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第一贡生在线阅读 - 第四百七十章 眼高手低

第四百七十章 眼高手低

    韦彬从西山回来,到乾清宫时,朱佑樘并没有在批阅奏疏,而是在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的讲述之下,了解朱晖等旧勋臣在西北领兵的情况。

    韦彬小心翼翼立在一边,他也想知道朱晖到西北后的表现。

    “……山西监察御史纪廉上奏,京营过大同等处,扰民甚多,且在偏关征调兵马之后,并未以统兵之将为将,多以安插京营将领领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且各处行军拖沓,粮草等调运不及。从各处调集人马零散不齐……”

    “保国公朱晖和安远侯柳景、新宁伯谭佑等人上奏,以河套之地广袤、鞑靼部族屯驻分散为由,请出兵河套兵马分兵五路,各引兵而进,各路火炮和火铳等行分配之事,保国公坐镇于中军,将从延绥镇出兵。”

    “总制宣府大同军务新建伯王守仁上奏……”

    “说!”

    朱佑樘本来听得意兴阑珊,听说有王守仁的上奏,这才提起一些兴趣。

    萧敬道:“新建伯就去年大同等处秋粮调运不足数,请以宣府地方夏粮补足,并以卖煤所得到山西镇等处采购夏粮等,贮藏粮食军备以应付边疆战事。”

    朱佑樘皱眉道:“大同地方上没有军务报?”

    萧敬小心翼翼道:“陛下,是这样,此番保国公出兵河套,诏令是不允许他从大同征兵,所以大同镇周边没有给他调配兵马。”

    这下连陈宽、李荣和韦彬都听明白,这大概的意思是,你保国公可以从各处调兵,但就是“不给精锐”,谁让现在全大明的人都知道大同镇驻扎着最骁勇善战的大明远征军?

    朱佑樘道:“那新建伯倒是会准备,这是已经往今年秋冬去筹备了?唉呀!”

    说到这里,朱佑樘甚至还带着一点苦笑,倒也没说多伤心,只是很感慨。

    萧敬看了看李荣,这才问道:“那是否该下旨让新建伯多加配合保国公的出兵?”

    朱佑樘瞪他一眼道:“既已安排好出兵的计划,为何要临时改变?让谁上,就是谁!既然王守仁认为此战与他干系不大,他要往以后筹备,这说明王守仁在战略眼光上,要比很多人长远,朕为何要推辞呢?”

    “是,是。”萧敬最怕自己在西北的问题上说错话,赶紧低下头。

    朱佑樘瞄着一旁的李荣,在关键问题上似乎并不多去采纳于萧敬,更依赖于李荣,问道:“去年大同缺多少军粮?”

    李荣道:“陛下,去年大同地方上已执行了粮开中,但因是第一年,商贾在大同地方的屯田尚未开垦太多,不过据说今年开春之后,大同地面上很多荒地都有人开垦,但很多垦荒的事耽搁在地方官府的审批上。”

    朱佑樘道:“以前在西北垦荒,只要缴纳了租税,谁开垦了不就是谁的?照此执行便可。”

    李荣继续回道:“陛下,如今大同地方上的煤窑增多,据说是陕西、河南等地,迁徙过去不少开煤的人,本身人口增多,连城村等也比以往多了许多,田地方面不好安排。户部已商议过,要不将粮开中转移到延绥、宁夏等用粮多且调运不便的地方去,在大同垦荒……只怕是……”

    朱佑樘一时沉默。

    西北很多事,朱佑樘自己也不了解,也是门外汉。

    以前朝中大臣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他还觉得那群人很专业,但就一个粮开中转折色法一件事,让他觉得好像是被人坑了,现在他也开始审视自己执政初期的一些政策是否合适。

    “问问秉宽。”朱佑樘在思索之后,给出一个“万能”的答案。

    “是。”李荣回了一句,随后往后一退,大概的意思是要把话语权重新交给萧敬,毕竟自己名义上还是萧敬的属下。

    萧敬道:“从今年定下出兵河套之方略后,到保国公引兵前往偏关,朝中及地方上奏此事者不下于五十人,所上奏疏过百份,所提最多的就是劳民伤财之事,且对此战意向不明。”

    “哼。”朱佑樘轻哼一声道,“大明边陲的安定就是最好的意向,身为朝臣的,连这点见地都没有吗?”

