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节
郑重地从对待自己所犯
错误的后果中迅速而科学地学习了许多东西的最好证明。【】
“永远不能忘记文化大革命”这是我们的共同呼声。
内容梗概
1981年在中国**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于“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指导思想、概要过程、
主要责任与主要经验教训等作了简明扼要的回答,经过16年时间的考验和实
践,证明该决议是研究10年“文化大革命”的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文
化大革命”研究的权威性文件。本书两位作者正是以该决议为基础,全面深
入地分析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概述了它10年中发展的全过程,并
且有重点地研究若干重要历史事件,又论述了对它的评价和应总结的主要经
验教训,最后作者又从广阔、长远的角度,通过以下三个问题的探讨来观察
评析“文化大革命”:
1.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都不可能是不经历挫折
和失败而一帆风顺的。
2.历史的灾难常常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3.历史补偿的最大成果,是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考察国际**运动的历史和其它国家的发展过程,这不仅仅是中国
人民经历的一场空前劫难,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政治动荡,它是中
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全书共分7章,以时间为经,重要事件为纬,阐述了“文化大革命”的
历史背景、起因、发动的过程、**与整顿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焦点问题。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作者把它归结为三个交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中走
向极端,即“左”倾理论和“左”倾实践的交互作用、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
的交互作用、国际反修和国内反修的交互作用,终于导致长达10年之久和给
全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作者认为正是1965年11月10日在文
汇报上发表的,由姚文元撰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导致了“文
化大革命”的爆发。文章生拉硬扯地把海瑞罢官同当时敏感的政治问题
“庐山会议”、“彭德怀翻案风”等联系在一起。历史证明:这篇文章实际
上是在**的支持与首肯下,由**等人组织撰写,经过精心策划,用来
打倒某些**领导的突破口。
关于共和国历史上“打倒**”的“第一大冤假错案”,正是**、
**迫害干部的最大目标。主要办法有两种:一是秘密地设立专案制造伪证,
极力把**打成特务、叛徒;第二是公开发动一场针对**的所谓“革
命大批判运动”。
关于“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的原因,除了邓小平本人的卓越才能之外,
作者还总结了三条:当时的客观形势迫切需要一个人出来接替重病缠身的周
恩来总理;**试过几个接班人如**、王洪文、张春桥等,但都不
行;**对邓小平有较全面的了解,虽然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总体评价还
是好的。综上三点,**委托邓小平出来全面主持中央、国务院的工作。
精彩篇章推荐
1.“炮打司令部”的大批“资反路线”五一六通知下发全党全国
全军之后,对于广大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对“文化大革命”的不同认识和许
多做法的抵触,被**同志看作是“阻力”。为此,他临时决定召开中央
八届十一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
六条,并调整了领导班子,**、陈伯达、康生等人及其党羽进入中央
最高领导层,而**、邓小平和其它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则受到审查与批判,
从组织上保证了”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造反派”胜利的**九大在造反派的全面夺权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
的前提下,**开始考虑如何结束“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但由于**、
**两个反党集团的阻挠,紧接着产生了全面肯定“文化大革命”的**九
大政治报告,并且**被作为**的接班人写入党章。
3.邓小平主持工作与全面整顿由于周总理重病缠身、**对挑选的接
班人不满意以及他对邓小平的信任与了解,在1975年初,在不到半个月的时
间内,邓小平接连被委任以党、政、军的关键性重要领导职务。邓小平首先
从整顿铁路入手,打通运输命脉。
4.必须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作者从五个方面讨论对“文化大革命”
的彻底否定;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准确含义;“文化大革命”没有反
对官僚主义的积极意义;“走资派”是一个混淆敌我的非科学的概念;“文
化大革命”不是真正的革命群众运动;“四大”是对民主和法制的粗暴破坏。
精彩语言辑录
对剧本海瑞罢官的批判,是“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发动“文化大革命”要破除的,是他以“左”的目光所看
到的弥漫中国大地的“修正主义政治路线和修正主义组织路线”。
历史补偿的最大成果,是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作者:何理
成书时间:1989年
类别:中国当代史
版本推荐: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增订版
书海领航
由何理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初版本
诞生于1989年建国40周年前夕。光阴如梭,经过近6年的时间,国际国内
形势都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1989年春夏之交的**、东欧巨
变、柏林墙的倒塌、前苏联解体、海湾战争、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世界
多极化的发展等等,中国人民面对多变的世界格局,在中国**的领导下,
正如**同志所说“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冷静观察,埋
头苦干,排除国内外一切干扰因素,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保持持续、稳定的增
长,有感于此,作者与出版社通力合作,于1995年又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
和国史的增订本。
迄今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过了她的48周岁的生日,在中国**
三代领导集体的率领下,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在东方地平线上树起了一座座
