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汉末召虎在线阅读 - 第六百一十一章 开科举

第六百一十一章 开科举

    夤夜,凉风习习,雒阳皇城长秋宫寝殿之中,烛影重重,伏寿坐在案台前,素手执笔,纸上字迹清秀,正是那首短歌行。

    百字写罢,伏寿看着最后那八个字发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时,她身侧一个婢女过来,低声道:“娘娘,该歇息了。”

    伏寿搁下笔,随口问道:“陛下歇息了?”

    “是。”那婢女回了声,眼里闪过一丝不忿之色,犹豫了下,小心道:“娘娘,董贵人又将陛下带到自己寝殿,娘娘是皇后,统御后宫,董贵人……”

    伏寿看了她一眼:“休要多言,陛下醉酒,董贵人照顾,本是应该。”

    婢女与伏寿关系很好,忍不住急道:“娘娘,陛下夜夜去董贵人那儿,若是她先得了皇子,还有董国舅在外,娘娘怕是……”

    伏寿身子微微一颤,贝齿咬住了嘴唇,她为后宫之主,何尝不知道这一点。

    如今后宫最得宠的是董贵人,刘协几乎夜夜都在董贵人那里,董贵人有父亲董承为援,董承又是以故董太后的侄子,而刘协正是董太后一手抚养大的,所以刘协对董贵人很亲近,这一点董贵人占据很大优势。

    不过伏寿也有优势,首先她是名正言顺的皇后,后宫之主,名分和地位远远不是董贵人能比的,其次她的父亲伏完也是大臣,更不必说她有认的兄长张辽为外援,只这一点,就能将董贵人的一切优势碾压。

    这原本就是她的打算,但她发现自己当初似乎失算了,连她也没想到,历经长安逃亡那一次生死之变后,她发现自己竟无法与刘协亲近,曾经的相濡以沫竟然是那么不堪一击,她怎么也忘不了染病时刘协的退缩,忘不了自己与父兄皆被丢弃在破屋,险些遭受侮辱,那一道隔阂让她的心都是冰冷的。

    如果她是不择手段虚与委蛇之人,那还好说,偏偏她不是。如果她没有经历那一次生死绝望,没有见过那个人,或许还好说,偏偏事情也发生了。

    她的性格中本带着几分倔强与刚强,如果她不是皇后这个身份,不是要顾及汉家颜面,所以一年多来,她几乎没有与刘协亲近过,恰好董贵人争宠,她便顺水推舟,展现一个皇后的大度。

    正因为她的冷静,如同一个旁观者来观察一切,所以对刘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刘协无疑是聪慧的,有明君之姿,虽然有些优柔寡断,但其聪慧足以弥补,最让她心冷的就是刘协的寡恩,或者天家便是如此,自古以来天子与皇后情深义重的又有几个,这一点伏寿早已意识到,即便如今刘协宠爱董贵人,但谁知道又能荣宠多久。

    伏寿对自己目前的处境很清楚,她是皇后,加之有父兄和张辽为外援,只要不犯错地位就无可动摇,无须放下身段去与一个贵人争宠,但她对刘协最大的一个心结就是张辽。

    当初绝望之际被张辽救下,伏寿心中极为感恩,但同时她也察觉自己对张辽生了不该有的感情,对于感情的滋生她无法控制,但心中是极为惊悸的,因为她是皇后,不是寻常女子,所以她死死的将这缕感情压制在心底,不让它发芽壮大,她只是强迫自己以一个兄长和恩人的感情来看待张辽,并暗中相助于他。

    她初到河东时,本以为张辽与刘协能君臣相得,中兴汉室,事实上张辽也确实竭尽全力,倾心辅助,而且伏寿能察觉出来,张辽与其他臣子不同,不同于董卓和李傕的跋扈,不同于王允的严肃,不同于寻常大臣的礼敬,他尊奉天子,却不拘于礼节,经常带着刘协走访郡县,以一个臣子或者说是近乎朋友与兄长的角色引导刘协,这似乎不合儒家的君臣礼节,但伏寿喜欢这种如家人朋友般的风格。

    按说刘协历经董卓、李傕之乱,遇到张辽,应该君臣相得,感激张辽,但伏寿已然发现,刘协心底对张辽很是敬畏,而且是畏多于敬,疑多于恩,初时还好,凡是张辽所奏,无不同意,但随着朝堂安定,尤其是到了雒阳后,加上朝臣的壮大和张辽一直以来的低调,刘协渐渐的变了,开始以董承一系来制衡张辽,而且时不时猜疑张辽,有时竟将张辽比作董卓与李傕来对待,伏寿不得不几次出言相劝。

    她压抑感情,但对张辽的救命之恩一刻未曾忘怀,而且张辽同样对刘协有救命之恩,所以伏寿对刘协的寡恩负义很是反感,甚至心中生厌。

    事实上刘协这一点伏寿早已察觉到,回思初平以来,从董卓、到王允、到李傕到张辽,风云变幻,董卓与李傕不必说,自有取死之道,但当初的王允却是一心扶持社稷的,凉州人围城时,刘协抛弃后宫,在王允的护送下逃到城楼,而后被困,王允被逼赴死。

    伏寿常思,如果那时候刘协挺身出言,或许王允父子不至于全部被杀,但刘协沉默退却了。那时候伏寿还是贵人,她认为刘协是天子,本该自保为先,如今却不这么认为了。

    世事本就如此,当你与一个人亲近时,就会觉得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一切都是有理的,但当你与这个人疏远时,他的缺点就会无限放大,裂痕也会无限扩大。

    ……

    曹府后院,一阵笑声传来。

    “哈哈哈!老曹,我不敬汝其他,独敬汝能生养,儿子个个聪慧,皆是人中龙凤,曹家有后哪。”

    后院亭中,张辽与曹cao对饮,边上陪着不少人,都是曹家老小,张辽夸赞的正是曹cao的年方五岁的儿子曹植。

    曹cao听到张辽夸赞,也颇是自得,呵呵笑道:“文远何须自谦,汝二子聪慧知礼,更在犬子之上,便是那假子何晏,也是不凡。”

    “我二人此是自夸乎?”张辽哈哈大笑。

    曹cao和刘备回朝后,张辽极为重视,引为臂助,以曹cao为河南尹,刘备为光禄勋,又以二人兼领左右将军,虽不领兵权,但位在九卿之上。

    “老曹,汝以为这科举之制如何?”张辽笑罢,看向了曹cao。

    曹cao放下手中书册,肃然道:“真妙策也,吾等全力相助。”

    张辽大笑:“好!好!”

    此番张辽来见曹cao,就是准备推行科举制。

    迎奉天子后,他休养生息了近两年,关中、并州、雒阳都得到了恢复,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距离印刷书籍、兴办学堂已有五年,而今书籍推广,大批寒门贫家子弟寒窗苦读,积累学识,推行科举之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只待他雷霆一动了。

    张辽可以想象,纵然自己已经稳定掌控朝堂,但科举之音一处,必然会招致一些人反对,在推行中更会遭遇阻力,所以他找到了曹cao,因为曹cao在这一点上与他的理念是一致的,同样他还要找刘备。

    这一次推行科举,他为主导,属下亲信自然是执行者,但为了分散火力,他还需要两个前锋,无疑就是曹cao与刘备了,这两个人不但有能力,而且他们是后来归附的诸侯,如果他们鼎力支持,那朝廷的反对声音也要小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