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许国宁国篇:基建狂魔和造娃狂魔
书迷正在阅读:药香鬼妃:拐个王爷去致富、我可不是文盲顶流、诡异复苏:我能记录诡异、布衣枭雄、杀手之王重生:最强高手、我的御兽真不是邪神、不羡鸳鸯不羡仙,只羡李总每一天、绝世龙婿、修真界的包工头、恶女学姐缠上我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正文卷第393章许国宁国篇:基建狂魔和造娃狂魔许国,江都。 朱佑榷兄弟传圣旨,并送上老皇帝亲笔密信。 许王朱见浙是唐皇后嫡次子,是朱佑榷的亲叔叔,可朱见浙对亲侄子的态度,还不如伊王。 说实话,许国的地理不好不坏 刚建立封国时,主要国土位于印度大沙漠四周,沙漠里全是无人区,而沙漠之外,又群山林立,全是低矮高原型地形。 这地方,本来是印度西北方的天然壁垒,许国横亘在这里。 随着消灭中亚诸多汗国,许国又得到整个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南方地盘,国土面积暴增到一百多万平方公里。 一下子富饶了几百倍,因为印度河流域啊。 现在的许国,包括整个巴基,喀布尔以南,外加印度大沙漠,面积辽阔。 改道狮泉河的时候,就讨论过印度河水会变少的问题,会影响印度河流域的生态,影响产粮。 整个印度河流域,就在许国。 发源于乌斯贜狮泉河,流到印度,就叫印度河了。 叫印度河的地方,现在也不在印度,在铁子境内。 别人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个荒漠型的国家,其实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玉米出口国。 像魏国、伊国,甚至大明都需要进口许国的粮食。 帕米尔将军府,所有粮食来源,全从许国购买,可想而知许国有多么多的粮食。 本来,许国建都于印度河大平原之上,是在景泰五十八年迁都至此。 因为许国想摆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并主动引进重污染企业进入许国。 许国主要生产纸张、皮制品等,以前提供原材料,运去大明生产,这几年大明产业链向外转移,他们成为大明皮鞋的主要进口源头,已经快成为世界皮鞋之都了。 立国近三十年,许国总人口1.4亿,汉人1亿,本地土著约3000万,阿富汗人700万,少数族裔三百万左右,有波斯人、中亚人、印度人、欧罗巴人等等。 近几年,许国鼓励生育,人口翻倍似的增长。 正常来说,狮泉河改道后,印度河流域应该衰落下来,但勤劳的汉人来到了这片土地上,许国从上到下搞灌溉工程,对印度河水进行了治理。 朱见浙用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投资几千万,治理印度河。 让本就富庶的平原,更加繁荣。 土著纯属靠天吃饭,也不治理也不管理,随便撒几粒种子就能吃饱饭,妥妥的天选之地。 而狮泉河截流后,土著出现了历史第一次大灾荒。 汉人来到这里后,都骂土人,汉地那么烂贫瘠成了什么样子啊,大明照样干成天朝上国。 这地方,换汉人来种,能种出個世界强国。 上天是很公平的,给了一个人金锄头,就会让他变得懒惰,而给另一个人一块烂地,就会赐予他相应的勤劳。 许国立国后,对印度河流域进行规范化治理。 并大量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从秦汉开始,汉人就懂得保护水土,若按照土著种地的方式,几百年就能全种成沙漠。 