光耀九州、泽及万代的不朽丰碑。回顾波澜壮阔的过去,不仅使每一个人感
慨万千:开国奠基、凯歌前行、艰难探索、曲折发展、内乱骤起、风云激荡,
改革扬帆、奋勇闯关、大潮涌动,一幅幅历史画卷犹如铭刻在中国人民
记忆中的英雄史诗。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因为年轻,她也有令人不堪回眸的失误和痛心疾首
的挫折,在前进的过程中,她需要和中国人民一起思索过去,面向未来。正
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尤其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我们明确地提出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模式,继续深化改革,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新的战略方针。这些
事实都再一次证明,在国家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对社会主义
本质的认识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与发展。
中国历来就有“治国先治史”的传统,宋代吕祖谦曾说,读史要置身其
中,每看一半便掩卷反思,预测历史前进的方向,总结国家兴亡、政治得失
的经验教训。**同志曾谆谆告诫我党领导干部:“不要割断历史,
不要单单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
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
于担负21世纪建设重任的青年人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盏学习、
了解共和国历史、展望未来的航标灯。
内容梗概
本书作者采用首尾一致的多章节体例,大胆抛弃沿用几个大的历史时期
分章划段的办法,把“通史”写法与“专题”写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重点
事件,体现共和国46年的历史脉络。全书共分28章,与其它有关中国历史
的书籍不同,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演进为研究对象
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发展和历史命运,是46年共和国史的
“主旋律”。
2、围绕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展开内容
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反复证明;中国社会主义命运以及社会主义发展振
兴,都同国家的现代化及其实现的程度休戚相关、密切联系。
3、侧重于陈述国家、社会的活动而非党的活动
作者认为国史的研究内容应包括:共和国国情的分析和研究,国家经济
建设和经济体制的沿革,关于国家基本政治体制及其形成、发展,国家安全
和国防战略的演变,对外关系和外交战略的发展,以及科技、文化、社会、
生活的社会面貌的变化等方面,重点突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关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作者引用“无产阶级的目的是建
成社会主义,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使社会全体成员成为劳动者,消灭一切
人剥削人现象的基础,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现的,这需要一个相当长
的过渡时期”列宁语说明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从资本
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把我国过渡时期定义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
期”。
关于“大跃进”的问题,作者认为由于我党在政治思想战线上的“左倾”
错误的发展,对1956年经济建设上的反“冒进”批评的突然升级等构成了大
跃进的政治环境,另外在1958年召开的各省市“一把手”参加的成都会议上,
提倡正确的个人崇拜,继续批评“反冒进”,把冒进看作是“马克思主义”
的,而“反冒进”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从政治上为“大跃进”的出现提
供了条件。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作者在第13章中,把“批判海瑞罢官”
称为“文革”的导火索。由于**、康生等人对**谎称海瑞罢官与
庐山会议有关、与彭德怀有关,在**的授意下,由姚文元一手炮制了评
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这篇文章中,姚文元将普通的学术问题引发
到政治的高度,并与1962年以来国家指导方针中最为敏感的分歧联系在一
起,并由此引发了随意的、毫无约束的全国性大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
翦伯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先后遭到了批判和斗争。
关于“拔乱反正、实现国家的战略性转变”的问题,作者把**十一届
三中全会称之为我党历史上“新的历史转折点”。正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重新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总结
了建国以来的经验、制定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审查“文革”期间一大批冤
假错案等一系列大政方针才得以产生与执行。
精彩篇章推荐
1.第一章新中国的诞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标
志着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掌握了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正如列宁所说:“国
家政权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都是革命的首要的基本标志。”
2.第四章国家工业化的起步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作者把我国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王义改造的成功归纳成三条经验,其中第二条是:“创
造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在实践中,创造了逐步
削弱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到最后取消所有权的办法,丰富和发展了马
列主义关于资本的理论。
3.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准备林
彪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又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认为“建国以来文化
界被一条与**思想相对立的反社会主义的路线专了我们的政”,它反映
了**对文化战线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和他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
