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颁题了
书迷正在阅读:熔铸天下、径源流深、铁衣志、青冥之上、南衣的三世纠葛、魂道天堂、精灵宝可梦之旅,从海岛起航、从斗罗开始的随心人生、无间暗域、山海诡神
历来皇家仪仗以明黄色为主,但大辇上的正德皇帝却是一身红色龙袍,在这一片晃得人眼花的黄色中显得异常夺目。 原来,明朝皇帝姓朱。当初太祖登基之后,特意将朱红色定为皇家御用颜色。因此,逢到飞登基、祭天之类的国家级庆典,都着朱红色冕服。 有一段时间没见着朱厚照了,苏木定睛看过去,却是吃了一惊。同上次相比,正德皇帝虽然个头没什么变化,可身坯却宽厚了少许。皮肤也呈现出一种健康的小麦色,显然,平日间也没有少进行体育锻炼。 坐在大辇上,身边是一群面色苍白的太监和少见阳光的书生,正德皇帝身上却显示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精气神。 他坐在上面,目光扫视而下,如同实质,竟有一种摄魂夺魄的气势。 苏木看得心中点头:正德皇帝做了一年多的皇帝,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小孩子了,无论是心志还是能力都与当初在东宫是大不一样。更让人欣慰的时候,朱大将军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苏木和正德皇帝相互过很长一段日子,对他自是非常清楚的。但其他贡生却都经受不住,同时跪在锦墩上,三呼万岁。 正德皇帝听到这一阵万岁声,朝众考生点了点头。 只可惜,其他贡生都将头磕了下去,自然看不到。 倒是苏木却随意地抬起头来,同正德皇帝目光在空中碰了一下。 两人的嘴角同时露出一丝微笑。 队伍继续向前,大辇很快被太监们抬进了谨身殿。 立成两列的大臣们这才缓步从大殿两侧的台阶走上前去,进了大殿。 苏木和众考生这才立起了身体,有好奇的人甚至还伸长了脖子朝里面看去。 可惜殿堂深深,又如何看到清楚里面的情形,只听得谨身殿内又是一阵“万岁”的喊声,然后是唱礼官的的声音。 接着,正德皇帝就落了须弥座。 殿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摆下了一支乐队,等到皇帝上了龙墩,就是悠扬的乐曲声,鼓乐声声,又是罄又是编钟。 苏木是个乐盲,也听不懂,心中估计应该是韶乐什么的。在他看来,中国的民乐都是一个调调儿,也就、什么的有一点可听性。至于吴小姐经常抚弄的古琴,说句实在话,听得他昏昏欲睡。当然,佳人面前,你却不能不提起精神装出一副孔子闻韶的模样。否则,就太不给面子了。 不过,想来国家级乐队的水准定然是非常高妙的。如今的大明朝乃是世界的中心,皇家乐队至少也是后世维也纳交响乐团和费城交响乐队的水准。 能够进到殿试这一关的考生,谁不是人中龙凤。礼、乐、射、御、书、数,君子六艺,这音乐是必须要精通的,自然能识得着音乐的好。 苏木就看到不少人都沉浸在音乐声中,有的人甚至激动得身体发颤。 至于他,除了郁闷,就是感觉无聊。 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苏木发现眼前的一切越来越亮,抬头看去,一轮红日正当空。 他心中突然叫苦,已经是四月底了,今日乃是艳阳天,又是在室外考试,等下也不知道会热成什么样子。 光线越来越亮,等到一曲终了,苏木和所有的考生已经被太阳的光线晃得有些睁不开眼睛。 但谨身殿中的声音却清晰地传到耳朵里,正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 如这种国家级的纶才大典,唱名的、颁布命令的人说话,都务必要说得清楚明白,有条好嗓子是做官,做大官的首要条件,即便是太监也不例外。 听刘太监的架势,好象是用尽全身力气在喊:“读卷大臣奏题呐!” 这一声如同魔音穿脑,刚才还被皇家音乐弄得神魂颠倒的考生们同时一凛,直起身体,尖着耳朵听过去。这个时候,大家都意识到,本届的殿试正式开始了,现在是出题环节。 按照考场制度,正德天子要在读卷官出的题目中选一道作为本期殿试的题目。 很快,首席读卷大臣内阁首辅刘健的声音传来,一样洪亮浑厚。 刘阁老应该是跪在天子驾前,见题目进呈御览。 然后,正德皇帝便会提起朱笔,在自己中意的题目上一圈,然后让刘瑾交还给刘健。 很快,刘瑾的声音尖锐地响起来:“读卷大臣拜谢圣恩!” 苏木和众考生心中都知道,皇帝已经选定题目了。 很快,里面就传来一阵脚步声,接着就是三拜就叩。 本期的读卷大臣,除了内阁三老和王螯,还有其他四个六部尚书,加一起总共八位。 谢完圣恩,刘瑾又喊:“读卷大臣宣誓!” 八个大臣同时开始喊些什么,大概是韵文吧,因为这几人的口音各异,苏木也没听明白。不片刻,空荡荡的谨身殿中就响起了一阵回音的轰鸣。 苏木因为没听明白,正郁闷,里面的宣誓却已经结束,然后又是一阵:“万岁,万万岁!”的喊声。 接着,又开始奏乐。 苏木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程序太复杂,太复杂了! 正在这个时候,“蓬蓬”几声炮响,让他一个激灵。 刘瑾的声音已经转到殿外:“颁题了!” 抬头看去,却见着刘瑾和几个太监抬着一个一人高,一米宽的黑漆木扁走出来。 上面皆是都大的黑字,正是本期的题目。 王螯走在最前头,激扬的带着苏州口音的官话抑扬顿挫:“本期殿试,时务策一道。” “皇帝制曰:朕惟人君,奉天命以统亿兆而为之主,必先之以咸有乐生,俾遂有其安欲,然后庶几尽父母斯民之任,为无愧焉。夫民之所安者,所欲者,必首之以衣与食。使无衣无食,未免有冻馁死亡,流离困苦之害。夫匪耕则何以取食?弗蚕则何以资衣?斯二者亦王者之所念而忧者也。 今也,耕者无几而食者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以水旱虫蝗之为灾,游惰冗杂之为害,边有烟尘,内有盗贼,无怪乎民受其殃而日甚一日也。固本朕不类寡昧所致,上不能参调化机,下不能作兴治理,实忧而且愧焉。然时有今昔,权有通变,不知何道可以致雨旸时若?灾害不生,百姓足食足衣,力乎农而务乎职,顺乎道而归乎化? 子诸士,明于理,识夫时,蕴抱于内而有以资我者,亦既久矣。当直陈所见所知,备述于篇,朕亲览焉,勿惮勿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