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东坡往事在线阅读 - 第一零二章 迁居临皋亭

第一零二章 迁居临皋亭

    章惇,这位与苏轼一生关系极为复杂的同年兼对手,在此时与苏轼还是好朋友的关系。

    而那位老朋友陈慥,如今捎来了信,更是鼓动着苏轼在武昌买田定居。甚至放出话苏轼只要点头,他就可以全程代劳,并且可以靠自己的人脉为苏轼省下一半的花费。

    苏轼一听大惊,殊不知当时的淮南西路,而武昌属于荆湖北路寿昌军。

    这样一来,朝廷那些好事者就会加大夸大与歪曲,说自己是擅自离开安置之地到其他地方居住。这可不是小事,一旦传到京城,就会有想不到的麻烦。

    苏轼赶紧回信对陈慥说,感谢他的一番好意,如果以后有幸遇到了大赦或者得到皇上的宽宥,自己或许能够做这件事。

    鄂州太守朱寿昌(字康叔)来信问候,并给苏轼送来了一些酒及水果。

    这位朱寿昌正是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人物,其辞官千里寻母之事,曾被同时代的大文豪苏轼和政治家王安石相继撰文赞颂。

    秦观,苏轼的这位学生,此时也寄来书信劝慰自己的老师。

    小秦在信中说,当时听说老师突然被押解进京,远近震动,当时就从越州(今绍兴)扁舟渡江。到了吴兴,见到陈师锡、钱世雄等人,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秦观觉得以老师的人品及德行,自觉您上不愧天、下不怍人、内不愧心,自己虽然顽愚至极,也知道先生的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想起往京师北上的一路劳顿、饮食起居失常,心里极为难过。等到从书信中了解到先生已达齐安郡(南齐置,治齐安县,今湖北麻城市西南,辖境相当今湖北省麻城市、武汉市新洲区等地),已经寓居在僧舍,饮食清淡但能自适,秦观的所有担忧才烟消云散了。

    初到黄州,苏轼还曾与潘鲠(字昌言)、潘丙(字彦明)、潘原(昌宗)三兄弟一起出游,潘鲠的二子大临(字邠老)、大观(字仲达)从游。

    潘鲠与苏轼同岁,元丰二年考中进士,潘鲠父子三人皆有诗名。

    四月十三日,苏轼又与江綖、杜沂(道源)及沂子杜传(孟坚)、杜俣一起游览了武昌的西山,并题名。

    有一次,苏轼夜梦游一户人家,开堂西门,里面游小园、古井,井上都是苍石。石上生长着像龙蛇一般的紫藤,枝叶如赤箭,主人说这是石芝。

    折一枝放到嘴里尝一下,味道就像鸡苏(草名。即水苏。其叶辛香,可以烹鸡,故名),还稍带一些甜味。

    杜沂还给苏轼带来了“酴醾花”、“菩萨泉”两种酒,苏轼与杜沂父亲杜叔元(字君懿)交情深厚,所以说,苏轼与杜沂也算是世交。想当年苏轼应试时,杜君懿就曾送给苏轼一只诸葛笔。

    据说,宣城特产的诸葛笔,笔头是用鼠须制成,故又称“鼠须笔”。相传此笔的制法,不用柱毫,不分心副,而是用两种或一种兽毫参差散立扎成。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能做到尖、齐、圆、健四德具备。

    诸葛笔在当时也算是笔中的驰名品牌,以此相赠,方显两人的交情,苏轼知道,老父常常是以兄长事他君懿伯伯的。杜君懿在宣城做通判时,对待诸葛氏就像对待士子一般呵护,因此诸葛氏愿意为他而尽力,他就常能得到诸葛氏做出来的好笔。

    应杜沂之请,苏轼专门为杜家珍藏的诸葛笔作了书。

    这个月,毛渐为晏知止所刻曾巩所编的额《太白集》作了序,据说曾巩曾自称里面收集了诸多的李太白的散佚诗,可苏轼觉得那些所谓的散佚诗,大多是后人中格调不高者的伪作。

    文与可之子文务光扶父灵柩归葬成都时路过黄州,苏轼看到大表哥亡灵时,不由得热泪盈眶、悲从中来。他抑制不住心中的伤悲,再度为文来祭奠这位前湖州知州文与可学士。

    苏轼首先再度将与大表哥生前的交往全部回忆了一遍,对表哥的优点与成绩一一颂扬了一番。然后愧疚地说道,您的灵柩将回到西蜀,我却被贬谪到这大江之滨。用什么来祭奠您呢?我采来了江边的野芹,为您奉上这一杯清酒。

    接下来,子由赴筠州将要路过黄州,到那时子由也会将苏轼的家眷全部带过来。若是自己还好说,到时候一家人不可能都住在寺院里。

    元丰三年五月二十九日,苏轼的家眷合计二十多人来到黄州,可能是觉得继续借住在定惠院内有诸多不便,于是他从那里迁居到了临皋亭。

    此亭又名回车院,乃是北宋时期的驿站,按照朝廷的规定,受贬官员无资格居住在官舍中,而驿站亦算官舍。苏轼能得以迁居临皋亭,首先是得到了黄州太守徐君猷的帮助,二则为武昌太守朱寿昌从中予以疏通。

