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一百零二章楚:黄歇,养由基,斗廉

第一百零二章楚:黄歇,养由基,斗廉

    黄歇政治家(前314年-前238年),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人,楚国大臣,曾任楚相。[1]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黄歇博学多闻,能言善辩。在楚国日益衰弱遭到强秦攻击之时出使秦国。他见楚怀王被秦诱骗,囚死于秦国。楚倾襄王刚即位,担心秦一举灭楚,于是写了一封长信给秦昭王,极力陈述秦攻楚是不明智的行为。信中说:“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终于说服秦昭王下令秦大将白起退兵。表现了非凡的外交才能。

    后来,黄歇与楚太子作为人质留在秦国数年。他在秦国广为结交,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太子逃脱虎口。当他推算太子确实已经回到故国,黄歇主动将此事告诉秦昭王,镇定自若,视死如归。黄歇的行为在秦国统治集团中引起震动,有人主张立即将黄诛杀,有不少人却对黄歇的勇气和忠诚暗暗表示钦佩,认为:“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经过一番辩论,秦王决定将黄歇放回楚国,并设宴送行。而且自从成为了楚国的令尹之后,他也的确是尽心尽力的辅佐楚考烈王。可是就在公元前二四二年的时候,同样也是一件大事的发生,就使得楚考烈王和黄歇之间的关系变得不那么亲近了。就在这一年,由于当时秦国不断地向中原拓展地盘,所以其他的六个国家就担心了秦国会一家独大,于是就联合起来想要共同伐秦。而且巧的是,这次六国联盟恰恰便推选了楚考烈王作为盟主,既然是让楚考烈王当盟主,那么除王之外,自然是要把所有的事情全都交给黄歇来处理。

    所以在六国组成了合纵联军之后,就由黄歇正式任命庞暖作为联军的主帅。但没想到的是这次六国共同伐秦是以失败而告终。在吃了败仗后,楚考烈王就把作战失利所有的罪责全都推到了春山君的身上,从此之后就开始冷落黄歇。以上的这些内容都是在给大家介绍春山君黄歇发展的背景,而下面就开始进入到黄歇招致杀身之祸的事件当中了。

    虽然说楚考烈王渐渐地冷落黄歇,但是黄歇仍然是楚国的令尹。当时在他的门客当中有一个人名字叫做朱英,他针对黄歇当时的处境以及黄歇为楚国所做的许多事情就发表了一番评论。

    他当时是这么对黄歇说的,人们全都认为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而您却把它给治理得越来越弱了,这种看法我是不认同的。先王在世的时候和秦国交好二十年,秦国从来没有攻打楚国,这是为什么呢?秦国如果越过燕这个要塞来进攻楚国,岂不是非常方便吗?要是从西周、东周介入的话,他背对着韩、魏这两国进攻楚国这肯定是行不通的。

    现在的形势。不就是这样吗?魏国已经危在旦夕了,已经不能够再吝啬许河、烟林这两座城池了,答应把这两座城池割让给秦国。这样的话秦国的军队距离楚国的都城就只有一百六十里地了。所以我们将要看到的就是秦、楚两国的交兵会变得越来越频繁。不得不说在朱英的这样一番话当中,完全就指出了楚国现在貌似变得越来越衰落,并不是因为黄歇无能,而是由于外部环境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正因如此,后来楚国就把都城从陈地迁到了寿春。

    不知道这是不是黄歇向楚考烈王建议之后,楚考烈王最终做出的决议。不过通过这件事情,楚考烈王再次恢复了对黄歇的倚重。因为楚考烈王不仅把吴地封给了黄歇,还让他同时执行了宰相的职务,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黄歇已经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了。而就在这个时候,楚考烈王就经常会因为一件事情向黄歇吐苦水,那就是他当上国君已经很多年了,但是一个儿子都没有,所以将来继承人也就成为了问题。

    自从楚考烈王不断地在黄歇面前吐苦水之后,黄歇也开始为这件事情来发愁,于是就开始各处寻找那些能够生儿子的妇女,尽献给楚考烈王。当然,至于说哪些妇女能够生儿子,在当时肯定有着一种说法,有着一种寻找的依据。只不过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流传下来那我们就不知道了。虽然说黄歇给楚考烈王找去了很多的女子,但仍然始终没有能够生下儿子来。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来自赵国名叫李园的人就带着他的meimei来了,打算把他的meimei尽献给楚考烈王。

