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新福王在线阅读 - 0205 银元

0205 银元

    盐改的顺利推行,人们见到这时提供的晒盐质量好、价格低,盐税还足额收上来都是叫好一片,无人再说什么那是与民争利。

    因为再这样说肯定整个京城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不会同意的,所以那些文臣中有人觉得常洵强势不好伺候直接告老还乡了。有的人还欲找机会挑唆万历与常洵关系,知道万历将离开京城这方面也没什么机会了,所以那些年龄大的人此时也告老还乡了。

    他们欲走常洵也不拦着,趁势提拔了一些翻名册可以记起的历史名人为己用。当然这些人不可能马上提到很高位置,在一个成熟政权中论资排辈必然也是必须的,即便是要用他们也一下就授他们部级高官。

    不仅论资排辈也要论功行赏,他们对常洵这里没什么功劳,若之前根本不可能为他所用。还有他们历史上的名气不小至于真正的才能与思想观念,常洵还会在使用中看一看。

    还有他自己的手下有功劳却是资历太低,不可能马上将他们提到太高位置。所以赵志皋、王锡爵等离开了,新提拔上来的官员还是论资排辈为主,常洵只要他们不明着反对或实在平庸也任命了他们接任。

    只是每一个官员缺位大家可以举荐或自荐而不是廷推了,不过还要吏部对每个有资格的人附上资历与评价。然常洵都会予以召见,并询问他们对自己的提拔与新工作有什么想法觉得合适才任命。

    此举荐办法只用于最高职位的少数人,用这办法也是常洵对他们并不熟悉,有的才第一次见面不面试根本没什么底。好在那些官员除了真是年老看常洵又有可能‘倒行逆施‘,没什么精力再行匡正而离开外,其他官员却是少有离开的。

    那乃是这些官员已经‘认可‘了常洵,连李自成、后清他们也可以改换门庭好官自我为之,何况常洵接权。正是常洵的强势才让他们认清了现实,官员也一下与万历时换了个样。

    既然如此常洵也不可能一下将大明彻底掀翻过来,主要是他根本没有那么多可以信任与有能力的手下,去接收大明那么多官员,而且这些官员还要有军队保驾护航。

    凭他之前三岛基础只能先从京城开始,所以盐改之后他开始在京城推行银元与纸辅币。这举动反对声并不大,主要是银元乃实实在在的银子,一个为半两就是不可以再剪碎了用称重了,但大额交易这银元就方便了,不必每次检查每块银子真伪优劣还要称重,只要点数就可以了。

    纸辅币面额最大的才二十文,然后是十文、五文、一文。在大明发行更麻烦,银元之下常洵最后还是采用了加铸一百文的银毫。如此小面额的纸币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纸张好印刷好可兑换让它们与大明之前的纸钞根本不可比。

    因此银元与纸辅币带来了交易的便利非常大,过去每个人都要会点识银子、铜钱真假优劣本领才行,可这比辨别假纸币还不容易,引起的纷争及设计坑人不少见。

    好在这时代的普通人也就是购买小额生活物资,几到几十个铜币生意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几百个铜币的交易极少有如交税他们只能由吏役作主了。

    但银子与银元银毫比对他们的好处不多,纸币因为面额小又标准,对他们的交易还是带来了方便的。更主要是这纸币可以兑换,不似大明之前纸钞完全无法兑换。

    加上京营、官吏等都逐渐改用银元发薪,这银元从三月开始渐渐在京城流通起来,没什么人拒用反而有一些店铺为交易需要主动到信用社兑换银元了。

    随即信用社开始了存贷业务,只是这方面并非是规定只有信用社可以经营,那样就属于利用权力垄断了。所以等银元推出常洵在户部成立了一个金融货币管理司,制币厂只是代之加工了。

    而由它设立的兑换点或代办兑换点都可以用银子与铜币兑换银元与纸币,这一来信用社只是有代办兑换资格而已,其它钱业经营者一样可以申请,民众也可以直接去官办的兑换点去兑换。

    至于信用社的存贷业务这时也有这样的业务开展的,只是传统这类业务存钱要收保管费,贷款高利息,信用社与后世银行不可比模式学它的,又是京营与官吏军饷、薪金代办点,其它同行根本不可能与之竞争。

    这就是皇商的架势,常洵的资本又雄厚,模式与管理也远比这时代先进太多。有如此多优势信用社肯定会成为大明第一银行的,仅这方面一年收入几百万乃小事。

    可对信用社常洵决定也只是暂时拥有,因为此优势毕竟有皇权因素在,因此那怕今日乃这企业的成功乃常洵的创新为主,今后肯定会受到诟言。

    所以他今后会将之归属于国有企业,这国有企业还包括邮政、通讯、主要的航运公司、粮油仓储公司、盐业、造币厂、大的矿产开发、铁路等等。只是此时大明还没有多少这方面企业,也没有多余资金投入新产业。

    有也是官场式管理、生产,如兵器之类外,归属也混乱,都需要改革管理方式。因而只能让他一点一点改革或搞起来,有些他自己独自办起来的企业今后如不适宜他拥有,就看情形或全部转为国有或由朝廷予以一些补偿。

    有这样的打算这时他对利用皇权方面没什么顾忌,当然暂时这对他的名声会有些影响,可是他也不必太在意,此时这方面收入还不大,何况造币厂他准备交由户部金融司监管下生产。

    推出了银元加纸币常洵又对九门提督开始了改革,将之分为户籍、巡逻、卫生几块。而且对京城归属进一步厘清,原来这京城又归二个县又归九门提督,新办法索性去掉了县与九门提督,将之归于一体为一个府级机构。

    下面再设几个区,与后世城市差不多的结构。只是这样的改革不大容易,常洵‘专断独行‘可这方面不会的,只是提出有些城市比较大,按此时管理办法有些不合适,不如以京城为试点由户部牵头弄个更合适办法,所以暂时他对九门提督只要求先将京城秩序与卫生管理更好些。

    在三月其他就是常洵见了从山西赶过来的李贽,在明穿小说中李贽的名字不大可能出现,只因为他此时年龄已经较大了,到天启时已经早死了。

    还有他这时到处讲课十分受欢迎,可死后远不如王阳明的名气大。因为他自己算是心学一脉他的传人也一样,算不得开山祖师。思想上也比不上后面的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先进,毕竟后面数者乃经历了由野蛮代替文明的惨痛。

    正是这痛痛彻心扉,经过反思也打破了明腐儒的禁锢。可惜这份醒悟太迟了,况且这份醒悟没有这惨痛会否如此深刻不好说,能否为读书人普遍接受更不乐观。

    如李贽此时讲课十分受中下层民众欢迎,可他的学说并不为上层所接受。当然大明不灭后面黄宗羲等上来,在掀起资本主义思潮与改革中有可能成为共同的理论来源。

    不过历史上大明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即便是亡于李自成等恢复到明末江南经济形态也不知在何时,如果到这时间早于鸦片战争也可能会出现其他人引领潮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