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在线阅读 - 第二百零二章 华夏民族的荣辱,永世不得

第二百零二章 华夏民族的荣辱,永世不得

    第202章华夏民族的荣辱,永世不得……

    几个月的时间,应天府已是大大变样。

    城中原来的土路,都换上了水泥路。

    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甚至比那些青石条块铺就的大路更舒服。

    至少,没有任何凹凸不平的地方。

    下雨天都没有任何泥浆。

    马车行驶得也更平稳。

    技术研究和制造局在太孙的指导下,推出了一种新的四轮马车。

    与原来的老式四轮马车不一样。

    这种四轮马车装上了连接转向装置,因而变得十分灵活。

    在此之前。

    由于转向不方便,四轮马车使用极少。

    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二轮马车。

    加上转向装置之后,四轮马车很快就多了起来。

    人民币的广泛使用,再加上经商的放开,也促进了商贸的繁荣。

    金陵城的人口,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便增加了近十万人。

    而且,还有更多的人口,正源源不断的涌入。

    大明正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盛世。

    年关已近。

    许多人涌向街头,购买年货。

    郑国侯府。

    进进出出的人,同样很多。

    相比普通百姓,公侯家过节,更是热闹。

    需要的东西也更多。

    人员进出自然也多。

    一批不起眼的卖货人,三三两两,走出了侯府。

    人群内,常茂也混杂其中。

    自从黄子澄和齐泰被处死之后,他发现有锦衣卫乔装打扮,在自己府外周边监视,便闭门不出了。

    自此之后,哪怕是外面再无锦衣卫人马的身影,他也始终龟缩在家。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消息来源,全靠看报纸。

    朱允的手段,让他感到十分害怕,也越来越不敢出门。

    足足在家呆了几个月。

    直到年关时节,常茂觉得差不多已经安全了,才化装出门。

    只不过。

    他不知道,他有耐心,徐妙锦更有耐心。

    几个月的时间,她安排的人,一直在外面轮流盯着。

    每一个进出郑国侯府的人,都做了排查。

    几个月的时间,从不停息。

    常茂虽然乔装打扮,可刚一出去,就已经被盯上了。

    ……

    ……

    ……

    阳山。

    老朱一见到朱允,就高兴的将他抱了起来。

    “来,让皇爷爷看看,都长高不少了,快要抱不起啦。”

    他年龄大了,抱了一下,确实感到有些吃力,只好将其放下。

    “几个月了,想皇爷爷了没有?”

    “想!”朱允抬头看着老朱,道:“孙儿天天都在想皇爷爷,可是国事繁忙,又敢耽误,不能时常来看望皇爷爷。”

    “皇爷爷,要不,你还是回皇宫住吧。”

    “孙儿将宫殿重新修建一番,一定让您老人家住得舒舒服服的。”

    老朱闻言,挥了挥手。

    “不必了!”

    “你现在将大明治理得挺好,比咱强。”

    “咱虽然在阳山休养,可都听说了,如今国库里钱多得都用不完,粮食都堆满了粮仓。”

    “咱年龄大了,看到什么事,难免喜欢指手划脚,对你施政,反而不利。”

    “阳山风景秀丽,朝有金风晨露,晚有夕阳彩霞,好山好水,咱就在这里怡养天年吧。”

    “若是呆腻了,咱还想出去四处转转,看看咱老朱家打下的江山,看看老百姓们,都过得怎么样了?”

    朱允看着他已渐渐布满皱纹的脸,道:“皇爷爷要是想去哪里,可得先知会孙儿一声,孙儿先给皇爷爷修一条宽敞的水泥路。”

    “哈哈哈哈!”老朱大笑:“咱听说发明出了一个叫水泥的东西,用来修路,有若青石,下雨天也无任何泥泞,平坦则更胜青石,如今已经修了一条通往松江府的大道。”

    “嗯!”朱允点了点头,道:“接下来,还要用它修更多的路。”

    大明的交通,其实很发达,道路众多。

    问题是,受材料的限制,大部分都是土路。

    土路最大的问题,就是下雨便会变得十分泥泞,运输困难。

    而且,在下雨天踩踏之后,还会形成一个个的小土坑。

    天晴路干,土坑并不会因此而消失,仍然存在,令路面变得高低不平。

    水泥路无疑有很多好处。

    特别是遇上天气不好的时候。

    “北平是昔日北元帝都所在,如今的边关重镇。亦是北方枢纽之地,对防范北元南下,极为重要。”

    “咱觉得,你的下一条水泥路,就修从金陵到北平的水泥路,如何?”

