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九十三章秦:李冰,李二郎,向寿

第九十三章秦:李冰,李二郎,向寿

    李冰,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任职蜀郡太守期间,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他在修完都江堰后,在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后病逝于此,葬于洛水镇旁边的章山之上。被后人尊为川主。

    李冰,秦国蜀地郡守,他是继司马错、张若之后的第三任蜀郡守。虽然后世对李冰的评价相当之高,他造福于民的丰功伟绩万世不朽,但从当时的影响来看,李冰显然不算个什么特别的人物,史书上竟没有他的什么记载,不说简单的身世乡里,生平事迹了,甚至连生卒年代也只字全无,我们只能从一些地方志和民间传说中,对李冰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

    在正史中,对先秦历史最权威的《史记·河渠书》中仅记有:“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而对如何建,是谁主持建这些重要之信息,也只记下这位创建都江堰丰功伟迹的水利专家和地方官是“蜀守冰”,既没有写他姓什么,也没有说他是如何实施的。这位水利专家的姓,是后来班固的《汉书》才补上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知道李冰的名字。

    从目前的史料看,李冰是秦昭王五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被任命为蜀郡守的。到任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但到了灌县附近后,因地势平缓,于是横冲直闯地冲决堤岸,泛滥成灾,并且从上游挟带而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因此,李冰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当李冰为蜀郡守之时,蜀地大局已定,所以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便成了李冰要做的头等大事。李冰在蜀任职长达十余年,是一位“能知天文地理”的奇才,涉及经济建设诸如水利、交通、盐业等许多领域都有非凡的建树,特别是水利建设更是功绩卓著。

    我国山水众多,各有不同,成都地区的山水文化可见一斑。都江堰作为成都平原地区重要的水利工程,从开始至今已经运作两千年,造福不少后人。

    美丽的都江堰水文治理向来是我国的重点难题,以黄河河道变化、气候影响都会不断影响水利工程后续维护,因此难以长存。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1]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沫水之害:从都江堰的水文地理来看,岷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河口每秒的平均流量在2800立方左右,年径流量是黄河道一倍多。流经地区包括汶川、成都、眉山、乐山、双流等多处地方,该地水文以都江堰为上游,是当地的主要水源。

    李冰治水:周朝灭亡后,秦孝文王派李冰作为蜀郡太守。公元前256年左右,为“辟沫水之害”,出于改善河流的航运和灌溉利益方面的考虑。李冰征调民工,在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枢纽位于岷江中部,该地位于岷江山谷河道进入成都冲积平原的位置,这里刚好也是成都扇形冲积平原的顶点。以此作为分水引流的最高点,可以很好地保证灌区的分流灌溉。

    都江堰工程原理基本的思路方案有了,接下来就是进行动工。都江堰水利枢纽主要在三个地方,“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工明确,配置合,使得都江堰长盛不衰。先来看看鱼嘴部分,该处位于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两条,由于形似鱼的嘴部,因此取名为鱼嘴。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行洪,内江位处东边,是人工引水的总干渠。

    内江位置的取水口宽150米,外江取水口宽130米,该处利用地形优势把江水按照鱼嘴的分水比例进行分流。春季时,水量小,四成江水流入内江,六成江水流入内江,以此保证春耕。进入春夏阶段,雨季江水较多,水位高过鱼嘴,六成水被分流出外江,四成水流入内江,以此保护灌溉地区。

    都江堰鱼嘴分水原理:由此可见,鱼嘴决定了内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个都江堰水利的关键部分。另外这种四六分法也被人们称作“分四六,平潦旱”。鱼嘴外缘部分的内、外金刚堤起到一个联合作用,使得鱼嘴能够稳定地保证分流。其工作原理为,鱼嘴弯道水线的运动规律得到满足,弯道中的水流水多走直,水少走弯。而鱼嘴位置便是在丰枯水期水流中泓线偏转的临界点,丰水期中泓线指向外江,因此6成的水便能流入外江。

    “分四六,平潦旱”进入枯水期,中泓线指向内江,这时近6成的水流入内河道。在此之间,弯道水流里的泥沙还具有一种运动规律。鱼嘴所在的外江位置,刚好处于弯道的凸起位置,上游水流挟带的泥沙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被带进凸岸部分的外江,这使得泥沙量少的水流入凹岸处的内河部分。

    杩槎:另外,人们在水文运作的关键时期还会进行额外的人为干预,制作杩槎是其中最主要的方法。通过三根相互捆绑的木桩制成一个三角支架,在需要施工的位置放置杩槎并连接,同时每个杩槎里面还会放置卵石笼,以此保证杩槎的稳固性。这样一来拦水截流的临时调节方案便可以很好地进行一种人为控制。一般这种方式在春季流水较少的时候才会使用这种方法,以此增大内河的水流供给。不过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被永久性水闸取代,灵活性和时间上面更加稳妥。

