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军事小说 - 龙腾1856在线阅读 - 第四十二章 拥兵自重

第四十二章 拥兵自重

    阿思本舰队还没来中国,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大势力集团为夺取该舰队的控制权开始角逐,这是曾家第一次拥兵自重,和朝廷斗争。曾纪泽早就提醒曾国藩,要特别注意这支舰队,千万不能让此舰队落到恭亲王或满清朝廷手里。

    刚开始,对控制该舰队,曾国藩也是大有兴趣,翘企之至,他从一开始就上书朝廷,坚持三条对该舰队的期望,其一:轮船驶至安庆、汉口;其二:配用楚军水师之勇丁;其三,有关事宜由“臣与胡林翼商定”。

    当时胡林翼还没死,曾国藩的三点期望都是有很大目的性,第一条驶至汉口是假,但汉口在湘军的实力范围却是真,他想借助舰队驶至汉口,对恭亲王和洋人来一个既成事实,把舰队的控制权纳为己有。后两点中,也有含糊其词,准备把该舰队收归己有,“称霸”一方。

    恭亲王则反对舰队上驶至安庆,他则要求该舰队驻守在上海,用于袭击南京之用。而曾国藩硬说“用之于江面”,“所部兵丁并非生长海上,势不能于重洋用武,不敢不据陈奏。”

    曾国藩从1861年1月起就强调“是皖、吴官军之单薄,在陆而不在水,金陵发逆之横行,亦在陆而不在水”,以后又不断重复此论,想用这支舰队武装湘军水师。但是恭亲王对曾国藩本来就有所忌惮,坚决不同意湘军水师接管这支舰队。

    曾纪泽率淮军抵沪后,羽翼渐丰,只好亲自争取,上海相对优势的条件是他颇为踌躇。从筹够该舰队起,上海到处处于近水楼台的地位。最重要的是曾纪泽掌握了上海这个财赋重镇:上海当时号称“月收百万”,仅海关税收就占全国海关税收的一半以上,舰队的军饷大半要从上海出,他极力争取阿思本舰队留在上海。

    而恭亲王集团也想得到该舰队。恭亲王身为先帝咸丰的弟弟、当朝皇帝同治的叔叔,又是议政王之尊,主持军机处、总理衙门、内务府、宗人府,为臣者无出其右者,清政府这时的外交、政治、军事以至皇室事务都归其秉持,可谓军国枢纽在握,他想代表清政府名正言顺地控制该舰队。

    而且慈禧太后颁发的上谕也与奕欣为此事的凑请完全一致。其实慈禧太后也是在利用恭亲王这个人,才在很多事情上顺着他。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在不久前的“麒祥政变”中,恭亲王帮了嫂子慈禧太后的大忙,慈禧不得不在某些事情上感恩戴德。当时满洲大员当众有能力的人已经不多,能够有恭亲王这样一个办事得体的人也确实难得,所以在很多事上两宫太后也不得不多想着小叔子。

    但是曾国藩和曾纪泽坚决不同意朝廷指派的崇厚接管这支舰队,崇厚本人也不懂海军,朝廷这时还要给湘军和淮军面子,不好翻脸,为此,恭亲王颇费心机,提出折衷方案,一是拟拆开舰队,把舰队一分为二:北洋、南洋各半。他奏请两宫太后:舰队运到后,酌分数只,驶赶天津,以备北洋防守之用。二是名与器不假人,裁夺之权不放,尽量不让曾国藩和曾纪泽得益过多。三是借重洋员,颇有宁付客卿、不托家臣的味道。

    曾纪泽从这次争夺舰队的控制权中,提醒曾国藩,朝廷对湘军和淮军还是有所忌惮。

    恭亲王给李国泰的信件中有行乎不清的“一手经理”字样,同李国泰签订了,沾沾自喜于该战争中规定的空洞的统帅权,对出让最重要的实际指挥权不以为然。

    恭亲王告诉曾纪泽,经费上“自不能专令江海关一关支应”,行政上要李国泰、赫德“均着听候曾大人预为酌定”,“此船板就,驶赴上海听候拨用”。

    曾纪泽觉得恭亲王这种行为十分无知,阿思本舰队尚未离开英伦三岛。清政府欲构建现代化海军,好不容易与洋鬼子“串通一气”,可连他的汽笛声还没听到,长毛未灭,抑制湘军和淮军的司马昭之心就昭然若揭,他让曾国藩静观其变。

