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在线阅读 - 第279章云南一二一惨案 马歇尔来华调停

第279章云南一二一惨案 马歇尔来华调停

    【史要】云南“一二·一惨案”;杜鲁门《对华政策声明》,马歇尔来华调停;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

    议”,国共《停战协议》;“军事三人小组”、“军调部”成立;“张莘夫事件”,苏军从东北撤军;重庆“校

    场口事件”;叶挺重获自由,马歇尔延安行……

    却说,国共两党虽然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国民党却很快背弃《协定》,向****的各解放区发动了“上党战役”、“绥远战役”、“邯郸战役””及津浦路的“徐济战役”。

    对于国民党的进攻,中*共给予了有力的反击﹑粉碎了国民党军的进攻;同时,十一月五日,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方法制止内战。”

    于是,处于全国民主运动中心的昆明首先行动起来,投入“反内战、争民主”的运动中。

    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郭沫若、沈钧儒等五百余人,举行“陪都各界反内战联合会成立大会”;大会号召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十一月二十二日,中*共云南省工委负责人同“西南联大”党组织研究决定联合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与英语专科学校等四所学校的学生自治会,准备联合开展一次“反对内战”时事晚会,并决定邀请钱端升、伍启元、费孝通、潘大逵等教授在晚会上发表演讲。

    国民党云南省政府当局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采取措施﹑严加禁止。

    但是,“西南联大”师生不妥协,决定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晚在“西南联大”新校舍草坪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

    是日晚,昆明几所大学的学生自治会在“西南联大”举行了时事晚会,到会者达六千多人;民主战士吴晗、周新民、闻一多参加了讨论会,钱端升、伍启元、费孝通、潘大逵四名教授就“和平民主、联合政府”等问题作了讲演。

    晚会进行中,国民党云南省政府当局采取了掐断电线、鸣枪等拙劣方式试图捣乱和阻挠;但是,四所大学学生自治会准备充分,晚会在军警的枪声威胁下照常进行。

    中国民主同盟会员﹑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费孝通激动地说:“不但在黑夜中我们要呼吁和平,在枪声中我们还是要呼吁和平!”

    第二天,云南大学、中法大学等校三万学生为“反对内战”和“抗议军警暴行”宣布了总****,提出“立即停止内战、撤退驻华美军、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等口号。

    此时,有一百多个学生组织的宣传队上街宣传;却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殴打和追捕,许多学生受伤。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一日,国民党云南省政府当局组织了一批便衣特务和“打手”对云南大学等校学生大打出手并动用了武力。

    云南大学的学生紧闭大门,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可是,特务“打手”们大叫着向同学们施暴;其中一个特务掏出手榴弹准备投掷,“南菁中学”教员于再欲上前阻止;结果,被炸死。“昆明华工学校”十七岁的张华昌,也被弹片击中头部,于第二天死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十八岁的李鲁连中弹负重伤后,在送往医院途中又遭特务拦路毒打致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女同学潘琰被炸伤,特务们还用石块猛击她的头部;结果,死于非命。

    除此,联大工学院、联大附中、南菁中学等院校师生也都遭到特务们的殴打。

    这次由国民党云南省政府当局蓄意制造的“一二·一惨案”中,共有师生四人死亡﹑重伤二十九人,轻伤三十多人,令人发指﹑骇人听闻。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国民党政府当局的暴行更激起了广大师生的义愤;

    十二月四日,昆明各校师生为“四烈士”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内设立灵堂﹑并举行公祭;四烈士画像前还挂着“党国所赐”四个大字,墙上展示的烈士血衣在控诉着国民党当局的暴行;同时,昆明全市大中学校举行“无限期****”。

    接着,重庆、成都、上海等近二十个城市的学生、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也以举行追悼会、示威游行等方式支援昆明学生。

    中*共陕甘宁边区也举行群众集会声援昆明学生,****领导的重庆《新华日报》、延安《解放日报》也都发表《社论》和文章谴责“国民党当局的暴行”。

    如是,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体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席卷全国了。

