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异时空1898在线阅读 - 第十一章 第一步在大上海之大学

第十一章 第一步在大上海之大学

    朱葆三现年五十,明面上经营慎裕,暗地里与各钱庄洋行合作共同掌握上海市各钱庄的拆放权,更在满清政界和商界经营了一整套严密的关系网。他的身份地位目前为止虽然还谈不上大亨,但也只是咫尺之遥。

    也就是在今年1898年投资创办上海金融银行,更在随后的日子里不断开办工厂、轮船公司,引进宁波帮财团。不到十年的功夫里,朱葆三的资产和声望不断上升,虽然及不上后来的阿德哥虞恰卿,但也算上海滩鼎鼎大名的大亨了。而虞恰卿之所以威望甚高,更多的是因为他与革命党特别是光头蒋的私人交情深厚。真正按实力来说两人最多也就是伯仲之间。

    这两人更多的信息,大家可以度娘,这里就不骗字数了。

    眼前一袭灰袍的朱葆三根本不像一个长期与洋行打交道的买办,反而更像一个乡下地主。这可能与他长年养成的生活习惯有关。

    当然此时的胡小岩还不知道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朱葆三。

    朱葆三身后两人,一个是年纪比朱葆三还要大一些的黑袍老头,另一位则是一位年纪小很多西装买办。

    “小伙子很有见地,不知小老儿是否有幸一起喝一杯聊一聊?”朱葆三笑吟吟地邀请。

    “不敢当,能和老先生一起喝酒是晚辈的荣幸。”他拍了拍三个小家伙肩膀后,胡小岩回头对吴仪吴墩使个眼色。然后跟在三人身后进了包间。

    包间里空荡荡的,酒菜也未动几口。胡小岩不敢怠慢,坐到下手,陪在年轻点的买办身边。对面是朱葆三。

    朱葆三扬了扬手中的几份报纸叹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真是说到咱们心坎里去了。”

    年轻买办点头称是:“我在洋行这几年眼见得各国新机器不断涌现,各种新式商品不断出现在上海街头。可是大清国的商品却几百年也没什么变化!这让我们如何跟外国人竞争?师夷长技以制夷说来容易做起来又哪里是那么简单的。”

    黑袍小老头咳了咳:“是啊,老夫先前就有意开办一所学校,如今看来。这学校还真的就非办不可了。”

    朱葆三放下报纸:“叶老,这所学校也算我一份!”

    年轻买办点头:“也算我一份!”

    三人接着看向胡小岩。

    胡小岩苦笑,他全身上下本有几百年的现钱,但随后印刷报纸和书籍,如今手头也不过三百两不到的银子。不过此时又不能露怯。

    “也算我一份,不过新式教育的问题不在学校和学生,关键却在老师。”胡小岩早就有心,这时候即使是卖肾也要参合一下。

    “这个容易。”叶老大手一挥:“小老儿别的没有,面子倒还有几分。”

    当然容易。胡小岩苦笑:“叶老的意思我明白。儒学老师中国多得很,但新式自然科学的老师,中国就不多见了。基础数学,基础物理,基础化学,基础生物学。这些还能够从留洋学生中招聘。但更深入的,比如电磁学、弹道力学、冶金化学等方面恐怕就得从国外的大学中招募了。不过中国目前的现状,会不会有外国大学教师愿意来就难说了。”

    刚说完,胡小岩看见另外三人目瞪口呆之中,不由一愣,“诸位,这是?”

    上首的叶老摆摆手:“你说得我是一句也不懂。”

    胡小岩很无奈,在坐的三位一定是上海商界首屈一指的人物。这是肯定的,能与朱葆三一起喝酒吃饭的不会是普通人。单单从三人的气度来看也知道不简单。于是详细解释起来。

    要说起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其实早在明朝就由传教士传入,清朝时期,康熙皇帝更是招传教士为老师专门学习这些西洋知识,又在明朝大将军炮的基础上发展出鼎鼎大名的红衣大将军。但算是半个科学通才的康熙皇帝也仅仅做到自己学习根本就没有推广的意思。那么康熙是蠢货吗?显然不是,那么他意识不到这些自然科学对于火器发展的重要性吗?当然不是。要知道当时康熙皇帝率领全国最精锐的军队,最强大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去进攻区区俄罗斯的一个远东西伯利亚总督居然死伤惨重。如果不是因为俄罗斯远东总督手头兵力有限,而且俄罗斯与远东之间交通不变,不好支援的话,这一战绝对是输定了。因此才有了丧权辱国的《尼布楚条约》。很多人都说尼布楚条约不算丧权辱国吧。那么请讲尼布楚条约拿出来看一遍,要知道当时满清的康熙是胜利一方。结果从法理上断绝了满清对西伯利亚的所有权。

    康熙宁愿舍弃部分领土也要终结战争的原因就是打不下去了。因为他率领的已经是满清最精锐的部队。可面对的紧紧是俄国西伯利亚的总督而已却死伤惨重。

    被砖家叫兽们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回国后有没有大力发展火器一血前辱呢?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满清一共只有几百万人,而汉人则有两亿。而满清是靠什么夺取天下的呢?骑射功夫。如果发展了火器,一旦有汉人谋反,满清的最精锐的蒙古骑兵还能够像从前打明朝一样将叛乱镇压下去吗?绝对不可能!

