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东坡往事在线阅读 - 第十四章 荆州的息壤襄阳的鳊

第十四章 荆州的息壤襄阳的鳊

    苏轼刚中进士不久就听人说,作为荆州守的王兵部常以伯乐自许。

    出于敬佩与今后的仕途之中方便结交,苏轼就给王兵部去了一封信。在信中,苏轼以伯乐相马的故事起笔,说若能让王兵部也能看上自己一眼,自己终生的志向也就能实现了。

    当然,这也是古代士子的为官经营之道。

    这年岁末,苏轼的长子苏迈也在荆州过的年,至于是在出蜀时已生,随船到荆州的还是在荆州所生已不可考,反正就在苏轼一家大啖荆州黄鱼时,苏迈是环绕大家身边的。

    这一年,被誉为有“万人敌”之才,后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音制),字方叔,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在华州(今陕西华县)也隆重地出生了。

    年关闲来无事,苏轼游览了荆州南门内的盗帝的息壤。

    这是南门外瓮门内东垣下的小瓦堂屋一所,高三尺许。相传大禹曾铸石造龙之宫室置xue中,以塞水脉。唐开元年间,荆州牧裴宙曾命人掘开息壤内径六尺八寸的石城,结果当年就yin雨不止,只得又赶紧掩埋之,雨水最终才得以停止。

    直到苏轼到此地时,还见到息壤状若屋宇,整体深陷地中,仅可见其屋脊。旁边有一石,上书:不可犯。有人不听,一旦用铁锨等农具取土,少则自行恢复原状。多则导致不期而至的雷雨来犯。

    每遇大旱年景,往往因故动土而祈来降雨,屡屡应验。苏轼对息壤的此种义举大为感慨,专门作了一首上古四言诗以记之。

    除此之外,苏轼还观览了位于荆州津乡古城的荆王故宫——诸宫。

    不仅如此,苏轼还在荆州期间给荆州人民留下了《荆州十首》。后世的苏学研究者翁方纲据第七首中有“残腊多风雪”句,竟然判断出苏轼这十首诗并非一时所作。

    翁先生的确不是一般的人才。

    不过,这十首诗并没有具体所述,乃是荆州地方的风物人情,民族特色,比如荆州五方杂居,阳盛物坚;其气急悍,故荆人多彪悍。再比如荆州土人有食雁与竞渡戏船的习俗等。

    十首诗读完,清人纪昀点评道:诗中有可以模仿杜甫的手法,并且大都是年少自负和初出时的意气方盛之作。与苏轼黄州之后的作品相比,今后的诗作中已不见了此时的指点江山之意气了。这也难怪,毕竟对一个只有二十多岁前途无量的青年苏轼来讲,倘若没有那些意气风发的举动倒也有些不正常了。

    在荆州过完年,已是嘉祐五年(1060)的庚子年,苏轼已经二十五岁了。

    正月初五,苏轼一家人自荆州出发,开始陆行赴京师开封。

    自荆州陆行向北,到了荆门,荆门本属汉时治县,荆、襄州之要津。唐末,荆州高氏割据,建为军,北至襄州界一百七十里。荆门军有一处景观——惠泉,惠泉位于今荆门市象山风景区东麓,发现于隋代,传说因山神将其甘泉恩惠于荆门古城的老百姓而得名。

    惠泉属温泉,常年水温约在摄氏40度左右。每到秋冬季节,惠泉的泉水汇入文明湖,湖面雾气腾腾,水天相连。每当朝霞初升和夕阳西下时,苍松翠柏簇拥着象山的倒影映照在文明湖面上,辅之以阿娜多姿、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如同仙境一般。那如诗如画般的绝美佳境,让人身临其境,使人感到如醉如痴。真乃天际的瑶池降于人间一般美轮美奂。

    但唐人李德裕却认为此泉“兹泉由太洁,终不蓄纤鳞”,苏轼的意思很实在,“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在荆门,苏轼父子均题写了有关惠泉的诗作,荆门的都官(宋都官郎中掌徒流、配隶及京师各官署吏职补换更替,或以功过屡减磨勘)张维,也与苏轼父子有关于惠泉的和诗。