朱见浙在诸多皇子中,并不出色。 但他有一份大毅力。 和他大哥朱见淇很像,有韧劲儿,有耐心,愿意等。 许国从进口粮食国家,变成出口粮食大国,全靠干出来的,一点点改造出来的,一粒一粒粮食种出来的。 狮泉河改道是大明国策,绝不会动摇。 许国必须接受印度河被截流命运,必须得想办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修建大坝储存淡水资源,人工二次分配水资源。 朱见浙上疏皇帝,皇帝将治水司官员派来许国。 想方设法的利用水资源。 最终再次造就了印度河流域的腾飞,粮食亩产量逐渐暴增,景泰五十七年时,正式成为粮食出口国,而且越出口越多。 对于正在沙化地区,正在持续不断的种树。 种树这东西,不是一口气种一百万棵就可以的,是要根据土地承载力,计算出最大容树量,好好养护的同时,再慢慢地逐年增加。 不然树种多了,反而会造成荒漠化。 治理环境靠的是一个长劲儿,是个慢活儿。 朱见浙能力在诸皇子中排不上号,却很有长劲儿,这些年总计种树造林几百万亩,荒漠正在减少,人口正在增多。 人口增多,也不能损坏自然环境,明人和外夷不一样,明人对自己的土地都是非常非常珍视的,一点地甚至一粒土都舍不得浪费。 人口多可不意味着许国会成为霸主国。 按理说,许国有人口有地形,是有称霸资本的。 其实不能。 许国这地方,论地形,干不过隋国,隋国跟战国时的秦国差不多,占据函谷,我开心就出来抢劫,抢完了咱就跑,谁也打不着我。 这就是隋国敢四处叫号的原因。 奥斯曼也是这个地形,平头哥这么猖狂,因为地形优越性。 许国不行,攻打许国,只要打通了山脉,就一马平川大平原了,就像华北平原似的,那就是个跑马地。 至于人口,去宁国会吓你一跳。 印度五王里,许国人口不是最多的,甚至还排名倒数,根本没法称霸。 朱见浙也没有称霸的野心。 他喜欢搞建设。 他还是个设计师,这座新都城江都,一草一木,每一条街道的建设,都是他亲手设计的。 整个许国,是藩国里第一个铺设高速路的国家,也是第一个铺设铁路的国家。 朱见浙很喜欢搞建设,近几年新建的城市,都是他亲自设计的。 他继藩的时候,老皇帝把蒯祥的图纸给他带着,让他按着图纸建设,刚开始他还用的,后来他发现那些图纸有很多弊端,还有些错误,他就一一修改。 改着改着,发现还是自己建设比较爽。 他就开始了建设生涯。 他设计的第一座城市,是和宁国边境城市拉合尔,他起名叫许王城,从那之后,他就迷上了建设。 铺设沥青路,许国是贫油国家,但隋国、卫国、英国遍地是石油啊,距离近邮费便宜,他就大量进口石油。 后来大明开放了铁路技术,许国第一个建设铁路。 在景泰六十年时,他竟然开始搞铁路出口了。 一些小藩国也想修铁路,但没钱修,大明也看不上这种小订单,许国就承担下来,钱由大明出。 修得还很好呢,技术可圈可点。 铁路线路,全是朱见浙一手规划的。 甚至,从塔什干-杜尚别-喀布尔-江都铁路,也是他一手规划的,这条路的起始点,还建设许王的石碑做纪念呢。 有这样一个爱搞建设的国王,许国国民是幸福的。 这些基础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工程。 一个伟大的帝王,做出丰功伟绩,却苦了当代人,像许王这样不声不响搞建设的帝王,在史书里其貌不扬,而活在当代的人,却是最幸福的人。 他们享受着基建带来的便利生活,享受着许国的福利政策,还不用参与战争,没有沉重的徭役,只要关起门做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了。 朱佑榷在许国最大的感受是,慢。 