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在线阅读 - 第七十一章 李嗣兴

第七十一章 李嗣兴

    梧州,古称苍梧郡,历史悠久。而今乃沟通两广之通衢要隘,广西可自从沿江而下,直入广东。后世历史上桂省军阀数次“援粤”,基本都走的这条道路,盖因省时省力是也。

    1701年6月15日,梧州已经落入东岸人之手多年矣,是廉梧管委会的首府所在地,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好吧,这个是钦州港,毕竟那里可以停靠大型海船,南下北上都非常方便,是廉梧地区70%货物的集散地。

    钦州港目前保守估计有十五万以上的人口,或许有二十万,但谁知道呢。廉梧管委会的组织建设问题很大,缺少合格的干部,大量留用的原明朝官员只会抱着那错漏百出的户口黄册给你看。但所有人都知道,那上面一个字都不能相信,甚至标点符合都不能相信好吧,没有标点符号。

    钦州港的人口构成很复杂,其中cao粤语的当地人或移民而至的广东人占了七成,收编后落户的明朝降军占了两成,剩下的一成多数来自宁绍和登莱,同时亦有少量朝鲜人和日本人,总之还是比较复杂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已经建成海军基地的防城港。按照廉梧管委会和海军的协议,这座城市是军管区,由第三舰队东南亚分舰队管理。廉梧管委会任何涉及到该县的项目,都要和海军派驻的警备司令协商。当然一般而言,廉梧管委会也不会往这里投资,除了一条已经完工的连接防城港到钦州港的二等国道之外,他们几乎对其不闻不问,完全无视其存在。

    不过管委会不管,并不代表这座城市不行。事实上在财大气粗的海军砸下大笔建设经费后,防城全县焕然一新,县城区域有了上下水设施、煤气灯系统、现代化医院和商场,县城人口已经超过两万,其中绝大部分是外来人口,本地人口很少,但这些人在征地过程中倒发了一笔大财,与钦州港区那些暴富群体一模一样。

    防城全县人口也增加至六万余人,且随着对外贸易和军事特需的增强,他们种植的农产品都获得了很好的销路,全县民众收入水平连续攀登了数个台阶,生生从一个穷困不堪的边陲小县变成了闻名全区的富庶县份。

    与钦州和防城相比,梧州就要稍逊一筹了。毕竟现代工业和海外贸易所带来的财富,可不是传统的封建社会所能比拟的。不过好在梧州的底子深厚,千年以来的西江贸易枢纽地位,极大熏陶了梧州人的经商氛围,他们有一定的资本,有经商的经验和渠道,如今只要转变思想,跟上新统治者的节奏,做好与广东之间的贸易,未必就不能发展起来。

    要知道,按照廉梧管委会与广东李元皓刚刚修订的《西江友好通商协议》,廉梧管委会将与广东方面共同出资五十万元,对西江航道进行疏浚,以利更大的船只航行。目前的航道,说实话还是有很多问题,有些地方淤塞严重,水深不太够,大船夜间航行一不留神就可能搁浅。此外,航道两侧也要设一些物流仓储设施及加煤加水站,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

    清理完毕的航道东岸船只可自由航行,只需在下游入海口附近的钞关缴纳一定量的航道维护费后即可上溯前往梧州。这条航道,对梧州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勾连的都是广东境内的精华地带,特别是在下游出海口附近的时候,各色货物都可通过这条航道上行下运,可谓是黄金水道。

    因为东岸人在广州李氏政权面前占据的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梧州商人必然能在这条水道的贸易中占据更大的份额。他们有航运优势、有金融优势、有货物来源优势,如果再搞不过广东商人好吧,梧州人之前也是广东人,但现在不是了可就有些说不过去了。管委会只会扶能扶得起来的人,实在不行的话,做大做强钦州港,重点发展远东经济圈的对外贸易,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牛团长,此行北上,我就不多说了。贵部齐装满员,军威鼎盛,放眼远东,当没有你们一合之敌。但行军打仗,决定胜负的因素很多,去了满洲,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切不能因麻痹大意而吃亏,堕了我陆军男儿的威名,被海军耻笑。”梧州港码头边,廉梧管委会主任汤墨羽拉着第二混成团团长牛策的手,殷切说道。

