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乱之铁血三国在线阅读 - 第十二章一个生命消逝可以改变历史

第十二章一个生命消逝可以改变历史

    每当我看历史故事的时候都会很感慨:人生逢乱世,每个人之间斗争的胜负都会影响历史。无论是战场上

    生死搏杀,还是文坛上争高下,还是官场上的争权夺利。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没有如果,当时间过去,胜负已定,不论再做任何事,不论有多大的力量,也无法逆

    转时光,起死回生,曾经发生的事情也就无法改变。

    每个人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就是个体的一部历史,一个它永远也无法改变的历史。

    个体的历史真相,只有它自己知道,而别人看见它的生命轨迹,或是凤毛麟角,或是听人传说,都不会是

    真正的那个人。

    一个人所做的事除了它自己,没有人知道它当时会想什么,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有的时候连那个人自

    己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情就那么发生了,或许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至于活下去以后想要怎样,也许

    都从未想过。

    人心的复杂与难测就连自己都想不到,何况去准确揣测它人的想法?所以,历史书所书写的,所发生的公

    共事件才最接近真相,但也得是处在不同阵营里所描述的,无法造假的公共事件。

    假如只有一个阵营写史,而这个阵营只是为了自己皇帝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不是中立,没有公正的历史

    观,那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会造假,造不了假的事件,也会歪曲事件发生时当事人的初衷,要的是为达

    到目的不要真相。

    除了发生的无法篡改的历史重大事件,其它的大多都是逻辑性推理或是猜测传说,所以追寻历史的学者只

    有通过各种各样立场的人,所记录下来的故事从中找出共同点,用以证实曾经发生的历史。因此古书和文

    物对研究历史的真相就最为重要。文字故事可以造假,可是文物却无法造假。所以所有独裁残暴的君主都

    会烧书,毁坏古迹,摧毁所有不利于自己统治的东西。可惜就算无论帝王如何独裁残暴,活着时如何高不

    可攀,除非杀光所有知道真相的人,不然总会有一些真相会流传于世间,尽管知道真相的人很少,但只要

    是人性还在,真相就永远不会被抹杀,就算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

    薛城的项梁成了楚的反秦军统帅,但是他拥立了一个楚王。所以他给自己封了一个“武信君”的桂冠。项

    梁做了武信君,他既可以用楚之名将项燕的威望,统御投奔项燕后人的部队,也可以以楚国军事统帅的名

    誉,统御想恢复楚国的人,也可以统御所有想亡秦复国的反抗军队,而不必受楚王节制。项梁和他的追随

    者对楚王也只是名誉上的拥戴罢了。

    有人说当时的项梁曾经很为难,项梁一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于是向谋士范增求教。项梁问范增:“你

    看我该当个什么才好?"项梁本来就是这支大军的主帅,然而头顶上拥戴了一位王,使得项梁的地位就很

    尴尬,他不想听楚王的,可是他永不能公开反楚,不然他以项燕后代的名誉举起的正义大旗就会旗烂杆断

    ,项燕是不会冒险的。不想受楚王节制,又想利用楚的号召力统御全军,那么项燕就不得不重新给自己定

    位。因为是范增首先提出要请王出山的,很理解项梁当时的尴尬处境,所以早就有了一个安排。范增的建

    议是:将项梁列在官位与爵位之外,摆在超出二者之上的最具权威的位置上。具体方案就是,看能不能让

    项梁当个君。战国时期,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楚有春申君等等,这些人中既有公子王孙,也有不是

