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暗黑大宋在线阅读 - 第626章 不是不想

第626章 不是不想

    
    王巨瞥了一眼那道奏章,说:“国家蒙此大辱,陛下下诏由郭逵南征交趾,臣也以为正确的做法。⊙不过臣思付之,却有两条不妥之处。”

    “那两条不妥之处?”

    “请看潘美灭南汉,太祖留潘美在潭州呆了两年之久,潘美于是在荆湖南路cao练土兵,又派出斥候打探南汉消息。由是一举定乾坤,不用多久,拿下整个南汉。然而臣问陛下,郭公有没有去过岭南,对交趾熟不熟悉?”

    郭逵在荆湖南路担任过一段时间军职,还立了一些战功。

    但岭南,不好意思,郭逵一次也未去过,更不要说对交趾熟悉了解了。

    “陛下,潘美平南汉,于年末发兵,春瘴到来之前,南汉已定。然而郭公乃是什么时候发兵的?”

    “瘴疠?”

    “不是瘴疠,准确说是疟疾。昔日太祖平河东时,在太原城下,因为夏天到来,又于水草之地扎军,导致三军沾染了疟疾,不得不撤军回来。曹彬平南唐时,三军也开始有了疟疾,一度差一点让太祖下诏撤军,不能一统江南。况且是岭南之地,蚊虫最多,恶性疟疾最为流行之所,因此才有了种种妖异的瘴疠传说,再说三军又是六月南下。”

    “木棉司迁徙了许多百姓去了岭南,为何多平安无事?”这正是赵顼眼下最担心的。

    “陛下,不仅是木棉司,因为海商迁徙百姓,北方许多赤贫户走投无路。于是纷纷南下。虽然总数量不及木棉司移民之多。但从去年秋天到今年夏天,南下的规模却超出了木棉司任何一次迁徙规模。”

    “就是。”

    “是如此,虽然福建路疟疾危害不及岭南,然也有之。但为何没有出事,因为他们是分批而来,多者不过千人,少者只有几十人。而且多在走动的,到了目的地后立即疏散。即便有疟疾患者,也多隔离了,所以不会产生大规模的恶性传染。可惜章子厚离开三司去了湖州,不然陛下可以向他询问之。然而三军行军则不同,几十万人拥挤在一起,有时候行军,有时候扎营不动,于是蚊子互相吸血,互相传播这种病菌……因此以臣之预料,郭公此次南下。可能因此出现伤亡,甚至可能伤亡数量超出了战斗性的伤亡数量。况且交趾乃是热带雨林气候。河流密布,丛林浓密,几乎无法见天日。即便郭逵拿下交趾的都城,只要交趾国主带着手下大臣撤退出去,就会成为第二个李继迁。并且比李继迁那边的沙漠戈壁地形更让人头痛。如果继续剿灭下去,滞迟的时间越久,军民非战斗性减员数量就会越大,最后只能撤军。也就是郭公此次南下,能击败交趾,但不能灭掉交趾。”

    “你看这道奏疏。”赵顼又摸出一道奏章,是章楶写的。

    章楶还在河北,他听到朝廷六月发出大军南下,先是不大相信,又派人打听确认后,立即想到了他以前在庆州,王巨就专门与他讨论过如何灭掉交趾。

    于是上书,将种种弊病说了一遍,大体上与王巨所说的差不多。

    又说道,若是想灭掉交趾,不能这么打,除了王巨,没有第二人选可用,然后又说了那次议论,章楶隐晦地指出,那时王巨大约就已经料到了有这次兵祸发生了。

    他的奏章到了京城,大伙儿有点不相信,那时就料到了,这也太神了。

    然而还有王巨这道莫明其妙的奏章呢。

    因此赵顼将王巨召到京城询问。

    王巨看了看,当然,章楶绝对不会产生歹意,这也是为了国家推荐人才。

    他想了想说道:“陛下,是有这么一次谈话。”

    “那是什么辰光?”

    “熙宁四年,当时臣侥幸大捷,不过看着朝堂动向,知道朝廷不欲继续用兵了,于是着手治理庆州,以便让百姓迅速由乱入安,并且还推出就着百姓手中的余钱,推出那个发展基金。然而臣随后通过朝堂种种动向,隐约感到苟安派占据上风,加上臣没有站队伍,朝堂不会有多少人替臣说话。那么这次大捷不仅是无功,可能还会引起许多士大夫的反感。当然,在庆州的时间同样不会呆多久,所以臣那个发展基金先是有十年五年,随后全部取缔了,变成了一年。”

    王巨大大方方将站队伍说出来了,让赵顼无言。

    “然而当时臣也想自己的出路,朝堂上臣是不想呆了,况且诸位士大夫也不会让我回朝堂。因此臣就暗中思考一处所在,既能对朝廷略有所贡献,也不会让人注意,便想到了泉州。”

    得有一个说法,不然太妖异了。

    “不过想到了泉州,忽然无心就想到了交趾。南方始安,百姓越来越富裕。可交趾那边征战不休,缺少人口,缺少财富。并且南方我朝兵力空虚,交趾会不会产生觊觎之心呢?臣又想到一件事,侬智高叛乱时,李佛玛主动向宋朝表示派两万兵马助宋,因此乘势以邀利。侥幸狄青坚决反对,交趾没有得逞。然后侬智高向交趾求援,李佛玛立即派兵相救。可能李朝兵刚至,侬智高已兵败,李佛玛立即撤军回去。说明从那时起,交趾就对我朝有一些想法了。”

    “非是与沈刘二人有关?”

