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朕非汉废帝在线阅读 - 第122章 西域狼烟起(求追读)

第122章 西域狼烟起(求追读)

    大汉的心腹大患,始终都是北方的匈奴人。

    或者说从暴秦开始,乃至更早一些时候,中原的的威胁就始终都是北方的匈奴人。

    这些把家安在马背上,来去匆匆,聚散不定的游牧民族。

    是中原王朝最头疼的敌人。

    修建长城、屯田驻兵、沟通西域、骑兵直取……大汉想尽了办法,从一个胜利走向了又一个胜利,斩杀的匈奴人的首级不计其数。

    但是匈奴就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虽然近些年来,匈奴侵袭大汉边境的次数少了许多,但是他们很聪明,开始把目标转向了西域各国,通过威逼利诱,来削减大汉对西域的控制力,以此蚕食西域。

    霍光给几个人的这封求救信,来自于大汉嫁到乌孙的解忧公主,而乌孙是大汉在西域最大的盟国。

    与以往来去如风的作战方式不同,匈奴人这次竟然效仿大汉,开始在西域地区实行屯田,派了四千骑兵屯驻在车师国,与车师国一起对乌孙国发起了进攻。

    乌孙国抵挡得十分吃力,才向大汉求援。

    匈奴逐水草而居,居然会屯田,简直是天方夜谭。

    看来,那匈奴人当中,肯定有人在为其出谋划策,而这些人深谙大汉的情形。

    其实,在边郡那种胡汉杂居的地方,很多人说不清楚自己是匈奴人还是汉人。

    比如那个卫律。

    他原本与李广利兄弟几人是最好的朋友,在李家被灭族时,卫律逃到塞北,投降匈奴,为匈奴出谋划策,数次创伤了大汉军队。

    最后还被且鞮侯单于封为丁灵国王。

    尔后,李广利也逃到了匈奴,卫律害怕自己的地位不稳,又借机杀死了李广利。

    礼义廉耻,丝毫不顾,但确实是一个可怕的敌人。

    卫律应该已经在几年前就病死了,但是安知没有第二個卫律?

    ……

    乌孙乃西域最大的国家,人口六十余万人,兵卒可发至十九万,在西域,谁能成为乌孙的盟友,谁就能控制住西域的大局。

    面对来犯的匈奴,大汉没有第二个选择,只能出兵反击。

    更何况,修生养息许久,霍光需要在新帝登基的时候,用一场军事上的胜利,为自己的辅政之路添上一铲土。

    霍光思虑一番,最终看向了已经年过六旬的老将——赵充国。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赵充国就是大汉的廉颇,甚至比廉颇还要重要。

    要论资历,赵充国甚至比霍光还要老。

    当霍光还在宫中给汉武帝当尚书的时候,赵充国就已经在抗击匈奴的前线血染黄沙了。

    ……

    天汉二年,赵充国以假司马的身份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

    在一次战斗中,中军的骑兵因为遇到了罕见的骆驼风,而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等风暴停下来之后,汉军却被匈奴大军重重为主了。

    人困马乏的汉军奋战几日,都没有逃出生天,最终粮草断绝,死伤无数。

    就在这个危急存亡的时刻,三十七岁的赵充国主动请缨,率领百余名壮士,作为全军先锋,朝着匈奴人发起了冲击。

    这百余名已经断粮几日的骑兵,如同一把刚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的环首刀,用锋利的刀刃割开了匈奴人的包围圈,而赵充国就是其中最尖利的刀锋。

    赵充国冲开了包围圈,贰师将军李广利带着汉军主力紧随其后,几番混战,终于化险为夷。

    是役,赵充国全身总过受了二十多处受伤。

    当李广利把赵充国的勇猛上奏给孝武皇帝的时候,孝武皇帝立刻下令征召赵充国到天子行在来朝见。

    众目睽睽之下,孝武皇帝亲自探视了赵充国身上的伤情,连连赞叹。

    最终,下令拔擢其为担任车骑将军长史,并加官中郎。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孝武皇帝身边的霍光记住了赵充国。