    康熙到后来的乾隆慈禧之所以不发展火器的目的就是为了终结汉人推翻满清政府的这一可能性。诚如慈禧所说“宁与外人,不予家奴!”在满清政府眼里,汉人只是奴才。康熙乾隆所说的满汉一家是真的,当然是一家人,我是主人,你是我家的一条狗而已。我可没有承认你跟我是满汉一家“人”。洋人再凶悍,他也是跟满清一样的,是人!你汉人只是我的一条狗而已。

    直到太平天国用火器将满清正规军几乎打的全军覆没,才有了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的火器新军的出现。才有了后来鼎鼎大名的留美学童。

    而留美学童的命运如何呢?满清提前召回了。这些留美学童根本就没有完成学业。只有极个别的留在了美国勤工俭学。

    这些人回国后,并没有收到他们日本同行的好运气,他们一直工作在第一线,没有一个工作在教育行业。这就导致了容闳当时提倡的教育兴国的方略彻底失败。也将中国唯一一次能够觉醒的机会葬送。后期的留学生几乎都是自费留学,而且数量不多。直到北洋成立。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中国对国外的科技发展几乎没有任何了解。就像张之洞被骗的事情。张之洞原本想要购买最新毛瑟步枪的生产线。但当时德国最先进的步枪是1888委员会式,但1888式并非毛瑟的产品。掮客拿着1888式冒充毛瑟。张之洞信以为真。连朝廷的资料上都堂而皇之地将1888式写成毛瑟步枪。

    如此总总,与后世七八十年代,老外欺骗中国人的套路几乎一模一样。你不得不承认,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胡小岩慢慢解释着,心中不由一痛。

    按照朱葆三等人的意思。他们想要建设的仅仅是学堂,也就是仅仅到后世初中的水准。这就是眼界的问题。

    想后世太祖面对美国的压力,大力发展国家核武事业。现在想想那要多大的魄力!因为当时的中国简直跟1898年的满清是一样的一穷二白。太祖的行为如同这时候胡小岩叫嚣着发展核武器,是多么的荒唐可笑一样。

    但这就是眼光与魄力。如果不是有核武压阵。后世的美国俄罗斯会那么老实?只是简单地在南海挑衅?恐怕早就像打阿富汗伊拉克一样,早就派遣军队打到北京城下了。

    所以胡小岩一旦建设学校,就绝对不容许建个初中!要么不建要建就建大学!一所当时最先进的大学!中国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

    等胡小岩将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化学等浅显的运用讲完,他举了个例子。

    话说张之洞决定建造汉阳钢铁厂。他从国外买来机器设备,请了欧美的技师。很快将铁厂建好。结果出来的钢铁无论怎么弄就是不达标,出来的全是废钢。当时的欧美技师只是普通的维护设备的工人,对这种情况也是毫无办法。直到两三年后,有人提出可能是铁矿石的问题。张之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让人带着铁矿石前往英国实验室化验,结果得出结论:铁矿石含磷较高,而他所买的设备根本不适合这种矿石!张之洞只好再次花大价钱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并外购质量优异的煤才解决了这个问题。说起来这个小问题在后世即使一家小到不能再小的私人小铁厂都知道怎么办。结果却难倒了张之洞这个准一品大员!这个问题难吗?其实一点都不难,换到欧美,无论哪个钢铁厂也能很快就发现并解决。但是!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实验室,更没有冶炼化学方面的人才。

    冶炼化学只是应用化学的一个分支罢了,无论英国美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是成千上万。而中国是零。

    还有应用物理方面,欧美无论哪个国家都随时可以拉出上千的高等级人才。而中国呢?依旧是零。

    更深入的人才就更不用说了。中国人才方面的缺口实在是太大太大。这根本就不是几年时间就能够解决的。日本的改革到现在已经接近三十年。按照十年一批的人才成长速度。日本已经有了至少二十批毕业留学生,每批至少都是上千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国内大学又教育了至少二十批的高级学生。这些学生的数量至少是按万来计算的。

    所以日本比中国先进。日本能将中国打到差点亡国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有人说这个时期的中国武器比日本多多了,军队数量更多。这个时候中国在朝鲜战场上败给日本就大不应该了,说明满清的军队从上到下已经烂透了。等等之类的原因跟科技并没有多大关系吧。

    但是,持这个观点的人忘记了一点。当时日军所用的武器是村田式步枪。村田式步枪大家不熟悉。但三八大盖应该没人不知道。村田式步枪就是三八大盖的前身,他所用的发射药就是最先进的无烟火药。而当时清军所用的武器发射药依然是黑色火药武器。

    想一想吧。日军能在五百米就能开火。而清军在两百米外开火居然命中率还要靠天意。同样的日军的火炮炮弹也是无烟火药的,而清军的依然是黑色火药。请问这战该怎么打!

    1898年的战争已经属于早期的现代化战争。现代化战争打的就是综合国力!

    日军有自己的大学、研究所。中国没有!

    日军有成千上万的学生正进行着现代化的教育。中国没有!

    这战怎么打?

    越往后拖,日军的优势就越明显。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民国的军队对上日军很多时候一触即溃也并非没有原因的。

    伟人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国家而言这点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