    “与他们有何关系,主要原因是三,一是契丹派人勒索我朝,我朝重心于辽国,二是大灾,三就是苏缄自废武功,由是交趾果断出军。”

    “苏缄,苏缄……”

    “也不是苏缄一个人,至少他能慷慨就义,例如当年的郭劝,山遇惟亮来投,郭劝反过来将他一家送给李元昊射杀。然而这如同民间谚语所说的那样,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越是怕生事。就越会有事情发生。越是想求和。和平反而渐行渐远。如果仅靠仁义便会和平德化,那么国家何必需要律法?这是中国的百姓,况且是化外之辈,与他们讲仁义,未必管用哪。”

    “那时你就猜料出来……”

    “也不是,臣那有那种远见,也只是想到了,顺便与章质夫聊了一聊。”

    “为何你不早点提醒?”

    “陛下。那真冤枉臣了。就象臣前年进京述职时就说过,不能轻视交趾,以臣的想法,朝廷应当有备,哪里想到苏缄……”王巨说道,这也是事实,在他想法中,交趾会入侵,毕竟机会难得,大旱灾。王安石继续敛财,导致百姓更加困弊。加上契丹逼迫宋朝,交趾如何能放过这次良机呢。不过边境有备了,损失应当不会很大。但天知道苏缄居然反着做。

    “苏缄露布上讨伐三人,其中就有臣的姓名,臣如何不避嫌?直到听闻朝廷出兵,臣才派人打探,消息确实后,思付不妥,然后才有了这道上书。这也是无奈,实际上若不是情况特殊,臣真的不想碰兵事。败了马上处罚,胜了,嫉恨的人多,早晚还会贬罚……不过臣希望臣的预料是错的,郭公此行一举灭掉交趾,那是最好不过。”

    “如果万一灭不掉呢?”

    “那么陛下就许臣主持两广事宜,并且有便宜行事的权利。而且交趾情况特殊,就象当年李继迁在大沙漠里一样,甚至比大沙漠更复杂。非是用兵多少问题,用得好,仅是两广一路的土兵就足够了。用得不好,即便象郭公这样带着几十万军民南下,也无法全功而返。所以得给臣三年以上的时间,学习潘美那样,等臣将交趾情况摸清楚了,于当地训练出一支强悍的土兵,而且他们对疟疾的免疫力比较强。”

    赵顼又想了想潘美平南汉的故事,潘美确实没有动用多少官兵,部下多是他在荆湖南路训练的土兵,而且那次用兵花费很少,这样相比,王巨说法也是可行的,于是问:“兵力不重要?”

    “不是兵力不重要,得看什么地方的兵,如是两广训练有素的大军,那是越多越好。”

    “免疫力?”

    “正是,说白了就是各人的抵抗力,就象北方人耐寒,南方人耐热。臣初到南方去,每年到夏天来临,酷热不知避处,不过几年呆了下来,现在也渐渐习以常了。这就是免疫力。”

    该表功时还得要表的,赵顼眼光也柔和下去。

    “需要三年时间吗?”

    “可能比这时间更短,也可能更长,毕竟那是一个国家。不过还是最好能听到郭公的佳报。”

    其实这时候交趾还比较好对付的,只是郭逵嘛,就那么一回事,连一个出兵时间都把握不住,还能说什么。

    然而往后去,立国时间越久越难对付了,那可是让蒙古铁骑都吃瘪了两回所在,后来朱棣大帝虽然将它灭掉,但因为难以治理,不得不撤退回来。

    因此王巨很早就在想策略。

    不是他去了两广呆三年时间,就一定能灭掉交趾,还是很困难。

    直到航海的推动,他才想出那个北部湾海盗计划,一个比较残忍的计划。但也不能怪王巨,是交趾在前面先做的。而且南方这些猴子们,后来屠杀起汉人,一个比一个厉害,与他们讲仁义,那无疑就是苏缄郭劝这样的傻逼。

    然而具体的想法,王巨也就不说了,并且他还给郭逵保留了一份面子。

    但为什么是郭逵?

    人选是王安石挑的,章楶在北方做得不错,朝廷不敢动,而且章楶似乎没有独立率军的经验。王韶厉害,可是王韶反感出兵交趾,认为不划算,而且也未必能胜利,况且王韶因为河湟征税与王安石闹出矛盾。至于王巨,王安石自动冷处理了。那么除了郭逵,还有谁有资格统领这几十万南下的军民?

    “可有万全的计划?”

    “有一些,甚至到时候还要那些海商支持。”

    “让海商支持?”

