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工科生的华娱在线阅读 - 第五十一章:论文投递

第五十一章:论文投递

    第131章论文投递

    水木大学,材料系一间会议室,在座的除了系里的一些领导,系主任,边教授,当然还有汇报工作的段教授和张师兄,以及王旭。级别最高,坐在正中的则是水木大学主管科研的副校长。

    这是一场型的内部工作汇报,由于成果巨大,因此上报了学校,请来了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坐镇。

    王旭是今的主讲,讲解实验材料的制备方式,判断可能性的方式。当然他对光感的敏感也引起了大家的感慨,这样的赋很稀少,但并不罕见。

    水木的教授都是工科的,和工业打交道的他们,见过各种赋异禀的奇人。比如能用手感触到微米级误差的钳工。能用rou眼分辨钢水温度,误差不超过5度的炼钢工人。又或者同样能够感受到微光差的磨镜工。

    所以各位教授也仅仅是感慨了一下王旭的赋异禀,边教授还打趣,你这手,这眼,不当钳工真可惜了。

    王旭也开玩笑地表示正打算去考个级呢,不过也不算完全开玩笑,水木的校办工厂是可以报考高级技工的。

    随后便是由张学长汇报各种电镜照片解读的结果,数据详实、公式明确,逻辑清晰。结果简单明了,那就是,我们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二维材料。

    “也就是你们现在已经确定二维材料的存在了。”

    “是的,我们确定。”段教授斩钉截铁地道。

    “你们怎么打算的?”

    “我们内部讨论了一下,可以直接公布了,成果是很基础的,早发布,早省心,捂着没什么必要。”段教授给出了我们讨论的意见。

    “没问题,我们也赞同。”系主任看了看边教授,对视了一下,随后点点头。

    “那就这么决定了,赶紧写论文,发顶刊,我建议直接投Science。

    不过后续研究也要跟进,方向要及早确定下来,有这么个成果,伱的凝聚态实验室算是立起来了。

    但这成果来得太偶然,完全是王旭同学的灵光一闪。

    可复制性不强,咱们还需要加快对未来研究方向的确立,并马上开展后续研究。”边教授直接给出了意见,这个成果值得一篇科学,封面都是可能的。

    这年月整个华夏都没几篇顶刊,这个成果如果顺利登上科学,那就是重大成果。

    “实验室的建设也需要提速了,可以适当扩大一些,争取一些国际级人才。材料性质研究,制备方法研究,结构与理论都是空白,需要及早布局研究。

    其他实验室也可以参与进来,我回去后会提议系里给予一定的支持。

    既然有了这么个初始成果,就不能浪费,后续主导性的一定要跟上。不能咱们开个头,后续成果都成全别人了。

    丁教授,您看学校方面是不是也给点支持。”系主任表示赞同,并表示会给予最大程度的肯定与支持。如果再能进一步获得学校方面的支持,那么经费到人员都不再是问题。

    “没问题,成果非常重大,我回去就打报告。这个成果对你们系重要,对于学校可能更重要,以此为契机建立并扩大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甚至恢复物理系都不是没可能。

    校际合作,甚至国际合作都可以考虑进来,隔壁物理系当年挖了咱们那么多人,也该还回来一些了。”

    丁教授虽然不是搞材料的,也不是搞物理的,但是作为主管科研的副校长,这种基础材料方面的重大突破的重要性还是看得出来的。

    而且由于从事校级科研主管工作,眼界自然不会仅仅局限在一个成果,一个院系。思路打开,总得合纵连横下盘大棋,不然真对不起这么好的成果。

    因此,丁教授给予的肯定也是非常直接的,他甚至产生了借此大干一场的想法。

    短短的内部报告会只持续了一个时便干脆利落地结束了,后续各位领导自然会向上汇报,而且估计级别不低。

    然后,听领导安排就行了,反正没王旭什么事了。后续研究,王旭肯定还会跟进一些,毕竟制备方法还没拿出来呢。但王旭也不会太过关注这个了,他依旧狗熊掰棒子,留下玉米地给其他人去捡好了。

    论文其实张学长已经在写了,内容不复杂,数据也很完备,图片也都在,中文版倒是很快就能写完。

    之后就是翻译,这时候,张学长的英文水平就要面临考验了。不过,好歹是博士生,得刷英文论文的主,写这么一篇,估计问题不大。

    而且段教授留过学,英文论文不信手拈来,绝对算得上驾轻就熟,指导学生在格式上进行一些调整,发表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如此看来,估计一周之内,论文就能投递了。

    哦,对了,这会儿的论文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投递,写成信,然后走邮政航空快运挂号信去编辑部。

    因为这会儿,连电子邮件还没商业化呢,更别各大杂志社开通网络投稿通道了。

    1986年的时候,帝都华科院高物所的吴为民教授就向位于瑞士日内瓦西欧核子中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伯格发送过一封电子邮件。

    不过那会儿的电子邮件走的是专用的微波链路,从卫星直接传过去的,那边也是直接卫星接收的。和后来的互联网电子邮件在路由上有所区别,所以这封邮件是否是第一一直存在争执。

    真正的第一封互联网电子邮件应该是1987年9月,德国的措恩教授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起草并发出的,共同署名的还有王运丰教授。

    结果邮件写出来后发送失败,整个研究所又重新调试了好几,邮件才发送成功。这会儿,那位措恩教授已经跑去旅游了,还是在澳门得到了邮件发送成功的消息,然后在澳门开的记者发布会。

    这电子邮件的速度,还没航空信快呢。

    不过,这封电子邮件是走的教育网通过卫星和欧洲教育网进行的连接,然后路由至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这就和现在所的电子邮件在概念上已经是一个东西了。

    ——

    以下免费。

    (第一次上架一本书,心里莫名好紧张。

    结果弄得今写作状态全无,坐在电脑面前,大脑一片空白,最后还是靠写上架感言才稳下心来。

    这换个行业,把以前的那种从容简直丢失殆尽,丢人哪,这么大岁数了,居然还像孩子考试一样。

    先更新一章,混个首订,今我尽量多写点儿,争取个爆更啥的。

    不过夜里就别等了,都早点睡吧,别和作者一样,钱没挣着,落一身病。

    吃酒争取明晚七点更新多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