    萧敬怕皇帝觉得是自己多嘴多舌,解释道:“或是臣僚更注重战果。”

    朱佑樘道:“这都是秉宽把他们的胃口养刁了,换了以往,各处对于西北战事的期许是如何?王威宁贺兰山一战不过也就那样,如果所有战事都要先看重战果,很难取得战果就不打,那西北各处不就畏畏缩缩了?有什么,继续呈报,朕继续听着。”

    萧敬又拿起一份道:“此有宣府地方上奏关于夏粮筹措之事……”

    ……

    ……

    就在朱佑樘过问西北军政时,张周人在文华殿内,给朱厚照批改作业。

    朱厚照在年后难得见到张周一次,见到张周就好像老鼠见了猫,在张周面前一顿表现,甚至拿出超水平的发挥,把自己所背默的《集注》给张周批改,不过因为都是背诵的内容,除了少数记忆混淆的地方,基本上也没什么问题。

    “先生,西北打了没?这两天一点消息都没有,你给说说呗?”

    朱厚照的目的,还是从张周这里打探到从旁处打探不到的消息。

    张周继续瞅着朱厚照的答卷,随口道:“我也不知道。”

    朱厚照道:“别介啊,你是兵部尚书,西北打仗连兵部尚书都不知道的话,那不是乱套了?再说了,别以为我不知道,父皇要打这一仗,肯定是看准了先生能提供战略战术,怎么打你告诉我,我绝对不对外言说。”

    此时朱厚照小眼睛里冒着精光。

    有种要跟张周一起探讨家国大事,要跟张周一起参与到西北战局谋划的野心。

    俨然之间,朱厚照已经是这个国家的小主人了。

    张周瞅着朱厚照道:“我是真不知道,没有要刻意隐瞒你,如果你有心观察过河套的地形,了解过最近鞑靼各部族的分布情况,也该知道现在鞑靼人并没有在河套之地长期驻牧,此战形式意义更大于结果意义。”

    “啥……意义?”朱厚照尽管脑袋瓜不笨,但毕竟年岁小,再加上很多名词对他来说还是有些陌生。

    正说着,高凤过来通禀道:“太子殿下、蔡国公,司礼监李公公在外求见。”

    朱厚照皱眉道:“见谁?”

    高凤道:“说是见蔡国公,奉上谕而来,有事相问。”

    “好,让他进来。”朱厚照兴奋起来,如果李荣是来问军事策略的,那正好自己可以旁听一下。

    他小眼睛里甚至带着几分促狭,好似对张周说,让你不跟我细说,这下父皇都派人来问你了,如果伱想赶我走……这是我的地盘,凭什么听你的?让你装!

    ……

    ……

    李荣进来,给朱厚照和张周施礼。

    简单照会之后,也没让人朱厚照回避,李荣毕竟也只是奉命而来,知晓张周在宫里,问话方便,回避储君并不在皇帝的谕旨中。

    “你有话直说就好了,本宫不说话,听听总行吧?本宫已经出阁读书了,家国大事也该知晓了。”

    朱厚照怕李荣刻意回避,还有意提醒了一下,我是储君,我有权知道朝中的一切,除非父皇明令禁止我不许知晓的。

    李荣也有些惊讶,太子怎么这么热忱?

    李荣道:“回太子殿下、张先生,是这般,陛下是有涉及到屯田等事宜,配合奏疏等,张先生您尽管先看过奏疏,再行论定。西北最近两年有缺兵少粮的情况……”

    说着,李荣把朱佑樘让交给张周的奏疏,转交到张周手上。

    朱厚照抻着头想看看,张周随手把奏疏往朱厚照怀里塞,顺口道:“太子,你不是很有见地吗?给个意见吧?”