    迫于全国舆论及以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不得不于十二月十一日到西南联大图书馆四烈士的灵堂致祭并与学生代表座谈。

    学生代表提出了“惩凶、保障人身自由、取消非法‘禁令’”等条件,卢汉被迫表示“接受”。

    于是,在“公审”枪决了杀害学生的凶手,并免去了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代理省主席李宗黄的职务后,昆明各校师生才同意“结束****”。

    十二月二十五日,昆明市中等以上学校****联合委员会正式发表《宣言》:“于二十七日复课。”

    “四烈士”的大出殡,昆明有三万余名大中学师生和各界人士组成出殡队伍庄严肃穆行进在昆明街头,沿途散发《为“一二·一”死难烈士举殡告全国同胞书》、《告三迤父老书》。

    当天下午,殡仪队伍回到西南联大本部,李公朴﹑闻一多、吴晗等人作了悲愤讲话;至此,“一二·一”运动落下帷幕。

    且说,日本投降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向新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写信“提请‘卸任’”。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杜鲁门总统接受了马歇尔的《辞呈》,在白宫为马歇尔举行了告别仪式,在马歇尔佩戴的军功章旁边添上一簇橡树叶章,总统还亲自宣读了《嘉奖令》。

    仪式结束后,杜鲁门总统把马歇尔拉到一边,祝他退休生活安适﹑愉快长寿,说:“你已经为国家做了这么多的事情,该好好休息了。”

    谁知,十一月二十六日,赫尔利回到美国,向杜鲁门述职后﹑就递交了《辞职》信。

    不久,又传来了中国“一二·一惨案”;眼看着中国有可能陷入内战,影响美国的在华利益;于是,杜鲁门总统急忙给马歇尔打电话:“将军,你愿意为我到中国跑一趟吗?”

    杜鲁门的如此要求,马歇尔当然不便推脱;于是,马歇尔又作为“美国驻华特使”赴中国,负责“调处”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马歇尔赴华就任前,杜鲁门明确告知他具体任务是:“我特别希望你竭力说服中国政府召开包括各主要政党的国民会议,以实现中国之统一;同时,实现停止敌对行动,尤其是在华北停止敌对行动。”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发表了《对华政策声明》:“美国深知目前中国国民政府是一党政府;并且相信,如果这个政府的基础加以扩大,容纳国内其他政治党派的话,即将推进中国的和平﹑团结和民主的改革。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应有效地成为中国国民军。”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日,马歇尔抵达上海;第二天,在南京与******见面。十二月二十二日,马歇尔又到重庆与****的******、叶剑英、董必武等见面;接着,又接见了各界代表。

    在马歇尔要求下,还成立了一个由国民党代表张群、共产党代表******以及马歇尔本人组成的“三人小组”。

    “三人小组”作为国共两党在发生军事冲突时的交流渠道,是国共双方针对当前急需解决的争议性问题讨论的会议机构。

    十二月二十二日,马歇尔还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份名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的建议性文件,内容

    主要为新政府的组成架构的建议。

    蒋*介*石甚是反感,却又无奈;只是在日记中写道:“此为共党不敢提者,要知客卿对他国政治之隔阂,若本身无定见,不仅误事,且足以召亡国之祸也。”

    “三人小组”在这段时期讨论了关于“满洲和热河的接收、日军解除武装”等问题上两党的分歧,并达成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简称《停战协定》。

    《停战协定》规定了:“中华民国****及共产党领导下之一切部队,不论正规部队、民团、民兵、非正规部队,或游击队,应实行下列命令:一﹑一切战斗行动,立即停止。二﹑除另自规定者外,所有中国境内军事调动一律停止,惟对于复员、换防、给养、行政及地方安全必要之军事调动仍属例外。三﹑破坏阻碍一切交通线之行动必须停止,所有阻碍该线交通线之障碍物,应即拆除。四﹑为实现停战协定,应即在北平设一军事调处执行部;该执行部由委员三人组成之,一人代表中国国民政府,一人代表中国共产党,一人代表美国。所有必要训令及命令,应由三人委员一致同意,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名义经军事调处执行部发布之。”

