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贡院内
原来,黄威这人在底层官场混迹了一辈子,人情练达,狡诈多智。在得到布政使提携得了考题之后,立即找作题好手将文章做好,背熟。 不得不说,他找的那个拐子的文章作得极好。但问题是,科举考试这种事情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你的文章做得再好,若是不对了考官的胃口。尤其是同考官的胃口,只怕分房阅卷的第一关就会被人刷下来。 实际上,这第一关才是乡试最要紧的,分房同考官一言而决,直接可以定你生死。只要过了这一关,到了转桌的时候,因为被初步筛选出来的卷子需要所有考官过目,各人的口味千差万别。只要你八股文写得好,一两人的意见并不能左右你的命运。 想到这里,黄威觉得心中还是不稳妥,还是得做做同考官的工作为好。 他以前不过是小小一个县主薄,还上不了陕西官场这个台盘。也不敢去打搅高凌汉,人家堂堂封疆大吏,能够让你偷得考题已是格外开恩。如果你再叫人家去帮你联络同考官,只怕布政使立即就会把他打将出去。 想来想去,自己认识的,能够说上话的却只有杜生辉一人。 于是,黄威就将家中的能够活动的钱都取了出来,上下打点。杜鹃生辉的长随们每人二百两,林师爷三百,杜生辉五百。 只有同林师爷留下了“乎”字的关节,那是因为黄威找的那个枪手作文的时候有个特别,但凡遇到疑问句的时候,都喜欢在句子末尾用一个乎字。并不像其他人,可以用“乎”也可以用“邪”、“焉”和“耶。” 比如这篇文章中的几个句子,“以逮数百世后之人,见有异乎?”“自生初见之忽终老焉,所见存乎?”“何必往者之已定,而来者之未定乎?” 反正通篇都是“乎”字,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一看就知道是谁的卷子。 听林师爷这么说,杜生辉心中突然有些不快:“你们倒是早有准备啊!” 林师爷笑了笑:“功名之事何等要紧,黄主薄心思慎密。” 杜知县:“先前去贡院抽签分房,本官抽的是黄字号签。考生进场之后,要领个座号,谁也不知道黄威究竟去几号考棚,卷子也未必能落到我手里。虽有心看顾,却未必能够碰着他的卷子。” 确实如此,考生明日进场的时候,虽然是按照地域上前过检搜身入场,可座位号却是随机的,你也不知道自己最后究竟被分在哪个考棚里。 林师爷道:“县尊只需应下来就是了,黄主薄说了,就算不能分到你这一房,他也有信心靠着真本事得同考官荐卷。转桌的时候,如是碰到他的卷子,县尊多画个圈儿,再替他多说说好话就是了。” 杜知县没有一扬:“怎么,黄主薄还找其他同考官走过门子?”他心中却是有些不快起来,科场舞弊一事可是不得了的。知道的人多了,后患也多。 况且,黄威求到自己头上来也就罢了,还去找别人,是不是瞧不起我杜生辉? 官场上有个大忌,你托人办事,只紧着找一个人就是。一旦请托上门,就不能再去走别的门路。否则,不但得罪人,说不好插手的人多了,桨多打烂船,大家一起麻烦。 林师爷忙说:“不是,县尊却是误会了。黄主薄的意思是,就算不能分到你那一房中,他也有信心将卷子做好,凭真本事过了荐卷一关。万不得已到了那一步,转桌的时候看请多多美言。” 看玩笑,为了走杜知县的门子,黄威已经拿出了一千多两银子,这还是看到大家在一个衙门共事的情分上。如果去其他同考官那里托情,少不了二千两。十八房房师都走下来,他黄威有这个财力吗? 千里做官只为财,黄威真有这么多钱,还去当什么官呀,在家中做个富家翁不好吗? 杜知县这才知道自己误会了,心中突然有点惊讶:“这个黄威的文章作得好吗,这么有信心?本官以前还从来没有听人说过,若真如此,他怎么中秀才以后再没去参加过乡试?” 林师爷苦笑:“这个我就不知道了,或许是黄威深藏不露,以前无意功名吧。”这个道理有点牵强,他也是糊涂了。 杜知县:“也罢,就这样吧!” 说妥此事情,杜知县将信写就,吃过午饭睡了一觉,又在书屋里坐了半天。等到黄昏时分,就去布政使司衙门同高凌汉和一众同考官、外帘官汇合,声势浩大地进了贡院。 