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节 低调又前行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秦襄公出于对周边形势发展的考虑,在内外关系上做出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决策,为秦接下来的发展道路打下来了良好的基础。 幽王时期,我们要提到的另外一股新兴的势力,同样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样的格言。 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宣王将郑地『今陕西华县附近』封给其弟弟『姬友』,郑国由此建立,这位宣王的『好基友』也就是后来的『郑桓公』。 幽王即位后,郑国也才二十多年的历史,年轻尚不强大。不过在郑桓公精心治理下,也算颇有政绩,郑桓公本人也深得百姓爱戴。 郑国离镐京不远,加之郑桓公本人口碑威望很高,于是在幽王八年,郑桓公被幽王任命为周朝的『司徒』,上调机关负责管理周朝的土地和户籍工作。 提到司徒,我们就顺便聊聊这个话题。 西周时期,除了我们提到的『三公六卿』,大致还有一些其他比较重要的岗位,比如这个『司』系列的:『司空』、『司徒』、『司士』、『司寇』以及『司马』。 这五个官职有别于『三公六卿』,级别低于三公,但与六卿档次相当。 在当时,司空主要负责水利、营建之事,比如孔子后来就担任鲁国的司空; 司徒我们已经提到; 司士主管负责刑罚审讯等工作; 司寇有别于司士,主要负责刑狱、纠察等工作; 司马相对流传更广一些,在当时主要负责军政和军赋等方面的工作。 当然,这五个官职在后来有的被沿用,有的被废弃,有的名称还在,但具体负责的事务也可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对于司徒一职来说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厉王被赶下台以后,当时晋国的国君『晋僖侯』名字刚好也叫司徒。 为了避讳,晋国干脆就废除了司徒这一官职…… 话说这进入中央出任国土局长本应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郑桓公却高兴不起来。 道理很简单,朝廷现在乱成了一锅粥。 对于那些实干型的领导来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满腔热情,但是面对乱相又实在干不起来…… 虢石父为首的三公不务正业,马屁拍得溜溜转; 幽王沉湎酒色,没事还要上骊山看一场猴戏,诸侯们各自心里都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百姓们也在默默在攒着愤怒值; 郑桓公思前想后,实在是迷茫…… 眼看朝廷日复一日混乱下去,郑桓公也没了继续抓好房地产和户口工作的念头,他倒是为郑国的前途担忧起来。 毕竟郑国建国时间段、封地面积小,地位位置也不理想,容易受到戎狄的侵袭,一旦镐京受到危险,郑国也很容易顺带被下了饺子。
这不,郑桓公掌管着周朝的土地,就动了扩张迁徙的想法,他找到了掌管王室典籍的『太史伯』,一起合计这事。 太史伯经过分析告诉郑桓公,一旦朝廷衰落,齐、秦、晋、楚将很有可能坐实做大,不妨提前做好准备,把郑国迁到更好的位置,报好大腿以求更好的发展郑国。 在迁到哪里这个问题上,郑桓公又犯了难。他倒是想南迁,太史伯却告诉他以后楚国不好惹。 西迁的话,太史伯又说那边不好打交道,北迁的话,问题是再往北面基本就没周朝什么事了,那里压根就没周朝的地盘…… 看来唯有东迁这条路了,太史伯又发话了,东虢国『今河南荥阳一带』和郐国『今河南新密一带』有块地不错,处于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适合长期发展,不如趁着现在手中掌管大权,抓紧落实。 幽王九年,郑桓公向幽王正式申请郑国向东迁移,顺带重金酬谢这两国的国君。作为朝中要臣,还是幽王他叔,这事也就顺理办了下来,虢郐两国各自献出五座城池,郑国也在悄然间完成了蜕变。 一个个都在蜕变,幽王不高兴了,这戏被抢的也太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