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万里海疆
张煌言这次的差事完成的很是顺利,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便将联姻的事促成,说起来这一切好像有没有张煌言都不重要,双方都是在各取所需,只是缺这么一个人从中牵线搭桥而已,现在任务完成,张煌言也· 郑家嫁女的消息早已传得满城尽知,人人嘴里斤斤乐道除了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外,更让百姓们感兴趣的是这次郑家的嫁妆。 郑家在福州城是首屈一指的巨富,说富可敌国都不为可,郑芝龙纵横东南沿海,****白道他都占全了,就算那张煌言不提百万两嫁妆的事,他也不可能在女儿出嫁这么大的事是寒酸,这是面子问题。 时间是紧了些,郑芝龙一面命手下发快船,立即通知驻扎在各岛的水师朝福州港口集结,立一面又召集所有造船工匠着手准备检修战船,一应物资也很快在码头上堆积如山。 为了在三天之内采办齐百万两的嫁妆,全城的商铺都行动起来了,各式上等待的丝绸绫箩成车地往郑府送,一件件奇珍异宝也从各处汇集,好在事这些年郑芝龙战舰遍及东南亚,还曾一度劫掠过西洋商船,所获的珍稀物不在少数,如鸡蛋大的夜明珠就有一对,玲珑剔透的珊瑚树八珠,翡翠手串二十对,极品的东瀛刀十把,纯金佛教两尊,另外最最让郑芝龙满意的便是八年前在马六四海峡从一艘荷兰商船上抢来的盔甲,纯金打造,重三十八斤,虽是放在库房多年,却依旧是金光闪闪,为了这件盔甲。郑芝龙将当时一同登上荷兰商船的同伙全部杀掉,凿沉了荷兰船,一点痕迹都不留,为了这嫁妆,郑芝龙忍痛割爱,光是这件盔甲仅按黄金的价格来折银。至少在六十万两白银以上。 从郑府往水师码头转运嫁妆的马队三天里日夜不停,一车接着一车,引得全城百姓都瞠目结舌,都说郑家有钱,却不知能富成这般样子,王丞相可真有福气,娶了个如花******不说,还娶了一个藏宝库。 看着厚达半尺的礼单,五个帐房先生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算了个大概。这批嫁妆至少在二百万两左右,远远超出张煌言提的数字。 郑芝龙听到这个数字,到底是使过银子的,不仅不心疼,还嫌出手不够大方,郑家嫁女的事早就传遍了东南沿海,一时引得附近海匪头子闻风而至,当然。·他们不是来抢东西的,也没人敢有这想法。郑家的舰队别说是对付一群海匪,就是打下几个东南小国都不费劲。 但凡混****的人,面子比银子重要得多,郑芝龙是老大中的老大,自然是不能在这些小海匪头目们面前失了脸面,除了脸面。郑芝龙还想借些机会告诉这些海匪,老子是成心想要洗白,看到没,郑家现在和当朝丞相联成一家了,敢于郑家作对的不光是得罪郑某。更是得罪了朝廷。 郑芝龙能这么下血本肯定心里也有一本帐,他算得很明白,拿出去二百万,那得找补回来两千万,甚至更多。 王丞相手书在他怀里揣着,‘大陆为母,制霸四方’,就等于是朝廷承认了郑芝龙经营东南海疆的事实,还不仅限于此,在丞相的信里说的是只要大明战船能达到的地方全都交给郑世去经营。 大海有多大,郑芝龙不知道,海上的财富有多少,他知道,很多,多到这辈子都赚不完,丞相给他的不光是海权,依托大陆朝廷的支持,郑芝龙就敢将大明战船开到英吉利去。 这几年郑芝龙受朝廷招安,渐渐地由黑向白转变,他的生意也很少以单纯的掠夺为主,很多时候都是以强大的势力去胁迫别人,收取一些保护费和入关的关税,就是这样低调,郑芝龙一年的进项也在五六百万两上下,崇祯朝的全国赋税一年才不过两千万两,可想而知,这海上的钱财有多少。 