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愿效犬马之劳
第231章愿效犬马之劳 陈伯妻跑去田里喊陈平,家里只留张氏招待贵客。 张氏娘家为户牖豪右,家中资产十分丰厚,族中更有兄弟在咸阳为吏,如果不是因为连续克死五任丈夫,名声太差,根本不可能嫁给陈平这样的穷鬼。 结婚时张家不但借钱给陈平行聘,还给他置办酒宴的钱,婚后陈平更是靠张家资助,频频外出游学,以至于成婚三年,张氏才怀邻一胎。 张氏并非那等没见识的村妇,见到个贵人就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她煮茶招待着韩信一行人,并且很大方地坐在一旁相陪。 “咸阳御史府有一名唤张苍文吏,也是出自户牖张氏,不知和夫人夫家是否同出一族?”韩信端起茶轻抿了一口,同张氏聊起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历算学家张苍。 张氏道,“那是妇人从兄,前些年拜入大儒荀子门下,几年前秦灭六国,收下书籍典章,尽归于咸阳,从兄便欲效仿先师足迹,西入秦国。凭借渊博学识,从兄刚到咸阳被征召入御史府为吏,掌图书典籍,已经几年没回过家了,上吏认识我那从兄?” 韩信放下茶盏,“有过数面之缘。” 何止数面之缘,第一世张苍曾跟随自己攻打赵国,这胖子在军事上没什么特殊本事,却是一座行走的图书馆,遍读六国典籍、史书,连带民间的百家之言他也读过不少,堪称古代版的百度。 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将六国史书,连同民间的百家之言一并烧去,只留一份孤本收纳在御史府的书库里。 秦灭亡后,项羽在咸阳的一把报复性大火,又将剩下那些藏在秦宫中,洋洋洒洒的孤本史典、学术书籍统统毁掉,不留只言片语,使中国的文化出现了一次大断裂。 后来汉承秦制中的那些典章制度,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位书痴死记硬背传下来的,百家学更是如此。 中国的文化,百家争鸣的成果,在经历秦末浩劫后能多少保存下来一些,张苍是要记大功劳的。 张苍不但书读得多,还是个通才。他不仅从下第一学术泰斗、诸子百家集大成的荀子处,学习了儒术,了解了稷下九流十家之学,且对数学、法律、音乐、历法、文、地理,都十分擅长。 现在秦始皇比历史上早死了几年,还没做出焚书坑儒之事,不过那些六国书籍,很多都已经被收入咸阳了。 张苍就是块永远吸不满水的海绵,如今正躲在全国最大的图书馆里,疯狂吸收着下知识。 “张氏,你家陈平回来了!” 二人正闲聊着,院子外看热闹的邻里瞧见自里巷口走来的陈平,对院子内的张氏喊道。 张氏挺着大肚子扶着桌案站起来,对韩信告罪了一声,去门外迎接丈夫。 陈平快步赶上来扶着妻子,低声询问道,“哪里来的贵人?” “是上郡郡尉,认识我那在咸阳为吏的从兄,许是得他介绍,这才特意过来寻你。” 一旁陈伯听来人居然是郡尉,顿时紧张得双手直哆嗦,“郡、郡尉?那是几千石?比县令如何?” 在陈伯的世界里,县令就是他见过的最大官吏。 “是两千石,县令只是六百石!”陈平回了兄长一句,又问妻子,“你我成亲时,从兄已经去了咸阳,几年未回,他如何知道我?又如何能让郡尉亲自上门相请?” 虽然陈平觉得自己很有才学,不过他也有自知之明,任他再如何有才华,那郡尉再如何同张苍交好,也不可能亲自上门。 张氏迟疑着道,“或许是我伯父在书信中提过呢?夫君仪表堂堂,才华横溢,刚成亲那会儿我便求父亲给伯父,让从兄提携提携伱,这三年一直没消息,还以为从兄不肯帮忙,不成想今日便来了位大贵人。” 陈平已经决定要去投奔项羽,临走前夕,家中却来了一名秦国官吏,还是个两千石高官。 对方如果真是经过张苍,特地来此拜访,自己是要拒绝还是跟从? 犹记得那年社祭,乡里推举自己为社庙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rou之事,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rou分得好,那时他心中想的是,“使平得宰下,亦如此rou矣!”。 他的志向一直都是宰执下! 见陈平还不进,张氏催促着道,“夫君快进去,莫让贵人久等。” 陈平回过神,整理好衣着,正要迈步进入院子,陈伯拉住他道,“兄长一身是泥,便不进去了,你可要好好同上吏话,莫失了礼数。” 在陈伯看来,弟弟如果能得郡尉提携,便不用去干那造反的危险事了。 陈平道,“兄长同我一起进去,这是咱自己家!” 陈伯有些紧张,“我还是算了吧,粗鄙之人,怕污了贵人眼。”
兄弟两正着,韩信已经从院子中走过来,他打量了一眼二人,看着不像兄弟,倒像父子。 张氏连忙为陈平介绍,“夫君,这便是上郡尉!” 看着眼前如此年轻的韩信,陈平微微诧异了一下,拱手行礼,“不知贵人光临寒舍,平回来迟了,还请见谅!” 陈伯忙跟着在旁行礼。 韩信抬了抬手,“不必多礼,是我冒昧打扰了!” 张氏把几人让进堂屋,又和嫂子要去张罗着做晚饭,韩信叫住她,“不必麻烦,我同陈君几句话便走。” 张氏等人退出堂屋,只留韩信和陈平在内,陈平礼让客套了一番,询问道,“上吏认识吾妻从兄张苍?可是他向您提起平?” 韩信在咸阳的时候并没有去见过张苍,未免陈平怀疑,只能借用一下张苍的名头,“确是张御史向我提过,恰巧近日经过大粱,便顺道来见见,果如他所言,陈君一表人材,谈吐不俗,半点不像穷苦人家子弟。” 陈平谦虚道,“上吏过奖了,平自得兄长教养,不过粗读了几本书罢了!” “既来了,陈君不如同我一道去咸阳?” “去咸阳?”陈平故作惊讶,心里却在猜测韩信的顺道二字。 皇帝驾崩,遗体必然要自东海郡运回咸阳,这位郡尉莫不是随皇帝护卫军从东海郡过来,路过大粱的? 自己对此人一无所知,要不要跟着他? 上郡郡尉,看管关中北大门,地位看似举足轻重,但是将来最多也就混到三公九卿之一,自己作为他的门客,最好的结果就是做个两千石,还不知要熬多少年才有这个资格。 若是参与反秦大业,立下从龙之功,机会是不是更大? 陈平一时犹豫不决,韩信也没有再多言,因为他知道陈平一定会跟自己走,此人最是会审时度势,人都找上来了,就算他不愿意,但看在张家的面子上,他也会跟着去咸阳看看情况。 但若日后发现在这里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也会果断的收拾包裹跑路。 果然,没等多久,陈平便拱手应道,“上吏特地来征召,平深为感动,愿效犬马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