    1863年夏天,这支“英中联合海军舰队”由6艘驱逐舰、1艘炮艇、1艘供应船组成,分别“中国”号,“江苏”号,“北京”号,“广东”号,“厦门”号,“天津”号,“遐荒”号,“巴拉莱特”号,它们从英国利物浦港启碇,绕道好望角的漫长的欧亚航线,到达了上海。而当时清政府则命名其中的7艘为“一统”号,“金台”号,“广方”号,“得胜”号,“三卫”号,“百粤”号,“镇吴”号。

    在这支舰队到上海前几个月,李泰国由伦敦回到北京,向总理衙门递交了他以“中国政府全权代表”身份私自与阿思本签订的“合同”等文件,说他在英国订造的8艘舰只共支出银107万两;招募英国海军军官兵600余人,议定以4年为期,并订有合同共13条。李阿合同的主要内容有:

    中国建立外海水师,阿思本允做总统四年。除阿思本外,中国不得另延外国人做总统。中国所有外国样式船只,或内地雇外国人管理者,或中国调用官民所置各轮船,议定嗣后均归阿思本一律管辖调度。

    阿思本只执行李泰国转交的中国皇帝命令。若由别人转谕,则未能遵行。如有阿思本不便照办之事,则李泰国未便转谕。

    所有此项水师各船员弁、兵丁、水手均由阿思本选用,仍须李泰国应允,方可准行。

    此项水师,俱是外国水师,应挂外国样式旗号。

    当总理衙门见到李阿合同时,恭亲王和总理衙门诸公目瞪口呆:“其意竟思借此一举,将中国兵权、利权全行移于国外。”

    按照这个合同,大清帝国花了100多万两银子买来的舰队,完全成了挂外国旗,听命于外国人外国舰队。而且阿思本不仅是这支舰队的司令,还成了中国海军的总司令。总理衙门原来希望的是让英国人帮助购买船炮,聘请外国官兵来组建一支新式海军舰队,但事权——指挥权归自己。

    在接到这份合同后,恭亲王大吃一惊:“原来英国人想借此一举将中国兵权、利权全夺走。”

    消息传出后,朝廷内外立刻一片哗然。但因急于用舰队镇压太平军,恭亲王命总理衙门仍做了极大的克制和让步,与李泰国再三谈判,经过反复讨价还价,双方另行议定了五条,规定由中国人充任舰队的“汉总统”,阿思本降为“帮同总统”,作战时必须听从地方督抚大员的指挥调遣。同时,双方还订了攻打太平军的分赃协定:攻占南京后,所得财物“以三分归朝廷充分,以三分半归阿思本赏外国兵弁,以三分半归中国兵弁作赏;如果阿思本率舰队独占南京,则“七分阿思本充赏。”

    这个一签订,立即被认为直接威胁到湘军的切身利益。曾国藩和曾纪泽等湘、淮系实力派人物一致反对。经过多路清军经过十年浴血奋战,已经屯兵南京城下,大功告成之际。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等,都对总理衙门与李泰国的协议大为不满。

    曾国藩致函总理衙门说:“购船的人把所购的船看成是自己的东西,中国得到的不是船而是指挥船的洋人。”他还抱怨说,“轮船和湘军水师的长龙、舢板相比,大小已很悬殊,速度也有天壤之别,如果都停泊一处,轮船好比华岳高耸,湘军的船则象众山之上,低列像似儿孙一般。”

    曾纪泽请曾国荃上奏说:“湘军已包围南京,兵船入江无用武之地,而且各船都由洋人指挥,未必肯受地方督抚节制。”

    曾国藩再次上奏说:“以中国之大,区区170万白银之船价,每年90万白银之用款,简直可以视之秋毫,了不介意。或者干脆将这些船分别赏给各国,不要别人给钱,让李泰国失去其依靠而杀杀他的骄气。”

    其实在湘淮系实力派人物中,曾纪泽是与阿思本舰队打交道最多的人。在这舰队到达上海前,曾纪泽就同李泰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1863年5月,在阿思本舰队到达前几个月,李泰国从伦敦回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找曾纪泽要钱。