    但是当他来到楚国之后,就听说了楚考烈王虽然有着很多位的妻子,但是一直没有人能够为他生下儿子,这就说明了楚考烈王是有问题的。所以李园就觉得即便是他把meimei尽献给了楚考烈王,恐怕如果同样也是生不了儿子,那是肯定得不到楚考烈王的宠幸的。所以李园就寻找了一个机会成为了春生君黄歇的侍从。不久之后他就请假回家,而且还故意耽误了很长的时间这才返回。回来之后他就去拜见黄歇,黄歇就问他:你为什么迟到了?他就回答说,齐王派了使者来求取我的meimei,由于我跟那个使者一直在饮酒,所以就耽误了返回的时间。

    听到李园这么说,黄歇马上就问道:那订婚的礼物送来了吗?李园呢就回答说:没有。黄歇就接着问:那是不是可以让我看看你的meimei呢?李园爽快的就答应了,于是李园顺手就把他的meimei献给了黄歇。也许是因为她的meimei的确是长得天姿国色,黄歇见到之后是特别的喜欢,从那之后李园的meimei也就成为了黄歇的女人。等到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呢,李园就知道他的meimei竟然怀了身孕,于是他就和她的meimei商量了进一步的打算。

    李园的meimei就找了一个机会劝说黄歇,他当时是这么说的,楚王特别尊重宠幸您,即便是兄弟也不过如此。现如今您已经担任楚国的宰相二十多年了,可是大王却一直都没有儿子。

    如果大王寿终正寝之后就要改立兄弟继承君位了,那么楚国改立国君之后肯定会让他手下的那些亲信之人变得显贵起来,到了那个时候您又怎么能够长久地得到宠信呢?而且不仅如此,您身处尊位,执掌朝政这么多年,对大王的兄弟们难免有着许多失礼的地方。如果说大王的兄弟真的继承了军位的话,那么栽秧肯定会落在您的头上。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怎么能够还能够保住您的宰相大印以及江东的封地呢?

    现在我知道我已经怀了身孕,可是别人谁也不知道。我得到您的宠幸时间并不长,如果凭您的尊贵地位把我进献给大王,大王肯定会特别的宠幸我。如果我仰赖上天的保佑真的生下了一个儿子,那将来就是。而您的儿子成为了楚国的大王啊,那楚国就会为民所有。这样的一种结果和您深遭意想不到的迫害相比,哪个更好呢?

    可以说,李园以及李园的meimei全部都是权谋高手。这样一番话说下来,黄歇马上就觉得说的实在是太对了,所以他马上就把李园的meimei送出家,去严密地安排在一个住所,然后便向楚考烈王说要献李园的meimei。果然楚考烈王把李园的meimei招进宫里之后,特别的宠幸她。正因如此,后来呢李园的meimei就顺利地诞下了一个儿子。楚考烈王见到自己终于得了一个儿子,马上就立为了太子。并且把李园的meimei封为了王后。

    从那之后,楚考烈王就特别的器重李园,李园也就开始参与朝政了。可以说呢到了这个时候,李园和黄歇之间俨然就已经成为了竞争对手。与此同时,他也担心黄歇有朝一日会把他meimei的秘密给说出去,所以他就在暗中养了刺客,打算杀死黄歇来灭口。另外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他想要杀掉黄歇,这件事情就被国中的其他一些人给知道了,只不过没有人去把这件事情说破。

    于是就在公元前二三八年,楚考烈王病重,这个时候朱英就对黄歇说。大人世上有不期而至的福,也有不期而至的祸呀。现如今您就处在这么一个生死无常的世界之上,同时也在侍奉着一个喜怒无常的国君,那肯定就会有不期而至的人呢。听完了朱英这句没头没脑的话之后,黄歇马上就问道:什么叫做不期而至的福?朱英就回答说:您担任楚国的宰相已经二十多年了,虽然名义上是宰相,实际上您就是大王啊。现在大王呢已经病重了,死是早晚的事情。您辅佐年幼的国君,因而便带他掌握国政,便如同伊尹、周公一样,等到国君长大之后,再把大权交给他,这不就是您称王而育有楚国吗?这个就是我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福啊。