的决心:“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清这里的
黑路线。”
4.第二十章拔乱反正,实现国家战略的根本转变在**中央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被确定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对中央的人事进行变动。
精彩语言辑录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
建国初期**自主的和平外交三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与一边倒。
中国能否抓住历史机遇,迎接外部挑战,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关键是在成功的改革,以及由改革推动的社会经济的较快的发展。
全球通史
作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成书时间:1970年
类别:世界历史
版本推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世界史,自从它作为一门**的学科问世以来,就一直被西方垄断着。
它的研究对象一直以西方为中心。直至世界进入本世纪70年代以后,第一部
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才得以问世。这
部被誉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著作,就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撰
写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打破了世界史研究领域的“西欧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
第一次把世界史的研究对象放在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和地区,它吸取了当
代世界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客观地论述了各民族对世界历史所作出的贡献,
充分体现了作者从全球文明的宏观角度研究历史的观点,使本书成为当代世
界史编纂的一个新。
全球通史用大量篇幅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历史后指
出,由于世界技术革命的步伐超越了社会革命的进程,导致整个世界陷入到
空前的危机之中。不仅不发达的第三世界日益落后,穷国和富国的差距越来
越大,就连发达的第二世界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问题。1961年赫鲁晓夫就提
出,到1980年要使苏联的工业超过美国,但恰恰相反,苏联在当今的尖端技
术方面,没有成为领导者,仅仅是一个追随者。它们的工业产量不仅没有超
过美国,甚至落到了日本的后面。作为第一世界代表的美国,今天也是一个
动荡不安的国家。它已从世界上第一债权国下降为第一债务国。工人失业、
农民失去农场、无家可归者露宿街头。吸毒、犯罪、少女怀孕、青少年自杀
率与日俱增。全球通史利用大量的历史事实,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
看到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
人类前途的忧虑和希望,也反映了一个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本书一问世
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广泛用作大学教材。也被誉为当今社会的“救
世箴言”和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13年
...
错误的后果中迅速而科学地学习了许多东西的最好证明。【】
“永远不能忘记文化大革命”这是我们的共同呼声。
内容梗概
1981年在中国**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于“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指导思想、概要过程、
主要责任与主要经验教训等作了简明扼要的回答,经过16年时间的考验和实
践,证明该决议是研究10年“文化大革命”的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文
化大革命”研究的权威性文件。本书两位作者正是以该决议为基础,全面深
入地分析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概述了它10年中发展的全过程,并
且有重点地研究若干重要历史事件,又论述了对它的评价和应总结的主要经
验教训,最后作者又从广阔、长远的角度,通过以下三个问题的探讨来观察
评析“文化大革命”:
1.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都不可能是不经历挫折
和失败而一帆风顺的。
2.历史的灾难常常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3.历史补偿的最大成果,是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考察国际**运动的历史和其它国家的发展过程,这不仅仅是中国
人民经历的一场空前劫难,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政治动荡,它是中
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全书共分7章,以时间为经,重要事件为纬,阐述了“文化大革命”的
历史背景、起因、发动的过程、**与整顿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焦点问题。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作者把它归结为三个交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中走
向极端,即“左”倾理论和“左”倾实践的交互作用、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
的交互作用、国际反修和国内反修的交互作用,终于导致长达10年之久和给
全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作者认为正是1965年11月10日在文
汇报上发表的,由姚文元撰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导致了“文
化大革命”的爆发。文章生拉硬扯地把海瑞罢官同当时敏感的政治问题
“庐山会议”、“彭德怀翻案风”等联系在一起。历史证明:这篇文章实际
上是在**的支持与首肯下,由**等人组织撰写,经过精心策划,用来
打倒某些**领导的突破口。
关于共和国历史上“打倒**”的“第一大冤假错案”,正是**、
**迫害干部的最大目标。主要办法有两种:一是秘密地设立专案制造伪证,
极力把**打成特务、叛徒;第二是公开发动一场针对**的所谓“革
命大批判运动”。
关于“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的原因,除了邓小平本人的卓越才能之外,
作者还总结了三条:当时的客观形势迫切需要一个人出来接替重病缠身的周
恩来总理;**试过几个接班人如**、王洪文、张春桥等,但都不
行;**对邓小平有较全面的了解,虽然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总体评价还
是好的。综上三点,**委托邓小平出来全面主持中央、国务院的工作。
