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七章 劳务工(四)

第一百五十七章 劳务工(四)

    “恭喜,从现在起,你们就是华夏东岸共和国的正式国民了。【】”林西堡外,退伍老兵出身的乡长将身份证明一一授予了列队站在他面前的百余名意大利契约奴劳务工。他们的劳务工合同之前已经到期了,而在东岸工作了5-7年不等的他们也很快就申请到了国籍,这次林西堡方面干脆给他们办了一个集体入籍仪式,并正式宣布他们从此是华夏东岸共和国西北垦殖局铁岭县林西乡的居民了。

    说到铁岭县,这也是政务院刚刚批准成立的,下辖铁岭镇(县政府所在地)、马家湾乡、金水乡、稻叶乡和林西乡,一镇四乡总计有一万八千余人口,这在华夏东岸共和国也不是一个小县了,更何况这里还有铁岭特钢厂、西部锻压厂、第一重型机械厂、铁岭矿务局(锰矿、铁矿、煤矿、金矿)等多家骨干企业,堪称东岸第二个工业重镇,无论如何拔高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而政务院为了支援铁岭县的发展,前阵子已经下令,将陆陆续续合同到期的千余名外来劳务工(原本就在铁岭镇援建各种基础设施)落户铁岭,后来更是将从新华夏岛运来的一批贝齐米萨拉卡女人(人数约五六百)7分配给这些意大利人,而这也是时隔多年以后,东岸本土再一次对新华夏马来女人开禁,下次是什么时候就不好说了。

    这一批次百来名意大利裔劳务工也都在东岸工作多年了,如今语言、服饰都已和本地人无异,也许在生活习惯和文化认知上还有一些不同点。但这都不是大问题了。执委会原本也没想着同化他们。他们争取的更多是第二代而已。

    不过他们终究是生活在明人比例高达44%、混血后裔比例亦高达18.2%的华夏东岸共和国,在这个新兴的国度中,来自东方的元素始终占据主流——盖因大部分男人皆为明人——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自觉不自觉地改变着生活习惯,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特征。就像南非开普敦殖民地那些移居过来的德意志人一样,那些苦哈哈的德国人其实就人数来说并不比说低地德语的荷兰人少太多,但在与荷兰人通婚后,他们及其后裔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一致在向荷兰人靠拢,直至最终大部荷兰化。

    如今东岸的外来移民也有这个趋势。他们的生活习惯上渐渐向明人靠拢,比如吃的都是“东方面包”(馒头)——在东岸想找一家烤面包店那是相当之难,也许只有在东方县、平安县、青岛县这三个地方才有那么一两家了——面条、米饭等东方食品,以及穿越众提倡起来的后世一些食品;穿的服饰也是以穿越众服饰及明人服饰为主,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奇怪的混搭风格服饰;语言更是在夜校学的那种由罗马音标标注的标准东岸语(普通话),等等诸如此类的生活习俗。

    无所不在的社会氛围在悄然剥离掉他们本身的文化特征、逼迫他们养成新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哲学,这就是同化的本质。当然了,任何同化都是相互的,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虽然一直是以东方文化为主),也同样改变了很多东方移民的部分观念。比如看问题的角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

    甚至于,一些穿越众也被这些文化所感染。对自己的三观有了新的修正——这从东岸国内的一些如《东岸评论》、《民生》、《现代东岸》之类的主流杂志上的风向就能看得出来。在以穿越众为主要投稿者的这些杂志上,几乎每期都有关于新文化、新思维、新认识、新看法的争论。这些思想的火花在不停的碰撞中渐渐成形,假以时日,必将形成东岸所独有的价值观和文化观——这是一个新民族的核心要素之一。

    眼前这些意大利劳务工们历经多年的东岸生活,原本自由散漫的习性得到了极大改良,他们在铁路建设工地上、在阴暗潮湿的矿井下、在满是泥泞的河道中、在快节奏的砖窑厂内,已经渐渐习惯了严格的劳动纪律和铁一般的管理制度。简单点说,这5-7年的劳动生涯使得他们得到了一番记忆深刻的淬炼,而且今后他们生活的所谓高压社会将继续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东岸人,这些以后将成为他们及后代身上显眼的文化烙印,一走出去别人就知道这是个东岸人!

