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西安文人 校园日记在线阅读 - 我比古人幸福

我比古人幸福

    我比古人幸福

    突然想到了陆游:

    (0岁)1125年陆游出生于越州山阴,后字务观,自号放翁。

    (1岁)1126年靖康之难爆发,父亲陆宰被罢去京西转运副使职务,全家开始逃亡(“儿时万死避胡兵”)。

    (2岁)1127年秦桧为宰相。

    (9岁)1134年逃亡结束,回到山阴。

    (14岁)1138年秦桧又任宰相。

    (17岁)1141年议和,岳飞被害。

    (18岁)1142年绍兴一十二年与金议和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20岁)1144年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并在这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字蕙仙),同年于沈园中作《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1岁)1145年唐琬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岁)则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22岁)1146年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

    (23岁)1147年陆母察觉两人私会之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24岁)1148年王氏生了孩子。唐家愤愤不平,觉得不把女儿嫁出去,面子会失尽。于是将女儿嫁于一位当时也很有名气的文人赵士程。赵家是皇室后裔,门庭显赫。而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赵士程对唐婉很好,是唐家的世交朋友,也是完全知道陆游的文友,对陆游比较钦佩,也很同情唐婉,想尽力使她幸福。这一年,陆游在母亲的督教下,开始重理科举课业。

    (27岁)1151年陆游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以他扎实的学识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春季游春时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也来此游春.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8岁)1152年唐婉再次来到沈园瞥见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阙《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同年秋,唐婉病故。

    (29岁)1153年参加进士考试,名列第一。因为他平常“喜论恢复”,又名在jian臣秦桧之孙秦埙的前头,所以在复试的时候,被秦桧除名。

    (31岁)1155年秦桧病死,陆游的仕途开始明朗。

    (34岁)1158年陆游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有善政,受百姓爱戴。

    (39岁)1163年赐进士出身。张浚主张北伐,但北伐失败后,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在宋孝宗面前对张浚大肆攻击,还说张浚用兵,原是陆游怂恿出来的。后来,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山阴老家去了。

    (40岁)1164年宋孝宗被迫和金国签订“隆兴和议”。

    (46岁)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

    (48岁)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65岁)1189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

    (66岁)1190年在近20年的岁月中,他“身杂老农间”,和他们一起劳作,还为他们的孩子看病,同时写了不少表现农村生活的诗歌。

    (73岁)1197年陆游后妻王氏病故。

    (75岁)1199年写下了“沈园怀旧”诗:其一: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其二: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76岁)1200年赋“梦游沈园”诗:其一: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其二: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82岁)1206年作《夜闻姑恶》,诗云:学道当于万事轻,可怜力浅未忘情。孤愁忽起不可耐,风雨溪头姑恶声。可能暗示其母逼他出妻之事。

    (84岁)1208年再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

    (85岁)1209年写下《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6岁)1210年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在山阴的病榻上与世长辞。

    放翁作古,一生难以施展怀抱,他的千年长叹还在我的耳边。可惜他机遇不好,所处的时代不妙,所以他不如我。

    猛然又想到了苏轼:

    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苏轼也以为不够恰当。爱妾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

    苏轼对朝云的回答,大笑认可,是因为他的确“不合时宜”。他先是上书批评王安石推行新法引起的种种弊端,建议神宗赵顼不要“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又在开封府进士考试时,出试题影射王安石怂恿神宗赵顼独断专任,败坏国事,结果触怒王安石,被诬告借父亲去世,扶丧归川时贩运私盐,接连遭到“变法派”的打击排挤,于熙宁四年(1071年)自请离京,出任杭州通判(副州长)。以后十多年里,苏轼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等地任职,且不断受人诬告陷害,以致在湖州任上被捕入狱,险些被杀。直到1085年,神宗赵顼死后,才得以回京任职。

    苏轼外任十多年,吃尽了“变法派”的苦头,但是,当司马光决定废除新法时,他又唱起反调,说“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新法与旧法各有利弊,且推行多年,即使要废除新法,也需循序渐进,不可骤然废之。司马光拒不采纳他的建议,苏轼又在政事堂议政时陈述自己的看法。苏轼的不合作态度,令司马光非常气愤。

    苏轼的“不合时宜”,使他既不被“变法派”所容,也不见容于“保守派”,后半生不断受到打击迫害,历尽磨难。然而,这种“不合时宜”,其实是他的一种选择,并非任性所为,更非庸人刁夫所说的“不识时务”。他之所以既不追随王安石,也不追随司马光,始终保持特立独行的姿态,坚持自己的政治见解,用司马光的话说,是“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用林则徐的话说,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苏轼在《怪石咏》一诗中,借夜梦怪石,听其自道身世的手法,赞扬其“意欲警惧骄君悛”、“万牛喘汗力莫牵”、“震霆凛霜我不迁”的节cao气概和“雕不加文磨不莹”的天然本色,可谓是以怪石自况。苏轼作为四朝老臣,对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都上书直言朝政之弊,进行过尖锐的批评,正如《怪石咏》诗句所言,为使君王有所警惧,对政治错误能够悔过,不畏“震霆凛霜”,将生死荣辱置之度外。

    “特立独行”的苏轼固然很帅气,但却终生难有政治上的建树。

    幸好,我还懂得融入这个社会,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协调人际关系。

    最后想到了一个成语:覆水难收。

    我一直很鄙视姜太公的结发妻子马氏或是朱买臣的妻子崔氏,认为她们没有眼光,不知道坚守现有的一切,更不晓得如何鼓励自己的丈夫抑或是合作伙伴取得更大的成绩,尤其是她们那种有奶便是娘的粗俗哲学和多少有些忘恩负义的做人方式。

    我恰恰懂得实现既定的目标需要时间,我懂的挖掘或整合身边的资源,更适合帮助领导做成更了不起的事业!

    所以我比古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