    问完了福之后,黄歇就接着又问:那什么又叫做不期而至的祸呢?朱英就接着回答说:李园执掌国政便是您的仇人啊。他不管兵士,却养刺客为时已久了,一旦大王离世,李园肯定会抢先入宫夺权,而且要杀掉您灭口,这个就是我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祸。最后黄歇就又问,什么叫做不期而至的人?朱英就回答:您安排我做了郎中,楚王一离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我会替您杀掉李园。这个就是我所说的不期而至的人。

    等到黄歇听朱英把他所说的那句话全都解释完了之后,说黄歇就有点不以为然地说道:您还是放弃这种打算,那李园是一个特别软弱的人,再者说我对他又特别好,怎么可能会到这种地步呢?见到黄歇信心满满,朱英就知道自己的进言已经不被采用了,他又恐怕会殃及自身。于是就在这次跟黄歇说完了话之后,他就逃离了楚国。

    而就在朱英和黄歇见完了这最后一面,此后又过了十七天,楚考烈王就去世了。这种情况下李园果然就抢先入了宫,并且就在吉门这个地方埋伏下了许多的刺客。等到黄歇一进门,早就已经埋伏好的那些刺客就从两侧夹击黄歇,最终黄歇的头被他们所斩下,而且还被扔到了吉门的外边儿。随后李园便再次派出官吏去了黄歇的家中,来了一个满门抄斩。不得不说,黄歇针对李园,并没有完全的看透,实在是不知道李园有着怎样的狼子野心。

    如果当时黄歇能够采纳朱英所提出来的建言,想必他就不会死得如此惨烈了。

    养由基(公元前7世纪-?),嬴姓,养氏,字叔,名由基,出生于养国(今安徽省临泉县杨桥镇),春秋时期楚国将领、神射手。

    春秋时期的战争很有意思,那时还讲究单对单的比武论胜负,楚庄王时,令尹斗越椒发动叛乱,朝堂竟然没有办法,所以就公开招募勇士,养由基于是申请去平乱,两军相遇后,养由基首先提出和斗越椒单挑比武,比试射箭。这时候的养由基不怎么出名,斗越椒很痛快的就答应了,双方约定互射三箭,斗越椒首先射出第一箭,没有射中养由基,这时候斗越椒不讲武德,又射出了第二箭,还是没射中,斗越椒越发疯狂的射出了第三箭,又没中。同时养由基干什么呢?在斗越椒射出第一箭后,既没有反射,也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就看着斗越椒把三箭射完,养由基的心里得有多镇定,估计也是对自己的射术有非常高的信心,才敢这么干吧!养由基只射出了一箭,斗越椒就身死了,叛军也溃败,此战过后,养由基被世人称为“养一箭”,名声大噪!

    楚共王继位后,楚晋两国争霸。养由基又立大功,鄢陵之战时,楚共王被晋国的一名将领魏锜,一箭射中眼睛,随后楚共王大怒,赐给养由基两支箭,命令他立即给国王报仇雪恨。养由基不负所托,只用了一箭,就将魏锜给射杀了,养一箭之名,名副其实。

    养由基自小对射箭就很有天赋,而且臂力过人,双手能接四方箭,两臂能开千斤弓。

    他第一次大显身手的时候是在楚国叛乱时期。

    当时楚国宰相斗越椒发动叛乱,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广发英雄帖。这个时候养由基挺身而出,在战场上与斗越椒互射三箭比试箭术。

    斗越椒三箭未中,但养由基一箭致斗越椒毙命,对此人称“养一箭”。

    这还不算什么,真正让他闻名天下的是楚共王时期,楚国与晋国的一场战役。

    晋楚大战前夕,楚国的两位神箭手养由基、潘党决定一较高低比试箭法,“百步以外安放靶子,看谁能射中,怎样?”潘党提议。

    “好。”养由基没意见。

    于是,有人去百步之外放了靶子。潘党先射,连环三箭过去,都射在靶子上。

    养由基却说道“靶子目标太大了,不能展现我本领,百步之外正好有柳树,在树叶上做上记号,我能射中标记好的树叶。”

