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36章 有进无退为人嫁,枭雄末路实堪怜

第36章 有进无退为人嫁,枭雄末路实堪怜

    高宝宁的老巢在营州。

    他是位于中原王朝边缘地带的割据势力,也是东北亚局势中的一颗重要棋子。

    他拥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并且与契丹,靺鞨等边境少数民族互为表里,互相支持,多次进攻掳掠中原王朝的边境。

    他的背后,一直有着东北亚区域霸主高句丽的直接支持。

    高宝宁处于高句丽和中原王朝的中间缓冲地带。

    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一旦中原王朝要对外扩张,他就会首先被清除。

    杨坚正是这样想的,他也准备这样做。

    杨坚已经和高宝宁打过几次交道,高宝宁依靠其背后的势力和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直有不臣之心,满足于作个化外之民。

    高宝宁有这个本钱,他本身确实是块硬骨头。

    他是原北齐黄龙镇城守,北周营州刺史,依靠其“高”姓,冒认自己为北齐皇族,加上其为人狡黠,颇多谋略,在营州周边各少数民族内拥有相当高的威望。

    他的军队核心更是契丹和靺鞨族的战士,可谓兵强将勇,风头一时无二。

    高宝宁更可能的出身是高句丽王朝高氏在辽东的族属。

    高句丽王朝当时已经成为东北亚的区域性大国,他们自视甚高,不知天高地厚,一直将自己和中原的汉人王朝,日本,并列为东亚三大国,并将自己置于东北亚天然的霸主位置。

    高句丽王朝正处在又一次大规模西进的阶段。

    高宝宁所处的地理位置正是他们西进的要冲,高宝宁在北齐灭亡之后,也需要依靠一个大国,才能抗衡北周的讨伐。

    高丽立即向高宝宁展示了他们超卓的战斗力和扶植高宝宁对抗北周的决心。

    高丽甚至曾经想直接染指中原的战事。

    当年北周灭北齐,在高句丽的支持下,高宝宁曾经组织过一支联军,想南下增援拯救北齐的都城邺城。

    但北周的行动过于迅速,他们以狂风扫落叶之势,一举摧毁了邺城。

    高宝宁只得无功北返。

    他也拒绝了北周武帝的招降,宁愿做一个山大王。

    但命运早就写定,高宝宁将一事无成,这只是他二次扑空头的行动之一。

    在北齐范阳王高绍义的复国行动中,突厥直接支持高绍义,给人,给钱,给兵,给地盘。

    高宝宁上书劝进,成了高绍义复辟政府的丞相。

    他们想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突厥和高句丽,高宝宁形成一个抗击北周的联盟,这个联盟的目的非常明确,要防止北周趁着攻灭北齐的余威,借此机会,完全统一中国北方,进而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原王朝。

    这种强大的邻居,会破坏突厥和高句丽,相对于中原王朝的战略平衡。

    这个反北周的战略联盟,有过一段蜜月期,北周武帝病死于北伐途中。

    范阳卢昌期趁势举兵响应流亡政府,一时之间,原北齐的东北边境,全部成了高绍义的势力范围。

    但北周展示了可怕的战斗力量和战斗意志。

    宇文神举发兵北进,攻灭范阳卢昌期,并且屠城,对叛乱力量,斩尽杀绝。

    高宝宁组织的联合援兵团,只得又一次在途中北返。

    二次去而复返,二次败兴而来,命运早就已经提点高宝宁,趁早收手,远祸为佳。

    但高宝宁成了一只过河的卒子,只能前进,再无后退的路。

    他曾经成为北周武帝的目标。

    这直接导致了高丽的武装干涉,高丽王和他的女婿,亲自率领军队直接参与北周和高宝定的战斗。

    “时后周武帝出师伐辽东,(高丽)王领军逆战于拜山之野,温达为先锋,疾斗斩数十余级,诸军乘胜奋击,大克。及论功,无不以温达为第一,(高丽)王嘉叹曰:“是吾女婿也!”。