    “啥?屯田吗?呵呵……”

    朱厚照瞬间有种挫败感。

    行军打仗,制定方略,朱厚照觉得自己还挺能耐的,尤其是提到什么战略战术的都是能说会道的,正是“小学生叛逆期”,敢说不用敢当,或者说是没人让他负责的年岁,一个大明的储君能管住他守门的嘴的人太少,也养成了他恣意的性格。

    但现在也有他提不起来的“哪壶”。

    张周道:“粮开中和银折色,之前太子不是问过吗?西北各处的屯田情况你不知道吗?给点意见,这可关乎到大明西北的后勤补给……毕竟不能什么都指望从京师和江南来调运,就地取材很重要。”

    “呵呵呵……”朱厚照尴尬摇摇头。

    面对这种问题,他是真的不会。

    在他看来,我就是个决策者,我要打仗,只需要关心战场上的事就行了,什么粮草辎重的,我有需要别人就要给我运到前线,那永远不是我应该所担心的问题。

    就算我知道什么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但那一定是我一句话……那个谁谁谁,你把粮草辎重问题给我解决了,然后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大不了谁没完成我找谁的麻烦就行了。

    这种上位者的心态,大概也是大明历朝历代君王理想化的战争,也算是土木堡之变的祸端之一了。

    李荣道:“不知张先生作何意见?”

    他的任务只是跟张周求策,他也不认为太子那边会有什么高见。

    张周笑意盈盈道:“如果连大同都推进不下去的政策,指望在宁夏、延绥和陕西这些地方能推行吗?再或者是,等保国公将兵马推进到河套之内,再让商贾在河套之地内完成商屯?”

    李荣苦笑道:“自然不容易。那先生的意思是,还是坚持要在大同推进?”

    张周道:“今年大同本地新增了盐引,连煤炭都可以通过朝廷来采购,这对于那些商贾来说应该是趋之若鹜的事情,如同西山的发展一样,一个地方要有资源,商贾才会蜂拥而至。强行去推宁夏等处的商屯,也不容易啊。”

    言外之意,不是我支持在大同搞以商屯、煤炭为主的产业链,是整个西北这些边防之地,有资源的只有大同。

    李荣会意点头道:“明白了。对了先生,陛下还有涉及到保国公的这份奏疏,他提出要兵分五路,您……是否给些意见?”

    朱厚照一听,瞬间从霜打的茄子变成了精光闪闪的葫芦。

    “我知道啊,我来……”朱厚照急不可耐推荐自己。

    张周往他身上瞅一眼,他瞬间觉得有点这目光不怀善意,想到先前张周给他出难题,他似乎也意识到错了,苦笑了一下又变成“乖宝宝”。

    李荣看到这架势,心里也是吃了一惊。

    心里在琢磨,这太子谁都知道任性妄为,却是这位蔡国公随便一个眼神就能镇得住……难怪陛下对蔡国公教子这方面是寄予厚望……东宫讲官可真没一人有这本事啊。

    张周语气显得很深沉,比以往有点故作神秘道:“陛下对于保国公等人如何用兵,应该不会过多提要求吧?”

    李荣道:“是,若要制定好规则的话,那出征之前就该定了。”

    “那便是。”张周道,“保国公兵分五路的出兵方略,或有其道理,我作为兵部尚书也不好随便去指责前线将领的用兵之策,毕竟是将在外啊。”

    “呵呵。”

    李荣笑着。

    他能理解,如今张周当上兵部尚书之后,好像在言谈等事上更为拘谨了。

    他把这看作张周被文官“同化”的征兆。

    以前再跋扈,如今都当了六部中大实权的兵部尚书了,还能不收敛的?

    ……

    ……

    李荣离开,朱厚照显得百无聊赖道:“一共就三四万兵马,还兵分五路,是怕鞑子没集中优势兵力获胜的机会是吧?”

    张周一听就知道。

    这熊孩子喜欢“大场面”。

    喜欢大集团军作战,不喜欢搞那些小规模的作战,说好听的这叫格局大,说不好听的就是眼高手低。

    张周道:“若一次出兵数万,火炮火铳等配备齐全,或是鞑靼人压根就不会主动接战。”

    “那还不好?就往草原深处打,打到他们大汗的帐篷之下,就问他们打不打?”朱厚照显得很有豪气。

    张周摇摇头道:“你不带兵,就不要去质疑带兵人的策略,你若是在这里对他们指手画脚,或许战败了他们会把责任都归到你身上。大方针你可以定,如何出兵,要完全信任麾下的将领……身为大明的储君,这点度量还是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