    大家一听,都不敢相信养由基有这种本领。射柳树叶的难度比射靶子难了许多,更何况还距离这么远。

    军队里,难免有些看好戏的人,有个吃瓜群众真去找了三片树叶,并做好了标记。想看看养由基到时候如何收场。

    只见养由基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看的人也都屏住了呼吸。搭箭,拉弓,射箭。第一支箭,第二支箭,第三支箭,分别射在做了标记的柳叶上。

    “啊。”大家震惊到无话可说,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百步穿杨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里的。

    潘党还有些不服气,觉得自己的准确度比不过养由基,但自己的射箭力量肯定能胜过他。

    于是,潘党让人把七层甲捆在一起,吊在树上,一箭出去,射穿七层甲,那支箭就楔在甲里,只留下一个屁股在外面。

    潘党又笑了,心想这次养由基肯定没辙了吧,可谁知养由基也搭上了箭,放箭后,那支箭竟然稳稳地扎进了七层甲,然后穿过甲,落到了地上。

    这个时候潘党服了,整个军队的人都被养由基又准又狠的箭法给折服了。

    在楚、晋两国在鄢陵交战时,楚共王被晋国大将魏锜用暗箭射中一只眼睛。楚共王又怒又怕。

    楚共王赶紧找了养由基,叫他帮自己报仇,养由基一箭飞去,正射中魏锜脖子,魏锜当即毙命。

    楚共王听说后,很是高兴,把自己身上的锦袍接下来给他披上,并赐狼牙箭百枝。

    又只是一箭,“养一箭”再次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之后,养由基保护楚共王顺利班师回国。

    在楚国的荆山有一只老猿,身手十分敏捷,楚国人打猎的时候用箭射它,老猿竟然用手接住箭,还不忘拍拍自己粉红的屁股嘲笑楚国的猎人。

    对此猎人们一气之下,就请来了当时已经名闻天下的养由基。

    养由基来到荆山,找到了老猿,一拉弓,再看老猿神情已经变得惊恐万分,仿佛自己已经被锁定了一般,动也不能动。

    果然,养由基一箭射出去,快如闪电,力大无穷,老猿直接就被干掉了。

    养由基的死因,很曲折,也很悲惨。

    楚国的一名臣子巫臣,为了和春秋时期的美女夏姬在一起,竟然背叛了自己的国家,逃到了晋国,因为当时的战技一般都是一国的顶尖技术,被巫臣带到了晋国,并且还教会了吴国车战技术,也为养由基的死埋下了隐患,吴国攻打楚国时,养由基领兵作战,他还以为吴国只会水战呢,根本不知道吴国学会了车战,加上自己的骄傲自负,结果被吴国战车围住,乱箭穿心而死,不胜唏嘘,一代神箭手消失在了历史长河!

    斗廉(生卒年不详),斗氏,名廉,字射师,春秋初期楚国大夫。按辈分来说应该是令尹斗伯比的弟弟或从弟,他为楚国早期的军事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

    楚国由于爵位一直得不到提升,时不时就想北上找天子“理论”。可挡在他们面前的,却是以随国为首的汉东诸国,遂引发了此前的两次楚、随交锋。然而,楚国在两次交锋中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最终也没能如愿见到天子。于是,忍无可忍的熊通做出了自立为王的僭越之举,并逼着刚刚败给过自己的随国承认了这一现实。

    接下来,楚武王有了自封的头衔之后,似乎也不那么着急北上了,将目光转向了西南方的百濮之地,做起了经略南部、稳固后方的工作。不过,这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看上去楚国无心北上了,实际上楚武王一刻也没有放下这执念。就算短期之内楚国仍然无法踏足中原,至少也得把汉东之地好好布局一下,为日后向北拓展扫清障碍。因此,楚武王自己专注于对国内事务的处理,而将吞食、控制汉东之地的任务交给了“莫敖”屈瑕。那既然提到了屈瑕,咱们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位被熊通委以重任的人。

