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民国之铁血荣耀在线阅读 - 第四十八章 二战爆发

第四十八章 二战爆发

    英国、法国与现在的德国和意大利不同,和苏俄也不同。前者,他们的执政地位更多的受到民意的影响。不管那个政党或者议员,他们都必须耐心的倾听民众的意愿。政客们不管他们自己心中怎么想,他都首先要为他代表的民意发出声音。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迅速的衰弱下去,与国内的民意有着极大的关系。

    作为管理着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四分之一的人口的大帝国,英国的强盛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的,这种强盛更多的是存在于新闻短片这种用于宣传的形式之中。民众们并不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若是没有美**队出兵支持,英国和法国已经处于战败的边缘。他们在实质上和德国一样,国内经济面临着破产,只是有了美国这个生力军的支援,才让他们笑到了最后。这也是凡尔赛和约时,美国主张放过德国,而英国和法国不答应的原因之一,他们正迫切的想在德国身上捞点什么回来,用以弥补他们国内财政上的巨大债务。只是德国经济比他们更早就崩溃了,这才最终导致,严苛的凡尔赛和约,没有换来英国和法国需要的对战争支出的补偿,却换来了更深的仇恨。

    这种情况下,无论英国还是法国,他们这些政治家们想要上台执政,就都要优先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维护和平的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民众带来的伤害和记忆太深刻了。只要提起战争,他们就会在眼前浮现出索姆河的血rou纷飞的战壕,以及战争结束时,满大街的灵车和家家戴孝、户户筑坟的凄惨景象。没有那一家再愿意送他们的丈夫、他们的儿子、他们的父亲去到前线。这是他们最基本的要求,那些高喊着代表他们这些民众意愿的议员和执政者,谁也不敢无视这种要求。

    其次自然是恢复经济,恢复那些因为战争而荒芜的农庄的种植,恢复那些因原料短缺而无法生产的工厂开工(因为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倾斜给了那些生产军需用品的工厂),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列出还款计划,偿还因为战争而欠下的美国的巨额债务。此时,他们的财政资金早已无法维持他们的军队,最优先考虑的事情,自然就是裁军。裁军既能迎合选民们远离战争的诉求,又能节省下大笔的资金用于战后的重建,销毁的各类武器回收来的资源,还能作为生产所急需的原料,为那些工厂恢复生产提供支持。

    英法两国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军力迅速削弱。以英国皇家空军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皇家空军拥有各类飞机二万二千余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军。可短短两年后,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只剩下了一百二十架,不足战时的百分之一。当然,这与当时他们对空军格外轻视也是原因之一。

    直到英国与华夏的印度洋一场大战,被打疼了的英国人才开始再次提高军备,但显然,他们还没有恢复军力到足以支撑与德国的战争的水平。现在,不对德国强硬,或许德国就会一步步的蚕食他周边的那些国家,可要强硬,他们还真的没有与德国一战的本钱。

    只是张伯伦再一次误判了形势,在遍数欧洲各国的情况后,张伯伦认为有资格与德国抗衡的国家,除开法国和意大利,就剩下苏俄了。意大利已经靠向了德国,但他认为只要他拿出一种宽容的姿态,苏俄就应该加入自己的阵营,他从来没想过苏俄会和德国结盟。所以,在与苏俄谈判时,对苏俄提出的种种要求并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在张伯伦看来,英法作为与苏俄在意识形态上完全对立的国家,他们能在法理上确认苏俄政权的合法性,就是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可斯大林显然不答应这么廉价的条件,他要求缔结英、法、苏之间有效期5至10年,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英、法、苏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缔结三国间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规模的具体协议。并且要求罗马尼亚和波兰给苏联军队给予通过其领土的过境权,作为一份集体安全协议的一部分。这些要求在张伯伦看来显然有些过分。特别是最后一条,若是答应的话,明显为苏俄军队南下打开了通道。张伯伦要的仅仅是波兰在受到德国进攻时,苏俄能在背后帮波兰一把,而不是要把苏俄这只黑熊放出来给他在欧洲大陆上闲逛的权利。

    事实很快就给了张伯伦一记闷棍。德国外长利宾特洛甫在与苏俄外长莫洛托夫进行会谈后,很快就和斯大林达成了协议。在这个协议附带的密约中,苏俄和德国划分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波罗的海地区如发生领土或政治变动时,立陶宛北部疆界将成为苏德权力界限,在这方面,双方将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维持波兰**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与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她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她在该地区在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在这份协议中,德国和苏俄各取所得,直接把波兰瓜分掉了。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顺利签署的消息传来,全世界的眼镜碎了一地。德国居然与苏俄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那说好的反第三国际联盟呢?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确定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基本纲领呢?难道希特勒改弦易辙不再**了吗?

