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甘薯疏》
更新时间:2013-10-19 钟进卫和徐光启都是技术性的人物,干实事多过空话。两人年龄相差老大,又是初次见面,一时之间,两人竟然都相对哑口。 钟进卫作为主人,又是领导,不好让这种尴尬情况继续,就主动道:“徐大人,新式窑刚建好,要不,我们一起去参观下?” 徐光启一听,立刻来了兴趣,茶也没喝一口,对钟进卫道:“下官遵命。” 钟进卫总觉得两人之间太客气,不过暂时也没法子,就前面领路,带着徐光启去参观刚建好的新式窑。 吴胜大带着全部工匠,在新式窑这边等候多时了。看到钟进卫和一个穿绯袍的大官过来,连忙行礼。 钟进卫让他们不用多礼,介绍了下跟随过来的徐光启之后,就在吴胜大的带领下参观起来。 新式窑并不大,只是属于实验性质的,所以才能在六天内完成。模样也很丑,远看就是一坨米共田上面插着一根草。 和旧式窑不同的地方是,鼓风箱不是直接把空气吹进燃烧室中,而是通过一个双层管道进去。 换句话,就是出气管道包裹进气管道,由出炉高温废气对新鲜空气进行加热。最后,废气管道,也就是远看的那根草,把没有价值的废气排到空中。 这管道有点长,新鲜空气越靠近燃烧室方向,受到废气的加热程度就越高,基本就不会降低燃烧室的温度,又补充了新鲜空气燃烧。 加薪室离燃烧室有一定距离,两者之间的通道有分层,在靠近燃烧室一段是一个斜坡,添加火炭的人进入加薪室,打开闸门后,用工具把火炭推进去,上下两层看情况推。保证燃烧室的火炭不堆叠,增加燃烧面积。 燃烧室中间是一个深井,用于排放煤渣用。 徐光启听着介绍,心中恍然大悟,原来提高温度这么简单。根据他多年的经验,徐光启对这个冷热气交换热量的管道提出了改进方法,建议改为折叠型的,来回多绕几道,而不是现在这样直直的通道。 那不就是增加接触面积么,钟进卫想着,对徐光启的反应速度也是暗暗佩服。不过这座新式炉就先不改,先用了再,如果温度不够,再试着改进。 钟进卫在这边想着的时候,徐光启好像忘记了自己正三品的身份,已经在那边跟吴胜大沟通上了。 钟进卫回过神来后,也适时地插话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钟进卫,徐光启和吴胜大三人开始互相讨论起来。总得来,是徐光启和钟进卫的讨论,遇到事情,问吴胜大的时候,他才话。 在新式窑里转了一圈出来,钟进卫和徐光启的关系拉近了不少。 吴胜大跟着一起出来,对钟进卫道:“中兴伯,这窑炉现在开始小火各处烧至明早,如果未见损坏的话,就可以正式烧制那水泥了。 钟进卫也很是期待那一刻,叮嘱吴胜大好好照顾这新式窑。然后就和徐光启回到大堂。 此时,天已近傍晚,光线暗了下来。送完王承恩回来的安贵义主动去点亮了烛光。 徐光启坐定身子后,双手抱拳对钟进卫一拱,真心实意地道:“下官对中兴伯的见识之广博,实在佩服,难怪当初皇上会让中兴伯前去宫内授课。” “哪里,哪里,咱们大明朝,要论学识渊博的话,徐大人是当仁不让的。”钟进卫也真心实意的捧徐光启。 徐光启听了当然不会不高兴,他知道钟进卫是要让自己在这水泥制造上分一份功劳。但他一把年纪了,要不出一点力,白白得一份功劳总是心里过不去,就向钟进卫详细问起水泥制造的流程。 这几天,钟进卫都泡在陶瓷厂,向吴胜大了解到不少烧制陶瓷方面的知识。现在听徐光启问起,他就结合自己和吴胜大那边了解的知识,给徐光启讲解起水泥的烧制过程及关键所在,所话语显得很专业。 徐光启不自觉地捋着自己的额下长须,认真地听着。 待钟进卫讲解完毕后,他皱着眉头对钟进卫道:“中兴伯,下官觉得如果按此法烧制出水泥的话,产量太低,而且颇费人力,恐水泥本钱太贵而不能大用。” 钟进卫一想也是,不过产量的事情还不急,现在是要先把水泥烧出来再。 钟进卫还没有话,徐光启已经在那边建议开了:“如若此窑烧制水泥可行,下官觉得一些地方可以用水力或者风力来进行。如原料的细磨与混合,鼓风也可以由人力改为水力持续不断的进行。” 钟进卫一听,徐光启这么上道,已经有主意来改进一些细节。当下大喜,不负责任地道:“好,那这些事情就托付给你了,等水泥烧制出来后,要你帮忙改进下流程,尽量提高产量。” 徐光启当仁不让的接下了任务,然后,他喝了口刚换上的热茶,有点犹豫地问钟进卫道:“中兴伯,下官想求证一事,不知可否否?” “请。”钟进卫好奇地看着眼前这个老头,不知道他想问什么东西,竟然还带着一丝犹豫。 “皇上向下官索要《农政全书》,是听中兴伯所言下官著有此书。下官想问的是,中兴伯从何得知下官有此书?”徐光启盯着钟进卫,想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事。
“啊,这个,我猜的。”钟进卫耍无赖了,看徐光启这神情,好像这本书还没有出来。 徐光启无语,心道,你猜的,就告诉皇上,这可是欺君啊!这事你也敢做,真够大胆的。 “难道你没有么?”钟进卫试探着问徐光启。 “下官唯实没有这本书。”徐光启无奈地摇摇头。 “那你一共写过那些书或者文章之类的。”钟进卫估摸着徐光启应该是没有整理出书稿。 其实徐光启到死都没有出过一本叫《农政全,这本书是他的门生陈子龙整理了徐光启留下的书稿后,在徐光启死后六年才出版的。 徐光启捋着长须,想了一会,然后才回答钟进卫道:“下官写过或译过一些东西,按照次序给中兴伯吧。” “好,好。”钟进卫连忙答应。 “万历三十一年,出《毛诗六贴讲义》四卷,万历三十五年,译《几何原本》六卷及《测量发义》一本,万历三十六年,有《测量异同》、《甘薯疏》...” “等等,刚才你什么?”钟进卫一听,好像有个敏感词,连忙打断了徐光启。 徐光启被打断,有点意外,不过还是按照中兴伯的要求再了一次:“有《测量异同》、《甘薯疏》” “对,就是这个《甘薯疏》,你的这个甘薯,是不是就是长在土壤里面,大块根茎可食,土上面的是藤状枝叶生长,也可食。”钟进卫着激动起来了,自己记得后世的红薯,也叫蕃薯,甘薯的名字。这东西可是粮荒必备之物啊。 “中兴伯也知道此物?”徐光启见钟进卫准备地描述出甘薯在地里的情况,不由问道。 钟进卫再也坐不住了,站了起来,走近徐光启,惊喜地问道:“这甘薯在那里可以拿到?” 徐光启有点诧异钟进卫的表现,想了下对钟进卫道:“下官好吃这蕃薯,来京师赴任的时候带了一些,早已吃完了。” 钟进卫一听,有点失望,怎么能吃完呢。 “听闻中兴伯自海外归来,这甘薯也是传自海外,难不成中兴伯也和下官一样好吃这甘薯不成?”徐光启自动脑补钟进卫刚才激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