精彩篇章推荐
1.“炮打司令部”的大批“资反路线”五一六通知下发全党全国
全军之后,对于广大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对“文化大革命”的不同认识和许
多做法的抵触,被**同志看作是“阻力”。为此,他临时决定召开中央
八届十一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
六条,并调整了领导班子,**、陈伯达、康生等人及其党羽进入中央
最高领导层,而**、邓小平和其它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则受到审查与批判,
从组织上保证了”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造反派”胜利的**九大在造反派的全面夺权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
的前提下,**开始考虑如何结束“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但由于**、
**两个反党集团的阻挠,紧接着产生了全面肯定“文化大革命”的**九
大政治报告,并且**被作为**的接班人写入党章。
3.邓小平主持工作与全面整顿由于周总理重病缠身、**对挑选的接
班人不满意以及他对邓小平的信任与了解,在1975年初,在不到半个月的时
间内,邓小平接连被委任以党、政、军的关键性重要领导职务。邓小平首先
从整顿铁路入手,打通运输命脉。
4.必须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作者从五个方面讨论对“文化大革命”
的彻底否定;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准确含义;“文化大革命”没有反
对官僚主义的积极意义;“走资派”是一个混淆敌我的非科学的概念;“文
化大革命”不是真正的革命群众运动;“四大”是对民主和法制的粗暴破坏。
精彩语言辑录
对剧本海瑞罢官的批判,是“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发动“文化大革命”要破除的,是他以“左”的目光所看
到的弥漫中国大地的“修正主义政治路线和修正主义组织路线”。
历史补偿的最大成果,是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作者:何理
成书时间:1989年
类别:中国当代史
版本推荐: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增订版
书海领航
由何理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初版本
诞生于1989年建国40周年前夕。光阴如梭,经过近6年的时间,国际国内
形势都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1989年春夏之交的**、东欧巨
变、柏林墙的倒塌、前苏联解体、海湾战争、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世界
多极化的发展等等,中国人民面对多变的世界格局,在中国**的领导下,
正如**同志所说“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冷静观察,埋
头苦干,排除国内外一切干扰因素,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保持持续、稳定的增
长,有感于此,作者与出版社通力合作,于1995年又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
和国史的增订本。
迄今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过了她的48周岁的生日,在中国**
三代领导集体的率领下,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在东方地平线上树起了一座座
光耀九州、泽及万代的不朽丰碑。回顾波澜壮阔的过去,不仅使每一个人感
慨万千:开国奠基、凯歌前行、艰难探索、曲折发展、内乱骤起、风云激荡,
改革扬帆、奋勇闯关、大潮涌动,一幅幅历史画卷犹如铭刻在中国人民
记忆中的英雄史诗。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因为年轻,她也有令人不堪回眸的失误和痛心疾首
的挫折,在前进的过程中,她需要和中国人民一起思索过去,面向未来。正
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尤其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我们明确地提出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模式,继续深化改革,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新的战略方针。这些
事实都再一次证明,在国家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对社会主义
本质的认识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与发展。
中国历来就有“治国先治史”的传统,宋代吕祖谦曾说,读史要置身其
中,每看一半便掩卷反思,预测历史前进的方向,总结国家兴亡、政治得失
的经验教训。**同志曾谆谆告诫我党领导干部:“不要割断历史,
不要单单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
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
于担负21世纪建设重任的青年人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盏学习、
了解共和国历史、展望未来的航标灯。
内容梗概
本书作者采用首尾一致的多章节体例,大胆抛弃沿用几个大的历史时期
分章划段的办法,把“通史”写法与“专题”写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重点
事件,体现共和国46年的历史脉络。全书共分28章,与其它有关中国历史
的书籍不同,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演进为研究对象
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发展和历史命运,是46年共和国史的
“主旋律”。
2、围绕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展开内容
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反复证明;中国社会主义命运以及社会主义发展振
兴,都同国家的现代化及其实现的程度休戚相关、密切联系。
3、侧重于陈述国家、社会的活动而非党的活动
作者认为国史的研究内容应包括:共和国国情的分析和研究,国家经济
建设和经济体制的沿革,关于国家基本政治体制及其形成、发展,国家安全
和国防战略的演变,对外关系和外交战略的发展,以及科技、文化、社会、
生活的社会面貌的变化等方面,重点突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关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作者引用“无产阶级的目的是建
成社会主义,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使社会全体成员成为劳动者,消灭一切
人剥削人现象的基础,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现的,这需要一个相当长
的过渡时期”列宁语说明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从资本
