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西安文人 校园日记在线阅读 - 《劝学》在课前已成定局

《劝学》在课前已成定局

    《劝学》在课前已成定局

    ----课改反思之备课篇

    就拿我前不久讲的《劝学》为例来谈谈我在课前准备的一点心得,还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指正!

    1、备学生。

    学生是知识的最终接纳者,如果疏忽了这个环节,我们的课堂一定缺少落实。这“落实”二字实在是有些解释。那“落”字中包含的是你所要给学生们传递的各种知识以及你的各种计划和设想,那“实”字才是学生真正掌握的内容。千万不要出现我们在课堂上“落”得很多,可是学生接受的“实”少得可怜,这样周而复始下去,只能形成恶性的循环。把这个环节重视了,我们才知道学生上课睡觉或是不认真听讲不配合教师等想象的出现,自己实在脱离不了的干系。每次写教案前我都要想几个问题:其一:知识传递方面。我要告诉学生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学生们必须当堂就掌握的,那些是作为发散学生们思维的?其二:我所面对学生的现状。我到咱们学校来上的第一节课就是为了摸底,因为我知道,如果第一节课同学们对我不产生兴趣或是不能很好了解学生,那以后的教学工作也仅限于僵死般地完成任务罢了。于是我便设计了好几各层级学生的教案,这样才会让我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要清楚地知道我的学生分成几个梯度,这个班的班风如何,多少学生是死认真,多少学生很灵活,还有多少学生不喜欢语文或是行为习惯不好,不爱动笔等等。知道这些我便会有一个巧妙的折中,知道日后在教案里将以哪些知识为重点,哪些内容可以省略,哪些内容可以根本不讲,还有哪些内容要多次重复等等。十四班有四十五名左右很认真的学生,有十名左右反应特别敏捷,还有两个同学缺少活力,剩下的学生属于爱学却又不能很好地沉下心来。于是对十四班的学生可以少些调侃,多些实质性的训练。十五班的学生有三十名左右比较认真的学生,有三五个学生上课状态不佳,还有十五名左右学生反应快,剩下的二十多位同学比较好动,上课之前很难安静下来。于是我便知道上课时要多一些智慧性的调侃,回避一些容易扯皮耽误时间的讨论,同时还要把握住基础的传授,考试前要多利用三五节课给他们补充知识,这样才能跟十四班学生拉齐。

    荀子的《劝学》虽然没有板起面孔直接说教,但多少有些令学生们厌烦。他们可能更喜欢看升天气球的飘逸,喜欢听低空掠过的飞机发出特殊的响声,喜欢谈论他们心怀中的某位明星或是某一个特殊的事件。为了避免学习的枯燥和学生们对课本知识先天性的排斥,我就要从他们可能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于是我把讲解《劝学》的结构分成三部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们怎样学习,我们怎样领会荀子的智慧。尤其重要的是第一点,因为它是抓住人心的关键。在这快节奏的今天,一部电影一本小说一次演讲一首歌曲如果不能在开场白处抓住听者的内心那必败无疑。于是我便要从讨论开始,以孟子的“唯求放心而已”来正式开场。

    2、备自己。

    说心里话,我更喜欢备自己。反思也罢,想象也罢,我就是喜欢捉摸自己。我觉得“捉摸自己”是上天赋予我们人类的特殊本领,如果丢弃了,那将会是件很痛惜的事。我会想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哪些与我的经历有关,我跟作者的性格有无相通之处,自己在此次课堂中重点展示什么长处,从哪作为突破口,在哪里收尾会让学生们感到意犹未尽,如何避免自身的劣势等等。发挥强项容易做成事,在错误估计自己的情况下做事一定痛苦不堪。

    于是就要仔细查阅有关荀子的资料,确定哪些内容必须让同学们当堂重复,哪些内容可以按照讲评书的形式展开,还有哪些内容可以只字不提。

    我要找我跟荀子的契合处。我发现荀子很会诱导人,他在《劝学》一文主旨体现之前总是要给读者讲大量的例子,再加上优美生动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才会使读者乐于倾听乐于接受;乐于践行。于是我便在经历中找寻这样的范例,利用自己一贯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他们感受这种说教的轻松和愉快,让同学们在我谈论自己或是他人的切身经历时感受荀子的教育魅力。

    这是一件很难做的事。因为人物的性格都是多面的,我们所面对的文字虽然是僵死的,可是当年作者在写这些字字珠玑般的文字时又是鲜活的,语文课的玄妙之处就在于让书本上的作者以及他所阐发的思想得以不同程度的复活。这便要求我们好好审视自己,了解自己,不断地扪心自问:我跟他有多少差距,怎样减少这种差距?

