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群谋
不一会探马回来将明军如何用火堆升温,使炮营正常运作的事情回禀给了黄太吉。 黄太吉听了之后指着清军的炮营将领怒骂道:“蠢材,一帮蠢才。明军能想出来的东西你们竟然想不出来,让朕的勇士们在战场上处于困境,你们罪该万死!” 炮营的将领都是汉人,听到黄太吉发了这么大的火,纷纷跪倒在地,出言求饶。按照明朝崇祯的脾气,下面就该抄家灭族了。 谁知道黄太吉发了一顿火之后什么事都没有一样,转头关注战场的情况。 炮营的将领们眼见黄太吉连责罚都没说,跪在地上不敢离开。 黄太吉低声斥道:“跪在这里能当饭吃么?还不去准备生火,炮击明军。” 几个炮军将领如逢大赦,连滚带爬地跑回了自己的营中,开始准备火炮。 这个时候正面的战场上的战事也进入了白热化,随着吴三桂的左突右杀再加上明军火器的辅助,九边精锐在战场之上并没有落了下风。 黄太吉在阵前观望,眼见一名小将弓马娴熟,进退自若,再加上一身白袍加上胯下白马甚是威风,对着旁边的将领问道:“那员小将是何人?” “回禀皇上,那应该就是锦州守将祖大寿的外甥,山海关总兵吴三桂。” 黄太吉点点头:“果然有将门之风,朕甚是喜欢这员小将,看看以后能不能将其招至麾下,为朕所用。” 眼见太阳西斜,双方的主帅都知道再打下去发挥不出战斗力,徒增伤亡罢了,于是相继鸣金收兵。 第一日这一战,明军伤亡五千人,清军伤亡四千三百人。看起来像是清军胜了。 其实是明军胜了,要知道明军有十三万人,清军只有五万人,若是按照这样的战损打下去,清军打到全军覆没,明军还有能力救援锦州甚至图谋关外。 黄太吉在帐中踱着步有些急躁:“阿济格到哪儿了?” “回禀皇上,阿济格说了这个时节走海路还未找到当地的渔船,咱们的战船还需要两三天才能调过来。” 黄太吉叹了一口气:“再来两三天,还不知道又有多少勇士倒在这里。” 范文程劝道:“皇上不必心急,明日作战我军也有了火炮支援,到时候伤亡的人便不会这么多了。” “自从跟着父皇起兵以来,每次大战我满清的勇士都能以一当十,这次竟然遇到了这种战损,实在让我有些难以接受。” “皇上暂且宽心,我军伤亡较多是因为一来冬季并不适合骑兵作战,咱们有些吃亏。二来明军主帅火器运用成熟,刚开始咱们有些不熟悉罢了。” “等阿济格将军断了敌军的粮道,咱们熟悉了敌军主帅的打法,胜利终将属于我们的。” “但愿如此吧。” 再说陈奇瑜收兵回营之后,招齐边军统帅在大帐议事,边军统帅每个人脸上都抑制不住的笑意,这么多年了,就没打过这么痛快的仗。 以前每一次要杀一个清军都要死三五个弟兄,如今竟然差点打出了一比一的伤亡,在座的诸位仿佛看到了胜利就在眼前。 陈奇瑜看到了统帅们脸上遮不住的喜色,咳嗽一声,众位统帅纷纷正身做好,不再说话。 一场仗打下来,陈奇瑜已经让大多数统帅心服口服,就是当年袁督师在世的时候也没在野地战里打出这么好的战果来。 军人是最容易服气的人,只要你有真本事,赏罚分明,就能这些人服气。至于政治,自从崇祯登基以来,还没有哪个武将敢参与政治中去。 陈奇瑜开口道:“诸位将军今日一战感觉如何?” “主帅英明,今日一战我等第一次感觉了收复关外有望!”吴三桂第一个站了起来。 “吴将军今日作战身先士卒,勇猛无敌,大大鼓舞了我军的士气,当记首功!” 听到这话,众位将军一片附和:“大帅所言极是,吴将军当记首功。” “对对对,吴将军一马当先简直就是赵子龙在世。” 陈奇瑜不合时宜的插了一句话:“诸位将军以为咱们可以高枕无忧了么?” 听到了陈奇瑜话中的严肃,诸位主帅收起了笑脸,仔细看着陈奇瑜,不知道他接下来要说什么。 “今日我军虽然比清军多损失了几百人,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一场胜利的。黄太吉想必已经开始让手下的谋士出谋划策,你们却开始准备庆功了。” 说道这里陈奇瑜突然提高了嗓门:“难道你们想胜利之后马上惨败么?” 