    苏轼某天早上从浰阳出发时,专门做了一首诗《早发浰阳》,但这个“浰阳”如今已经网搜不到,大约就是如今的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胡集镇丽阳村。好在如今的丽阳村也是个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苏轼一家从浰阳出发,渡过汉水,一定是日夜兼程的赶路,为什么这样说,主要是苏轼在行进途中又写了一首诗,专门记述夜行途中观察星星的,“天高夜气严,列宿森就位。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

    渡过汉水,观完星星,即到了京西南路襄阳府地界。

    襄阳是个有故事的城市。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襄阳还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楚赋开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传至今。

    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均发源和交汇于汉水流域,在这个有故事的地方文艺繁荣、百花齐放,曾孕育出襄阳古乐府这种曲牌名。

    但清代纪昀却认为:乐府音节失传,不过幕其字句。杜少陵,纯制新题,自是斩断藤手。李太白,虽用古题,多是不敢明言而托之古,亦非以此体为高。意思是说,就连李白与杜甫这样的重量级诗人,也不过是仿其皮毛。

    到了这里,不拘一格的苏轼仅是襄阳古乐府将改作词牌用,用《襄阳古乐府》的曲牌名,仿写了三首词,分别写他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野鹰来》词先写新城守孟达作《上堵吟》的历史内容和背景,后写眼前的景物,感叹历史终成陈迹。是苏轼按照孟达所作《上堵吟》的韵调,描写了汉昭烈帝刘备章武间的一段兴衰史,让后人借历史深深反思现实。

    《襄阳乐》词,写的是刘道产的事迹。刘道产,彭城郡吕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南朝宋大臣,太尉咨议参军刘简的儿子。出任襄阳太守期间,善于治理百姓,在雍州政绩尤为突出。蛮夷中先后叛乱、乖戾不接受朝廷治理的人,都一概顺从推服,都自觉到沔水-带居住。从此百姓安居乐业,家庭生活富裕。因此有了《襄阳乐歌》,所以这个曲调就是从刘道产那时开始的。景平十三年,进号辅国将军。十九年去世,追赠征虏将军,谥号襄侯。刘道产恩泽遍及西部疆土,当他的灵柩运回时,众多蛮人都穿了丧服,号哭追送,一直送到沔口。

    有评论家称,苏轼这三首《襄阳古乐府》真能直闯太白堂奥,东坡而后,罕有其匹。

    又说《上堵吟》云:“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台边游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此皆非有意学太白也,天才相近,故能偶然即似耳。

    在襄阳府城南,苏轼父子游览了岘山,因西晋羊祜(蔡文姬的外甥,蔡邕是其姥爷)的仁德流芳后世,襄阳百姓为纪念他,特地在羊祜生前喜欢游息之地岘山建庙立碑,原名为晋征南大将军羊公祜之碑,简称羊公碑。

    此后每逢时节,周围的百姓都会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泪,羊祜的继任者、西晋名臣杜预因此把它称作堕泪碑,堕泪碑现位于湖北省襄阳市。

    襄阳城西十余里,有万山,苏轼因故没去成,但在弟弟苏辙归来后的描述下也作了诗。

    到了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隆中是诸葛亮十七岁至二十七岁期间躬耕读书的成才之地。

    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中,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密切关注天下大事。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在政治上逐渐成熟。频繁的社会交往,名士的垂青,又使他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公元207年,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亲自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住的草庐,敦请诸葛亮出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

    到了隆中,自然是要纪念一下诸葛孔明的,当年杜甫诗赞曰:“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而苏轼此来,心中的感悟是:“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不过,作为美食家的苏轼,到了襄阳这座历史名城自然也要顺便满足一下自己食欲的。

    首先说说苏轼的吃鳊鱼诗。

    这是岘山下汉水中出产的极肥美的一种细鳞缩项阔腹淡水鱼。当地土人常以槎(船桨)断水,这种鳊鱼经常紧跟槎后随槎游动,因号槎头鳊。

    在诗中,大文豪苏轼不出意外地抛开了鳊鱼的美味,而是像杜甫老先生那样回顾了襄阳人孟浩然的诗句:试垂竹竿钓,果得查头鳊。杜甫《解闷》诗曰: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苏轼吃过襄阳的鳊鱼后的感慨是: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辍筋涕纵横。总之是,文化人吃什么都能联想到历史人物,吃什么都能有不同凡响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