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都不是一般人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正文卷第二百二十章都不是一般人这一会的李若诚,把毛巾往竹椅旁的小凳上那么一搁,就端起了自己的白瓷杯。 这位《上下五千年》的作者林汉达,放在李若诚的眼里,简直就是一文学大家的逆袭劳模。 “我所知道的林汉达先生,打小就苦的很,8岁就被送到地主家去当小工了。 这小工一做就是5年,到13岁时父亲准备把他送去米铺当学徒,好在被他一远方姑妈给拦了下来。 他这位姑妈念他聪明好学,就资助林汉达上了教会学校……” 从此,林汉达就开始了自己手不释卷的校园生活,并一路卷成了燕京大学的教授、教务长……教育司司长。 “大学毕业后,林汉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英语教师,28岁时又进入了浦江的世界书局担任英文编辑,” 李若诚看着江山说道: “在此期间,他编写了一本教材叫《标准英语课本》,销量直逼林语堂的《开明英语课本》。 于是,林语堂所在的出版商‘开明书店’就控告林汉达抄袭, 然后,林汉达所在的‘世界书局’又反诉对方诬陷。 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知道有林汉达这号人物的。” 这个时候,还没等江山开口,邱岳峰就忍不住问道:“那之后究竟是谁赢了官司?” 李若诚笑道:“当然是林汉达的世界书局赢了,他们要没足够的把握,也不会反诉对方污蔑了。 不过因为林语堂的声望过于显赫,当时的教育部次长就劝说林汉达撤诉。 还对他说了一句话:人家是留美博士,你是什么?” 就因为这句话,林汉达回家就揣上了400美金,远赴米国勤工俭学。 两年半后,他不但拿到了博士学位,还揣回了500美元。 “林汉达翻译有个特色,”李若诚说道:“就是素译。” “素译?”江山还是第一次听这个词:“什么是素译。” 一旁的胡啸又扔给他一支烟:“就是简译,取其精华部分,丢掉没有意义的部分,在我们这也叫为大忙人着想的翻译。” “这事也是巧了,”李若诚笑着解释: “林汉达当时翻译的几本书,多与国外历史有关,为了不让书变得过厚过贵。 他就去掉不重要的部分,这样出版后的书,即使是穷人家的孩子也能看得起。 没想到,这样译出来的书,很合一些大忙人的胃口。 因为他们没时间看那些国外的风景菜肴,只想了解他们的故事。” 江山点点头:“这就说,我只要知道男主角的早饭吃了些什么,至于这饭是怎么一步步做成的,就直接省了。” “差不多就是这意思,”李若诚点了点头:“这林汉达译的书还有个特点,全都用燕京话来翻译。” “他不是浙省人嘛?” “他在咱们浦江成家立业呢,”胡啸吐着烟道:“估计是觉得这样译出来的文章,谁都能看的明白吧!” “那……”邱岳峰迟疑了一下:“那他是后来是怎么死得?” “林汉达这人写书时全力以赴,”李若诚看着他说道: “45年反内-战时更是不要命,在浦江举行的反战游行上,他和陶行知都是冲在最前面的那几位,只可惜最后还是被请进去了。” “哈哈哈,” 一提这个,坐在小院里的胡啸哈哈笑了起来:“李老啊,现如今再想想,当年能住进去的人,还都不大简单。” “那是,”李若诚也笑了起来:“一般的知识分子还真住不进去。” “瞧把你俩骄傲的,”江山啧啧道:“还美上了。” “不过有的人进去后,就再没走出来了,”李若诚唏嘘道: “林汉达就是其中一位,当时他接受了上级委托翻译《国际主义还是俄罗斯化》一书。 这书上面催得紧,从7月初开始,林汉达每天伏案工作十六、七个小时。 直到7月24日深夜,才终于完成了此项任务。 但,这也成了他的绝笔,两日后,他便因心脏病发作,去了。” 当,李若诚说完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小院里的几位全都不再吭声了。 