    楚武王派屈瑕去经略汉东之地

    屈瑕,原为芈姓熊氏,名字为瑕。大家一看这个姓氏,就应该知道他乃楚国王室成员。事实上屈瑕确实是楚国的王室,乃武王熊通之子。因获封屈邑,其族人便改氏为屈(姓没有变,还应为“芈”),日后成为楚国三大公族之一,也是现今屈姓族人一支重要的来源。

    而“莫敖”这个称呼其实是屈瑕的官职,并且这个官位级别理应非常高。因为,在下曾在“楚国史话四”中特意分析过“楚某敖”的来源与含义。提到“敖”这一用法应为楚武王的“原创”,是熊通用来表示首领、领袖的意思,但这些首领又没有达到称王的级别,从而突显他自己的崇高地位。那此时屈瑕官职为“莫敖”,显然也说明他是仅低于楚王的一个重要领袖,只不过他到底主管什么,由于年代的久远已无法说清。予以为,既然武王会安排屈瑕经略汉东,并有统兵打仗的权力,或许可以把他想象为藩王或唐朝节度使一般的人物。

    唐朝的节度使

    不过,别看咱们为了介绍屈瑕说了这么一大段内容,又在文章开头提到这次的重要事件与战事相关,但他这位高级军事长官也只是今天这场战斗的“配角”。至于,他为何会与“主角”失之交臂,恐怕还跟他本人性格、能力上的缺陷有关。那屈瑕到底有何缺陷?战斗的“主角”又是谁呢?咱们还是回归故事的主线,接着往下讲。

    据《左传》记载,屈瑕在接到攻略汉东之地的任务之后,并没有仗着楚军的强悍,对该地诸国发起进攻。而是想到采取结盟、拉拢的方式,来与一些国家“交朋友”,即书中写到的“楚屈瑕将盟贰、轸”。然而,屈瑕不想挑起战事,这战事还是自己找上了门。就在楚国将要与贰、轸两国订立盟约之时,汉东之地的另一个国家郧国不干了。郧国一边自己陈兵蒲sao(当时属郧国郊野,乃楚、郧两国交界之地),一边又向随、绞、州、蓼发出请求,希望四国能一起发兵,帮助郧国去对抗楚国。

    《左传》关于郧人邀请四国抗楚的记载

    估计看到这里,会有细心的朋友发现问题了。记得“闲叙”你之前讲“速杞之战”时曾提到过,楚武王之所以要把战场定在速杞,是为了把随国的部队从他们的都城中引出来,从而拉平楚、随两家的物资补给线。而在下当时认为郧国所在地(今湖北安陆市一带),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说明郧国是站在楚国这边的。怎么到了今天,郧国又成了阻碍楚国攻略汉东之地的绊脚石了呢?难道是跟楚国想要结交的两位“新朋友”有关,引起了“老朋友”郧国的不满吗?

    郧国为了维护王室的尊严,不再与楚国结盟。楚国也因为郧国的“背叛”,想到要与贰、轸两国结盟。而楚国会选择这两位“新朋友”的理由嘛,主要有三点:其一,这两个国家也是汉东诸国中的成员,可以替代郧国成为楚国分化该地的突破口和助力。其二,贰、轸两个国家乃偃姓诸侯,与汉东一带的各姬姓国(如随、郧等国)并非同族,又有竞争关系,最容易被楚国拉拢。其三,贰国(在今湖北广水一带)、轸国(在今湖北应城县西一带)刚好一北、一南夹着郧国,再配合西边的楚国,就对郧国形成了一张三面合围的“大网”。

    楚国对郧国张开了一面大网

    若这张“大网”真的形成了的话,相信郧国将会成为刀俎上的鱼rou任人宰割。因此,郧国为了生存,才联合了上文提到的那四个国家,想给对方来一个反包围,足见郧人还是比较有想法的。(【注】所谓反包围:随、蓼、绞三国分别为今湖北随州、今河南南阳唐河县以南、今湖北十堰郧阳区(旧称郧县)一带,均在楚、贰两国的北部,并由西向东绵延,似有包裹两国之势。而州国,非山东淳于公的那个州国,乃湖北洪湖东北一带的诸侯国,可从南部挟制轸国)