    一月十日,张群、周*恩*来据此签署了《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基础,并规定:“一月十三日午夜十二点生效。”

    同一天,蒋*介*石和毛*泽*东同时下达《停战令》;如此,国共双方终于“停火”了。

    在《停战令》发布的同时,由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各民主党派为“和平建国”大业而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终于在重庆召开了。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政治协商会议”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会议室内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代表八人、共产党代表七人、民主同盟代表九人、青年党代表五人、无党派人士九人等三十八位代表。

    “政治协商会议”开幕,代表们首先恭读了孙中山总理的《遗嘱》;然后,蒋*介*石主持并致词,宣布:“国共已经下达了《停战令》,即可发布。”

    于是,会场上掌声雷动。

    接着,蒋*介*石继续宣布政府决定实施的四项承诺:“一﹑人民享有身体﹑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现行法令,依此原则分别予以废止或修正。二﹑各政党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并得在法律范围之内公开活动。三﹑各地积极推行地方自治,依法实行由下而上之****。四﹑******除汉jian及确有危害民国之行为者外,分别予以释放。”

    第二天,“政治协商会议”举行第二次会议。

    张群代表国民政府提出了:“迅速停战,尽快遣送日本战俘;设立军事调处执行部,设委员三人,组成‘军事三人小组’,负责停止冲突恢复交通的实施。”

    周*恩*来代表****提议:“无条件停战,尽快解决内战问题;将谈判内容公开,消弭内战恢复交通。”同时,基本同意“推选参政会公正人士成立‘军事考察团’”。

    一月十二日上午举行的第三次会议上,则由国共代表向大会汇报两个月前的“重庆谈判”经过。并决定参加“军事考察团”人选,由替换张群的国民党代表张治中、中*共代表周*恩*来及马歇尔组成,又称“军事三人小组”。

    同时,“军事三人小组”下设“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由时任国民政府军令部第二厅厅长兼东南亚盟军总司令部联络官郑介民、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兼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及美国驻华使馆代办罗勃逊三人组成,罗勃逊为主席,负责《停战协定》的执行。

    就在此时,中国东北突然发生了一桩“张莘夫事件”。

    张莘夫是一名中国地矿专家,抗战时任国家汞、锡、钨金属管理处处长;日本投降后,张莘夫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经济部东北行营工矿处副处长,负责东北工矿业接收事宜。

    一九四六年一月初,抚顺煤矿由于产量下降,中苏共同经营的“中长铁路”出现供煤不足;于是,担任此铁路的中方理事长兼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张嘉敖和时任该铁路苏方理事长加尔金经商定,由中方派张莘夫前往抚顺﹑整理并接收抚顺煤矿以接济东北的铁路商运。

    一月七日,张莘夫和助理牛俊章、徐毓吉等五人,在中长铁路苏籍副理事长助理马里意的陪同下,从长春出发﹑经沈阳转赴抚顺。

    一月十六日晚八时,张莘夫一行来到抚顺煤矿事务所,却被告知“抚顺煤矿不能接收”,劝其“返回沈阳”。张莘夫无奈,只得与其他八人当晚就搭乘原专车离开抚顺返回沈阳。

    谁知,当张莘夫等人的专车行至距抚顺二十五公里的李石寨时,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上车将张莘夫等人拖下专车杀害了。从而,一桩“张莘夫事件”酿成了。

    国民党政府对张莘夫等人被杀,感到十分震惊。

    于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令》东北行营副参谋长兼驻苏军事代表团团长董彦平“速与苏军交涉”,要求苏军“捕获凶手”,并保证“沈阳、长春、齐齐哈尔等地的国民政府接收人员的生命安全”。