    都江堰水利枢纽:目前的鱼嘴由条石浆砌、混凝土筑成,堤坝位置一直向下游延伸,完成金刚堤的修筑。历史上的鱼嘴位置有过多次变化,但影响都不是很大,上游位置的百丈堤连同整个鱼嘴位置共同协调,帮助泄洪、排沙以及水量调节。来到飞沙堰,这里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中段部分,最主要的作用是排沙。

    飞沙堰:因地制宜,相辅相成该处于唐高宗龙朔年间,大约在公元663年建成。这是内江泄洪排沙的主要通道。飞沙堰取自金刚堤下段的一处缺口,位于虎头岩对岸,堰顶高过河床2米。它可以把超出灌溉区水量的水排出至外江,保障平原不会受到洪涝作用的影响。弯道环流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凹岸水位高,水深压力大。在这种压力作用下,凹岸底部的水流流向凸岸,形成了弯道环流。

    这种环流形成的强大作用力能够将大量砂石“甩”出至外江,避免内河於塞。另外,飞沙堰的低作堰原则使得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的内江水漫过堰顶流入外江。如果遭遇大型水涝,堰体会自行溃解,让水流重回岷江正流。

    “宝瓶口上宽下窄”最后便是宝瓶口部分,这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此处是玉垒山延伸向岷江的山崖山人工开凿的缺口。宝瓶口上宽下窄,底部宽约14米,顶宽28米,高度在18米左右,峡口长36米。入水口宽70米,出水口宽40~50米。整体形状如同瓶子,因此得名宝瓶口。

    这在当时其实是一个不小的工程,那时的古人基本没有什么现代科技可言,靠的就是传统方法。以火烧石,用冷水浇泼,这使岩石急剧的膨胀收缩炸裂,再进行人工开凿。宝瓶口的作用是配合飞沙堰进行水流节制,这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如遇洪水期间,内江水位高度超过飞沙堰,洪水便从外江部分流走。宝瓶口的约束作用能够让水流不会太湍急,以此达到防洪堤的效果。

    而内江区域的水流经宝瓶口后,便顺应地势的高低变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分支引水的灌溉渠系,该系统灌溉了成都平原上一千多万亩的农田。在宝瓶口的左岸山崖上还刻有数十条石线,每条间隔30厘米左右,被称为水则。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水位标尺,以此来观测水位的涨落。都江堰地区的水位标尺随着灌溉面积的增加而不断扩大。进入清朝时期,都江堰的水位刻划已经达到了二十四划。

    飞沙堰和宝瓶口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水流和排沙。沿金刚堤顺势而下的急流受到宝瓶口的限流作用,在瓶口外形成一个洄水,此即为“伏龙潭”

    从整体上来看,都江堰的水利建设因地制宜,人为干扰实则并没有太多,同时该地的气候变化分明,雨季降水时间稳定。该地建造之初便是为了引水灌溉和防洪,但都江堰的良好的规划也使之具备水运功能和城市供水。都江堰仍是我国的重要水利地点。

    美丽的都江堰造福后人上千年以来,都江堰水利治理稳定,将岷江一分为二,避免岷江成为水害,同时还造福农桑。该地促进了早期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

    “岷江一分为二”农业灌溉的效益随着日后的灌溉渠系的发展逐渐被重视,宝瓶口处不断扩展,从秦朝时期的郫县到成都内部,灌溉面积达到万倾。此后,都江堰的主要功能便是集中在农田灌溉。进入现代以后,通过科技手段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加固强化,鱼嘴、宝瓶口、离堆以及所有分水堤都进行了保护。如今的都江堰更胜从前。

    “离堆”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开始至今就一直得到了良好的管理,使得都江堰成为了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地段。都江堰水利也是水文治理上的一个成功的长期有效的经典案例。惊讶于先辈们的智慧之时,如今我们仍需要对它加以维护,才能让其长存。

    李二郎,李冰儿子,生平不详,《眉县志》中记载李冰父子为陕西省眉县二郎沟村人,传说李冰治水功不只在他一人。除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外,还有他的儿子李二郎。

    提起都江堰,每个人第一想起的就是李冰,但在巴蜀老人口中,津津乐道的更多是李家二郎,这位爷干的可是杀蛟龙的行当,不是神来也是仙,一个真君守四川。

    战国末期,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见岷江水患横生,一年旱涝不定,造成沿河民生疾苦,于是兴起了治水念头。