    其实,第二混成团作为陆军主力之一,地位何等尊崇,一介管委会主任本来也无权对他们发号施令。但汤墨羽是什么身份?原主力团团长,退役陆军上校,是牛策的老前辈,因此完全够格指点他。

    而牛策的部队在廉梧屯驻三年,历经钦州、梧州、横州数地,每至一地,管委会都竭尽所能解决军需供给问题,绝无短少,可谓至矣尽矣。而且,牛策出身一般,与汤墨羽这种“豪门贵阀”有点差距,因此还是比较谦虚的。只听他说道:“请汤主任放心,第二混成团老兵很多,不会犯任何低级错误的。我部撤走后,潜伏在廉梧境内的宵小可能会有异动,汤主任不妨硬起手来,杀一儆百,让他们死了那条心。廉梧的天,是咱们东岸人的!”

    “呵呵,果然是干劲十足。”汤墨羽点了点头,说道:“放心吧,牛团长。我已经和越南方面谈妥了,高平李嗣兴部三万余人将分批撤出。撤出后,这批人将在廉梧境内逗留一段时间,正好拿他们去打打治安战,总不能白吃饭嘛。而且,我这里还有两个新军师,有初步训练完毕的五个县保安团,兵力不弱的,应付起来没什么问题。除非长沙的李来亨吃饱了撑的派大军过来打我们,但他敢吗?”

    话说南明晋王残部在越北山区盘踞数年,如今都快成北越政权的一块心病了。打,折损太严重,白白给了对手机会;不打吧,人家在山里招兵买马,公然立旗,也不是个事情。东岸人出面与北越谈判,让李嗣兴部三万余人撤出那个穷山沟沟,对北越政权来说当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为此,他们还被东岸人敲诈了六万吨粮食作为“遣散费”,十年内付清,倒是给财政不甚宽裕的廉梧管委会减轻了很多负担。

    而对李嗣兴来说,撤出越北山区也是一个解脱。在那片穷得鸟不拉屎的地方,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连军资药品都得东岸人接济。虽说拉起了三万多人的队伍,但枪只有一万余杆,能用的炮不过四十余门,且口径还不甚大,弹药储备更是只够打几次中小规模的战役失了地盘的军阀,就是这么惨已经坚持不下去了。能够走出来,不管未来去哪里,南洋也好,鲸海也罢,都比那个潮湿闷热、蛇虫肆虐却又物产贫瘠的越北山区强。

    当然最理想的还是去南洋。李嗣兴虽然一直在山沟沟里蹲着,但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事情,比如广东李元胤、福建郑克臧在南洋开拓的事情,招募民众出海的广告都打到广西了。李嗣兴的部众里三分之二以上是云南、贵州籍,剩下的要么是广西人,要么是越南人,还是很能适应南洋诸岛的气候的。

    只不过,他们与李元胤、郑克臧还是有点区别的。毕竟势穷来投,什么也没有,没法与东岸人讲价。未来,大概率无法保持独立状态了,估计和早些年东岸人在山东创立的那些个草头师一样,给你划一个防区,防区内财政自收自支,但多半不够,需要上头拨款养着,再加上周边都是东岸的直属势力,这就没有了割据的可能了。但形势如此,又有什么办法呢?吃人家的喝人家的,人家不接济就得垮了,还是现实点吧,哪怕人家让你去印度不要觉得不可能,事实上东岸人还真想让他们去印度那边折腾,第二选择则是马六甲城建立李家坡,但这需要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沟通你不也只得背起行囊,老老实实去给人家开疆拓土?

    穷困了这么久,大伙的心气早就已经消磨殆尽了,不再是当初那支敢跟顺军真刀真枪拼杀的虎狼之师了!

    “李嗣兴的人,战斗力还是可以的,也不怎么怕死。如今看起来不行,那只是士气低落、给养不足罢了。稍微养养,即便不能恢复以前的战力,但震慑宵小,当真是杀鸡用牛刀了。”牛策听后笑了笑,说道:“日后再好好整训一番,换下装,放去印度,还不是虎入羊群啊?哈哈,便宜这帮丧家之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