    然而,二月二十一日,就在“张莘夫事件”发生后不久,经美国总统杜鲁门提议“把原先秘密的美、英、苏三国《雅尔塔协定》公之于众”。

    《雅尔塔协定》公开后,全国舆论大哗。

    原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时,有一项关于远东问题的秘密《协定》,规定了“苏联参加同盟国对日作战”的条件。

    其中有“大连港国际化,保证苏联在这个港口的优越权益,并恢复租借旅顺港为苏联海军基地;设立中苏合营公司,对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实行共管,并保证苏联的优越权益;维持外蒙古现状,即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名义上的独立”等,这些极大地损害中国权益的内容。

    苏联正是仗恃《雅尔塔协定》,如此蛮横霸道;而******政府有求于苏联,只得默认了。当时,《雅尔塔协定》的签订,国人毫不知情;现在,大白于天下了,国人岂能允诺。

    于是,二月二十三日,《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发表了由他执笔的《社评》指出:“现在秘密宣布了,人们读了这个协定,尤其是中国人读了这个协定,不能无所感慨。未经征得中国的同意,而三巨头就如此决定了,不啻代为主持,这可见中国是处于受支配受处分的地位。”

    这时,“张莘夫因接收抚顺煤矿而被害”的消息又在民间流传开了,也就更加激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于是,以“张莘夫事件”为导火线;终于,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反苏”示威游行。

    二月二十六日,流亡重庆的“东北旅渝同乡会”在青年馆举行集会,讨论“张莘夫事件”和收复东北问题,东北籍的国民政府官员莫德惠、李锡恩、钱登来、宁恩承参加了集会。

    会后,二千人游行至国民政府,请求政府“采取强硬的外交措施,收复东北”。

    重庆爆发的反苏示威游行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北平、上海、南京、杭州、贵阳等地先后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

    二月二十六日的同一天,上海各界民众二万多人在复兴公园成立了“上海市各界东北主权维护会”,民众公推王晓赖、汪竹一、朱文德、周学湘、史炳炎等为主席团;重申维护东北主权﹑建议政府采取“坚定立场”,彻查“张莘夫案件”。

    沈阳苏军司令高夫堂替自己的行动辩解,发表声明称:“拆迁东北工矿机器设备,是根据苏、美、英三国的共同协定所为。”

    但是,两天后,美国政府否认了这一说法。

    三月九日,英国政府正式向苏联政府提出“抗议”,表示“断难承认苏联政府将中国东北工业设备擅自运走”。

    “张莘夫事件”引发的反苏示威运动,使苏联十分难堪;因此,使苏联十分愤怒。

    斯大林遂《决定》“苏军从抚顺、吉林撤兵”,要求****迅速向东北调兵﹑将城市交给共产党,并通知****“苏军将在三月十三日从沈阳撤兵”。

    此时,正在重庆继续“和平谈判”的******认为“东北问题也应该和平解决”;因此,《指示》中*共军队“不要占领沈阳,承认国民党军队有权进占苏军撤离区”;但是,也要国民党政府“承认共产党在东北的地位”,尽量避免当时已经在东北的国共双方军队之间经常发生的冲突。

    且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后,陪都各界协进会决定于二月十日在重庆较场口广场召开“陪都各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

    对此,国民党当局则密谋破坏;从一月十六日起,国民党重庆市党部派出特务跟踪﹑威胁参加集会的代表。

    但是,会议还是于二月十日召开了《新华日报》、全国邮务总工会、中国农业协进会、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中国劳动协会、陪都青年联谊会等社会团体与会;并推选郭沫若、马寅初、李公朴、施复亮、章乃器等二十余人组成大会主席团,国民党将领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为总主席﹑李公朴作总指挥。

