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老朱一句话,皇子扛大鼎
“哼,李善长。” 朱元璋冷哼一声,他给李善长看的东西,那是截取的片段。 朱标对于此事的预估,可不只是具体的流程cao作。 还有可能遭遇的一些问题。 李善长说的这些,都在朱标的预料之中。 同时朱标还提到了,朝堂之中可能会出现的阻力。 李善长说的这些,正和朱标说的一样。 “标儿倒是长大了。” 不过转念,朱元璋的心里倒是舒畅了不少。 朱标已经越来越像是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了。 别看这大明朝堂上下,口号全都是为了大明。 但实际上,朝堂内,各种关系,错综复杂。 其中以淮西勋贵最为势大,简直占据了整个大明朝堂的半数以上。 这些人基本都是开国元老,即便是朱元璋,也不好同时对所有人下手。 毕竟,这天下是他朱家的,但皇位也是靠着手底下的人推上来的。 卸磨杀驴的事情,朱元璋此时还真做不出来。 当然,不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朝局需要稳定。 李善长! 这位开国文臣之首,被封了韩国公,还是左丞相。 俨然是淮西勋贵一派的领头羊。 他都反对的事情,想要执行起来,可没有那么的容易。 固然是可以强行推行下去,但阳奉阴违的执行,毫无意义。 此时的朱元璋心里,对于李善长已经生出了不满。 不过他什么都没有表现出来。 奉先殿外。 李善长刚刚出来,脸色便沉了下来。 不过他并未表现出什么,而是一路出宫,直至上了马车之后,这才皱起了眉头。 今天朱元璋让他看的东西,那可是让他相当的震惊。 以工代赈的方式去修建大明的基建,还解决了大明不少穷苦百姓的生存问题。 不得不说,当李善长第一眼看到这个方案的时候,还是很惊讶的。 但他还是表达了反驳的意见。 他并不反对为大明的百姓做好事,但这不能损害他自身的利益。 这要是真按这个方式方法执行了下去,那势必会出现众多的贪腐案件。 同时,大明的国库也会告急,他这个丞相的压力巨大。 李善长已有了请辞的想法,他可不想在自己的政治生涯末期,出现这么一档子事。 不是不能做,而是不能在自己还是左丞相的时候做。 这事,利国利民,但太容易出乱子了。 不用想,这件事肯定和苏璟是脱不开关系的。 以工代赈的方案,便是太子朱标提的,当时大家都猜到了是苏璟的教导。 现在李善长自然是不会想不出这个方案是苏璟教的。 “以后的朝堂,不会太平了。” 李善长感慨了一句。 奉先殿内。 朱元璋继续处理着政务,而拱卫司的密报此事也送了过来。 朱元璋当即放下了手头的工作,这苏璟让朱标板炼丹炉的事情,他可还记着呢。 实在是现在忙得没时间,不然他肯定要去找苏璟好好说道说道。 这不开玩笑么! 起码几百斤的炼丹炉,让朱标一个人怎么搞? 然而,当朱元璋打开密报一开,他当场呆住了。 因为密报上赫然清楚的写着,朱标以一己之力,将那个重达上百斤的炼丹炉,给吊起来了。 拱卫郎的言语描述是匮乏的,他们根本不知道朱标做的杠杆和滑轮组该怎么用文字形容出来。 只能大致说朱标使用了某种器具,就将炼丹炉给吊了起来。 不管如何,这对于朱元璋来说,都是震撼的。 朱标是朱元璋自己最重视的儿子,力气这事朱元璋心里也清楚。 就算是军中的大力士,想要举起上百斤的炼丹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不要谈越过围墙送入院子里了。 此刻的朱元璋,内心满是好奇。 朱标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只让拱卫郎传话,显然是没什么效果的。 是该给朱标回个信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当即提笔,直接写了起来。 