秋日的暖洋伴着微风,洒在每个人的身上,舒服的不像样子。 这一会的江山,点然了一支烟插进了墙角的花盆里:“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他完成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的所有大纲和细目。” “原来是这样,”胡啸也跟着点燃了一支烟,插进花盆后缓缓说道: “看来他住在牛棚的这段时间,啥事都没耽误啊!” “嗯,非常充实,”江山赞同道:“他没有被任何人影响,只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的确是的,”李若诚也感慨道:“如果不是这些出色的作品,我们现在也不会在这聊他了。” 没一会的功夫,盛开的菊花盆里,已经被陆续插进了四支香烟。 看着眼前幽幽上飘的薄雾,胡啸拍了拍江山的肩膀。 相处的日子越长,他就越喜欢和江山待在一块。 新鲜里不失性情,激进中又不失稳当。 很舒服的一种感觉! “小江,”胡啸这会好奇道:“你们报社还没见过这书,就准备连载了,这么有信心?” 现如今的人民群众对知识有多期盼,是后世不敢想象的。 连《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样一部儿童科幻,都能被成人看的津津有味的,就更别提华门传世力作《上下五千年》了。 江山很肯定的点点头:“您看过他写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吗?” “当然看过,《春秋故事》、《战国故事》我也都看过,最喜欢的还要数他的《三国故事新编》。” 现世不像后世,如今这市面上,能把中国史编写成通俗故事书的没几个。 所以,林汉达这几本都特受欢迎。 江山特别提醒道:“等《上下五千年》出来后,您可一定得去买一套,保管您看了就舍不得丢了。” “那这事就交给你了,”胡啸当即就布置了任务:“我哪有那闲工夫。” “没问题,我有闲功夫,”江山接下了任务:“跑腿的事,交给我来办。” 李若诚赶紧跟进:“别忘了还有我。” “都有,都有,”江山看着邱岳峰笑道:“今儿在坐的都有份。” 这一会的邱岳峰,面对江山开朗的微笑,也跟着笑了出来。 …… 燕京城的八一制片厂里,陈佩丝刚走出主任的办公室,就着急忙慌的给父亲打电话去了。 “爸,”陈佩丝激动的喘起了粗气:“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刚刚单位已经通知我去浦江译制片厂配合完成工作了。” “嘿,还真给你说着了,” 陈强忍不住嘿了一句,虽然儿子从浦江回来后,就把被译制片借调的事告诉了他。 但他当时根本就没当回事。 在陈强看来,只有孙道临那样级别的知名演员,才会被请进浦江译制片厂配音。 “他们怎么会请你去配音呀?” “我怎么就不能去了,”陈佩丝得意的说道: “爸我告诉你,浦江译制厂这次要制作的广播剧《潜伏》,就是我一哥们写得,这在浦江可有名了。” “是吗,”陈强惊讶道:“难怪浦江译制厂会邀请你了。” “我这哥们说了,主要还是我自己有这份能力。” 陈强颇感欣慰的点点头:“你这位朋友,倒是很够意思!” “那当然,”陈佩丝继续替江山宣传道:“江山可了不起了,燕京和浦江电视台的两位台长、都是他的好朋友。” “真的?”陈强疑惑道:“你这位朋友多大岁数呀?” “他56年属猴的,比我小两岁。” “这么年轻?就和二位台长做朋友了?”陈强啧啧摇头:“你就吹吧!” “我可一点都没吹,”陈佩丝很肯定的说道:“连浦江译制厂的厂长都和他勾肩搭背呢,对了爸,还有件事要告诉您一声。” “又怎么了?” “昨天江山给我打电话时提了一句,让我注意这两天的《燕京日报》,说他们要转载我那篇采访新闻。” “就是《东方都市报》上的那篇?” “没错,就是那篇。” 太好了,搁下电话的陈强,一想到自己儿子的照片将出现在《燕京日报》上,笑得眉毛都飞了起来: “成了成了,没想到二子的第一部电影,能这么成功……” 当陈佩丝的单位收到了胡啸亲笔写下的借调函时,刘小庆和潘红的单位也收到了同样的邀请。