    公子王孙的,但都有大片封土,对王来说具有很大的发言权,看去就像在王国内存在的一个独立的******

    。

    项梁对这一方案甚为满意,于是项梁给自己选了个名字"武信君"。可对于项梁在实际处理军机事务时

    ,有一件事不好办,就是项梁做“武信君”后,在薛城里既有楚王,又有“武信君”的朝廷。项梁为了体

    面地让楚王离得远一点,他决定将国都设在到盱台,让楚王在远离薛城的国都那里居住。

    项梁是做什么事都很慎重的人,他用了很长时间进行准备,各方面都准备得十分充分。

    项梁将自己统御的军队分成一军、二军、三军,由薛出发,开始了期望巳久的西征。

    秦帝国的大本营咸阳在遥远的西方,反秦军最终目的是要捣毁秦国的大本营。

    项梁领军第一个讨伐目标是薛城北方,黄河附近城池。薛城北方的黄河向东奔腾入海,那时唯有黄河是

    一条可以抵达位于其上游的秦国都城咸阳。同时黄河也是养活咸阳的粮食补给通道。由于是重要的战略补

    给线,黄河流域的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大粮仓,掌控着黄河边的城市就能掌控咸阳的经济命脉,从而直捣

    咸阳。项梁挥军北进,指挥全军进攻亢父城,轻而易举就把亢父城攻陷。刘邦当年几乎拼尽全力,也未能

    攻陷的小城,项梁的军队,轻而易举地就攻了下来,可见和项梁比那时刘邦的军队战斗力是多么的弱小。

    项梁的各路攻城主将中,有一位就是刘邦。攻陷亢父城,是刘邦在项梁的指挥下的第一次战斗,所以他十

    分卖力地督促手下诸将拼命厮杀,要在项梁面前好好表现。一同进攻的部队里还有项羽的一支军队。项羽

    作战的方式跟刘邦不同,他始终站在最前线,亲自搭弓射箭,挥动长矛,指挥部下猛烈的地向城墙发起进

    攻。刘邦部队就没有那么凶悍激烈,而是由各路将领指挥好自己的队伍,进退有度,在军事指挥上表现得

    很出色。远远观战把握大局的项梁对周围的人说道:“看,刘邦那支军队多棒!”就连自信心很强的项梁

    也对刘邦刮目相看了,楚军的其它将领更觉得刘邦是个有本事的人了。每打一仗项梁就给他增加一些兵力

    。刘邦自然觉得是多多益善。

    项梁看着刘邦不管有多少人,都是把麾下的领军将领统御的很好,便对范增说:“也许刘邦的队伍愈大

    ,就会干得愈出色。”

    当项梁领军进一步攻打东阿郡的时候,便再次拨给刘邦大批的士兵,让他当了与项羽同等级的主将,让

    项羽和刘邦二人构成左右两翼。项羽与刘邦两军并驾齐驱,渡过黄河的支流济水,将北岸的东阿城团团围

    住,并很快将其攻陷。占领东阿这座城池就等于控制住了黄河下游地区,尽管离秦都城咸阳还很遥远,但

    已经掌握了通向那里的主要道路。

    因为攻陷黄河边上重要城市的战斗赢得太顺利了,项梁那种做事皆慎之又慎的秉性开始淡化,而他与生

    俱来的那种自命不凡的心理开始膨胀,错误的认为秦帝国的军队,在他武信君所率领的楚军面前不堪一击

    。开始有了轻敌傲慢的情绪。

    巨大的胜利让项梁有了想向楚怀王展示军威的想法,但是又不能请怀王亲自前来,于是决定请令尹宋义

    作为敕使代表楚王到东阿观看他所率领的强大军队。

    项梁派回去的使者所讲的理由是:"令尹大人不想观赏一下滔滔黄河吗?"

    于是宋义来到了东阿前线。

    宋义认为项梁因为一点点胜利,竟然一天天狂妄自大了起来!这是特别危险的举动。特别是项梁巳经把

    全军一分为二,其中的一部分由自己掌握,作为一支独立的部队,正准备进攻离济水南岸很远的定陶。另

    外一部分则交给项羽和刘邦,已经出发前去攻打济水边上的城阳。分明是在进行两面作战。兵之要谛在避

    免分散,务求集中。项梁却把根本不多的兵力一分为二,这岂不是给秦军了一个个个击破的机会?