慢生活,是许国的主基调。 许国不参与争霸,未来也不会争霸。 朱见浙的太子,也是个基建狂魔,他还会木工、瓦工等很多建筑手艺,他最喜欢的是皇爷爷的,他爱不释手,未来他也打算写一本以鲁班为原型的。 未来的许国百姓更有福气。 但许国也不是没有弊端的。 作为印度西边大国,独霸印度河流域的大国,不是你不想争霸,就能不争霸的。 许国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这是诸国争霸必须要经过的走廊型国家。 隋国想称霸,不先收拾你,就无法争霸。 魏国想争霸,许国是首当其冲,第一个就要独面魏国的巨大压力。 真说朱见浙没有野心。 鬼才信呢。 看看皇帝给他的封号,许啊,历史上是有王朝的,赐这种封号的,都是争霸国,证明老皇帝很看好这个儿子,更看好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 西印这块,恰恰是最能争霸的地方。 不缺粮有战略纵深,这就是称霸的本钱,还有地缘优势,和各国接壤,可贸易可争霸。 恰恰也是金角银边草肚皮,就等于大明争霸,你占据了河南,那不是四处受气的地形嘛。 朱见浙聪明就在这里,他懂得忍,他懂得装弱。 当初征萨法维汗国时,许国可是出头鸟,他可没少从伊国手上抢地盘,便宜吞进去,又装起了人畜无害的乖宝宝。 也就伊国这个受气包,挡着隋国,不然隋国和许国早就开战了。 再看看老皇帝在这里的布局。 三个大国,中间夹着伊国。 伊国就成为三国的缓冲带。 许国甚至还在想,将喀布尔附近划出几个藩国,将自己的儿子封出去,做和魏国的缓冲带。 但这仅存在于朱见浙的想象之中,其实以许国的国力,不太惧怕魏国。 魏国是大,是厉害,但许国照样能靠地形周旋,魏国讨不到便宜的。 去年魏国主动让步,将土库曼的东半边,送给了许国。 许国领土面积增长。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就是个坑。 以前许国在喀布尔以南,赫尔曼德河是两国交界线,可是呢,得到了土库曼,就得从魏国买一块通道,连接那块土地。 这就给戍卫增加了巨大难度。 以前守住大河就行了,这回在河对岸有了领土,过河去守,就漏洞百出了。 可不要吧,许国还不甘心,多大一块土地呀,再烂也是国土啊,慢慢治理便是。 其实当年分封的时候,老皇帝就摆了他一道。 如果以印度大沙漠和晋国分离,那么许国和晋国,就没有领土纠纷了,可老皇帝坏呀,现在的国都江都,就在印度大沙漠往南,距离晋国更近。 若是为了近海,可以迁都去阿拉伯海边上去,但这里土地荒漠化严重,无法承担巨大工厂所需要的一切。 想办工业,就得近海。 只能往卡奇湾上办,地形决定了,许国只能开发这块土地,而这里,恰恰和晋国很近,晋国只要过来抢,就鸡飞蛋打了。 朱见浙迁都过来,就是证明许国办工业的决心,也证明许国没有争霸的野心。 但真没有吗? 如果没有,他就不会要土库曼那块烂地,如果没有,他就不会冒着巨大的风险,把国都迁过来。 甚至现在,朝野上下都还说把国都迁回去,把江都作为许国的南京,把海湾看做上海。 朱见浙不同意。 他不争霸,晋国没必要盯着他不放。 但怀璧有罪,许国拥有整个印度河流域,实在太富饶了,根据人口专家的估算,许国最大容纳人口可超过4亿。 朱见浙预计,十年内,人口过2.5亿。 他提出百年治理计划,百年内要让许国沙漠不再扩大。 除了争霸问题外,教派问题,同样让朱见浙十分头疼。 除汉人外,外族皆信伊教。 刚开始许国也不在意,但是,随着混居,开始有汉人信仰伊教了,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 民间甚至呼吁,将伊教立为国教。 