    在之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大汉帝国将星凋零,冠军侯、卫将军、飞将军逐一走进了尘埃。

    赵充国自然就就成了孝昭时期的塞北长城。

    就拿去年取得的那场大捷来说,主将就是赵充国。

    虽然霍光把持着大汉的兵权,亲戚子侄也都安排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但是他也深知,这些人暂时都难以和赵充国相比。

    所以,哪怕霍光对这个非霍党的将军有所忌惮,但在这种关键时刻,还是得仰仗他。

    这是新君即位之后的第一仗,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

    待面前的几人看过密信之后,霍光才缓缓地说道:“乌孙国乃我大汉在西域的友邦,位置险要,如今匈奴与车师联手合围,形势危急,诸公觉得该如何处置”

    “匈奴狂儿,不过是以卵击石罢了,末将请缨领兵,出塞征讨。”范明友抢着说道。

    范明友此时三十五岁,娶了霍光的四女为妻,是货真价实的霍党。

    范明友要比霍禹年长几岁,是目前霍党当中最能打仗的人。

    他不仅是度辽将军,还在未央卫尉一职务上呆了整整十二年了——前几日才转任长乐卫尉。

    毫不夸张地说,孝昭皇帝从登基到去世,都是在范明友的护卫下度过的。

    范明友最大的战功是在四年前取得的,但是对于这场大胜,朝中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胜之不武,甚至有损大汉的威严。

    元凤三年冬天,大汉边军抓到了一个匈奴俘虏,得知刚侵犯过汉朝的匈奴挥师向东,动用了二万人攻打乌桓。

    霍光得此消息,心中有了动兵的想法。

    在这之前,霍光坚定地执行孝武皇帝《轮台诏书》的国策,以防御的姿态面对匈奴,但是他时时刻刻都在寻找出击的机会。

    不只是为了给大汉这个敌人一个重创,更是让自己更像是孝武皇帝选出来的辅政大臣。

    对于这场战争,朝堂上有颇多不同的声音,其中就以赵充国最为反对。

    赵充国认为,乌桓曾数次入侵汉边,匈奴攻打它,其实是在为大汉报仇,且匈奴最近侵边的次数变少了,暂时没有必要主动出击。

    但是,霍光在朝堂上力排众议,以援助乌桓为名,派出了而立之年的范明友统二万骑兵前往乌桓,见机行事。

    为了让自己的子侄辈也能立下战功,霍光让霍禹等人以中郎的身份随军出征。

    在出发前夜,霍光给范明友下达了“大军既已出征,不能空手而归”的命令,这意味着,汉军出征必有战功,哪怕战功不是来自于匈奴。

    当大汉军队抵达乌桓时,匈奴军队早已经闻风而逃,乌桓惨胜。

    为了不空手而归,范明友以乌桓叛乱为名,向乌桓发起了进攻,歼敌六千余,斩三王。

    范明友被封为平陵侯,而霍家子侄也各有封赏。

    只不过,从这之后,怀恨在心的乌桓屡次犯边,范明友也屡次将其击败,积累的战功越来越大,在军中平步青云。

    胜是胜了,却让也让这场大胜蒙上一丝的阴影。

    霍光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等赵充国年老之后,由范明友成为军中栋梁。

    再由范明友带领年龄更小的霍禹不断取得战功。

    如此一来,霍氏在军中的地位就再也无人能撼动了。

    只是,这一次,霍光决定不让范明友出击——匈奴和乌桓不同,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所以,他对范明友的主动请缨未置可否,而是转向了赵充国,非常尊重地问道:“赵将军,你如何看待此事?”

    “老夫对此事没有什么别的看法,乌孙乃西域要冲,控弦近二十万,不可让其倒向匈奴。”

    霍光要的就是这句话,这场战争必须胜利,范明友不能作为主将。

    “那,赵老将军可愿意领兵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