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把我国过渡时期定义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
期”。
关于“大跃进”的问题,作者认为由于我党在政治思想战线上的“左倾”
错误的发展,对1956年经济建设上的反“冒进”批评的突然升级等构成了大
跃进的政治环境,另外在1958年召开的各省市“一把手”参加的成都会议上,
提倡正确的个人崇拜,继续批评“反冒进”,把冒进看作是“马克思主义”
的,而“反冒进”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从政治上为“大跃进”的出现提
供了条件。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作者在第13章中,把“批判海瑞罢官”
称为“文革”的导火索。由于**、康生等人对**谎称海瑞罢官与
庐山会议有关、与彭德怀有关,在**的授意下,由姚文元一手炮制了评
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这篇文章中,姚文元将普通的学术问题引发
到政治的高度,并与1962年以来国家指导方针中最为敏感的分歧联系在一
起,并由此引发了随意的、毫无约束的全国性大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
翦伯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先后遭到了批判和斗争。
关于“拔乱反正、实现国家的战略性转变”的问题,作者把**十一届
三中全会称之为我党历史上“新的历史转折点”。正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重新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总结
了建国以来的经验、制定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审查“文革”期间一大批冤
假错案等一系列大政方针才得以产生与执行。
精彩篇章推荐
1.第一章新中国的诞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标
志着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掌握了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正如列宁所说:“国
家政权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都是革命的首要的基本标志。”
2.第四章国家工业化的起步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作者把我国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王义改造的成功归纳成三条经验,其中第二条是:“创
造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在实践中,创造了逐步
削弱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到最后取消所有权的办法,丰富和发展了马
列主义关于资本的理论。
3.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准备林
彪同志委托**同志召开的部队又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认为“建国以来文化
界被一条与**思想相对立的反社会主义的路线专了我们的政”,它反映
了**对文化战线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和他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
的决心:“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清这里的
黑路线。”
4.第二十章拔乱反正,实现国家战略的根本转变在**中央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被确定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对中央的人事进行变动。
精彩语言辑录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
建国初期**自主的和平外交三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与一边倒。
中国能否抓住历史机遇,迎接外部挑战,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关键是在成功的改革,以及由改革推动的社会经济的较快的发展。
全球通史
作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成书时间:1970年
类别:世界历史
版本推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世界史,自从它作为一门**的学科问世以来,就一直被西方垄断着。
它的研究对象一直以西方为中心。直至世界进入本世纪70年代以后,第一部
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才得以问世。这
部被誉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著作,就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撰
写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打破了世界史研究领域的“西欧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
第一次把世界史的研究对象放在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和地区,它吸取了当
代世界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客观地论述了各民族对世界历史所作出的贡献,
充分体现了作者从全球文明的宏观角度研究历史的观点,使本书成为当代世
界史编纂的一个新。
全球通史用大量篇幅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历史后指
出,由于世界技术革命的步伐超越了社会革命的进程,导致整个世界陷入到
空前的危机之中。不仅不发达的第三世界日益落后,穷国和富国的差距越来
越大,就连发达的第二世界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问题。1961年赫鲁晓夫就提
出,到1980年要使苏联的工业超过美国,但恰恰相反,苏联在当今的尖端技
术方面,没有成为领导者,仅仅是一个追随者。它们的工业产量不仅没有超
过美国,甚至落到了日本的后面。作为第一世界代表的美国,今天也是一个
动荡不安的国家。它已从世界上第一债权国下降为第一债务国。工人失业、
农民失去农场、无家可归者露宿街头。吸毒、犯罪、少女怀孕、青少年自杀
率与日俱增。全球通史利用大量的历史事实,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
看到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
人类前途的忧虑和希望,也反映了一个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本书一问世
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广泛用作大学教材。也被誉为当今社会的“救
世箴言”和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