朱见浙急忙斥巨资建庙观。 但收效甚微。 有信仰是好事,但全都信一样的,那就恐怖了。 朱见浙和老皇帝一样,什么都信,又什么都不信,刚开始他也是这样玩的,但在许国玩崩了。 四千万非汉裔,这是列国中最罕见的情形。 因为印度战争中,把土著往山里面赶,汉人占据富饶的平原,这就导致了,战争快速取得胜利,但胜利不彻底。 清剿起来,难度太大了。 就像帕米尔高原里的土人,大明捏着鼻子也得认。 他也是同理,隋国不认,看看隋国国内多少黑户,黑户问题让隋国常年拥兵几百万,明明有实力称霸,却不能称霸。 许国没有执行严酷的灭绝政策。 也没有采用黑户制度。 而是温柔的汉化,先统计进来,再一点点同化便是。 结果,汉人遭到了反同化。 这是很罕见的现象。 华夏拥有世界上最恐怖的同化能力,这个同化能力,在欧非美无往不利,却在南亚这片大陆上失效了。 在隋国不管用,在许国也不管用。 这和魏国不一样,魏国草原多,草原上蒙古人多,只要马跑起来,就能杀死人,就能屠光。 南亚这鬼地方,绵延不尽的大山。 从帕米尔到兴都库什,就这地方你敢搞灭绝,他们就让你帝国陨落,大明也没用。 好在他们还是土著,还是一片白纸呢。 都是被蒙古人奴役的族群。 当他们得知,蒙古人出自华夏的时候,他们也就顺从了,毕竟被谁奴役都是一样的奴役,只要不强迫改变他们的信仰,他们乐于被奴役,毕竟被奴役几千年了,都习惯了。 朱见浙挖空脑袋,也想不明白,怎么去伊化。 如果现在搞灭绝,怕是汉人都不答应。 试想一下,中枢命令你去杀死你的邻居,伱肯定会觉得中枢有病吧,我们生活得好好的,凭啥杀死人家啊?这不公平啊? 本地土著都顺从了,你凭啥杀我们呀? 甚至,军中有多少土著?又有多少和土著沾亲带故的。 再说了,杀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大明国策,可是信仰自由的。 皇帝还信呢,凭啥我们不能信? 许太子朱佑栛想了一个坏招,分裂伊教,支持不同的教派,让他们互相咬。 就像佛道黄也不是铁板一块,教派层出不穷。 都信伊教,但别信一样的伊教,那就没问题。 朱佑栛还说,从欧罗巴引入大批白人,信仰基教的,进来和他们联姻,让他们自己打自己去。 欧罗巴全员信基教啊,抓来一批俘虏就可以了。 别忘了,教派的经义,是掌握在皇帝手里的。 所有经义,都要经过中枢审核才能够信仰,扉页必须印着大明地图,要印着大明皇家历史,从太祖皇帝立国开始的辉煌历史。 老皇帝支持的教派,必须是爱国的。 爱国,必须放在第一位上。 五大教,佛道黄伊基,随便信。 老皇帝就是典型的五教忠实信徒,当朝太子也是,所有皇子都是,民间同时信五教的也不少。 朱佑榷兄弟在许国逗留几天后,便乘坐火车去宁国。 沿途经过富饶的印度河平原。 一片片农田,看得兄弟俩直眼馋,这块地方太富饶了,而进入宁国地界,入眼的就是旁遮普。 旁遮普,是印度两大粮仓之一。 宁国总人口,在景泰六十三年达到了恐怖的3.7亿! 这地方实在太富了! 乌斯贜高原延伸出来的精华地带,全都在这里! 大明占个破高原,啥都没有,好东西都在宁国,最富饶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水的源头都是乌斯贜! 宁国建都新德里。 宁国地盘很小的,在恒河东岸,整个恒河东岸,和大明的分界线是布拉马普特拉河。 这条河同样出在乌斯贜,是孟加拉最富饶的一条河。 像臣服大明的不丹、锡金、尼泊尔,全都并入了宁国。 宁国靠着狭小的地盘,却养活了近四亿人! 这里面,汉人高达3.2亿,印度人仅有4000万,其他族1000万,这个印度人,也是很多民族。 