诸位将军齐齐噤声低头,他们确实被今天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已经开始盘算着战争胜利之后的事情了。 听完了陈奇瑜的话,他们才想到对面的是黄太吉,那个自从在努尔哈赤手里接过汗位就鲜有失败的黄太吉。 吴三桂站了起来:“还请大帅教导。” 陈奇瑜说道:“从现在开始,收起轻敌的心,战争一天没打完,我们就一天没胜利!来人,摆沙盘!” 本来诸位统帅以为是来参加庆功宴的,谁知道完全变成了一场军事战略的讨论。 面对着沙盘,陈奇瑜要求每个人把自己当做黄太吉,想出一条黄太吉反败为胜的战略。 几位主帅冥思苦想,最后还是吴三桂的意见得到了重视。 “黄太吉如果想战胜我们在正面战场是基本没有可能了,因为我军今日一战打出了声威和气势,清军再不可能用四万人打败我们十多万人。” “若是想取胜,必然要打别的主意。宁远锦州之间,我们有塔山和杏山两个据点,如今天寒地冻,他们倘若硬攻怕是损失不小。” “况且正面战场还有我们,不可能任由他们攻破松山、塔山据点。所以他们的目标有可能放在我们的粮道上。” “只要我们粮道一断,加上大家都是临时聚集到一起的,必定产生混乱,到时清军想要逐个击破就十分容易了。” 陈奇瑜点点头:“果然不愧是将门虎子,吴将军接着说。” 吴三桂指着沙盘说道:“我军的粮草大多存积在笔架山,按理来说清军不可能知道这一处地方。可是我们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若是清军知道了笔架山。”
说着吴三桂用手一指:“那么走陆路的话,必然会受到我们的阻挠,到时只怕有去无回,若是他们走水路..” 陈奇瑜听到此处大吃一惊:“吴将军继续说。” “若是走水路,只需派上几千人暗中偷渡,笔架山的守军以为我们守在前方防御必定松懈,到时一战而下,我军粮草若断,不攻自破!” 不得不说,吴三桂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将领之一,虽然他还年轻,但是仅仅按照沙盘就推断出了黄太吉的计策,天下之间只怕找不出几个。 陈奇瑜一拍手掌:“吴将军所言甚是!此次若是清军来袭,当记吴将军首功一件,我必将为将军请功。” 吴三桂一拱手:“末将任意妄言,还望大帅细细考虑,免得被末将引入歧途。” 陈奇瑜摆摆手:“不必了,若是黄太吉寻找机会,那么笔架山就是他最好的机会。” 说着陈奇瑜大声喝道:“来人!” 走进两名士兵:“将军有何吩咐?” “你们即刻派人去笔架山通知笔架山守将,就说近日清军将会于海路发动袭击,让他们多加防范,若是丢了笔架山,我饶不了他们!” 士兵接了将领出去,陈奇瑜亲自来到吴三桂身前:“吴将军,不知你愿不愿意暂且留在我身边,我还有事这几日想和你细细详谈。” 吴三桂笑道:“大帅有命岂敢推辞!” 众位主帅羡慕地看着吴三桂,以前他只是家世好,如今又有了陈奇瑜这个大后台,想必前程不可限量。 于是纷纷起身恭贺道:“吴将军智谋高远,大帅慧眼识英雄,这场仗想不赢都难了。” 吴三桂连忙辞谢道:“多亏得众位前辈抬爱,将这个机会让给晚辈,晚辈不胜感激,他日定到诸位前辈府上拜谢。” 这个时候,阿济格还不知道自己的行动尚未实施就面临着破产,还在海边征集大型渔船。这可惜只一片都是穷苦的渔民,有条船已经是不容易了,至于大船想都没想过。 万般无奈之下,阿济格只能下令让军船加速过来,将自己麾下的三千将士运往笔架山。 第二天,明军与清军继续交战,学会了使用火炮的清军扭转了战场上的被火炮压制的场面,开始于对面火炮进行对轰。 只是这些清军炮营的将领大都是耿仲明和孔有德的麾下,崇祯五年,耿仲明和孔有德在山东叛乱后归降清军,他们的火器更新程度完全比不上陈奇瑜的军队。 所以火炮对轰之时依然被压制,不过却吸引了明军的火炮,减轻了骑兵的压力。 这一战,明军伤亡四千五百人,清军伤亡三千二百人。 第三天,黄太吉守营不出,拒绝再次和明军作战。 这个时候,黄太吉焦急地等着阿济格的消息。陈奇瑜也等着笔架山守将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