    “希望你们今后牢记自己在国旗下的宣誓,时刻不忘自己的义务,时刻维护祖国的利益,时刻……”说到这里,刚上任没几天的大老粗乡长(退伍老兵出身)突然发觉自己忘词了,于是只能尴尬地结束准备展开的长篇大论,转而进入了正题,和他们谈起了今后的工作问题。

    “鉴于如今西北铁路四期工程还为彻底完工,这次呢,还是按照老规矩,林西乡本批次入籍的119名新国民中将只有一半转为农业户口,剩下一半人全部转职到国家铁道总局,成为该单位的正式职工,继续奋战在西北铁路的建设战线上。嗯,这些事情你们几个月前就已经知道了,当时和你们说过,工作期间评分靠前的人有优先选择权。现在我们开始按评分从高到低点名,点到名的人迅速做出选择,不要浪费大家时间……”

    关于今后职业的选择,说实话对这些新入籍的劳务工们来说,其实没什么好犹豫的。他们基本都出身农民,偶有几个破产商人(熟练的手工业者早就被挑出去授予正式国民身份了),因此前五十几名中的大部分,不出意外地都选择了就地落户林西乡,当一名农民。只有少许几人,不知道怎么想的,还是愿意到铁道总局内担任建筑工人——铁道总局自己的正式建筑工人的活还是很轻的,收入也相当丰厚,这大概是吸引这些人的主要原因所在。

    前面一半人挑完了,剩下的人自然也没得挑了,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收起行囊,当起了铁路工人——目前是建筑工人,等铁路建设完毕后,他们可能还将接受各类培训,转职成铁路运营方面的职工。铁路职工的工资收入,和农民们比起来,说实话是要高出一截的,而且税负负担也较轻,按理说是比较理想的职业。可谁让大家都是土包子出身,觉得手头没点地就心里不踏实呢?因此可以合法拥有三十亩地的农民身份也就自然而然地吸引着他们了,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各色人等还真都概莫例外。

    目前西北铁路四期(从铁岭镇到大型港段,全长超过220公里,地形多为平坦的草原)已经开工建设一年多时间了,这条在马甲力推之下才得以续建的铁路,现在已经修过了林西乡车站并继续向西顽强延伸了四十余公里。只可惜目前东岸人手头大部分建筑工人都在搞别的项目,铁路修筑人员大为减少,更别提还有相当部分的铁路建筑工人坐船南下支援南锥两洋铁路的修建去了,这进一步拉慢了西北铁路四期的修建进度,实在是缺人啊!

    马甲甚至为此都行文了乌江地区专员汤圆,请求他在那边组织人手,在将大兴港码头初步完善后,立刻将大量工程机械、劳动工具以及建筑材料运来,然后着手平整地基、敷设铁轨,将铁路从大兴港那头往铁岭镇的方向修,以便使得西北铁路尽快获得出海口(乌江畔的大兴港,可直通海船),提升铁路的整体价值。

    汤圆被他缠不过,再加上他本人也想将辖区内的大兴港发展起来,于是便顺水推舟,答应了马甲的请求,然后便三不五时地邀马甲一起,跑到中央去要经费、要材料、要人员,让中央大佬们头疼不已,都快躲着这两个“老干部”了,着实是狼狈无比。

    由此也可以看出,华夏东岸共和国的建设者们实在是太急于求成了,古今历史上还从没有哪个政权会要求在短短数年间完成如此规模、如此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别提其中还有很多在这个时代相当前沿的项目了——比如城市污水处理、比如铁路、比如城市供水设施、比如高等级的公路、比如现代化的码头等等。想要尽快完成这些遍布全国各定居点的基建项目,不使劲压榨这个国家的每一分潜力,那又怎么如此完工呢?

    当然如果你想优哉游哉地慢慢建设,那又另当别论。看看西班牙人,花了几十年时间,波托西城这种重镇还是那个鸟样,破破烂烂的;再看看英国人在新英格兰的殖民地,城市简陋无比,农民跟捡垃圾的似的;再看看东印度群岛的荷兰殖民点,脏兮兮的城市街道,不知道孳生了多少病菌,又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

    东岸人当然不会允许自己的城市建设如此缓慢,如此落后!见识了后世现代化城市的穿越众,又怎么会长期忍受住在中古时期的落后城市里呢?又如何能够忍受迟迟恢复不了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呢?所以,也难怪东岸上下如此热衷于大兴土木了,这建设热情也是被逼出来的啊。(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