宁国的人口统计办法,和诸国都不一样。 像大明,女子嫁给了明人,就自动变成明籍,宁国却不一样,宁王朱见淮规定,混血二代才算明人,必须通过汉语考试。 这就造成了,印度人高达4000万。 如果把女子刨去,也就剩下一千多万。 这是大平原,清理太容易了。 陈嘉猷出使的印度王朝,就定都在新德里,宁国也定都在此。 景泰五十七年,宁王上疏,请求中枢改宁国为秦国,请封大国。 这也是宁国王都迟迟不改名的原因,因为想用咸阳做国都名字呢,据说石碑都刻好了。 印度五王中,封在中印的晋国,按理说才是五王中的霸主,可谁也没想到,横河流域这么富饶,仅仅东岸就养活了近四亿人口啊。 西岸还有四个多亿呢! 这还不是极限。 印度人口极限是30亿! 若按照景泰前那么养人,印度人口极限是50亿! 以前印度人压根就不会种地,明人来了,才精耕细作的,块块地都是宝地。 人家不种地,从来没闹过饥荒。 大明呢,天天精耕细作,年年闹饥荒,年年吃不饱饭。 人比人得死啊。 但是,恶劣的生存环境恰恰造就了明人的勤劳、朴实、肯吃苦、集体、奉献的优良精神。 明人能够在民族安危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明人能够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舍己为人的奉献。 这是印度人不具备的。 因为太富饶了。 躺着就能吃饱,还干个屁活啊,讲个屁精神啊,都吃饱了该干啥干啥去吧。 宁国人,明显比伊国人、隋国人懒惰,这是朱佑榷来宁国第二天的真实感受。 这里的服务业,服务水平真的很烂。 干什么都有气无力的。 说话也颐指气使的,语气很狂,仿佛看不起外乡人,哦,这个外乡人是大明,那看不起你们就对了。 肚子吃得饱,底气足,眼界高,瞧不起人。 这就是幸福的烦恼。 朱见淮可不是懒惰的人,他和他爹一样,日日看奏疏,死死攥着皇权。 民间风气堕落,他不止一次叱骂。 可叱骂也没用。 百姓过得太舒服了,没有危机意识。 他改国号为秦,不就是想参与争霸嘛,奈何国民不给力,只想躺平。 朱见淮鼓励百姓生育,只要人口足够多,早晚会卷起来的。 为了让民间卷起来。 朱见淮开始大搞建设,许国搞基建,宁国就搞房地产。 宁国是藩国里,房地产搞得最好的国家。 在宁国,随处可见的都是高楼大厦,宁国很重视市容市貌,注重城市形象。 朱见淮第一个提出,现代CBD的概念,建立核心商业区,建设坐标建筑,一定要高。 人看见高的东西,会自然而然生出崇拜、恐惧、跪下的感觉。 朱见淮要建世界最高楼。 景泰五十五年,新德里出现了世界第一座,超过百米的建筑,世界第一高楼,层高74米,楼顶加装了一根高达30米的避雷针。 这种避雷针式建筑,可让人恶心死了。 摆明了为了争第一高嘛,高度不够用避雷针凑。 而在景泰五十七年,新德里又出现了第一高楼,层高81米,又加装了一根37米长的避雷针。 楼房确实够高,但加个避雷针是什么鬼? 据住在顶层的居民说,天天晚上能听见避雷针晃动的声音,听得心惊rou跳。 新德里每年都会诞生世界第一高楼。 问题是人家能卖出去呀。 建立CBD,就真是商业区,建大高楼卖给百姓,就真能卖出去。 像许国、晋国都在学,结果学了个寂寞。 好似就宁国人是能买房,人家瞧不起大明是有原因的。 别的藩国百姓,全都去大明买房,就宁国人不去,全都在国内买房投资。 很多藩国使团都来学习。 还真都学不来,其他藩国百姓向往大明,宁国人瞧不起大明,大明还吃不饱饭呢吧?茶叶蛋就别说了,肯定吃不起。 所以人家房子卖得好。 最想搞房地产的魏国,为了学习房地产销售技巧,决然决定将喀布尔送给宁国。 宁国才不要呢。 大明也想把乌斯贜一大块烂地,送给宁国。 