    宋义对项梁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可是项梁项梁则根本不把宋义放在眼里,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毫无用处的

    贵族渣滓。可是,宋义虽然没有真正指挥过军队,纸上谈兵却是毫不逊色。

    宋义心里有一种预感,项梁的处境非常不妙。项梁的确曾以烈火燎原之势先后攻陷了亢父和东阿,并开

    进到黄河的支流一线,但应该看到,那一带秦军本来就势单力薄。宋义向项梁建议道:"如果轻视秦军主

    力的战斗力,尤其是秦国名将章邯所率领的部队,是想当危险的!"

    宋义一直在关注秦军主将章邯从前的战法,发现有一个规律,就是集中大规模兵力进攻弱小之敌的战法

    ,因此始终极力建议项梁避免分散兵力。而章邯此刻就在西方。

    宋义认为章邯是有意将东方交给秦国地方军的,而真正的秦国强军都由章邯集中指挥。就是在章邯部署

    很弱的地区,项梁屡战屡胜,并产生了轻视秦军的心理。

    项梁向宋义一边展示了自己的军势一边对宋义说:“宋义大人,我现在就率领一支军队远程突袭定陶,

    将其捣毁。务请大人随大军一同前往。”听到项梁要奔袭定陶,宋义惊呆了,定陶在离济水以南很远的地

    方,和项羽、刘邦要进攻的城阳就离得更远。这样,两方面的军队都成了孤军。宋义很担心于是问道:"

    将军为何要兵锋直指定陶呢?"

    谁知方才还滔滔不绝为自己的作战计划进行解释的项梁,突然压低嗓音说道:"那座城,我……”想了

    一会儿,说出了一个理由:“我过去曾经住过,所以地理人情都很熟悉!”只说了这么几句,然后他就把

    话岔到其它地方去了。

    宋义不知道,定陶是章邯所率领的秦军主力的老巢,有人说一个原因是:项梁是要把自己这支军队幵往

    定陶进行作战,跟章邯全面展开决战,到时候与其让项羽和刘邦担任先锋,还不如自己率军冲在前面,亲

    自上阵跟他决一死战。即便如此,也未必非得先攻打定陶不可。另一个原因是:定陶有一位项梁漂泊初期

    即结下秦晋之好的女人。在会稽时,项梁就听说这女人现在的日子极为艰难。而项羽和刘邦已经把城阳攻

    打下来。项梁则率兵从东阿绕道西南,中间走走停停打了许多小仗,才到达定陶,仅用几天时间就把城池

    攻陷,意外地轻松。

    定陶轻易就陷落了,宋义却感到非常紧张。定陶本是在秦将章邯的老巢,在秦国大军可以轻松采取行动

    的范围之内。项梁军却没有后援部队,就等于在敌人的汪洋大海之中成了一座孤岛。这完全是项梁的骄傲

    造成的,宋义曾经婉转地对项梁提醒过,但项梁根本听不进去。

    几天之后,宋义预感的事情发生了。旷野的对面出现了秦士兵,很快就变成铺天盖地般的大军,从四面

    八方向定陶发起进攻。

    秦军作战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秦军的攻部队与日俱增,攻势愈来愈猛。逮住秦兵一查问才知道

    是章邯将军亲自率领的正规军。

    "章邯究竟想干什么!"项梁还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并没有感到危机的到来,只是有点后悔事前

    没有准备好增援部队。

    宋义对项梁建议道:"向齐王派出使者请求援军吧!"