    此时,国民党重庆市党部见阻止不了;于是,就另行组织了一个所谓的主席团,成员有重庆市教育会理事长吴人初、重庆市工会理事长谭泽森、重庆市农会常务理事刘野樵、重庆市商会理事周德侯、中国国民党重庆市党部宣传科长庞仪山等组成,并早早地抢占了主席台。

    国民党重庆市党部还在会场两侧布满了特务,而被雇佣的﹑有“八百壮汉”之称的“打手”已冒充各会会员

    提前入场;并公然殴打了李公朴、施复亮﹑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等人,许多新闻记者及劳协会员成员六十余人也被殴。

    直至周*恩*来与冯玉祥赶到会场后,国民党重庆市党部雇佣的“打手”才四散离去。于是,重庆“较场口事件”酿成了。

    当晚,周*恩*来、张君劢等人赴蒋*介*石处陈情;然而,蒋*介*石赴上海了。

    二月二十二日,重庆又因“张莘夫事件”和美﹑英公布《雅尔塔协定》而引发的大规模的“反苏”浪潮;游行时,中统局又组织特务乘机捣毁了****的“《新华日报》社”和民盟的“《民主报》社营业部”,打伤了两报工作人员,更加引起了《民盟》的不满﹑及至中*共和苏联的强烈抗议。

    马歇尔亦批评国民党不该挑起此种争端,危害了和平局面。

    蒋*介*石这才不得不把时任国民党秘书长吴铁城等人找去痛斥,指责:“此种做法不仅为国际所诟病,为俄﹑共以口实,实为本党最拙劣行动之污点。”并且,要吴铁城“彻底查办”。

    然而,谁都知道,蒋*介*石这是演戏给人看;结果,是不“查”不“办”﹑不了了之。

    且说,“军事三人小组”成立后,终于在二月十四日召开了首次会议。

    在讨论军队整编﹑统编《协议》前,马歇尔曾向蒋*介*石提出一个《方案》,建议:“在整编后的六十个师的作战部队中,二十个师由共产党领导,占三分之一;在海、空军中共产党领导的部队至少各占百分之三十。”

    这一《方案》比原先的不知要差多少,蒋*介*石自然不同意。

    尔后,经多次磋商;才于二月二十五日,“军事三人小组”签署了名为《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之基本方案》。

    部队整编从一九四六年五月开始,整编后的部队军改编为师﹑师改编为旅,依此类推;并规定:“在一年半后,将全国队编为六十个师;其中,****占十个师。”商定:“由‘军调部’调派由三方参与的工作小组,到各地监督整军的实行。”

    虽然,蒋*介*石心中极不乐意;但是,碍着马歇尔﹑只好勉强接受;并于二月二十五日下午,双方签字后正式公布了这个《整军方案》。

    就这样,国共双方在谈判中的争执,由于马歇尔采取了较为客观、公正的态度,还是一直有序而又正常地进行了。

    “政治协商会议”后,周*恩*来再次和马歇尔会谈,并向他转达了毛*泽*东的谢意,感谢他为促进停止内战所做的努力;认为他的态度和方法是公正的,希望他再促使“东北停战”,表示“中*共愿意在这个基础上和美国合作”。

    当马歇尔询问“传闻说,毛*泽*东先生想去莫斯科访问”时,******立即回答:“毛*泽*东同志也曾听到过这一传闻,他说‘即使我要去国外休假,我宁愿去美国;因为,在那里我可以学到许多对中国有用的东西。’”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公开表示“对马歇尔调停后的中国局势,十分满意”。

    毛*泽*东说:“政治协商会议成绩圆满,令人兴奋。但是,来日大难﹑仍当努力,深信各种障碍都可加以扫除。总的方面,中国走上民主舞台的步骤,已经部署完成;其间,马歇尔特使促成中国停止内战,推进团结、和平与民主,其功殊不可没。”

    二月二十八日,“军事三人小组”由重庆飞往北平,开始视察华北和华中各地的整军实施情况,他们到过张家口、集宁、济南、新乡、太原、归绥等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