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巴哈特
2004年年初的印度政坛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国大党和人民党厮杀了几个月之后,在2004年举行的印度第14届人民院大选中,国大党获胜。5月15日,国大党全体议员通过一项动议,选举索尼娅为国大党议会党团领袖。 5月16日,印度国大党及其盟友一致同意由该党领导人索尼娅出任新一届印度政府总理。如此,出生在意大利的索尼娅将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位非印度裔的领导人,同时也是甘地家族的第4位总理。 然而,就在索尼娅出任总理几成定局的时候,一场反对“外国人”索尼娅成为总理的浪潮在反对党阵营和其他社会阶层中酝酿。最后,索尼娅于18日选择了放弃。在当日晚国大党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她以不容商量的口气表示,当总理不是她的梦想,首要任务是为印度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随后,推荐前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出任总理,于是,在2004年5月19日,辛格成为印度历史上首位锡克族人总理,22日正式宣誓任职。 这个时候的沙克鲁并没有在电视机前关注自己主动站队示好的辛格总理的宣誓就职仪式,而是在香港跟一个年轻人谈话,这个年轻人名叫奇坦巴哈特,目前的主要职业是一名国际银行的专业投资人。当然了,沙克鲁找他并不是需要他帮助自己投资,对于这一点,沙克鲁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投资顾问,沙克鲁找巴哈特是因为他刚刚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换做改编成电影的名字大家就熟悉了。 而对于巴哈特来说,沙克鲁的邀请则让他激动无比,落座之后他就激动到有些磕巴的说道:“潘迪特先生,今天能够见到您我实在是太荣幸了,您知道吗?您一直都是我的偶像,您投资cao作的次数虽然不多,但每次都是精准无比,堪称是行业内的典范。” 巴哈特说的这绝对是心里话,沙克鲁虽然很少做投资,不过他在投资或者干脆说是投机圈里的名声相当大,因为投机成功的人很多,但是每次都成功的就太少见了,而沙克鲁就是一个每次都成功的成功者,再加上沙克鲁也是印度人、跟巴哈特的年纪也差不多,自然会被巴哈特视为偶像。 对于巴哈特的热情,沙克鲁有点意外,不过还是很客气的答道:“我这都是之前有内部消息,所以才敢出手的,跟巴哈特先生您这样的专业人士根本没法比。”然后话锋一转,又说道:“巴哈特先生,我看了您刚刚出版的新书,我觉得您这本书写的非常有趣,而且非常适合改编成为电影,所以想跟您谈一下剧本转让权的问题。” 其实像这种收购剧本的工作根本就没必要沙克鲁亲自过来,拉库马来谈就行了,毕竟巴哈特现在又不是什么大作家,但是沙克鲁考虑到巴哈特未来的作品都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尤其是非常受大学生的欢迎,所以打算跟他建立长期的联系,于是沙克鲁这才亲自来了一趟香港。 “您觉得我这本书可以改编成电影?”巴哈特显然有些意外。 沙克鲁点点头道:“没错,我觉得您这本书里面体现出来的校园情节和反应的教育制度问题,应该会受到很多大学生和有过大学经历的观众们的喜爱,所以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不好意思啊,我一直以为咱们印度的电影主题只能是爱情和黑帮呢。” “呵呵,那是传统电影,但北极星电影公司拍摄的片子面向的都是海外市场,所以跟传统电影不太一样。” 巴哈特恍然大悟道:“哦,北极星啊,我知道、我知道,和我都非常喜欢,的确跟传统电影不一样,不过您能这么看好我这本书真的让我很惊喜。” “我不止是看好这本书,我觉得巴哈特先生您在文学创作上拥有很高的天分,尤其是在青春奋斗这个方向上,您的水平要比国内其他作家高得多,可能这也与您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有关。” 沙克鲁这句话不是在瞎说,这个奇坦巴哈特算得上一个学霸,17岁就考入了印度最好的学校--印度理工学院,21岁考入阿穆达巴印度管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并荣获“最佳毕业学员”的称号,毕业后投身银行业,先后在高盛、德意志国家银行等知名金融机构工作。 “恩,我也觉得在写年轻人的奋斗过程这种题材很有成就感,实不相瞒,现在我正在构思一个以板球为背景的故事,主人公还是三个人,三个喜欢打板球的年轻人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创业、追逐梦想的经历。” “这个题材非常的好,我支持您把他写出来,甚至我现在就可以订购下来这本书的电影版权。”沙克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看过这本名为的小说,这本书刚刚推出的时候曾经创下了印度文学史上的销售奇迹,足足卖出去了五十万册,当然了,可能这也跟板球在印度的地位有关。 “好的,那我一定尽最大努力把这本书写好。”巴哈特点点头答道,然后又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潘迪特先生,如果有机会的话能请您指点我一下关于投资方面的技巧么?” “技巧谈不上,不过咱们倒是可以互相研究、互相学习一下。”本来沙克鲁是不想答应这种要求的,毕竟在投资理财方面他是没法跟巴哈特这样学霸出身的专业人士相比的,但是当他看到巴哈特那副见到偶像崇拜的目光时,小小的虚荣心还是满足了点,于是决定可以在适当时候提点他一下,不过他依然认为巴哈特还是老老实实写书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