    在治水之中,却遇到了天大麻烦,岷江有龙作乱。

    岷江中,有两条孽龙,每年需要沿岸村庄贡献祭品,稍有不满,就水漫村庄,造成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古时水患严重,人们往往把这种洪涝归结于龙王的身上,行云下雨的是龙王,兴风作浪的也是龙王,这种矛盾在民间干脆就以好坏来区分。

    李二郎战恶龙的故事就发生在李冰治水当中,战的正是在岷江河里为祸人间的孽龙,百姓口中的坏龙。也有梅山七子战恶龙的故事,在《西游记》中提到的梅山七圣。

    李冰治理河道时,有二孽龙在岷江河兴风作浪,为祸人间,往往祭祀的猪牛羊不合心意,便发大水淹没沿河一带村庄,李冰为了永绝后患,便决定用计除掉二龙。

    李冰向藜山老母祈求相助,藜山老母念其真心为民谋福祉,于是送出法宝“困龙链”,助其一臂之力。

    李冰在祭祀时将祭品加入麻药扔入江中,再派二郎拿着“困龙链”趁机入水诛杀孽龙。当时二龙吃了祭品,正昏昏欲睡,其中一条被二郎手起刀落斩首,另一条与二郎争斗十来回合不敌而逃,二郎紧追不舍,直至青城山下王婆岩。

    孽龙逃到王婆岩消失,二郎寻找未果,执链坐石上休息。藜山老母见走脱了孽龙,化作一老太婆,要过“困龙链”,混在煮的面条里,等待龙王到来。

    龙王化作一黄衣男子,饥饿难耐,见煮好的面不禁大喜,连汤带水吃了个干净。藜山老母念起咒来,龙王腹痛如绞,知道上当,奋起余力要杀藜山老母。二郎急忙前来帮忙,两人合力制住孽龙,二郎本来想将孽龙押到城头斩首示众,被藜山老母阻止。

    地方还需龙王降雨解旱,所以用困龙链将孽龙锁在离堆下深潭中,又在离堆上修伏龙观以镇压,防止孽龙作乱,是当今灌阳十景之一“寒潭卧伏龙”的所在地。

    自此岷江无再无龙兴风作浪,李冰也顺利开展治水大业,凿筑离堆,中流作堰,将岷江两分,内江主灌溉,外江主泄洪。

    后来世人为感谢李冰两父子解决水患的功绩,遂在都江堰建二王庙(前身是李冰庙),供奉其父子为神。

    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御赐“二郎神碑”,称二郎为“川主二郎神”。

    建造都江堰之前,李二郎奉命勘察巴蜀地形,记载所有水流河道,并深入民间向当地治水的能人、百姓取经问道,其身影走遍了巴蜀的山山水水,很多地方现在还传说着李二郎的各种神话故事。

    传说李二郎走到龙泉,天气酷热,就倚着一棵老柳树歇息。河面有一老者乘舟而来,自称姓柳,招呼李二郎上船游玩。李二郎坐在船边,将脚放入水中,一边和老人谈论河道梳理的难题。两人互有争执,也有同理,特别是“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理念完全一致。

    两人有说有笑,不觉已是黄昏。老人把船靠岸,招呼李二郎上岸。李二郎坐得久了,脚微麻,一脚踩空,整个人扑通跌进了水中。大骇醒来,张目四顾,还好好的倚在老柳下,只是全身湿漉漉的,像是从河里捞上来的一般。

    李二郎把这事告诉随行之人,随行之人无不啧啧称奇,原来这场休息不足半个时辰而已,这一身水也来的怪异。后来这事就在当地传开了。

    都江堰建成,疏理了河道,水患解除,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灾情发生。

    李二郎奉命建造石人,置于江心,以观察水位,提早知道汛期或旱情的发生。

    古人的智慧放到如今就变成了疑团,石头放水里还不被冲走吗?石头又怎么知道干旱和洪水的到来?

    据老人口中流传,李二郎查找记载和根据民间的见闻,采取最大汛期水量,对应水流速度,河底泥沙的厚度,最终决定了石人的重量和高度,三尊石人对应汛期、常态、旱期的水位。

    石人能够起到预警的作用,能够根据水位变化提早做好防范措施,汛期防水,旱期救灾。

    老人们口中的“天府之国”不仅是指李冰和李二郎治水之功,开垦出良田,灌溉了沃野,还指这防水防旱的功能,降低了天灾的危害性。

    李二郎可能在神话中武力不及《西游记》中杨戬强大,但治水这一本事却是让杨戬受了福气,他能够安坐灌江口可都是李二郎的功劳。

    那么李二郎到底存在吗?