    齐也早已自立为国了。齐王家族成员的田氏,在陈胜起义的时候,就已经在秦帝国之前的齐国地盘上起

    来造反了。但齐的内部情况复杂,虽然与项梁的楚军偶尔有联系,却未能形成坚实的联合阵线。事到临头

    ,现在只好求助于齐。

    项梁虽然很不情愿,但也只能赞同。于是宋义以使者的身份向齐国求援。

    宋义出了定陶城向齐国奔去。刚巧碰上齐国派出一名使者要去定陶见项梁,二人便在中途相遇了。齐国的

    使者跟宋义早就认识,是齐有名的人物高陵君显。

    项梁一直被困在城池里,没有人救援。

    章邯作为一名大将军,他的能力远在项梁之上。他直接指挥了围攻定陶之战。他对精选出来的部队实施

    了夜袭训练。在一天夜里,他指挥的部队极其隐密地成功登上城墙。在一混战之中,秦国部队从内侧将城

    门打开,待命在门外的秦大军一拥而入。如潮水般涌入,项梁军一片混乱,不知什么时候项梁就被推挤着

    倒在地下,成了一具死尸。身为一军的主帅,最后都不知道项梁究竟死在了谁的手里。

    另一方面,当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已将城阳攻陷。由于章邯将军的主力部队正直逼定陶,北方的城阳便处

    于一种空虚状态,濮阳和雍丘两座城也形同虚设,他们遂趁势向黄河流域的这几座城池发动进攻,全部一

    举攻陷。而胜利的项羽和刘邦根本就就不知道攻城战之所以非常轻松,只是因为章邯几乎把全部军力都用

    在了定陶,要一举歼灭项梁。

    项梁战死于定陶的时候,项羽和刘邦还只不过是项梁令旗下的一个方面军的将领。两个人作为僚将互相

    联络,沿着黄河流域向西进击。此时的项羽和刘邦根本就不知道项梁已经在定陶战死了。

    在军队的战力上,项羽军占有绝对优势,或许项羽军队的楚人很多,所以士气上远比刘邦军高涨。

    楚人与北人〈指狭义上的汉民族)相比,体格上要矮小一些,力气也不大,仿佛点火就着般地易于冲动

    。楚人有一个十分突出的优点,他们组成一支队伍后,能够同心协力共进退。

    楚人经常齐声呼喊"大楚!"这种齐声欢呼的凝聚力,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听来,会产生一种畏惧的感觉。

    楚人对项羽具有一种北方人难以理解的亲近感,又因为项羽是一位举世无双的猛将,整个军队都对他抱

    有一种近乎动物本能般的信赖感。身为主将,项羽有那种见到敌人就能勇猛冲上去的气势,具有猛虎下山

    般的威力。项羽的勇猛是常人无法比的。

    宋义后来曾暗讽项羽"猛如虎"。在那时,被人评价为虎,包含有浓厚的不道德和凶悍,不是个好的称赞

    。

    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在同一条路线上一前一后,彼此照应着向前推进,将黄河流域的大小城池逐一攻破,

    当到达中原最重要的都邑陈留的地界了时,他们收到了主帅项梁惨败战死的消息。"怎么可能?"项羽的右

    脚狠狠的跺到地上。他根本就不相信这项梁会战死,朝使者厉声喝道:"定陶那边不是大获全胜吗?"尽管

    人们认为项梁的主力军,深人秦军势力范围的中央是太冒险了,但这支屡战屡胜的大军遭此突如其来的惨

    败,甚至连主帅都战死沙场,这样的逆转让正沉浸在胜利喜悦里的人根本就无法接受。后来紧急派来的使

    者报告了具体情况。项梁部队的残兵败将中,又有一些渴望加人项羽军的将兵陆续赶来,项羽才真的接受

    了项梁战死的这一事实。

    项羽从少年时代起,项梁像父亲一样成为了他的保护者,是他的恩师,所以项羽对这位叔父的死十分悲

    伤,在众人面前号啕大哭。他疯狂的哭着喊着,在悲愤的情绪下呼号着要进行复仇,然而周围那些部将的

    脸色却都显得无精打采,士气低落。他们从轻松就能胜利的美梦中醒来,再次清醒地认识到秦军的可,对

    过往的胜利也作了反省,认为那只能算是一种侥幸罢了。

    刘邦军营里也传来了这一噩耗。"这是为什么?"他自言自语道。对于刘邦,项梁是提拔他为与项羽同级

    的军中将领的恩人,虽然还不能算是自家人。项梁的主力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致使身在前线的他和项羽

    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刘邦伤心的不停问着萧何和其它将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萧何和其它人便给刘邦

    分析这项梁战败的种种原因。刘邦听完后边哭边说:“原来是这样,我还一直以为我们是在沿着黄河,一

    路向西靠自己的军事力量胜利挺进呢!这可能是章邯蓄意意败给我们吧?好让我们骄傲自满,放松警惕!