朱见淮是死也不要。 中枢就死也不批他秦王封号。 两国就这样僵着。 乌斯贜没法送,大明最想甩掉兴都库什山脉,因为宁国最富,就想送给宁国,但宁国不要这块飞地。 倒是对乌斯贜一大块地盘感兴趣,问题是许国不同意呀。 这块许国还等着大明给治理好了,他接盘呢。 这块地方就是克什祢尔,外加喜马偕尔邦,老大一片了。 大明都想甩掉。 因为翻越喜马拉雅山治理这块地盘,实在太耗钱了,不如直接赐给藩国。 问题是一点油水都没有,治理难度巨大。 许国必须要拿到手的,因为这里是他们东边的战略纵深。 但现在朱见浙还不要,让大明给养着,你治理好了我再要,就当爹心疼儿子了。 宁国想要这,大明也想给,但许国是死也不同意。 一旦划给宁国,许宁两国就会开战。 老皇帝的意思是,一人一半,分了完事。 两国还都想占大明便宜呢,想让大明帮忙养着,养肥了我们再收。 拿不到这块地,喀布尔送给宁国,宁国也吃不进去嘴。 等着吧,一旦老皇帝死了,朱见淇绝对不会白给的。 宁国虽然是一个内陆国家,但他们有港口。 从大明借的。 租借合同是无限期,只要宁国皇帝姓朱,就永远免费租借给宁国,合同是景泰三十五年签的。 这也是没法给宁国改封号的原因。
若改了秦国,就全部都要重签,这就容易出现漏洞。 港口在孟加拉地区,大明还租借给他一条专用道,直接坐火车就能运回宁国。 火车线,也是宁国修的第一条火车线。 这几年,宁国也陆续修通了国境内所有铁路,并对铁路沿线进行驻兵,在恒河口上建立多个军事要塞,防范晋国。 还得说一件事,宁国养活近四亿人口,还是粮食出口国呢。 而他出口对象,主要是南印的徐王朱见漓。 宁国有四千万印度人,这些人信仰印度教,和许国一样,印教逐渐成为宁国在主体大教。 按理说,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可佛教在印度居然灭种了。 反而明人成了天下最多的信佛地。 印教也好,非常适合统治。 但是,这会把人变成傻子的。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全世界都在喊开启民智,像大明能高速发展,就是全民奋斗带来的,上下通道畅通,百姓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为大明建设添砖加瓦。 而这,老皇帝还嫌弃上下通道不通,上层固化呢。 统治者向来都是喜欢愚民的。 只有景泰帝,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景泰帝被捧上了神坛,哪个藩国百姓不念着老皇帝的好。 所以,印教必须淘汰出历史了。 非要愚民的话,宁国就会落后于诸国,最后被晋国和许国吞并,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想保持独立,就得开启民智,让全民参与进来发展的浪潮中。 宁王是反对印教的。 这是诸多教派中,朝廷唯一反对的教派。 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 这也是宁国不将土著女子算在汉人口中的原因,因为她们都信印教啊,放进来,她们的男人能不信吗? 朝廷这么管制,民间信的还多呢。 印度这块地方很神奇。 你怎么奴役他们,他们都不在意,反而都是乐天派,一天乐乐呵呵的,甚至杀他们都行,但不能不让他们信。 不让信,就得反抗,必须造反。 剩下的印度人,可以说都是有功的,根治河流、道路铺设用的奴隶,就是他们,活下来的都是有功的。 总不能把有功人也都杀光了吧? 宁国是控制他们的生育率,来控制外族人口。 