    在为数不多的资料中,《灌县志》记载确有李二郎其人其事,为李冰之子,”李二郎史佚其事,名字无证,性喜猎。“

    宋代朱熹也说李二郎是李冰次子,联系到宋仁宗封二郎神为惠灵侯,并言“神即李冰次子”,那么巴蜀二郎神应该是在宋朝以后才开始神化的。此前,《史记》等正史均只有对李冰的记载。

    《朱子语类》卷三:“蜀中灌口二郎庙,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

    有个微型的都江堰工程,藏在二郎沟村。一个大土塬,北窄南宽,将河流分流后并入渭河,如同都江堰的鱼嘴功能,保证了此处免遭洪涝灾害,完全就是都江堰缩小版,有传这是启发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源头。

    传说李二郎协助李冰建好都江堰后,就辞官回了法牛嘴塬,在这里改善河道,经营生产,造福家乡。这里的百姓为感激二郎的功绩,将此处改名二郎塬,后来因口头习惯问题叫成了二郎沟,到今天,那里的人们还把李二郎奉为神灵,津津乐道他神奇的传说。

    如今人们站在都江堰,看着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景观,就仿佛看着千年的古河道,流着秦时的水,育着如今的人,这种时空的变幻感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老祖先的丰功。

    在一个科技发展并不发达的时期,却创造出千年的奇迹,秦朝的人,秦朝的工艺,把秦朝的水安全的留在了现代社会。

    一个在当时很不起眼的工程,一江二分,外江泄洪,内江灌溉,造就了一方净土,成就了天府之国,这该是李冰也没想到的事情。

    百姓心中有天地,为民办事的就是顶天立地,所以他们把李冰父子奉为神灵,偶尔去拜一拜,看一看这两位好官,说一说儿时的故事,希望两人守着都江堰这块圣地不寂寞。

    如果你问成都老人知道二郎神吗,往往得到的答案都是:知道啊,杀龙的那个,李家二郎呗。心有感激,才会念叨一生。

    秦时明月汉时关,关不在,水倒是长流,也必将永远温润着成都平原,直到地老天荒!

    向寿,生卒年不详,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娘家亲戚,战国时期秦国将领。

    公仲派人对向寿说:“野兽被围困也能撞翻猎人的车。您攻破了韩国,侮辱了公仲,公仲收拾了韩国的残局又重新来侍奉秦国,他自认为一定可以得到秦国的封赏。现在您使秦、楚和解,使楚王在国内把秦地杜阳封赏给小令尹。秦国、楚国联合起来,再次攻打韩国,韩国一定会灭亡了。公仲将亲自率领自己的党徒到秦国来拚命,希望您仔细考虑一下。”

    向寿说:“我把秦国、楚国联合起来,并不是想以此来对付韩国,您替我告诉公仲,说秦、韩的邦交可以缔结了。”

    使者回答说:“有些活希望再对您说一说。谚语说:‘尊重别人所尊重的,就受人尊重。’现在秦王亲近您,比不上亲近公孙郝;他信任您,比不上信任甘茂。如今这两个人都不能接近国事,而惟独您能同秦王决断国事,这是因为他们有过失。公孙郝同韩国亲迸,而甘茂同魏国亲近,所以秦王不信任他们。当今秦、楚争霸,而您却同楚国亲近,这与公孙郝、甘茂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您用什么表现出与他们不同呢?人们都说楚国多变,而您却一定要帮助它,这是要自求富贵。您不如和秦王谋划应付楚国的多变,善待韩国防范楚国,如此,就没有祸患了。韩国先是把国家政事交给了公孙郝,而后又把国家政事委托给了甘茂,这样韩国才成了您的仇敌。现在您声言亲善韩国来防范楚国,这是推举外贤而不回避仇敌的举动。”向寿说:“我很想同韩国和好。”

    使者通答说:“甘茂答应公仲归还韩国的武遂,让宜阳的百姓返回家圈,如今您平自收回武遂,想同韩国和好很难啊。”

    向寿说:“那么怎么办呢?武遂难道永远不能收回了吗?”

    使者回答说:“您为什么不凭借秦国的力量替韩国向楚国求取颍川?这本是韩围的寄地,您一旦求得,这就使您的命令能在楚国得以执行,并且用楚国的土地使韩国感激您的恩德。您如果不能求得,这样韩国、楚国的怨仇就不能化解,它们就会竞相投靠秦国。秦国、楚国争霸,您指责楚国,拉拢韩国,这会对秦国有和。”

    向寿说:“怎么办呢?”

    使者回答说:“这是件好事。甘茂想依靠魏国攻取齐地,公孙郝也想依靠韩国夺取齐地,现在您把夺取宜阳作为战功,拉拢楚国、韩国安抚它们,并且声讨齐国、魏国的罪过,因此公孙郝、甘茂就将失去权势。

    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