺们?”赵铁柱小声问道。 “教官只是叫我们行军,也没说不是去打仗。你们心里知道就行,总之不许声张,教官他们或许有别的用意,要是到处乱传说不定上头会给你们安一个扰乱军心之罪。” 张全蛋小声说道,排里的几个人立刻点头如啄米,最近这个排长显现出的能力已经得到整个排的认可,具有一定的威望。 就这样,两万人里有些人有所察觉,有些人依然懵懂,他们的部队就一直朝着东北的方向前进。 用一种在当时算是逆天的行军速度,每天五十公里,因为部分时间里,他们是用跑的,带队的21世纪位面教官说,这是训练的一部分。 许多不明真相的人大声骂娘,哪有这么训练的。 这里要说到热兵器时代和冷兵器时代行军的不同了。 中国古代行军是以里为基本单位,这个“里”在各个朝代代表不同的距离。 据《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载“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同时又引《律学新说》指出,二者是相等的。 所以《汉书·食货志上》在这里是用秦的步尺制度代替了周的步尺制度。 由于秦汉尺的长度如商鞅量尺、新莽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都是一尺等于0.231米。 由此可以算出一里等于1800尺为415.8米。 现今的市里一里为500米。则知周代一里为今市里的83.16%。周代一里三百步的里制到秦汉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所以这一里制可视为周秦汉三代的里制,即一里等于1800尺为415.8米。 整个冷兵器时候,行军一般都是轻步兵才走的,轻甲,手持兵器,有专门的辎重兵搞后勤。。 步兵是离不开辎重部队的,所在这时的行军速度基本也就等于人推车的速度了。 《汉书陈汤传》说“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指的是步兵。《武经总要》也说“军行在道”“三十里为一舍,倍道兼行,一日再舍”,快速行军倍道兼程也只有每日60里。 也就是说,步兵单位正常行军以一日三十里为舍。超过一天三十里,叫倍道。 倍道的速度则视当时情况而定。一天15公里以下,有点慢。 步兵行军,主要拖累速度的是各类后勤辎重。 就算是弃辎重轻兵而行,一般也不会太快。 冷兵器时代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体力基本等同于战斗力。 “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士兵是不能在行军途中消耗太多体力的。 所以古时候有记载的行军速度一般为一天三十里。 这个是在不损失战斗力下的行军速度,更快的速度不是不能。 但在战斗力和行军速度之间进行选择的话,只要指挥官脑子还正常就会优先保证战斗力,如果长时间强行军,将会造成大量的非战斗减员,这个后果是及其恐怖的,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 而长时间强行军不但造成非战斗减员,还会造成部队及其疲劳和建制混乱。 在冷兵器时代,一支及其疲劳建制混乱非战斗减员剧烈的军队到达战场后除了送死还能干什么? 所以任何有理智的指挥官都不会轻易做出强行军的命令的。 所以,日行三十里(也就是大约15公里)是绝大部分指挥官的明智的决定。 说古代行军日行30里有点偏慢。 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组织调度存在困难。 但仅以个人或突击部队来说,可参看战国时吴起选拔魏武卒的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十二石之弩、背负箭矢五十。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 这属于急行军范畴了,就是不考虑后勤的情况下,快速机动。应该是主要用于增援,不是用在到目的地打仗的。 古代百里基本不比马拉松全程少了,马拉松本人都跑死了。想想运动强度有多大,如果跑过去打仗,基本也是送人头。 古代没有汽车飞机,军队机动是要以”月“为单位。 古时候的行军速度,取决于运粮食的车的速度,这是战略上的行军速度。 行军上升到战略程度,真正决定机动力的是后勤,骑兵和步兵都不可能自己去扛1个月的粮食,所以才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 而且那时候运粮草基本靠骡马拉车,古代的官道基本也就是土路,能有多快? 而且还不是一天都走路,还要扎营,基本一天只走半天。 能每天走个30里,坚持个几个月的,基本也算精锐了。 热兵器时代早期就以法国拿破仑时代为例。拿破仑时代在西方已经是近代了,但我国时候还是冷兵器时代。 拿破仑的时代,按腓特烈大帝时期陆军规范,军团一分钟为72步(行军时有军乐,跟着军乐的节奏走)。 传说中的“进行曲“就是那时候兴起的。 另外,拿破仑时大炮走的非常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拿破仑还专门组建了“骡马炮兵队”。 到了法国大革命时,为了适应法军的情况,同时配合拿破仑“分进合击,迂回包抄”的战术思想,对行军速度有更高要求。 每分钟走120步,这样一天走4、5个小时,就是20、30公里的样子。 这已经比同时代很多国家的部队走的快得多了,法军也戏说“皇帝的胜利是靠他们的双脚走出来的”。 那个速度每小时五公里左右,有兴趣的人可以试一下,全副武装走几个小时是很累的。 热兵器时代开始,到一战,机械化步兵还没有概念的时候,西方军队都要严格的步兵cao典来要求行军。 这时候,作战已经不像冷兵器时代那样对体力有那么高要求了,有时候到目的地后只要还能站立,就能马上投入战斗了。但后勤仍是制约大兵团行军的“短板”。 火炮的盛行,也是拖累大兵团行进速度的原因。 直到,1805年。。拿破仑开创了一个先河。 1805年10月发生乌尔姆会战,拿破仑将集中主要兵力使用于具有有决定意义的战线上,并充分发挥机动作战的威力,是世界行军史上著名的一个战例。