    实际上备自己的同时也是在备作者,要尽可能了解作者当时书写时的神韵,要有孔子学习弹琴的探寻功力。

    3、备其他:

    备季节:春季的万物复苏我是否可以纳入我的课堂?夏日的骄阳可否进入我的言谈?那一枚枚普通的落叶能不能是我的课堂充满诗中的萧瑟和人生思考的深邃?冬时的雪花也可能会让我敏感的神经为之一颤,这样让同学们只需透过窗户便可以领会文章的底蕴岂不是更妙?!

    备节假日:寒食节的故事我是否可以穿插在人物介绍中?七夕节的温情是否可以跟眼前课文的格调趋于一致?中西方不同的节日是否可以在作文讲解中自如穿插,让孩子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深刻?那端午节春节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可以为我所用的翘起所学知识的支点呢?

    备现实生活:当今的凡世跟所讲节的内容是否有相关的共性,今天早晨刚发生的某件事情是不是也可以纳入我们的讲解之中?李刚父子的构架在古代可否找到原型?课前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个新闻,听到的一句议论还有自己想到的某一个观点是否也可以应用在课堂之中呢等等。

    这样一想,似乎什么都可以为我所用了。

    于是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们厌学,跟古时候的孩子们一样,要不然哪来的《劝学》?我又了解到荀子的耳提面命谆谆教导的背后珍藏着传承几千年的师者的风范,我更惊喜地发现文章中很多的句式我们今天还在使用,原来我们今天见到祖师爷了。我还猜想荀子写文章是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神韵,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也有一些忧伤,语句看起来轻松至极,可是他的心头并不轻松。也许他是在一个深秋雨打窗棂时的有感而发,也许是上完一节课后发现睡到一片后的反思等等。

    在这些的基础上我才开始备教案。

    4、备教案。

    准备教案是我们的一项常规工作,这项工作有时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令人感到烦琐和累赘。于是备教案慢慢变成了写教案,最后甚至变成了抄教案。自己手中拿的教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有时并不一致,这便把教案当成了摆设。如果一旦疏忽了这个环节,这课前的准备便显得单薄无力了。其实,这是很重要的一环,“烂笔头”三个看似代表着重复和愚笨的方法在备课中也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年轻老师因此可以避免在课堂上不出差错,中年或老年教师为了能从中得到更深刻的思想启迪。我一直很喜欢“回味无穷”这四个字,总好像已经看到了在不同班级上课时的具体场景。在哪里藏一个典故,因为这时候学生们的注意力可能不够集中;在哪里说它一个与文章相关的笑话,可以让孩子们猛然惊醒;在哪里提问哪一个同学,因为他真的需要这方面问题的提问等等。

    教案要有很好的结构,同时还要把时间估计好,更主要的是不面面俱到,因为在追求面面俱到的背后是面面不到!

    我会把自己所想好的内容全部呈现在纸上,随着书写和思考再添加一些令自己得意的内容,每当此时我都会感到兴奋异常。

    比如这“劝”的背后是否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几千年来有多少风流人物是“劝”

    出来的?我们是否尊重了人的天性?这跟他的“性恶论”有多少牵连?我们如何改变目前教育的现状,怎样的生活才属于幸福等等。这样一路想来写来便越发兴奋,自己也开始渐渐深刻了。

    这样的四层备课之后我便可以想到上课时的情景,什么地方可以让同学们感到轻松,什么时候适时地提问,提问哪位同学更合适?估计谁会回答?他的思路是什么?我需要怎样做答?什么时候又会引导学生们进入思考?思考多长时间为宜?课堂上有什么养的训练?估计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学生们会出现失误等等。

    阶段性的反思难免存在幼稚可笑之处,还请各位大方之家指教!

    2011/3/28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