    迁居临皋亭后,苏轼对这个新住处颇为满意,他在《临皋闲题》中写道,“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问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苏辙带着几十口人从南都出发,在江淮间绕了不少的路,走了将近百日才到达黄州。

    苏辙般挈着两家的家累,下汴泗而渡淮,自广陵(今扬州)溯江而上,沿长江经金陵、宁国,先到九江。到九江后,将史夫人安顿下来在船上等待,就自己带着同安君王闰之以及苏迨、苏过二侄去黄州。

    在黄州兄弟俩相聚了十余日,就沿江东南而下,匆匆地到筠州上任去了。好在苏辙不是犯官,只是降级而已,所以到地方后,官舍还是有的住的,所以就直接带着自己的的家属光明正大地去了。只是到了不几天,就有一个女儿亡故了,况且自己本来干的好好的,如今却因为找人打点兄长的事以及搬家之事,早已债台高筑,他的心情可以想见。

    这是后话,我们当下要详述一下兄弟二人的此次相聚。

    苏轼早早就起来,到距黄州二十里外的巴河口去迎接弟弟。

    谁知,苏辙到了磁湖(今属黄石),离黄州不到六十里了,却遇上了风浪船不得进。苏轼知道后,就写好了一首诗迎接胞弟。“暌离动作三年计,牵挽当为十日留。”苏轼只想与弟弟在一起逗留至少十天。

    苏辙在磁湖收到哥哥的诗作,激动之情无法抑制,就心潮澎湃地作诗道:

    惭愧江淮南北风,扁舟千里得相从。

    黄州不到六十里,白浪俄生百万重。

    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

    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

    我们知道兄弟两有着“风雨对床”的约定,这是这一对兄弟所特有的真情。后来苏轼得诗后,同样是意气风发地唱和道:

    平生弱羽寄冲风,此去归飞识所从。

    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山僧有味宁知子,泷吏无言只笑侬。

    尚有读书清净业,未容春睡敌千钟。

    在黄州的这段日子里,苏轼陪着弟弟游览了武昌寒溪西山寺。

    武昌有个叫郑文的供奉官,曾于江岸的裂隙里捡到一把古铜剑,此剑的冶铸非常精巧,老郑将他送给了苏轼。苏轼得之后常常爱不释手,还为这把铜剑作了一首诗。

    武昌的守官朱守昌得知苏轼的家眷到此,专门派副使胡定之渡江而来,为他们带来了羊rou、面、酒、水果等食品,为两家的家眷接风洗尘。

    相聚时难别亦难,终于到了子由南下筠州的日子了。苏轼专门为弟弟赋了送行诗,并把弟弟送过刘郎洑,与子由饮别于王齐愈家。

    送走了子由,苏轼想起了了元(佛印)禅师,了元属云门宗,乃青原下十世,开先暹禅师法嗣,全称南康军云居山的了元佛印禅师。近几天,了元已经数次来书,想向苏轼求一篇有关云居的记文。

    苏轼近来心情抑郁沉闷,想让了元宽限自己一段时间,说实在的,苏轼知道这些地方都是绝妙美境之地、贤人仙居之所,只是目前自己完全没有心思去弄这些东西了。

    七夕节到了,继配王闰之来黄州已近两月。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意思是牛郎和织女虽然草草相会,又草草离别,但牛郎和织女永远和天同在。他们始终不羡慕人间的生活,因为人间烦恼太多了,日子难过。苏轼于七夕当天登上邻近临皋亭的朝天门城楼,即景生情,作了此《菩萨蛮》词,以示夫妻团圆、永不分离的愿望。

    陈慥专门从麻城的岐亭来黄州拜访苏轼,被当地的士绅及豪强都争相邀请,这就使得苏轼想到了《前汉书》中有关陈遵的典故。

    据记载,陈遵嗜酒,每逢大饮宾客满堂之时,动辄锁上大门,将所有客人的车辖去掉投入井中。客人们就是再有急事,也终不得去。“孟公好饮宁论斗,醉后关门防客走。”

    苏轼是将陈慥比作了陈遵,于是为陈季常戏作了此诗。

    好友张师正从鼎州(今湖南常德市鼎城区)给苏轼寄来了上好的辰砂,当时的鼎州于辰州都属于荆湖北路,而这些地方军事辰砂的原产地。

    我国是世界上出产鬼仙辰砂最多的国家之一,辰砂是中药材,具镇静、安神和杀菌等功效。中国古代用它作为炼丹的重要原料。过去以产在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的品质最佳而得名。。主要产地是贵州东部和湖南西部,以质好量大而出名。产出的矿砂多数运到湖南西部的辰溪,再转销全国各地,辰溪成为当时辰砂主要的集散地,“辰砂”一名也由此而来。

    苏轼接到老张寄来的辰砂,看到这些精品的辰砂光彩很奇。本不敢服用,但是老张教给苏轼用火炼丹的技术,苏轼姑且可以以此来提神和消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