由于郑芝龙退居二线,西洋海匪渐成气候,荷兰人更是趁机攻入别国领土,奴役当地居民,大肆搜刮财富,还有英吉利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他们在东南无数的岛屿上建立起实力庞大的军事堡垒和商业基地,每年都要从这些地方运走至少五千船财富,郑芝龙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抢劫那是最笨的方法,不管抢到多少东西,这损失一定小不了,最简单的的方法便是以武力为辅来支撑起强大的海上贸易,西洋人就是这么干的,而且干得有声有色。 但是,大明朝闭关锁国,公开开放的港口一共才两处,远远不能满足浩瀚的海上贸易需求,虽然郑芝龙私下建立起他郑家的私人港口,可这也是怀水车薪,根本就忙不过来,还整天提心吊胆,得亏这几年朝廷无暇东顾,如果是天下太平,谁个太平天子都不可能容忍郑芝龙做这些事。· 眼看着中原群雄并起,不出数年这天下必然归于一统,谁会在这场角逐中胜出郑芝龙很关心,但他的野心从来都不在中原,只一心发展水师,力图开拓万里海疆,建立一个前无古人的海上贸易大帝国。 现在王丞相给了他这个权力,这可正中郑芝龙的软肋,缺什么来什么,从此以后,郑家水师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万里海疆之上,也和那算西洋人一般远征,银子,女子取子无穷尽。 所以说,郑芝龙对花多少嫁妆都不在乎,和将来的利益和名望比起来,九牛之一毛。 与此同时,水师也在紧锣密鼓的集结之中,泉州水师码头中大小战船已聚集了不下五百余艘,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遮天蔽日,那真叫一威武雄壮。 这两天天公也作美,海上风平浪静,还没有到限定的时间,整个水师便已经集结完毕。 郑芝龙将这六百条战船编为五营,由五名水师千户提领。每营大小战船一百二十艘,水战经验丰富的水兵四千。 整个调往长江的水师一共有兵三万,共有用于快速出击的梭舟二百艘,鹰船八十艘,赤龙舟三十艘,苍山船五十艘。海沧船三十艘,三桅炮船五十艘,蜈蚣船五十艘,运输补给船九十艘,长十五丈的福船和封州一共二十艘,这种船过于庞大,不太适应长江作战,去了也起不了多少作用,完全靠风力前行。行动又迟缓,在长江里的作战能力还不如几条小船,而且造价也高,郑芝龙一共也就拥有这种战舰八十艘。 从泉州溯海岸北上南京,如果风向好,也不过三两天时间,为了以防万一,大型战船先行出发。打头的千户官正是年轻的水师将领施郎。 郑芝龙特意嘱咐北上的各位将领,所有战船一律在长江出海口停下来。没有见到郑森上船绝不进入长江防线。 这么大规模的水师郑芝龙当然不会那么轻意地相信王丞相,郑家的水师只能由郑家的人统领,水师一旦进入长江明军的炮台防线,想退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郑芝龙早就打听过,光是在南京江边就建立大型炮台十处,置江防巨炮共二百门。纵使水师能征善战,挥东打西,面对这样的坚固堡垒,他还是心有余悸的,长江又不是大海。舰队没有办法纵横驰骋,实力锐减。 而且郑芝龙的水师也不会帮王丞相打仗,只作为一支威慑力量帮他镇守南京,他又不傻,要打造出这六百艘战船,那得花费五到十年的时间,光是战船的造价就在二千万两以上。 真要打,那也得等到王丞相在中原争霸的过程中稳占上风才行。 船队一走,郑家这边也随之而动,新娘郑佳思光彩照人,哭别了父母,坐上花轿前往泉州码头,按计划将于五月初三在南直的镇江府登陆,再由王丞相前来接亲的人迎入南京城。 郑佳思自从十年前从扶桑来到大明后,就一直没离开过爹娘,这一走就是几千里,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趟娘家,临出门时,哭得花容失色的模样连草莽汉子郑芝龙都不禁潸然泪下,好在是南京那边有儿子郑森和兄弟郑鸿奎在,有他们在,也能缓解一时女儿的思家之苦。 