整个大军,共有20个步兵师和11个骑兵师,总计176,000人,并有286门火炮。再加上各军驻地分散,从上述各地到达莱茵河前线,距离约为600到800公里。这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他对军队的行军速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拿破仑曾经说过,“行军就是战争”,“军队的力量与力学中的动力相似,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快速的行军,能够提高军队的士气,足以增加取胜的机会。因此,“行动的迅速可以弥补军队的不足。” 基于这些见解,拿破仑对部队下达了加速行军的命令。 按照传统习惯,一般的行军速度,那是每分钟以70步计算。他却要求大军以每分钟120步的速度开进。 经过拿破仑多年培训的法军,非常圆满地执行了皇帝的命令。从布伦军营到莱茵河一线的600多公里路程, 照当时正常的行军速度,要40天左右,才能到达目的地。 但这次法军全部在20多天之内完成了行军任务,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跟很多没有当过兵的人谈行军,发现他们总是特别容易忽视后勤的作用,拿破仑行军之所以快,除装备大量的骡马外,唯一跟西方当时将领有区别的地方,那就是后勤。 这个本身就足以说明,后勤问题的直到现在还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支近20万人的大军,每天要前进30公里,在当时还没有机械化这个概念的时候,究竟采取了哪些办法才解决了给养供应问题? 答案是,西方式的以战养战。 当时对军队作战行动起了限制作用的是后勤因素。主要就是武器、备用武器、工具、被装、弹药等还有饮用水、粮食,装备大量骡马的后果就是需要更多的食物和水。 拿破仑是怎么使军队在运动中得到补给? 18世纪的西方军队其实还是“受仓库制约的”战争,但拿破仑展开了一场“掠夺性”战争,类似蒙古人。 拿破仑同奥军1805年的乌尔姆战局被公认为有史以来军队“就地取给”最成功的范例,就是带少量的食物和水,到战区对平民征用食物和水。 有必要一提的是,当时秋收,民间有大量的粮食,这也是他敢这样做的原因。 拿破仑的骡子比战马重要,骡子丢了,战争也就算输了,骡子专门驼运敌国物资,几十年战争,法国越打越富,欧洲其他则益穷,这是之前欧洲战争所没有的现象,法国崛起并一家独大的基石,直到入侵俄罗斯并被坚壁清野而反制,才被自己的后勤打败自己。当时拿破仑战争是什么情况呢,经常是拿破仑轻装快速突袭敌国,然后占领其战略物资,因食于敌,开始欧洲一直无法反应对付这种,直到粗暴的俄罗斯以自残方式来对抗,才化解以战养战,所以当时拿破仑的行军速度是欧洲第一,一个不需要耗时并繁锁的后勤保障的军队。 补充一点,可能有人疑问,为何中国几千年就有的战法,以战养战。其在西方直到拿破仑才兴起,有种说法是这样的,欧洲蛋疼的宗教信仰对战争手段有着绅士风范的约束,拿破仑这个流氓打破了它,解放了行军速度,加速了战争进程。 其实不然,14世纪薄伽丘的《十日谈》里面就有个故事:有个去求婚的男青年在路上看到一无辜的女青年被骑士追着,最后女青年的心脏被骑士挖出来喂狗了。 所以所谓的骑士美德从不存在,战争中俘虏对方的骑士不杀,等他家人来赎回也是因为大家都是贵族,不能保证,自己将来不会有这经历的一种对地位、阶级相同者的“宽容”。 中世纪的军队不能进行以战养战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是一支国家的军队,而是一群有共同目的(大部分可以归结为两个字:抢劫),无组织,无纪律的暴力团伙。抢劫起来是漫无目的抢,多数是抢劫财物为主,还有因为抢劫分赃不均而发生的私斗是经常发生的。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军队,则是第一支有目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真正的近代国家军队,所以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掠夺他们所需要的粮食补给。 用比较流行的说法,这是体制问题。 皇家人民解放军当然不可能为了行军速度学拿破仑“就地取材”拿给养,这可是大明的国土啊,也和解放军教官平时灌输给他们的三观有违,你说你是人民的军队,这不是打脸吗? 不过,他们有虫洞,他们还有凯申物流这个物流业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