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末辽东王在线阅读 - 中国古代步骑对抗模型之四

中国古代步骑对抗模型之四

    中国古代步骑对抗模型之四:火力准备与短促反冲锋

    两年多前,笔者在网络上发表“中国古代步骑对抗模型”三篇,但当时争辩过火,反倒忘了一些重点,现补一部分。

    本篇是“模型二”的补充,重点详述“火力准备和短促反冲锋”这一战术的历史内涵。

    1、《汉书》载李陵阵: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2、东汉段颎阵

    《后汉书·皇甫张段》:“建宁元年春,颎将兵万余人,赍十五日粮,从彭阳直指高平,与先零诸种战于逢义山。虏兵盛,颎觽恐。颎乃令军中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列轻骑为左右翼。泪怒兵将曰:“今去家数千里,进则事成,走必尽死,努力共功名!”因大呼,觽皆应腾赴,颎驰骑于傍,突而击之,虏觽大溃,斩首八千余级,获牛马羊二十八万头。”

    3、《三国志》载鞠义阵:

    英雄记曰:公孙瓚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改易守令,冀州长吏无不望风响应,开门受之。绍自往征瓚,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瓚步兵三万馀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馀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瓚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瓚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馀级。

    以上三阵都有一个战法特点:

    火力齐射打击,紧接着“主动”近战冲击。齐射的距离往往拖到很近,即“数十步”,要求的效果是挫伤敌人锐气、打乱敌方前锋阵型。近战的发起要紧接齐射的结束,要求要猛,能充分利用齐射的效果。

    从以上三阵时间上说,一个是西汉武帝时,两个是东汉末年,且鞠义很可能曾是段颎等平羌将领的手下(前后相差三十余年),所以,军事上的传承性显而易见。

    从三阵的兵种搭配说,李陵阵是纯步兵,有车营;段颎阵有轻骑兵(中国意义的轻骑兵仅指重量,仍可突击);鞠义阵是纯步兵的“先登”部队,后面还有主力,但骑兵远不如公孙瓒多是肯定的。

    从地形上看:李陵阵是在山谷中;段颎阵在宁夏固原,是丘陵地带,但当时可能平坦一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鞠义阵就是在河北平原了,即使界桥南二十里有丘陵,但看公孙瓒与袁绍两方布置的兵力都有几万人,公孙瓒还有上万骑兵,战场容量不会小。

    到了唐朝,杜佑《通典》里保存的李靖兵法仍有这一战术的表现,最显眼的,就是弩手在二十(弓)步(约30米)弃弩,用陌刀棒与战锋队向前奋击。

    并且,李靖还强调弩手弃下的弩由后面的“驻队”人收。通过以上的总结,很容易得出原因:抓紧时间反冲锋。

    战场上的战机是稍纵即逝的,尤其是在古代远程兵器有效射程近的情况下,火力齐射打击造成敌人集团进攻队形的混乱时间,往往也就是几秒钟而已。所以一旦创造了机会,还要抓紧机会。

    如“模型二”中所说,宋朝文人编写《武经总要》,不要脸的特性表露无遗,不懂装懂:

    《武经总要·前集卷二·教弩法》:

    "唐诸兵家,皆谓弩不利于短兵,必以张战大牌为前列以御奔突,亦令弩手负刀棒,若贼薄阵,短兵交,则舍弩而用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常先定驻队人收弩(恐弩临时遗损)。近世不然,最为利器。五尺之外,尚须发也,故弩当别为队,攒箭驻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若勇骑来突,驻足山立,不动于阵前,丛射之中,则无不毙踣。骑虽劲,不能骋,是以戎人畏之。又若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勇,非弩不克。用弩之法,不可杂于短兵,尤利处高以临下,但于阵中张之,阵外射之,进则蔽以旁牌,以次轮回,张而复入,则弩不绝声,则无奔战矣。"

    宋朝重文抑武导致的军事战术、技术的断层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由于明朝武夺天下,在实战中又重新领悟到这一经验,如戚继光所说:

    《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实战篇》“申战彀。凡列阵,须一息而定,列时勿使敌见为妙。敌不知,则用暗令列阵;敌知,则用明令列阵。列毕,火器在先,抬阵而前。或寇来冲我,或列阵待我,或列阵待我,挨到五十步内,火器听令齐发,只有一次。次看起火,各射火箭、弓箭,且行且射。兵士乘火烟如云,一齐拥进,须是飞走,勿乱队伍,蜂丛蚁附,如山崩,如墙堵,不可毫发迟疑,无有不胜。此非击杀之力,乃火烟之势,飞进之雄,夺其心目;径前交锋,彼自靡矣。兵法谓:“势险节短,始如处女,敌人开户;终如脱免,敌不及拒。”不其然乎?

    所以,“铁血大宋”,狗屁不通。如模型二所证,吴璘的叠阵,根本既不先进,又非首创,王曾瑜一句“符合实战要求的”,突显了当今军事史研究者的“两脚书橱”性质。陈寅恪注意唐军的“陌刀”,却只怕根本就不懂重点不在武器,而是战术。

    其实,这都不稀奇,自儒家谄媚帝制、镇压异见、独霸中华文化教育系统以后,战国乃至秦汉时辉煌诸子百家的思想就不断被歪曲侵蚀,所有的学科都被控制在他们的“统治学”之下,真理不彰,国家民族不衰何待?

    本文总结思想在08年,材料内容分别整理于10年、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