这如何举起炼丹炉,是朱元璋最感兴趣的,自然是写在最前面。 还有朱标的婚事延后一事,也要说一声。 最近大明发生的一些政务,同样要和朱标提及一下。 朱标身在溧水县,但他依旧是太子,大明的事情,必须要了熟于心。 朱元璋的字写得一般,但也不能算是太差。 批公文多年,也算是练出来一点了。 给朱标的信,他是洋洋洒洒,直接干了数千字。 等到写完的时候,都快过去一个时辰了。 但朱元璋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朱标的事情,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呼~” 轻吐了一口气,朱元璋从椅子上站起身,舒缓了一下筋骨。 正要将信件收起来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上次朱标寄来的信里还有一道数学题。 此时这题已经已经解出来了吧。 既然想到了,朱元璋也是没有丝毫的迟疑,当即便来到了大本堂。 大本堂内。 没有朱标的日子,学习的情况还是如平常差不多。 老三朱棡学的最为认真,其他的几个,就有些虚假的意味了。 倒是卡奥斯的进步飞快,对于儒学的理解,越发的深刻起来。 “拜见陛下。” 授课的老师见到朱元璋的到来,直接就朝着朱元璋跪下行礼了。 “拜见父皇!” …… “拜见陛下!” 这皇子们和卡奥斯自然也是立刻跟上。 朱元璋摆摆手道:“免礼吧。” 等到众人起身,朱元璋问道:“怎么样,最近皇子们的学习如何?” 授课的学官立刻回答道:“回禀陛下,皇子们都有认真学习。” 朱元璋看了一眼学官,也没多说什么。 虽然他这段时间没有心思关注这些儿子们的学习状况,但还是能猜出来的。 都有这事,肯定是不现实的。 老二和老四,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 老六和老七,现在的年纪,根本读不进去书。 不过他也知道学官的难处,并没有为难。 朱元璋将目光扫过一众皇子,各人的表现也证实了他的猜测。 除了老三朱棡之外,其他的几人都有些畏畏缩缩的。 读书没读好,生怕朱元璋来个choucha。 好在朱元璋今天过来不是来choucha的,他看向卡奥斯道:“卡奥斯,之前苏璟出的那道题,解出来了吗?” 卡奥斯回答道:“回禀陛下,臣已经解出来了。” “快给朕看看。” 朱元璋当即催促道。 此时一旁的朱棡走上前来从怀中掏出了一张纸递给了朱元璋:“父皇,此题儿臣在卡奥斯先生的教导下,解出来了。” 这题他早就解出了答案,不过一直没机会交给朱元璋而已。 “好!” 朱元璋点点头,接过打开看了一眼。 很可惜,他并不能看懂三元一次方程。 不过这并不影响什么,朱元璋再度看了看三儿子朱棡: “很好,老三你做的不错。” 听到朱元璋的夸奖,朱棡当即说道:“一切都是卡奥斯先生教导的好。” 这让一旁的其他几个皇子看的都是相当的羡慕。 嫉妒肯定是谈不上,因为卡奥斯教导的东西,他们一开始也是跟着学了的。 只可惜,数学这东西,不懂就是不懂。 学不会,那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朱元璋又看向卡奥斯道:“卡奥斯,你教导老三教导的不错,这次有没有什么数学题要出给苏璟的,我给你带过去。” 写信给朱标,但让苏璟有点事做做也是好的。 卡奥斯摇头道:“陛下,苏先生之数学远胜于我,卡奥斯没有什么题可以出给苏先生了。” 这几次交锋,卡奥斯已经认知到了自己的水平不如苏璟。 他当然有不解的问题想要求教苏璟,但并不是这样的书信,而是有机会当面讨教。 “那好吧。” 朱元璋并未强求,正欲离开,突然想到了一件事。 “伱们都给朕听好了,奉天殿外有一个铜鼎,不论你们使用什么样的器具,只要能一个人把这鼎举起来,朕可以答应你们一个要求。” 朱元璋朝着面前的几位皇子说道。 既然大儿子朱标都能让一个重达几百斤的炼丹炉升起来,那用来考考自己的儿子们也不错。 一众皇子有些懵,没懂朱元璋这突然出了这么一道题是什么意思。 但当朱元璋说出能答应他们一个要求的时候,他们的神色立刻就变了。