    “咱也想去北方看看。”朱元璋笑道。

    “皇爷爷,咱们可想到一块儿去了。”朱允嘻嘻笑道:“孙儿已经派出官员在勘察了,正准备修建一条自金陵通往北平的水泥大道。”

    与老朱心中想的是国防不一样。

    朱允对于北元的威胁,丝毫也没有放在心上。

    如今新军已经扩充到了五千人。

    并且全部装备了后装枪,定装弹。

    以战斗力而论,他估计这五千人,就足以横扫整个北元。

    何况技术研究和制造局,还在源源不断的生产更多的枪支。

    新的枪械厂正在建设,生产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

    他想修建通往北平的道路,主要还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

    自京师到北平的路,无疑将成为大明的经济大动脉,极大的促进南北方的交流,以及商贸的繁荣。

    “哈哈哈!”

    老朱大笑,摸着他的头道:“好啊,好啊,咱还在想,你会不会怪咱这个糟老头子多言了,让你治理天下呢,偏要指东指西,干这干那,想到了一块就好!”

    他顿了顿,又道:“咱看你治国理政这段时间,凡事都干得很好。”

    “还有一桩。”

    “如今国库里面,钱也有,粮也有,咱琢磨着,长城也该修修了。”

    “北元的威胁,不能轻视啊!”

    朱允闻言微怔。

    事实上,请修长城的奏折,这几个月收到了不少。

    连燕王、晋王、都先后上书,请求朝廷拔款重修长城。

    但他一直将奏折留中不发,没有做任何表态。

    老朱应该是知道这些事情,才会出言提醒。

    不过,在朱允看来,大明即将进入工业社会,长征的存在,更多是一种象征。

    华夏民族不可侵犯的象征。

    长城需要很好的保存。

    但在此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征召民夫,去修建长城,就很不明智了。

    因为不会再有任何外族能入侵华夏。

    长征也将成为国境内的历史建筑物,而不是边防城墙。

    老朱显然还没有看到这一点。

    “皇爷爷,孙儿不打算再修长城了。”朱允望向老朱,语气坚定的说道。

    老朱愣了一下,问道:“这是为何?”

    “孟子曾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孙儿以为,孟子这番话,虽有些过于天真,但也不无道理。”

    “若无兵革之利,绝难威天下。”

    “山溪之险,对于固守边疆,也有着莫大的好处。”

    “但孙儿始终认为,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自秦、汉以来,长城一直在修缮,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

    “无数的百姓,死于长城的修建当中。”

    “一尺长城一人血,万里长城万里骨。”

    “付出的代价之高昂,难以尽计。”

    “可仍有五胡乱华,更有北元入主中原,统治华夏几十年。”

    “若非皇爷爷领兵起义,驱逐鞑虏,则华夏中原,至今仍在外族治下。”

    “以史而观之,汉有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唐有李靖三千铁骑破突厥,苏定方平大漠。”

    “本朝亦推翻北元,远击草原,就在数年前,蓝玉刚率兵破北元王庭。”

    “这些都不是倚靠长城。”

    “而一旦中原内乱,或国家疲弱之时,则草原大军必定南下,长城仍在,却抵挡不了丝毫。”

    “故唐诗有云:但得将军能百胜,不须天子筑长城。”

    “孙儿以为,长城不足为固。”

    “若大明国力昌盛,民心拥戴,兵强马壮,区区北元,何足挂齿?”

    “如若国力衰退,民心不稳,内乱自生,纵有万里长城,又有何用?”

    “真正有用的长城,不是边境的城墙,而是人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此所谓众志成城。”

    “华夏民族,团结一心,若有外敌入侵,皆齐心以抗,无人给外族带路,谄媚投降,就是最好的长城!”

    朱允一番话说完,老朱顿时两眼放光。

    “说得好!”

    “华夏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胜过万里长城。”

    “给朕下旨,记入祖训之中,大明一朝,子孙后代,永世不得筑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