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大陆政策
书迷正在阅读:宠妃难求、剑掌山河、九禁录、重整洪荒、tfboys之栀恋、山里汉宠妻:空间农女田蜜蜜、寡妇村、妖谋、青城道长、EXO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朕安抚尔等亿兆,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之安。——睦仁 三日后,海兰泡新闻报上的一段大写文字,惊呆了所有人,乃至未来将会读到今日报纸的人们。 粗看之下以为中国哪位帝王的诏书,往下看才暮然惊秫如此蛤蟆大口气的竟然是小日本的所谓天皇。 一些记忆力好的听过神大人课程的海兰泡民众,似乎记得那位纯种的天皇家族来自于古老的灰黑小矮人。 同治七年(1868),新登基的日本天皇睦仁定年号为“明治”,他在即位时发表的《御笔信》中,宣称“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政府在创建之初就已经将向大陆扩张作为基本国策,“大陆政策”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通过明治维新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正处在资本主义的幼年期,它自身旧有的封建残余势力并没有荡涤干净,社会生产关系中仍然存在着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关系,在新兴的工业部门中,手工劳动者也遭受着来自资本家的剥削。 这样一来,日本大多数的人口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压榨,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就显得很狭小,丰富的物质产品无法在国内市场上得到消化,出现腹胀现象。因此,日本不得不加紧开拓海外市场,来帮助消化,同时解决国内原料匮乏的问题。 刚刚结束幕府时代的日本新生政权,依然带有军事封建性的浓厚气息,随着国力的逐渐强盛,本已浓重的军国主义思潮更加泛滥。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日本加紧了对外侵略的脚步,极力鼓吹殖民扩张的“大陆政策”呼之欲出。 “大陆政策”,也叫做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不甘心于一直居住在海岛之上,企图通过战争手段来吞并本国附近隔海相望的大陆国家,诸如中国、朝鲜的对外殖民扩张策略,也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在国家政策层面的具体体现。 “大陆政策”将日本的对外殖民扩张划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目标指向:首先是台湾,之后是朝鲜半岛,借助朝鲜为跳板进而占领中国的东北地区和蒙古地区,继而占领中国全境,最终称霸亚洲,统治全世界。蕞尔岛国,野心却膨胀的可怕。 “大陆政策”的战略构想,源于日本早期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1830—1859),早在咸丰五年(1855),他就认为,日本暂不具备与英、法、德、俄等西方列强相抗衡的能力,而与本国临近的朝鲜和中国才是首选侵略目标。吉田松阴的构想是,“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日本明治时期的扩张狂人江藤新平(1834—1874)曾经主张,日本同俄国结盟,先攻下朝鲜,再将中国划分而治,待养足实力,将俄人驱逐,实现独占中国,完成第二次明治维新。 日本的国民启蒙教育家,福泽谕吉(1835——1901)不仅鼓吹天皇应亲自率军打进中国北京,还公开抛出不与中国朝鲜为伍的《脱亚论》,鼓吹:“今日谋之,我国无暇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宁脱其伍而与西洋之文明国共进退,与彼支那相接之法,亦不因邻国之故而格外客套,正可依西洋人与之法处置。亲恶友不免但恶名,依我等之心,宜谢绝亚洲东方恶友。” 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发展,这些人的“幻想”,逐步被具体化并付诸实际,将其制定成为方针的,是山县有朋。 山县有朋(1838——1922),幼名辰之助,后改为小助、小辅,到明治维新后又改为有朋,号含雪。他是日本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曾经担任过陆军卿、参军、参谋本部长、内务大臣、农商大臣等职,又是日本的陆军之父,开创了长州藩人控制陆军的先河。 山县有朋出身低微,但他积极投身明治维新,一路晋升为陆军中将、近卫都督,为缔造日本新式陆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并最终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大的派阀。他将丰臣秀吉(1537—1598)等人提出的“大陆政策”,进一步完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依据。 山县有朋将日本疆土称为“主权线”,将朝鲜、中国等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即与“主权线”紧密相关的区域,他认为,维护一个国家的独立,不只是维护其“主权线”的独立,更要保护其“利益线”。 这些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两部著作《军备意见书》和《外交政略论》中。山县有朋在《军备意见书》中,提出将中国作为日本“假想的敌人”,并主张针对中国充实军备。之后,又在《外交政略论》中提出,俄国将是日本侵占朝鲜、中国的最大威胁者,必须全力与之争夺。 山县有朋详细具体的方针策略不断成形,日本举国也在为将来的实际扩张,积极积蓄各种力量。 洋务派先驱魏源,在中国宣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其著作《海国图志》发行仅千余册,甚至还被列为禁-书,而在日本,这本著作却成为学者和政治家们的案头必备读物。 与《海国图志》相似的,还有美国著名海洋军事学家、历史学家马汉(1840—1914)撰写的《海权对1660—1783年历史之影响》,一书问世后,日本朝野上下,乃至学校教师,几乎人手一册。 日本政府潜心学习强国之长技,在西方先进技术的指导下,筹建兵工制造厂,着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到甲午战争前,日本东京和大阪的炮兵工厂,横须贺和筑地的海军工厂,已具相当规模,它们生产出的大批新式步枪、火炮、野炮、山炮、平射炮等先进武器,装备军队后,使日本陆军的战斗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除了从国外进口舰艇外,日本的海军工厂也相继制造出近代化的作战舰艇,到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已经拥有32艘军舰和37艘鱼雷艇,可以装备成一支颇具战斗力的海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日本政府开始大幅提升军事预算,增加军费开支,目的就是为了扩充陆海军力量,建立一支强大的作战部队。 光绪十六年(1890),日本将国家总预算的30%用于军费开支。两年之后,这一数字又提高到了41%。光绪二十年(1894)日本的军费开支,比上年猛增4倍。 同时,日本对原有军事机制进行改革。光绪十年(1884),将全国分为7个军管区,每个军管区下设2个师团。军管区和师管区分设与府县相对应的管理机构,来维持地方治安,担负地区守备、征募壮丁,各个军管区的军队还可以组编成作战军团。新的军事管区制度,使军队集治安、守备、作战三位于一体,更加灵活变通。 光绪十二年(1886)实施兵役改革,通过改革征兵体制,迅速提升军队的紧急应战能力和快速扩张能力。由于在陆军编制上设立了常备队、补充队和后备队三种队伍,使实际兵力扩大了一倍半,兵员得到很大补充。 据光绪十九年(1893)的数据显示,当时的日本陆军已经有7个师团,加上要塞炮兵、警备队、宪兵队等作战群体,陆军人数已达75386人,另外还有大量预备役兵员可随时调用。 为提高军队素质,日本特意从部队选拔精英分子,派往西欧学习考察,接受先进的军事教育和作战理念。 有了先进武器装备军队,日本政府还不忘从思想上对军队和国民进行再武装。 在军队中,将“皇军”的传统观念和“日本民族精神”灌输进官兵的头脑中,要求官兵秉承发扬“武士道精神”,激励他们以旧时代日本军人为榜样,力图将他们培养成为能够“殉身报国”的“正统”军人。 在社会上,以“武士道精神”教育青年学生,要求他们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韧,鼓励他们积极参军参战,效忠天皇。还要求国民必须尊崇天皇和皇室,强迫国民信仰天皇即“活神”的“神道”,同时广设“神社”,供国民“参拜”,强化对国民的思想控制。 就在对外扩张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之时,日军的作战部已经制定出详尽的作战计划,同时又派出大批间谍前往朝鲜和中国,搜集各种情报,为战争开路。 ps,一篇就读懂日本为啥总是瞄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