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高贵盛世在线阅读 - 第三十六章 将相不和

第三十六章 将相不和

    钟会反反手让探子退下,趁左右无人,轻轻地关起门来。房屋里一片漆黑,仿佛能听到绣花针落地的声音。点上蜡烛以后,钟会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书信、一看究竟了。

    只见书信全文如下:“杜兄:前几天,兄之来信,弟已收到。你我兄弟二人多年不见了,我也希望能够早日和你相聚。兄现在跟着钟会割据汉中,非最佳之选择也!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道理?西川足以偏安,东川无法独存。兄在上封信中,言钟会不听谏言、独断专行,更说明兄之所侍绝非明主。弟在剑阁已将防御工事筑成铁桶一般,西川可保无虞。钟会命不久矣,兄宜速来剑阁,共图大事!——羊祜泣言。”

    钟会大惊,原来自己最重要的谋士竟然和羊祜暗通款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长史杜预将钟会每次的兵力部署情况咸报于羊祜,钟会可就真是处处挨打了。

    又仔细思考了一下杜预最近的表现,钟会更是来了个透心凉:杜预在羊祜立足不稳之时,便提出攻打晋军,莫非是为了趁机叛变投降?汉中这些年背叛自己的人太多了:姜维、卫瓘、诸葛绪……如果杜预将兵马带到了剑阁并和羊祜合兵一处,后果不堪设想啊!

    念及此,钟会更觉得如鲠在喉、坐卧不安。

    翌日,钟会和汉中各位将军讨论何时出兵,杜预也参与了整个商讨过程。

    将军刘钦谏言:“主公,羊祜大军已休整两月有余,两军却没有发生任何冲突。属下料那晋军一定以为我军不敢进攻,防守定有松懈之处。”

    钟会点了点头:“嗯……刘将军所言甚是!将军以为我军应何日攻打剑门关呢?”

    刘钦回答:“择日不如撞日,不如趁今晚夜黑风高之时,发起突然进攻,必打得晋军措手不及!”

    钟会正要点头同意,突然杜预快步走上前来:“主公,属下以为,攻打羊祜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如今羊祜已经加固了城防,换防了守军,而且晋军得到了很长时间的休整,正是以逸待劳之时。如果我军冒然袭击剑门关,等待我们的或许只有损兵折将!”

    钟会脸色突然阴了一下,强忍着对杜预的疑惑,问曰:“哦?那元凯以为,我军当何时出击比较合适?”

    杜预曰:“主公,属下久闻晋国羊祜和贾充不和,而贾充又是粮草大都督,如果粮草运送不济的话,主公可以择机杀入剑门关!”

    钟会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可是又想起了羊祜写给杜预的那封信。羊祜在信的开头写道“前几天,兄之来信,弟已收到”,可见杜预早就已经和羊祜暗通书信而自己毫不知情。作为下属,在不跟上司打招呼的情况下,私下里和敌酋往来,即使不被治以通敌之罪也断不能被继续重用了。

    此时的钟大将军早就忘记了杜预方才的谏言,而是用诡异的眼神俯视着杜预,问道:“元凯,听闻汝和羊祜有书信往来,是吗?”

    杜预脸色大变:“什么?是何人造的谣?属下虽然曾经和羊祜同在司马昭府上做事,可是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且主公也曾经被司马昭誉为晋公府的‘张子房’。自从跟随主公南征北战以来,属下早就已经和羊祜断绝了关系,毕竟大家各为其主,岂能因私废公?吾从未写过任何书信给羊祜,天地可鉴!”

    “哦?是吗?那汝把这封信好好读读!”钟会拿出了藏在身上的书信,并用力甩给了杜预。

    杜预看到钟会动怒的样子,感到非常疑惑和惊恐,弯下腰用颤抖的手捡起了书信,并一字一字地读着。越往后读,越觉惊慌失措。读到最后一句后,杜预双腿哆嗦地跪在了钟会面前,抱紧钟会的大腿曰:“此乃羊祜离间之计,目的是使我军将相不和,将军断不可信、断不可信啊!”

    虽然杜预言辞恳切地戳穿了羊祜的离间计,可是钟会哪里肯相信眼前这位谋士的肺腑之言!

    “羊祜刚来剑阁,汝就让我对晋军发起攻击;如今本将欲发起进攻,汝却极力拦阻。再加上羊祜的这封信,本将很难理解汝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属下作为主公的谋士,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属下的几番谏言全出于一颗公心,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在里面啊!至于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这封信,明显是羊祜反间之计也!当年东吴大都督周瑜欲借汉丞相曹cao之刀杀掉蔡瑁、张允,也是专门组织了一次‘群英会’欺骗蒋干,致使曹军失去了水军都督,最终兵败赤壁、遗恨无穷。主公为五十年一出之人才,当擦亮双眼,切不可中晋军之诡计!”

    杜预一边言辞恳切地诉说自己的冤屈,一边把头用力往下磕,不知不觉间额头已有两块血印。

    钟会看着杜预磕头出血的样子,想起元凯曾经在自己身边建言献策多年,不觉双目微闭,竟流下了一滴眼泪。可是能够成为叱咤风云的汉中霸主的钟会,自然明白“慈不掌兵、义不掌财”的道理。

    钟会轻轻地扶起了杜预,当着众人的面道:“长史杜预跟随本将多年,有功劳也有苦劳。本将把南郑县寒山脚下新建的大宅赐给元凯,并准其休假一年!”

    杜预当然听出了钟会的弦外之音。名义上赏赐自己一片宅子,实际上是让自己远离汉中的决策中心。

    李鸿蒙曰:“古代历史上,君王为了防止重要的臣子叛变,往往采取‘明升实降’之策。一方面希望大臣远离权力中枢,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大臣效力他国。因此,曹cao将徐庶养在了许都,曹丕将司马懿框在了洛阳。有才华的大臣一旦成为了帝王的眼中钉、rou中刺,就不仅不能居庙堂之高,更不能处江湖之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