朱见淮也坏,占领北印之后,开始给宁国创造历史,根据本地的神话传说,把宁国变成神的使者。 这些年,不停神化汉人。 而这,汉人成了高种姓群体,自动进入了印教…… 朱见淮知道后都懵逼了。 这些人是这么自虐吗? 以前是混血白人,在这里当人上人,现在是汉人进来当人上人,关键人家是认可的。 多么好的信仰啊。 宁王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自己都抽自己嘴巴子。 如果制度不变,朱家能在这里统治一万年。 老百姓也是有便宜就占。 他们在国内都是普通人,来到这变成人上人了?谁不愿意当人上人啊,自动就加入了,这个教太好了。 导致民间信仰率直线攀升。 把朱见淮吓到了,宁国朝廷是真不愿意啊。 麻痹自己,只会让敌人看到宁国懦弱,最后宁国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宁国最大的缺点,是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 一旦国都沦陷,宁国也就没了。 而大山里的纵深,他又不太想要。 钻进去也是苟延残喘。 他其实更想得到东印的地盘,奈何封在东印的谷王朱见淅可不好对付。 再说了,这里可挨着大明啊。 两国都和大明是邻居,一举一动都在大明监视之内。 何况大明同意,晋国也不同意啊,宁国每年还要给晋国上供呢,唉,说出来都是泪啊。 朱佑榷兄弟带来了他爹亲笔写的密信。 朱见淮见字如面,忍不住泪如雨下。 信开篇告诉他,他爹和娘身体都好。 他母妃是谈妃,谈妃第三子,排行老十七。 近几年,母亲给他写过信,但第一次是父母一起写信给他的。 这一刹那,他生出去朝觐的心思了。 可他年纪也不小了,宁国又一大摊子事,放不下的,只能让自己儿子入京朝觐父皇母妃。 信中,老皇帝告诉他,改封他秦王的章程已经拟定好了,预计景泰六十五年能够完成册封,并重新签订所有和约,包括和诸侯国的和约,都要重新签订。 老皇帝告诉他,教派问题是个大问题,一定要慎之又慎,一个搞不好,宁国就要没了。 乌斯贜上的喇嘛,都想下山传道呢,你可以给他们机会,让黄教搀和进来嘛。 再从欧罗巴引入一批俘虏。 五教都来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把水搅浑才能摸鱼。 重点是发展,眼光向前看,不要故步自封,往前走才会有未来。 老皇帝关心他的身体,要懂得放权,洋洋洒洒数万言,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朱见淮哭得一塌糊涂。 在京师时,他存在感不高,他爹也不太关注他,但是在信中,他爹却记住他的很多小习惯,很多细节他自己都不太知道,他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爹不是不爱他,而是从来没表露出来罢了。 如今他也是藩国的皇帝,有儿子九个,也懂了当爹的心,他对儿子何尝不是这样呢。 父爱如山,不会说出口的。 “帝王,身不由己啊。” 朱见淮哭了很久。 连续几日,设下饮宴招待朱佑榷兄弟,问了他母妃的身体情况。 他距离大明最近,却诸事缠身,无法回到母国,在父母膝下尽孝,何其可悲。 朱佑榷在宁国盘旋数日。 便启程来到南亚次大陆的霸主国,晋国。 晋国和宁国的分界线,是恒河。 恒河北面有三条支流,晋国和宁国独自占据一条,又以中间那条为国界线。 而宁国首都新德里,是在第三条支流的西面,正常来说该是晋国的国境,但在这里不是的,包括旁遮普,全属于宁国。 和许国的分界线,是印度大沙漠。 