    高丽强悍的战斗力和尚武精神于此可见一斑,但一山不容二虎,东北亚不能存在第二个霸主。

    小固不可以敌大,弱固不可以胜强,此乃自然之理。

    因而当大一统的隋唐国力强盛之际,征伐并攻灭高句丽,是国策之需要。

    隋唐四代君王,举全国之力,前赴后继,历时近百年,才终于将高句丽灭国。

    但高宝宁却暂时保住了他的地盘,此次征战,由于高句丽和突厥的直接干预,加上北周武帝多年戎马生涯,积劳成疾,竟然病死于出征途中。

    第一次对高宝宁之战,以北周的失败告终。

    但杨坚很快就斩断了高宝宁的后路,他把高绍义——高宝宁奉以为主,北齐的复辟政权连根摧毁。

    杨坚矫诏辅政后,以大丞相的名义,很快掌握了北周的军政实权,他通过外交手段,许诺佗钵可汗和亲千金公主,并辅以绢帛贿赂,才让佗钵可汗交出高绍义。

    佗钵可汗最终屈服于北周的糖衣炮弹,眼睁睁看着他的盟友高绍义被北周擒住。

    高绍义对他耿耿于怀,他在蜀中这个流放之地,一辈子都未释然于佗钵的背叛,至死都愤愤不平地说:“夷狄无信,送我于此。”

    高宝宁从此失去了恢复北齐的最后希望,他也失去其赖以存在的根本。

    身处大国之间,他最终的结局,要么是成为流寇,要么就被彻底消灭。

    他知道自已处于四战之地,在各大势力之间,只能择强而从,但他不想归顺杨坚。

    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并且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那就是成为突厥和高句丽的对抗中原王朝的棋子和先锋。

    当然,也是走狗。

    很自然地,当杨坚矫诏辅政,天下sao然,尉迟迥起兵之际,他也蠢蠢欲动。

    尉迟迥老于战场,精于战略,他策划了一个反杨坚同盟,北结突厥和高宝宁。

    这是一个高明的策略,如果能和突厥及高宝宁连成一片,杨坚将面临四面受敌,处处应战的不利局面。

    但在他们之间,还有一支不可逾越的强硬力量,那就是幽州的于翼。

    他和晋阳李穆一样,并不看好尉迟迥,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时间选择押宝杨坚。

    高宝宁身上有太多北齐的铬印,背后也有太多突厥和高句丽人的身影。

    这注定他无法真正向杨坚投降。

    即使投降,以他这种出身,必然有一天,会被清洗。

    杨坚的态度非常坚决,既然谈不拢,那就打,狠狠地打,在战场之上,决定谁有话语权。

    这注定了高宝宁必然要经受最坚决严厉的打击。

    外贼可以慢慢平复,但家贼却必须第一时间给予歼灭。

    现在轮到高宝宁了。

    在第二次隋突战役中,沙钵略的主力被卫王杨爽大败于白道,他本人也于草丛中,丢弃金甲,狼狈逃窜。

    沙钵略在中线的突然崩溃,产生了蝴蝶效应。

    东线的力量对比立即发生了变化,高宝宁失去了突厥的牵制和直接战力支持,对于他这种小小的割据势力而言,打击是致命的。

    面对隋朝阴寿的十万大军,高宝宁只得避而远之,他弃城奔逃入沙漠之北,以期卷土重来。

    阴寿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荡平高宝宁的老巢黄龙诸县,随后班师。

    但高宝宁显然是个游击战的大师,他采取了流动和弹性的战法,敌退我进,敌进我退。

    阴寿一退,他立即派遣他的儿子率领大批骑兵,大掠外城,阴寿的留守军队苦斗数日,才勉强打退这次进攻。

    阴寿大为苦恼。

    他知道,如果让高宝宁自生自灭,以他在北地多年的经营,背后又有突厥和高句丽的支持,总有一天,他肯定会重新成为心腹之患。

    阴寿想到了一个永绝后患的方法。

    对于这种人,必须从rou体上永远消灭他。

    于是,阴寿颁布了一道悬赏令,重金求购高宝宁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