天色渐渐地黑下来,里面一阵炮响,就有人喊:“钦差大宗师有令,封闭贡院啦!” 贡院大门缓缓关上,也就是说,从此开始,众官要在里面呆将近一个月,不到放榜那日不能出来。 ************************************************** “钦差大宗师有令,封闭贡院啦!” 一声接一声,如同接力一般,呐喊声在贡院里回荡。 此刻,在奎宿堂中,一个文吏模样的人领着几个工匠跪在李祯和舒日长的面前,磕了一个头:“钦差大宗师,刻题的工匠已经聚齐,还请大宗师们示下。” 奎宿堂是两个主考官平日里起居之所,天已经黑下去了,两个大宗师已经在里面看了半天书。舒日长也还罢了,李祯年纪实在太大,看不了两页,脑袋就如同鸡啄米一般点个不停。 听到那文吏的话,猛地惊醒过来,看了看眼前的情形,觉得不算什么大事,又迷瞪了过去。 舒日长:“将匠人们带下去,好生看管,等下就有考题过来,你等再连夜刻好就是了。对了,李宗师格外开恩,给匠人们送一道消夜。” “是。” 按照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尤其是乡试这种直接关系到读书人前程可以直接做官的考试,其重要性已经超过后世的国考。因为一旦中举,考生就可以直接做从七品的官员。所以,真要比拟,相当于上中央党校学习班的考试。 因此,考官事先都不会出题的,以防走漏风声。 只有等到刻题的工匠进考场前的那夜,两个宗师才会商议一下,将题目写出,命他们连夜刻了。然后,卯时考生进场,就可以直接发下去。先后超不过四个时辰。很多考生在拿到题目纸的时候,上面的油墨都还没有干呢!
当然,刻题的工匠进贡院刻好题目之后就不能出去,也要等到考试结束放榜那天才能出院回家。 等到几人退下,舒日长叫了一声:“昌祺公,昌祺公……” 耳朵却传来轻微的鼾声,原来,李大主考已经睡着了。 舒日长苦笑一声,摇了摇头,提起笔,斟酌了半天,才在纸上写了五道题。实际上,这五道题他这几日早已经想得明白了。为了这五题,他也费了些心神,陕西的文教比起江浙要落后些,题目不能太难,当然也不能太简单,要契合士子们的水准。 写完之后,他又叫:“昌祺公。”这次,他提高了声气。 “恩恩恩。”李祯眼睛已经有些微红,一脸的疲惫:“日长,怎么了?考题啊……你拟好就是了……” 舒日长:“李公,我的题目道是拟好了,可你的呢?这个我可不能代劳。对了,诗题想得如何?” 所谓的诗题,指的就是最后一场的试帖诗。 李祯随意从书架子上抽出一本唐诗,翻了一页,正是王维的,就道:“我想用空山不见人。” 舒日长点头:“倒是妥当,写个阄来,我抓个韵部。” 这也是明朝科举的规矩,主考出题,副主考抓韵脚。 当下,写好纸疙瘩,舒日长一抓,正是个“人”字。 这么一闹,李祯的瞌睡虫儿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他一把年纪,瞌睡来得快,也去得快。笑道:“人字可不好作题,有些为难陕西学子了。” 舒日长:“试帖诗不过是个锦上添花的事儿,算是一个权衡考量,对了,李公的策问题可拟好了。” 别说试帖诗和策论是锦上添花的事儿,自己出的那五道题不也是如此? 实际上,考生只要前三题作得好了,这举人也就中了。 这么说也不对,其实,碰到懒一些的同考官。你只需在三道的第一和第三题上多费些工夫就行,至于第二题和后面两场,嘿嘿。只要头场的文卷子推荐了,后面的就是摆设。特别是第三场的策论,都没人看,就是空策,也只得荐在里面做个补充。 李祯:“已经想好了。” 说罢,就提起笔在纸上写下了一个题目。 舒日长拿起来一看,却是一到关于盐政的题目。顿时笑了:“李公,陕西一不靠海,而不产井盐。你老这题若是叫江、浙、顺天府和四川的考生来做,倒也无妨,叫陕西士子做,却是为难人了。” 李祯:“怎么了?” 舒日长道:“来陕之后,我也在外间逛过。有见识读过书的人还罢了。竟有农户说,这盐乃是太阳精华,否则,为什么人被太阳一晒,汗水一干,衣裳上却要结出一层盐霜来。” “哈哈,这个话儿得趣,倒将老夫的瞌睡给笑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