    当郧国邀请四国联合抗楚的消息传来后,楚军统帅屈瑕便慌了神,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了。于是,这场战事的真正“主角”登场了,他便是此前在讨伐鄾国时就立下过大功的斗廉。据《左传》所记,斗廉见主帅屈瑕没了主意,便主动向莫敖建言献策。在斗廉看来,所谓的五国联合抗楚,完全就是个空架子,除了已经心急在蒲sao驻军的郧国以外,其他四国都不会起到实际作用。但为了保险起见,斗廉还是建议屈瑕率领大军驻扎于郊郢(今湖北钟祥一带),防备有敌军偷袭楚军后方。而他自己则申请率领一支精兵,直接奔赴蒲sao与郧师交战。

    按说屈瑕自己没了主意,有斗廉从旁出谋划策,他直接采纳执行就好了。可屈瑕继遇事惊慌之后,又一个性格上的缺陷也暴露了出来,那便是太优柔寡断了。他在听了斗廉的如此精妙的策略后,竟然先后两次犹豫不决,让读这段历史的咱们都替他着急。那屈瑕是怎么表现犹豫的呢?

    伐郧一战,莫敖屈瑕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首先,屈瑕提出是否应该向父亲楚武王求援,以保证本方绝对兵力上的优势。但斗廉告诉屈瑕,兵不在多,而在于上下团结一心,劝莫敖不要担心兵力问题。之后,屈瑕又提出是不是应该进行一次占卜,来卜问战事情况。但斗廉再一次地阻止了屈瑕,告诉他占卜是当己方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是好时才要采取的一种手段。此时,楚人已经有了应对之法,就别为了占卜而贻误战机了。

    经过斗廉这样两次劝谏之后,莫敖屈瑕终于被说通了,按照既定的作战计划驻扎在郊郢。斗廉则率领精兵直逼蒲sao,一战就把翘首盼望四国部队到来的郧师给歼灭了。最终,楚国借着这场大胜,顺利与贰、轸两国结盟,完成了对郧国的合围态势。相信,遭受了此次重创,又被三国包夹的郧国,不久就会成为楚国的一部分了。

    战胜郧国后,楚国与贰、轸两国顺利结盟

    那这场战事讲完了,此次的大事件应该就结束了。但“闲叙”觉得还有一点内容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就是各位可曾思考过,为何郧国邀请了四国大军前来反制楚国,斗廉在收到消息后就能立刻做出如此精妙的决断呢?他是如何知晓随、蓼、州、绞这四个国家对战事起不了作用呢?予以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三年以前,随国才新败于楚国,在重创没有恢复的情况下,不敢再与楚军交锋。并且,郧国此前站在楚人一方对付随国,也让随人打心里不太亲近这个同族国家。所以,随国就算答应了郧国的请求,也是口头上的应付。在郧国一方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离战场最近的随国不会派兵参与。

    第二,蓼国与州国到战场的距离在四个国家里居中,就算随国不肯发兵,有这两个国家及时赶到也能帮到郧国。可郧人在这一点上还是失算了,因为蓼、州二国乃是偃姓诸侯国,与楚国即将结盟的贰、轸两国同宗同族。再加上屈瑕又屯兵郊郢,对这两国又形成监视之状,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贰、轸、州、绞、蓼均为偃姓诸侯

    第三,绞国虽然也是偃姓诸侯,但他们或许与贰、轸、蓼、州等国距离实在是太远了,所以与这些同族并不亲密。而这一次郧国向他们求助,很可能两国本有同盟关系,也可能是绞国感受到了郧国对他们的重视。因此,绞国是四个被邀请的诸侯国中表现最积极,也是唯一有所行动的国家。怎奈绞国离郧国实在是太远了,他们的援军还在赶路,蒲sao的郧师已经被斗廉击溃,绞国部队只得无奈班师了。

    好了,这就是此前被咱们暂时跳过的,有关桓王十九年年初的重要事件。通过这场战事,咱们既看出了屈瑕的弱点,也发现了斗廉果真是楚国可以倚重的大将,应该算是喜忧参半了。而郧国,虽然为了维护王室做出了正义之举,但他们遇到的却是蒸蒸日上的楚国,只能吞下这失败的苦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