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离家前夕
出发之前,宋芊寻特意用了两天的时间做了安排,她先去镇上找了唐志琛约出发的时间,又去百味居通知了小二,彩斌的事后,她想了个最好的法子,那就是让百味居的人到自己家里去取鱼,如此老宅的人也就无法再打她鱼钱的主意了。 之后又在镇上采购了不少东西,有些是路上要用到的,有些是要留给顾大夫用的,还有就是英子和春山的婚期快到了,虽然她跟英子的关系淡薄了,但英子也曾避开家人给她添香过,这个理她是要还的。 而且春山跟萧渡白关系好,以前她还在乱葬岗时也对她有过一饭之恩,如今萧渡白不在,身为萧家女主,她有必要去维护这个关系的。 她买了些首饰,又买了些吉祥摆件,这些用来送礼最合适不过。 最后想了想,她又去了一趟李府,李夫人一听她要去京城,心里十分的不舍,看着自己大的不行的肚子,道:“唉,原本还指望着你帮我接生呢,这下可好,你这一走我又要担心了!” “担心什么?孕妇就爱胡思乱想的,你按我教你的法子,保准能顺利生产的!唉,就是不能在第一时间看我这小外甥和小外甥女出生了,雯筝姐,这个你收下,就当我提前给小外甥见面礼了,还以这个,生产时万一遇到紧急情况,这个兴许就能救命。” 李夫人那看着两套银质长命锁,和一颗百年参,心里感激不已,“这……芊寻,长命锁我就留下了,毕竟是你给孩子的,可这人参,太贵重了,你要出远门了,身边总要有些值钱的能应急才好,还是你带着吧!” “送出的东西哪有再收回去的?雯筝姐莫不是要打我的脸?再说你我是姐妹,姐妹间用得着客气吗?出门要带的我都准备好了,倒是你,说真的,我还真是有些不放心你的,你这是双胎,羊水且少,早产的可能性很大的,你可不能大意了。”宋芊寻将东西放下,又说了一些姐妹间的体己话,之后才回了村子。 傍晚回到村子,她想去找英子的,却又担心英子娘不给好脸色,想了想还是觉得等明天趁着英子娘下地干活时再去了。 第二天,给英子添香时她也没多说,给了件首饰,又给了十文钱,只说自己就要出远门了,怕是赶不上她的婚礼,多给些东西就当是赔罪了。 英子红了眼,其实她知道,就算宋芊寻不出远门也是不会来给她送嫁的,有她那个姓赵的娘在,碍于赵家人的面子,就算宋芊寻来了她娘也会赶她走的。 其实她一直想不明白,村长家现在都没那么闹腾了,为什么她娘还那么执着的不肯接受宋芊寻。 “芊寻,是我对不住你,你出嫁时我也只给了你一块尺头和几个J蛋,如今你给我这么多,这让我心里怎么过意的去呢?” 家里无人,可英子说话时还是怯怯的,宋芊寻笑了笑,知道她那是不自信的表现,也懒得开导她什么,她和她之间隔着赵家,闺蜜情义早已经无法回到从前。 从英子家出来,想了想还是去了一趟老宅,要走了,省的老宅的人挑理,刻意准备了几斤点心,顺便也去看看老宅分家的情况。 进门,就见郭氏正指着崔氏骂着,“弟妹,做事可不带你这样的啊,咱们虽然分家了,吃不在一起可住还在一起呢,你这看着自己侄子断了手,帮忙洗洗衣服能怎么样啊?” “二嫂……我地里还一堆活呢,而且你不用管老人,这老人的地和我们的地加起来都靠连杨一个人那哪行啊?”崔氏很为难,也不是她不肯帮郭氏,主要是郭氏这人不知足,她一帮起来就没完了,你说这都已经分家了,可郭氏凡事都还指望着她,这哪能行啊? “你别跟我说这个,你一说这个我就来气,都是儿子,你四房分了总产的一半,我二房有什么了?那两亩地?一家五口就指望那两亩地饿也要饿死了!再说都是有地的人,你家地要种,我就不用种了?你哥不能劳累,彩斌又断了手,这家里什么不得指望我?如今正是难处,你这当婶子的权当帮帮彩斌还不成吗?”
“……” 宋芊寻站在门口听着,也大概了解了前两天老宅的分家情况,老两口就是老狐狸,她也早猜到会是如此了!宋家就老宅这么一处房子,按人分定是不合适,因而除了老两口住的三间主屋外,剩下就给老二和老四平分了,老二家五口,老四家四口,因而郭氏不愿意是肯定的,只是满意又能如何?最后不还是这么分下了? 谁让老四人家是秀才呢?老两口无形中也是偏待了一些,而且面上平分也是合理的。 住在一起是没办法的事,可吃是必须要分开的,居家过日子,这吃上的花用才是大头,乡下人吃喝可全靠种地了,可宋家的地并不多,给老二和老四各分了两亩,老两口自己还留了三亩。 原来老两口是没打算留的,想着把地都分了,然后每月让老二和老四缴粮就行,可最后一想,万一要是哪个耍赖不给呢?再说家里还有连杨呢,分家的事老两口其实是没把连杨算在里面的,面上是老两口的东西将来就是连杨那份,可谁都知道,这老两口不过是借着连杨当苦力罢了,最后能落下什么谁会知道? 不过连杨并不在意这些,宋芊寻也不在意,等她从京城回来,她会攒下一份家业给连杨的。 现在还不是时候,老宅才刚分家过,老两口又跟狐狸似的,她不管给连杨多少,到最后还不都是要被老两口霸占了去? “二婶?四婶?你们都在家啊,乃乃呢?我来看你们了!”一家给了二斤点心,这分家了嘛,礼也要分开了送。 郭氏接了点心,嫌少,撇了撇嘴,“你乃乃在屋里呢!你找你乃乃啥事,跟二婶我说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