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新福王在线阅读 - 0170 急趋

0170 急趋

    郑家令离开时十分满意,吴亚文当然也不亚于郑家令甚至是更开心。原因在于郑家令觉得随手弄到个枕头,一千零一点人三个月粮草按大明标准只不过一千多两银子。

    这点儿银子真是一个小数,更开心乃是吴亚文神助攻还送粮草。可吴亚文不认为自己吃亏,这粮草本来不是他自己的为一,入川支队千人为攻打飞练堡先锋损失一半也遂了文官之念为二,此后人人赞他机敏果敢为三。

    有这好处才不顾官场习惯李化龙的话头也敢抢,此时郑家令离开他也马上告辞,为的是准备粮草好让入川支队早点上路。

    对此在场的杨国柱与李延棕当然乐见其成,不过李化龙马上嘱咐二人入川支队干系不小,他们也要尽快出兵,如入川支队全灭了还不知怎样的后果呢?

    而且他是在家比历史上早复出,对万历与常洵相对友善一些。可入川支队确实触动文官神精让他无法断然阻止吴亚文激诱郑家令。这时唯有嘱杨国柱他们拎清一些,还有郑家令也一样。

    在场其他官员当然也分几类,文官基本上都觉得吴亚文干得好。武将有怜惜郑家令年青冲动、受骗上当,有叹息常洵何必来趟浑水。

    当然也有人认为常洵幼稚,万历怎么也糊涂还是父子两人此举真有不可告人谋划。如此入川支队这样送上前线,后面还不知怎么发展,还是避而远之旁观为好。

    各人态度不一十分正常,藩王军队出现在平叛战场太敏感了。好在这里属地方上如京城里只怕不少文臣会拦阙上本,就算是事情发生在这重庆马上京城也会因此而热闹起来。

    好在此时常洛选妃正要展开,让文臣有些两难。当然一波题本反对此事少不了,太激烈万历与常洵讨论之后认为可能性不大。而且两人也讨论了如此说法与缓和的办法,还有反正只剩下一年时间拖拖就过去了。

    不过为了让入川支队早点出战,隔了一天吴亚文就将一千人三个月按大明标准的粮草,送到了入川支队的营地。这标准于常洵的军队有点低,可是不可能要求过高,所以第五天入川支队只留下一个后勤连看守营地其他人都排列整齐向飞练堡而去。

    只见他们人人一个厚羊毛毯子被包、一把短铲、一把水壶、扛一杆火铳与上岸时一样。多了一个斜背的米袋,当然随行的一个后勤连几十辆车子也带有不少食物。

    出军营时这支以十八岁左右年青人为主,又人人识字,对人十分和气。与这时代小到十六七大到四五十胡子拉茬,粗鲁无文还油滑耍jian的明军截然不同两个类别。被周围民众称之为童子军的入川支队还齐声唱道: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大明的土地,

    肩负着父老的期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

    在民众注目下远去,看到他们离去有一些老妇人用袖口擦了一下眼角。因为她们觉得这些士兵太乖巧年青了,去与土著叛军打仗太可惜了。

    连不少少女也觉得怅然若失,因为入川支队不仅穿着军服十分帅气,因读书加军队训练,人也比她们同龄男青年稳重,文静,显得可靠,一下俘获了她们还存幻想的芳心。

    还有因入川支队才上岸第五天一早就离开了,那时京城内未曾传出这个消息。在重庆文官等他们一离开的有人觉得不如冷处理更好,所谓冷处理就是让之呆在营房只当不存在。

    为什么冷处理乃是视而不见只当未存在,如此不论万历或常洵有什么企图没什么着力点,以此可否认否定并且杜绝下一次。

    至于让之上了战场不论胜负甚至是全灭,总而言之常洵的军队为平叛出了力。所以冷处理将问题拖到不存在,下次怎么再来。后者只是常洵手下强弱问题,这次再惨下次常洵仍然可以派军队参与一些军事行动,次数多了成了惯例。

    如此一想确实是冷处理比让入川支队上战场好,只可惜一听这消息文官第一念头就是怎样借别人手将之灭了,以此打万历加常洵一个巴掌。

    那知还有另一个逻辑,按这个逻辑入川支队虽败也会获得民心,还有下次出兵机会。因此这个逻辑与后果一说出大部分文官认为这个才更麻烦更可怕,吴亚文听了仔细一想出了一身冷汗,知道自己想简单太冲动搞砸了。

    可是这时入川支队连还剩下三天的年节也不顾出发了,怎么挽回文官们也没什么办法了。于是吴亚文再次坐蜡了,因为他不那么积极与咄咄逼人入川支队肯定过了年节再走,只要没走就好办了,可以让李化龙取消命令,也可以让人堵住营地不让走。

    有人会如此考虑出发前讨论也有人提到的,这赖皮方法确实是最不好对付。为此常洵只能用以乘船回家离开方式,再找一地方上岸自己找目标打一仗就回来。

    这办法因为入川支队只是显示武力也可以达成七八成了,当然不如正式受命出战。因为有这担忧吴亚文激诱郑家令岂会不配合,那时他的脸红脖子粗心里乐开花。

    可粮草一到就走一方面确实有这方面因素,另一个重庆到飞练堡约四百里,带十天粮此时过去走六天左右,大年初四五发动进攻效果会更好。

    至于过年可以打下飞练堡再说,还有那里备了不少年货,也省去在重庆购买的开支。况且这时代不存在长途贩运蔬菜、rou类,重庆因形势紧张供给量下降,可军队集结不少此时物价飞涨还不如去吃白食好。

    入川支队唱着歌兴高采烈离开临时营地,他们的前进速度非常快,清晨出发一小时休息十分钟当天走了八十里才宿营。

    这速度非败逃这时代的军队不可能达到的,而且古代军队大都日行军在三十里,退避三舍就是连退三日九十里。

    那么为什么别人一日行军三十里入川支队一日走了八十里?原因在于古代军队上万人甚至是几万人从宿营地出发先头在十里之外,后面还有人未出宿营地呢。

    等先头部队走出三十里就要开始立营栅了,不然后面士兵到时天也黑了。到了他们还要埋锅煮饭才有饭吃,埋锅煮饭就是地上挖出灶形将锅安上。可这土灶要挖挖出的土灶实际上效率不高,从挖灶加烟熏火燎煮饭,摸黑进营什么时候睡觉?

    所以古代大军天亮士兵起床吃了早饭有了防备,开始拆营栅拔营而起,下午二三时就要立营栅就只能走三十里了。当然兵士少时可以多走一些,分兵而行也是为此。

    因为十万人一起行动每排四人每米二人一千米才八千人,加上车、马,后队开始走前面要立营栅了,此时十万人就是一条十多公里的长蛇,遇上拦腰攻击怎么办?

    还有入川支队行军走路速度快,这时军队队列训练不足,也没有绑腿带,走多了吃不消走快了队伍会乱糟糟。加上入川支队此行都是露宿,并不必立拆营栅天好帐篷也不用速度快乃正常。

    还有这时士兵自己埋锅煮饭,这样很费时也让别人一下就知道自己兵力。因为点一下灶加对方制度就可以知道对方兵力了,当然也有反过来利用这一点设计敌人的。如孙膑用增灶计减灶计误导庞统让他兵败身亡。

    但入川支队不必也无法利用这计,因为他们每个连都有专门炊事车,炊事车上铸铁灶行军途中也可以煮饭烧水,所以他们的行军速度更可以快不少,因为一宿营基本上就有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