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节 永不消失的烽火
历史的道路并非一马平川,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所以孔子说: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真实的未必看得到。 孔子的一生,留下无数的名言,供后人膜拜。 孔子还说过:我没说过上面这句话…… 褒姒最终的去向,我们已经无法得知,烽火戏诸侯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结局不够完整的故事,但这其中的寓意又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从不同层面这个故事都被不断流传,甚至写到了小学的课本。 烽火的出现让我们明白古人在科技树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仍然掌握了高精尖的通信技术,所以哪怕到了现代的通信技术教材,基本都会以烽火戏诸侯为开篇,只为告诉我们现代通信技术的源头。 褒姒的美,我们通过幽王的一连串举动可见一斑。但是褒姒之美,又充满了太多的悲哀,从褒姒身世与夏末的龙不可思议般联系到一起,褒姒就已经被刻画成为了一个符号。 无论是年幼进宫,还是申后太子被废,又或者千金一笑,褒姒始终都是被动的接受着命运的安排。 也许褒姒是真的不爱笑,但一个从来就没有能够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人,又能如何笑得起来。 一笑倾国,仅仅因为这一笑,幽王的堕落和西周的崩塌,全部都与褒姒联系到了一起。 每一个女人,也许总会等待着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但对于褒姒而言,这未必是她想要的重量,也是她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幽王的不断戏耍诸侯,则又是我们另外的一个看点。 幽王利用他的权力,一次一次辜负诸侯们的信任,最终导致在他真正需要诸侯们出兵的时候反倒没有一个人愿意再来,这样的寓意实在是太过惨痛。 哪怕到了现在,我们的场景没有这么宏大,道具没有这么高端,群众演员也没有这么多,但平民版的『狼来了』同样也是深入人心。 烽火戏诸侯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的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但是,需要重复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不一定是历史本身,而真实历史的后来人又未必看得到。 烽火戏诸侯流传至今,它到底是一起人祸引起的事故,又或者仅仅只是人为编造的故事,戏里戏外,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话题。 这个话题我们先从烽火开始。 烽火台,又称『烽燧』,古代最初在军事上用于传递消息的通信设施,起着一个报警系统的作用。 白天燃烟,夜晚放火,传递消息相比当时其他条件来显得快速而有效。 不过烽火台成熟推广应用要到汉朝时期,『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烽燧万里相望于长城。
关于烽火戏诸侯正史的记载刚好也在汉朝,所以就会有观点认为,拿汉朝的烽火台穿越到西周去讨好妹子,这本身就是件不科学的事情…… 对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说的是,没有记载并不代表就没有,烽火台一事很有可能闹了乌龙,但西周是不是一定就没有烽火台,这倒也未必。 汉朝成熟的烽火体系源于秦朝时期的『万里长城』,而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已经开始修筑城墙并建烽火台。 也就是说至少在东周时期,烽火台实际上已经出现。 近代的研究同时也表明,公元前688时,楚国已经开始修建最早的长城,比较巧的事情则是这事发生在楚灭申后不久。 而楚国修建长城与烽火戏诸侯一事也就前后间隔了几十年,因此仅仅从烽火台出现的时间上做结案陈词的话,恐怕我们还稍微早了一点。 也许的是,烽火戏诸侯其价值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历史本身,事实的真相对于不少人已经不再显得重要,幽王留给我们的,是那永不消失的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