    导致项梁公孤立无援,兵败身死!我们中了章邯的大圈套啊!可笑的是我们还自以为战无不胜呢!”

    刘邦军在士气上还远不如项羽的军队,首要原因即在于刘邦缺少那种威武勇猛的气势。另一个原因,在

    军政方面受到刘邦全权委托的萧何极其严厉,禁止在占领区发生任何劫掠行为。在这片大地上,历朝历代

    都有一个恶习,即兵匪难辨,打了胜仗就要大肆劫掠一通,士气也因期盼劫掠而保持高涨,然而萧何却对

    此深恶痛绝。萧何说:"秦国对民犹如一只饿虎。倘若把这样的秦国打倒了,我们却成了饿虎,那又为何

    起来抗争呢?简直毫无意义。"

    擅长处理民政事务的萧何,此番言论真正触到了痛处。对负责全军粮食供应调度的他来讲,这也成了其

    管理兵站的战略原则。如果不去掠夺,就得设法让所有城镇村庄,把辛苦存下来的粮食提供给刘邦军,不

    然粮食就会被藏起来,而萧何便不得不到处去筹措。刘邦军的士卒也照样要抢夺,虽然与和项羽军相比只

    是抢夺的程度不同而巳,但这种不同却在县城乡村起到了宣传作用。另一方面,就士气问题而言,此类军

    令违反了中国沿袭已久的习惯,因此也明显削弱了士卒的期待,肯定不会起到昂扬士气的作用。

    项羽按既定方针,将陈留城一举攻克。刘邦军也参加了攻城。项羽军和刘邦军内的全体楚军,因为项梁

    的战死,定陶的惨败。都有了一种强烈惧怕秦军的心理,部将们也都不愿意靠近城墙,一旦强迫攻城,就

    会有大批士卒趁黑夜偷偷丢下阵地,往老家方向逃去。

    当刘邦视察前线发现了这些情况,认为如果这样的情况再继续下去根本无法取胜。甚至弄不好就会全线

    崩溃。自举兵以来,早巳习惯胜少负多的这位刘邦,及时发现全军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在这一点上,他具

    有远比项羽敏锐的感觉。他没有返回营帐,直接率领幕僚赶到项羽所在的军营,一进入项羽的营帐就十分

    谦卑地参拜施礼,宛如对待主人一般。刘邦这一年已经四十一岁,已是怀抱孙子也毫不稀奇的年纪,但对

    年仅二十五岁的项羽,他却从一开始就坚持采取如此谦卑的态度,是因为萧何的智慧。尽管刘邦不讲礼仪

    的坏毛病依然如故,但萧何却始终提醒他切不可在项羽和项氏族人面前如此行事,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反