    苏德之间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终于把张伯伦代表的英国政府逼到了墙角。战争已经无可避免了!英国和法国的战争车轮也终于启动,并且逐渐加速,他们要在德国发起对波兰的进攻前,尽力做好军事上的准备。虽然张伯伦在对待但泽问题上,口气强硬,但英国并没有具备保护波兰的能力,他只是出于面子关系,将错就错的进行下去。

    就在与苏俄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后的第三天,希特勒下达了进攻波兰的命令。1938年7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比杨寰宇记忆中的日期提前了十四个月爆发了。德**队分作北、南、西三个方向发动攻击,并以两翼包围的方式夹击集结于边境地带的波军主力部队。波军损失惨重、欲撤出布署于德波边境的部队,将其用于首都华沙以西的位置建立一条防线,等待军事同盟国的英法两国对德国的西方战线发动攻击。

    7月3日,斯大林宣布采取行动以保护住在波兰东部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因为波兰这个国家已在面对德**队的进攻面前崩溃,再也不能保障他们公民安全。作为俄罗斯族人,有义务保护相同种族人民的生命安全。随即苏俄红军越过波兰国境,在波兰东部也发起了对波兰的进攻。面对两面作战的困境,波兰政府只能下令政府撤往中立的罗马尼亚境内,保存力量,等待英法军队的到来,期待英法军队帮他们恢复国土。

    此刻的张伯伦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现在的英国,唯一有能力做到的,就是欺负德国海军还很弱小,用舰队封锁德国外海,来对德国施加一点压力。征兵命令虽然在知道战争无法避免后,第一时间就下达了。长期遭受反对而未能组建的欧洲派遣军也顺利的组建,可指望仅仅接受了几个月训练的新兵在战场上击败经历过俄国内战和西班牙内战实战熏陶过的德**队,显然有些异想天开。

    但形势逼人,张伯伦必须做出应对。在7月3日,也就是苏俄在波兰东部出兵夹击波兰的那天下午,张伯伦发表广播讲话,宣布英国对德国宣战。他在讲话里说道:今天早上驻柏林的大使,向德国政府递交了最后通牒,除非德**队在当天11点之前撤出波兰,否则我们将向他们宣战。现在时间已经超过了11点,可他们并没有撤军,因此我正式宣布,我们对德国宣战!一直以来,我都为争取和平而努力,我相信大家能够明白我此刻是如何的痛心。

    充满自信,穿着崭新的军装,背负着武器,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唱着嘹亮的战歌,昂首阔步的穿越法国前往马奇诺防线的英国欧洲派遣军的士兵,他们不会想到,他们正走在一条不归路上。他们这些人中间,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再回到英伦,他们的故乡。

    张伯伦代表英国向德国宣战了,作为同盟,法国也宣布向德国宣战。可法国的境况比英国更加不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同样遭遇了人民厌战和经济面临崩溃的现状。他们虽然在裁军幅度上,没有像英国那样大的幅度,但投入在武器更新上的资金却少的可怜。大笔的军费用来修筑马奇诺防线,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为解决大批法国人没有工作的问题。这些以军费名义支出的款项,大部分用在了购买建筑材料和支付修筑防线工事的建筑工人的薪水上了。这等于给了建筑材料生产商订单,解决了一部分法国人的就业,加上防线上的建筑工人,可以减少相当数量的失业人口。

    可防御工事是固定的,躲在工事中的法**队并不能向德国发起进攻。他们缺少坦克,为数不多的坦克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的老古董,也缺少大炮,仅有的那些大炮,大多都安排在了马奇诺防线的工事中,当作了守备武器。陆军配备的大多数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步枪和机枪。这样的状态的军队,让他们躲在钢筋水泥建造的牢固的永备工事里还能凑合,拉出去越过国境向德**队进攻,那明显是送死的行为。

    波兰政府撤退了,但他的军队没能撤下来。在战争尚未爆发前,波兰把主力部队都安排在了德波边境一带,重点是通往但泽的但泽走廊。波兰的这个军事布置,是注重政治意义的结果。在德**队尚未发起进攻时,波兰就清楚他们打不过德国人,但他们把堵住押在了英国和法国身上。防御重点确定为但泽走廊,既不是因为但泽走廊有可以据守的天险,也不是但泽走廊有多大的军事价值。而是波兰政府担心,德军在发起进攻后,攻下但泽走廊这块协约国依据凡尔赛和约划给波兰的土地之后,就停止进攻,然后据守这块土地。

    毕竟这块土地是属于有争议的土地,一旦德国占领之后,停止进攻,把问题提交到国联进行扯皮,然后借机在占领区域修筑永备工事,那等到扯皮扯不出结果的时候,波兰再想夺回这块土地,就会变得困难重重。而那时候,英国和法国就算想支持波兰,怕也帮不了多大的忙。

    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已经上演过一次民族自决的把戏。对这块有争议地区的处理上,德国故技重施的话,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毕竟但泽绝大部分居民都是德国裔,在投票选择归附德国还是波兰的选择上,结果绝对会对波兰不利。出于这种考虑,波兰政府的打算,就是尽量守住这一区域,守到英国和法国的援军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