    “陛下,恕臣卖一个关子,况且郭公此行。未必如臣所想的那样。”

    赵顼不好再问下去。再说郭逵未必就象王巨所说那么悲观。几十万武装到牙齿的宋军,灭一个交趾还做不到吗?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害怕疟疾带来多少伤亡,而且王巨在赴京的半路上,南方已传来消息,说是军中确实在传染疟疾,死了许多民夫与军士。

    但事已至此,不能说收兵回来吧,只好继续打下去。

    因此他换了一个话题。问道:“这次有多少百姓迁徙走了?”

    “有四十多万百姓,”王巨答道,实际是五百五十多艘船,全部隔舱装载,共带走六十余万百姓。不过这些百姓来自天南海北,有许多还是各州府的隐户逃户,除非将王巨那个秘密大铁柜强行打开,翻看账薄,不然就是赵顼下诏派人下去查都查不出来具体的数字。

    “他们有没有疟疾?”

    “有啊,臣提示下。海商们带着百姓做了许多防范,但还是有疟疾发生。虽然危害不严重。特别是一个岛屿上,尤生恶蚊,尽管那个岛屿上有无数檀香树,最后还不得不转移到其他地方。陛下,对于这些移民,你尽管放心,海外严重缺少人口,那些海商比官员更爱护着这些百姓。”

    赵顼啼笑皆非,道:“最后那些檀香树如何处理了?”

    这个他还是比较关心的,尽管海商们赚了钱,可那是近千户海商,另一边则全归了内库,真正说起来内库才是赚大头的。

    “陛下,放弃了,实际我也教导他们,不可胡滥砍伐,毕竟这些香料成长起来一般比较慢。所以一边砍伐的同时,另一边要广种幼苗,以后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财源。”

    “载种香料,挖矿,种粮食,牧畜,难怪需要大量百姓。”

    “不仅是这些,而且三十七路安居点。”

    “咦,不是十九路安居点吗?”

    “陛下,地方太广大了,就象密州市舶司,有的海客从倭国航行回来,都能让风吹到契丹那边。因此想要比较安全地航行,最少需要一百处安居点,甚至更多,航行才能变得安全。”

    “一百处安居点?”

    “陛下,我知道陛下的想法,尽管是海外之地,可现在变成了中国百姓在安居种植经营,理论上就属于陛下的疆土了。不过现在还不行,最少建设一百个安居点,并且一切稳定下来后,朝廷即可派官员去管理了。”

    “那需要多少百姓?”

    “最少三四百万百姓。”

    “这么多?”

    “陛下,错也,是这么少,如果不是大臣们已经有了争议,臣会激励鼓舞这些海商于全国招揽赤贫百姓,最好几年内招揽两百万户,一千多万百姓,不仅解决了一部分人口危机,海外也可以顺利建设起来。况且这些赤贫百姓也是朝廷头痛的问题,然而他们迁徙到海外,则立即给朝廷直接或间接带来大量收入,以及朝廷紧缺的资源,比如铜铁。不过臣也怕了,只好由着海商们自己去做。”王巨轻描淡写地说道。

    今年又发资了,是整整两大船铜锭,以及六船炼好的钢铁。

    宋朝严重缺铜,同样也缺铁。

    正是因为这种种,许多大臣眼睁睁地看着泉州大批地迁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那现在如何管理的?”

    “陛下,三十处安居点,几十万百姓,一处不足两万人,还不及韩公家的佃户多,有什么不好管理的?”王巨又轻描淡写地说,实际很是麻烦的,不仅是管理,这是真正的开创,无数事务,纷至沓来,但王巨不能说。

    王巨又说道:“对了,说到移民,臣想问陛下,现在可有积欠?”

    “还有。”

    “还有啊……”王巨喃喃道,不说自己以前带来的收入,就说这个航海,这几年直接间接地,每年平均起来也给朝廷带来了八百万贯以上的收入。但想想也释然,变法不过几年辰光,可这几年内,先是庆州战役,后是开边熙河,熙宁大旱,眼下又要发兵交趾,所以收入大,支出也大。不过看赵顼的脸色,显然就是还有赤字,也不会多了。

    因此他又说道:“陛下,变法有些举措虽是迫不得已,但确实也伤害了赤贫百姓,加上去年秉承大灾,收成不及往年,朝廷却没有宽减税赋,所以贫者益贫,这才是百姓不得不离开家园,主动投奔海外的原因,即便这次迁徙的规模浩大,如今泉州仍有十几万赤贫百姓在逗留着,让我无可奈何。还望积欠偿还后,陛下略略宽爱百姓。”

    为什么有这么多百姓愿意逃到海外去,朝廷自己儿也要找找原因。但王巨没有深说,赵顼还想攒钱灭西夏,收燕云呢。

    “朕也想宽减的……”赵顼同样没有往下说,去年为了这件事,韩绛与王安石闹出了很大的矛盾,但朝廷需要王安石,于是将韩绛罢相。然而下面许多官员反映,赵顼再问王安石,王安石生病了,赵顼只好一请再请,最后不提此事。

    因此他在心中说了一句,王卿,朕只能让你再次回江宁休息了。

    王安石罢不罢相,与王巨无关,他又说道:“不过陛下,臣眼下最担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