对于浦江译制厂的提议,各单位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收到反馈的江山,这一会已经在为《潜伏》的出版发行,制作最后的谋划了。 …… 《浦江日报》的周末扩版,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扩版的当天,一举突破了15万份的发行量。 宣传部和新闻出版部,都给魏远行打来了祝贺电话,把魏远行给乐得不行。 这种待遇,可不是江海能享受到的。 毕竟,作为老同志的魏远行,已经在这一行深耕了很多年了。 所以,经验丰富的他,才会在第一时间就把《飘》的合刊,换成了《小灵通漫游未来》。 但,就在《浦江日报》的周末版,发行两三天后。 浦江日报社陆陆续续收到了一大堆读者来信。 “在这些信里,”吴主编汇报道:“大多数都是对咱们报社的质问。” 端坐在办公椅上的魏远行,抬头问道:“质问?质问什么?” “都说咱们言而无信,之前说了会刊登《飘》的合集,却只看见了《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合集。” “哎呀,”魏远行一拍脑门道:“我倒把这事给忘了,早知道就不搞什么提前预告了。” 和《小灵通漫游未来》儿童科幻相比,《飘》的受众群体才是大户。 在《飘》这本里,读者不但能看见一场发生在异国他乡的疯狂爱情故事,还能了解些南北战争的背景。 这根本就不是《小灵通漫游未来》能比的事。 “这些读者来信怎么办?”吴主编继续问道:“难道就放着不管?” “那还能怎么办,”魏远行双手一摊,笑道:“越是这样,就越能体现这帮读者离不开咱们报上的《飘》。” “这话倒是真的,”吴主编点点头道:“这的确不错,幸亏您当时的坚持,要换做我肯定就放弃了。” “呵呵,”魏远行很相信自己的目光:“我这人就这样,只要是对的,就一定会坚持到底的!” 话音刚落,办公桌上的电话就响了起来。 也不知怎的,魏远行手上的半截烟灰,跟着就落了下来。 正当他手忙脚乱的扑腾时,吴主编替他接起了电话。 只说了两句话后,就双眼呆怔的看向了面前的魏远行:“总编……” “怎么了?”魏远行一见对方那个死样子,赶紧接过了电话:“出什么事了?” 这是市宣传部给他打来的电话,电话的内容非常简明扼要:“今天的《光明日报》看了没有?” 虽然对方没在电话里多说什么,但魏远行已经听出了对方的话外之音。 放下电话的魏远行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新闻部的主编就拿着一份《光明日报》走了进来:“魏总编,您快看看这个。” 来的正好,魏远行一把就接过了报纸:“……比起《汤姆叔叔的小屋》,《飘》就是一个反-动,一个文化的倒退……” 和魏远行越来越小的声音相比,吴主编的眼睛却越睁越大了:“坏了坏了,这下真坏了。” “是呀,”魏远行的声音顿时苍老了几分:“看来这《飘》……唉!” 到了第二天,原本还有些舍不得的魏总编,当即作出了停止连载《飘》的决定。 魏远行明白,他这一决定无疑将给《浦江日报》引来很大的麻烦。 但与其被读者骂,总好过被自己的上级部门指着鼻子教训。 如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吩咐副刊部的吴主编,写出一篇安抚读者的说明文章,刊登在报上。 然后,就赶紧把《飘》这个定时炸弹,给扔出去。 所以这一会,副刊部的吴主编,脸色阴沉的走进了安和街的51号小院里。 “李翻译,您当初怎么能隐瞒这本书的实际情况呀,” 坐下没聊几句,吴主编就和李若诚叫起了苦:“您知道这书给我们报社带来了多大的不良影响嘛?” “不是……”李若诚就奇了怪了:“你当时没看过这书,就跑来我这要求连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