    当李泰国来到江苏巡抚衙门时,曾纪泽外出视察他的兵工厂去了。李国泰只得再巡抚衙门里苦等了两个时辰,在中国大大小小的衙门里,李泰国从来还没受过如此冷遇,正当他要大发脾气时,突然巡抚大人曾纪泽回来了。

    争吵的起因就是李国泰要购买舰队的欠款,毫不让步。

    曾纪泽大怒说:“本巡抚握有重兵10万,自进驻上海以来,扫平周围的长毛,攻占无锡、宁波、扬州等地,从来没有求过别人帮助。如果你一定要为买船的欠款要挟我,一旦激怒了我手下的将士,你这几艘破船恐怕到不了天津就沉了。”

    李国泰受辱,怒气冲冲地走出了巡抚衙门。虽然李泰国跑到总理衙门去告状,但是曾纪泽就是坚持不给一两银子,他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

    曾纪泽虽然想控制舰队,但又不打算自己掏一分钱,曾纪泽所想的,是朝廷出钱购买舰队,自己对舰队有控制权。

    在没有要到一两银子的情况下,气急败坏的李国泰竟然出尔反尔,向总理衙门又提出了他的十三条,并坚持以十三条未办事准则,而他竟说自己与奕欣等议定的和他毫不相干。

    后来,阿思本向奕欣提出了最后通牒,扬言若不同意各项规定他就拒绝从事任何活动,如果不在四十八小时内,收到他想得到的一种希望的答复,那么他就将这支舰队解散,阿思本希望以此来威胁清政府,令清政府作出让步。而这一事件就是在该案中著名的“一字不可更易”照会。

    事情到此,已经非常明朗,清政府连最后一点虚名都保不住了,最肯让步的恭亲王也是进退两难。

    曾纪泽觉得解散阿思本舰队的时机成熟了,便请曾国藩上奏朝廷,说该舰队“有害无利,已属显然,若或勉强从事,中外将恐不能相协,将来胜责彼此争功,败则互相推诿,设一旦激发声辩,于大局关系匪轻”。

    这意思有点像是说:惹毛了湘军,老子就不打南京了。

    接着,曾国藩上奏朝廷,提出阿思本“意气凌厉,视轮船奇货可居,视汉总统如堂下厮役,倚门之贱客”,“水陆将士皆将引以为耻”,曾国荃亦提出:“长江水师帆樯如林,无须轮船会剿金陵。”

    曾纪泽还将此事透露给美国的纽约时报等报纸,说“阿思本舰队”是推出了英国妄图独霸中国的殖民主义底牌。因此这个阴谋被曝光后国际舆论哗然,美国、法国强烈反对,在华的大多数英国人都认为李泰国等过于狂妄。

    恭亲王主持的总理衙门只得退让,几经周折,终于决定“解散阿思本舰队”。

    当日,清朝政府变法了上谕答复了曾国藩等人的奏折。而恭亲王也亲自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谢其“惠书详论轮船办法,足征成竹在胸,荩谋宏远”。

    而曾国藩给恭亲王的回信里也恭维他“尊处博采公议,委令撤退”。事件期间,左宗棠集团虽然与阿思本舰队一案关系厉害不大,但也与湘军抑制联系此事,协调行动。

    于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上述的斗争结果就是“阿思本”舰队寿终,最终在清政府“博采众论”后,痛下决心,“将轮船撤退”,并在新一轮谈判中采取强硬姿态,解散舰队。此时,清政府已为这支舰队支付了9个月的薪工银,为了遣返舰队,又支付了37万多两的遣散费,还额外送给阿思本1万两,送给李泰国14000两。

    最终,大清帝国极有气度而不明不白地扔掉了67万白银之后,大清水师的全部家当还是只有800多艘木制风帆船,大清国海军的进步停滞了二十年之久。

    而在曾纪泽的帮助下,二十九岁的赫德在中、英政府间上下其手,藉此挤走一心要为中国海军做“贡献”的李泰国,自己如愿以偿成为第二任总税务司。

    舰队解散后,按负责调停的美国公使蒲安臣安排,各船返回伦敦拍卖,曾纪泽让李鸿章帮忙找一个人,协调买下阿思本舰队。

    李鸿章问道:“找谁?”

    曾纪泽说:“容闳,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华人留学生,现在上海做茶叶和丝绸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