    感或不快。烦琐的礼仪应酬结束之后,刘邦故意现出深思熟虑的样子,提出了一项建议。他并没有直截了

    当地说:"还是撤退吧!"而是采取了说服的方式,刘邦对项羽说:“项梁公的死是全军的悲哀,特别是身

    在新都盱台的怀王的宸襟又会如何呢?目前还是暂时撒兵,返回新都,再集合众将商讨善后之策,如此方

    为当务之急吧?”这个时候,项羽的亲信里巳多出来一位范增。

    定陶城破时,范增乔装改办逃出了城,好不容易到了项羽的军营。一到项羽的军营,他马上就向项羽献

    策,提出:"武信君项梁公兵败身死,士气低落,将领和士兵都无心再战,对我方十分不利,应该暂时委

    屈一下。现在退却,正是为了下一步获胜。"可是项羽没有马上听从范增的建议,而是高喊着复仇,一举

    攻下了陈留。项羽极其爽快坦诚地接受了刘邦的建议。

    项羽虽然性如烈火,可并不是个蠢人,在听到项梁死讯时,他已经意识到不仅仅是胜败的问题,而是到

    了连战场部队都保不住的地步,内心巳拿定主意准备退却。项羽虽还年轻,但关键的时候想的很清楚。他

    知道,倘若一听到叔父战死就慌忙退却,势必会影响到全军的士气。那样,巳故的叔父会留下伟大的形象

    ,而作为继承者的项羽虽不得不重整旗鼓,却会显得无足轻重。为了维持军队,这是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稍有差池,后果就会不堪设想,说不定将项梁战死的消息一通报全军,全军就会一哄而散,统统跑得无

    影无踪了。项羽对范增避而不答,就有这个原因。

    项羽屡战屡胜,使得他在楚军士卒心目中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的新星。从他嘴里实在难以讲出退却

    这句话,面对这种情况,刘邦才特地跑来帮他说出这句话的。

    项羽并不讨厌刘邦这个人,只是觉得刘邦属于另外一种类型,跟自己几乎完全相反。

    在外人眼里刘邦的确跟项羽不一样,虽说对秦军屡战屡败,但刘邦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从来都没有变

    过脸色。不管怎么说,早巳习惯于失败的人仍能屈膝对项羽施以大礼,并当着众人的面提出撒退的想法,

    是非常很不容易的,而在当时做这件事最合适的人也只有刘邦。我不得不佩服刘邦才是真正拥有大智慧的

    人,感叹着一句话:**,一遇风云便化龙!正是靠着刘邦给项羽制造的这个台阶,项羽才能

    既不伤自尊,又能让楚军士兵从对自己失望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有人认为,有的时候,被认为无能的伙伴往往会在关键的时刻发挥作用。有句老话说:大智若愚!你怎

    知不是人家故意装作无能来掩盖其真实的目的呢?章邯不就是装作无能,在和项梁的对决中取得了决定性

    的胜利呢?如果章邯当时对付的是项羽和刘邦呢?恐怕项羽和刘邦也会像项梁一样的败亡命运吧。只不过

    章邯把项梁当成了决定胜败的对手,认为只要彻底击败项梁,就能赢得胜利,因为章邯选择了项梁,所以

    才会让项羽和刘邦有了活下去的机会,我想刘邦肯定是看到了,明白了。

    这一微妙的道理,项羽是否巳经领会到了呢?自此以后,由于刘邦的军队相对弱小,项羽军的士卒们常

    对其嗤之以鼻。项羽军的士兵自认为兵强马壮,即便偶尔遇上行将崩溃的情况也会认为是刘邦军无能,也

    怕遇到同样的失败被刘邦的军队瞧不起反唇相讥。因而看到刘邦军溃败,反而会更激起斗志一举将敌军击

    溃。只要有刘邦这位没本事的大将还在同僚的行列里,项羽的威武勇猛就会给人们留下鲜明的印象。看来

    老天爷好像就是这样安排的,刘邦及其手下部队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成为项羽及其所率大军的陪衬,并刺

    激强者,使之更强。

    退却的时候也是如此。弱小的刘邦军首先向东撤去,项羽及其所率大军承担了最艰难的殿后任务。项羽

    等刘邦逃到安全的后方,再一面同敌人作战,一面徐徐而退。借着这次的表现,项羽在退却战中也获得了

    英勇善战的好名声。

    项羽和刘邦携手的日子里,如果有人认为项羽是天的话,那么刘邦就是地!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天是凌

    驾于地之上的!可有多少人会认真思考,如果没了地的话,天又怎会存在呢!

    项羽后来选择了彭城(后来的徐州),准备将彭城作为重整旗鼓的根据地。

    彭城自春秋战国时起就是一座繁华的地方都市,跟刘邦的老家大体上在同一地区,彭城处于水陆交通枢

    纽的重要位置。这里的道路四通八达,便于大军集中和分散,容易形成会战的局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

    是四战之地。

    让项羽万万想不到的是,彭城这块地方,让项羽和刘邦走向了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