这可是朱元璋许诺的一个要求。 上次那道题,被朱橚解开,可是让他们羡慕了许久。 没想到,这会又来了一个。 “是,父皇!” …… 几位皇子立刻答应下来。 “好了,朕先走了。” 朱元璋转身离开了大本堂。 等到他的身影完全消失,几位皇子便兴奋了起来。 他们一溜烟的跑到了奉天殿外。 朱元璋的许诺,还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 但当他们亲眼见到那个大铜鼎的时候,就愣住了。 好家伙,这个铜鼎长的比他们人还高。 “二哥,好大啊!” 老六朱桢抬头看着这个铜鼎,他连一只脚的高度都够不上。 “我来试试!” 老二朱樉是个憨憨的主,直接来到了大鼎旁,伸手就抱了上去。 这大冷天的,铜鼎表面是非常凉的,手掌刚一接触到铜鼎,朱樉的身体就有点哆嗦。 但这么多弟弟看着呢,再冷他也得扛住了。 “哈!” 只见朱樉双手抱住大鼎,大喝一声,使出了吃奶的力气。 但任凭他的脸色涨的通红,这大铜鼎也是纹丝未动。 压根没有任何的作用。 “哈!” 朱樉再度发力,还是没动。 “呼~~~~~呼~~~~~” 尝试了两次未果的朱樉不得不停了下来,大口的喘息着。 等气息稍稍缓了些之后他才说道:“太重了,根本不可能嘛,父皇是在和我们开玩笑吧。” 他已经是众皇子之中力气最大的了,就算是太子朱标,在蛮力上也比不上他。 至于朱樉的弟弟们,年龄都还太小了,他都不能撼动其分毫,弟弟们更不可能了。 朱樉第一时间就觉得自己被父亲朱元璋给耍了。 老三朱棡则是在一旁看了看,仔细的回忆了一下,说道:“二哥,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这尊铜鼎的重量应该是七百多斤。” 按照明朝的重量和现代重量换算。 七百多斤就相当于现代重量的八百斤往上了。 这样的重量,别说是一个小孩子,就是成年人也几乎没有撼动的可能。 霸王项羽或许是力能扛鼎,但这八百斤的大鼎,也不好说、 “果然,父皇这肯定是开玩笑。” 朱樉听到朱棡的话之后,立刻道:“七百多斤,这怎么可能举得起来嘛。” “二皇子,我听陛下的意思,或许并不是让你们直接举起来,而是借用器物。” 跟着来的卡奥斯朝着朱樉说道。 朱元璋给出这么一个难题,虽然他不是皇子,但这并不妨碍他来看看热闹。 “卡奥斯先生说的不错,父皇强调了,只要是一个人举起就行,用什么器具无所谓。” 朱棡点点头道。 朱樉却不以为意道:“用什么都不可能!这么重,还能有什么东西能让铜鼎变轻不成。” 就他的脑子,反正是不会往复杂的方向去想。 尝试无果,直接放弃。 朱樉那是相当的干脆,转身就离开了。 其他的几人看着这个大鼎,陷入了思考之中。 而卡奥斯的心里,已然有了办法。 在工程机械方面,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智慧,这种垂吊重物的器具,还是有的。 只不过,现在的卡奥斯并未说出自己会的事实。 皇帝给自己儿子们下达的任务,奖励还是皇帝的许诺。 学了这么久的儒学,卡奥斯已经深谙中庸之道。 这种时候,不能露头。 而皇子们在奉天殿前扛大鼎的消息,也很快传遍了朝堂。 朱元璋给皇子们出的题,也是让大臣们讨论了起来。 一尊重大七百斤的大铜鼎,要让皇子们单人举起来。 他们之中,最大的是朱樉,还未成年,十六岁都没。 显然,大部分大臣们的第一想法,也是这件事不可能。 当然,也有有想法的大臣,比如工部的官员。 主管工程的,虽说大部分都是处理行政之事,但也不是全都一点技术不懂。 但大家都很默契,没人和皇子们说什么。 这是朱元璋的家事,他们掺和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