但是,在大沙漠南岸,许国还有一块土地。 这是中枢划分国土时,故意留下的纠纷。 晋国拥有马尔瓦高原,温迪亚山脉在晋国境内,独享讷尔默达河,和南印徐国分界线是戈达瓦里河。 而广袤的恒河平原,西岸,也不是晋国独享的,还有一部分要分给东印谷国的。 作为印度地区的霸主,晋国。 人口同样是印度地区之最,总人口达到了4.9亿人。 军政经也是印度五王中最发达的一个,全方位第一。 也是印度唯一一个,在两片大洋都拥有海港的国家。 没错,谷国和徐国不接壤的。 徐国就别提了,在德干高原里,全是烂地,谷国算是好的,但和晋宁许三国一比,差得不少。 朱佑榷兄弟拜见晋王朱见湛。 朱见湛的长相,和他们有几分区别,因为朱见湛的母妃是维妃,来自西域。 他是老皇帝诸子中最矮的一个,身高仅有一米七。 朱佑榷兄弟俩比他高两头。 但是,朱见湛却极为英武,身材不高,龙行虎步,十分霸气。 他也是唯一喝多了,和两个大侄子一起跳舞的皇帝。 别的王,都绷着脸,摆着长辈架子。 晋王不是,晋王看着很平易近人,但你真接触他就会发现,此人性情狠辣无情。 像许国、宁国都有各式各样的问题。 晋国没有。 晋国人口4.9亿,而汉人口达到了恐怖的4.89亿,至于本地土著去哪了,你猜。 在晋国,看不到印度式建筑,也看不到印教,印度的所有一切,都看不到。 甚至,很多河流的名字,包括恒河的名字,都改成了晋河。 在这里,就是大明。 除了温度热一点外,和大明一模一样。 晋国和宁国可不一样,晋国是在半个高原里,清理难度可想而知,可晋国愣是给清理干净了。 朱佑榷想到晋王和他们纵情高歌,不由得产生几分惊恐。 这才是会咬人的狗不叫。 晋王排名老十四,他母亲是维人俘虏,因为长相绝美,被献给皇帝,按理说,像他这种出身的人,在皇族里日子不好过的。 其实不然。 老皇帝非常宠爱他母亲,即便晋王长相多少有些奇怪,但老皇帝也从来没用异样的眼光看过他。 他兄弟中,母妃来自各族的很多,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他也从未因母妃的身份而自卑过。 他成年后,在西域做过六年西域督抚,在当地很受爱戴。 然后就在养心殿秉政。 他个头比较小,说实话是有点自卑的。 所以事事都在模仿老皇帝,儿子小时候总会模仿自己的父亲,长大后就会模仿身边人,只有极端自信的人,才是永远被人模仿的对象。 晋王是个极端主义者。 他讨厌那些非华夏苗裔,存活在世界角落里,哪怕当一只老鼠他也不同意。 继藩晋国后,他矢志不渝的执行自己的理念。 汉人使劲生育。 夷人全部消失。 三十年来,他的时间都用在这件事上。 许王、宁王都说晋王穷兵黩武,可不扫干净屋子,怎么争霸? 看看许国、宁国都有各自的问题,晋国除了穷之外,别的什么问题都没有。 没错,晋国很穷的。 五亿人口,除了粮食够吃外,什么都没有。 晋人却是最凶残的,最能打的。 宁国、许国、谷国每年都要给晋国岁币。 本来晋国在东边没有港口的,是谷国送上来的港口,战争到底打没打,大明肯定不知道。 反正晋国拥有两岸港口。 晋国什么都不干,就靠强兵,就能称霸。 像宁国想改封号为大秦,朱见湛不过淡淡一笑,就算改为大明,该打你还打你。 像魏国自以为独霸中亚,在晋国看来,就是个笑话。 大隋还想称霸西亚呢,问过我晋国了吗? 朱见湛只是懒得理他们。 外人并不知道,明奥战争,藩国中派兵最多的就是晋国,欧罗巴战争,晋国次次派兵。 清理萨法维汗国的战争,也是晋国是主力军。 在晋国,只有一个族群,就是汉。 里面可能有苗维瑶彝壮蒙索臓等等族,但都有一个统称,汉。 汉在外,就只有一个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