声势浩大的婚船队锣鼓喧天,沿岸鞭炮不绝,一直到郑芝龙再也看不到才停止。 船队渐行渐远,静坐在舱里的郑佳思掀起红盖头一角,缓缓起身,从船舱的小窗处瞭望着泉州海岸线,热泪盈眶。 舱中琴声悠扬,侍女也看得出来小姐的心情,手指拨动,更添伤别情。 绝色佳人藏于大红盖头下,只有那悠悠的声音从中传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另一名侍女忙道,“小姐,大喜的日子,您别想那么多,去了南京你就是丞相夫人,要不多想想姑爷吧” 谁也看不到郑佳的脸,按规矩红盖头得等新婚之夜由新郎取下,从她离开家门开始,她的脸不能让别人看到。 郑佳思道,“说他,说他什么,我连见都没见过的男人,女人都是这样吗?命运从来都不在自己手里,嫁得好不好全凭运气” 侍女咯咯笑道,“小姐,你就放心吧,老爷挑的人一定错不了,再说了,光是这份嫁妆就无人能及了,姑爷一定会对小姐好的” 虽然不了解自己将来嫁的这个男人,可郑佳思从她得知自己要嫁人的那天起,仿佛在心中便已将王岚平视作自己的最终归宿,那种想见又怕见到的心情难以及明状,有几次在晚上做梦的时候那个没见过面的王岚平却不请自来的闯入她的梦里,在梦中他是一个多情多义的人,是个顶天立天的男人,能跃马西山,能吟风弄月,也会拥着自己漫步夕阳,时而风趣,时而忧郁,时而威仪,时而爱心泛滥。 不知不觉间,郑佳思梦中的王岚平已经深入她的内心,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会上了船,想到几天后便要见面,她不紧有些害怕和羞涩。 郑佳思没有继续和侍女交谈,只是深情地诵读着那情意绵绵的诗句,以解她慌乱不堪的内心。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侍女听得咯咯直笑,小姐这是想情郎了。 海水漫漫,风和日丽,悠悠的东南风将喜气洋洋的船队徐徐送往南京。 ** 南京翰林院。 翰林院的众官今天可算是威风了一回,从来没有处理过政事,今天这邦交一般的大事却落到了他们头上,总算是有用武之地了。 自古以来,这翰林院就等于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团队,有官无权,有名无实,就是一个常人所不能及的虚职,往往刚刚登上皇榜的进士都会派到翰林院深造几年,名为庶吉士,少则一年,多则三年五载也是常事,之后再由吏部考核分派到京城或是地方上任官,但更多的人一辈子都窝在翰林院,混吃等死。 由于翰林院的官员没有任何的权力,称凭一份为数不多的俸禄过活,翰林院也被天下百官戏称为‘清水衙门’,有时候日子实在过不下去,这些得高望重的翰林们都得靠别人的救济和借贷过活。 昨日丞相府传来相令,则令翰林院全权负责接待并处理伪顺派来的使者,一时间,诺大的翰林院人人兴离采烈,王丞相行政从来不按常理,连新考上来的进士都直接授于实职,保不齐这是丞相在向天下人递交一个信号,丞相要改革翰林院,让他们从幕后走到台前来也说不定。 相令一到,翰林院最高官,大学士王鼎不敢怠慢,立即命人清理出一间堆放案犊的厅堂来,将这临时改为接见伪顺使者的正堂,煞有介事。 王大学士从来没有处理过这种事,生怕做得不好,忙命翰林编修、史官、侍从等十多人,连夜到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去翻阅典籍,看看有无前例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