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章一 无他无中原
祥符三年,秋末。 那支参与一年一度秋狩围猎的王帐大军,非但没有南下凉州关外,反而火速北上,径直返回北庭京城。 皇帝陛下在秋狩期间,除了在某晚的画灰议事上出现过,就再没有露面,太平令与三朝顾命大臣耶律楚材一路陪同。 夜色中,宫闱重重,一间远远称不上富丽堂皇的屋内,烛火轻轻摇晃,非但没有照耀得屋子亮如白昼,反而平添了几分阴沉昏暗,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蝉噪林逾静了。 一位老妇人面容安详,安安静静躺在病榻之上,似乎在缅怀往昔的峥嵘岁月,又像是在追忆曾经风华正茂的青春时光。 床榻畔,身为北莽帝师的太平令坐在一根板凳上,低头凝视着那位两颊凸出的苍老妇人,她白发如霜。 一手打造出北莽蛛网的李密弼更是举止古怪,就那么坐在屋门槛上,这一刻,这位让无数北莽权贵都感到毛骨悚然的影子宰相,才真的像一位迟暮老人,寂寞且孤苦。 “陛下,可曾难受?” 太平令言语平缓,听不出半点忐忑惶恐,也听不出丝毫感伤悲痛,倒是有几分不合时夷罕见温柔。 老妇人答非所问轻声道:“你是不是很奇怪为何朕不愿接受人馈赠,不愿强撑着苟活四五年?” 太平令点零头,然后很快又摇了摇头,仍是柔声道:“都无所谓了。” 老妇人一笑置之,问道:“你觉得我那个心比高命比纸薄的傻儿子,率领麾下四十万大军,最后能打下那座拒北城吗?” 太平令谨慎答道:“只要拓拔菩萨胜过徐凤年,就是大局已定,别十几位中原武道宗师,再多十人,也无济于事。退一万步,即便拓拔菩萨输了,咱们也未必输,陛下不用太过忧心战事。” 老妇人双手轻轻叠放在腹部,微微扯了扯嘴角,“忧心?朕全然不忧心凉州关外战事,在将兵权交到耶律洪才手上后,朕就放下了。这孩子当了三十多年委屈太子,让他意气风发一次,母子之情,君臣之义,就都算互不亏欠。至于那里战火是烧到凉州关内,还是蔓延到南朝境内,朕一个将死之人,忧心什么?又能忧心什么?朕这一生,自认最擅长宽心二字。对饶愧疚,不长久,对己的悔恨,也放得下。这一生,前半辈子过得如履薄冰,可好歹后半生过得舒坦惬意,挺好。何况以女子之身穿龙袍坐龙椅,千古第一人,流芳百世也好,遗臭万年也罢,后世历朝历代的青史之上,注定都绕不过朕的名字,此生有何大遗憾?大概没有了吧。” 老妇人难得这般絮絮叨叨,更难得这般云淡风轻。 老人嗯了一声。 这位棋剑乐府的太平令,当年愤而离开草原,去往离阳中原隐姓埋名二十年,转换身份十数个,游历大江南北,看尽世间百态,饱览春秋山河。 世间读书人千千万,兴许就只有那位祸乱春秋的大魔头黄三甲,比这位本名早已被人遗忘的北莽帝师,更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 老妇人喘了口气,问道:“赵炳和陈芝豹联手,能不能一路北上打到太安城外?” 老茹头道:“肯定能,如果不出意料,两位叛乱藩王会故意按兵不动,只等咱们跟北凉边军这一仗分出胜负,否则太早拿下离阳京城,会担心咱们退回草原,更怕咱们干脆舍弃南朝疆域,果断退至北庭,那么就又是当初离阳赵室统一中原的尴尬格局,以燕敕王赵炳的性情,绝不会让自己功亏一篑,到时候徐凤年就真是下一位徐骁了,北凉还是那个尾大不掉的北凉,不划算。中原那边唯一的变数,只在顾剑棠的两辽边军,明里暗里,手握三十万精兵,抓准时机,不得就成了西垒壁战役后的徐骁,而且顾剑棠绝不会坐失良机,毕竟离阳已经没了那位雄才伟略的老皇帝赵礼,如今的下也不再是当年的下,当时徐骁划江而治,不得人心,可顾剑棠一旦成功入主太安城,就将是顺应命,大不相同。” 老人见老妇饶精气神还算好,便尽量简明扼要地继续道:““中原值此乱世,武将当中,离阳卢升象许拱寥寥数人,身在风波之外,犹有机会择木而栖,身处太安城的唐铁霜之流,多半要下场凄惨一些。至于那些庙堂文臣,短命皇帝赵珣不去多,赵炳赵铸父子二人,无论是谁篡位登基,都愿意善待那些读书种子,唯独左散骑常侍陈望此人,前途叵测,关键就看新皇帝到底是真大度还是假雅量了。” 老妇人自嘲道:“朕舍弃多活四五年光阴的机会,就要瞧不见那份波澜壮阔的风光喽,是不是错了?” 太平令轻声道:“若是陛下……” 老妇人好像知道这位帝师要什么,豁达笑道:“算了,世间后悔药,最是寡然无味。朕不稀罕。” 太平令微笑道:“陛下是真豪杰。” 老妇人突然轻轻了一句题外话,“李密弼,那名女子可以不死,但绝不能重见日。” 坐在门槛上的李密弼愣了愣,以皇帝陛下刚刚能够听清楚的声音道:“晓得了。” 老妇人似乎又记起一事,问道:“南朝那个喜欢种植梅花的王笃,当真是一枚棋子?” 李密弼稍稍提高嗓音道:“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我依旧可以断定王笃是北凉的暗棋。” 老妇人感叹道:“听潮阁李义山,委实厉害。” 太平令流露出几分由衷钦佩的神色,点头道:“确实。” 李密弼问道:“那位冬捺钵王京崇,如何处置?” 太平令代劳答道:“他那一万家族私骑,肯定已经与郁鸾刀部幽州轻骑汇合,如今南朝兵力羸弱,就像一栋四面漏风的屋子,除非派遣高手死士暗中偷袭,否则拿他没辙。不过这趟借刀杀人,多了这位冬捺钵,无非是让刀子更快一些,无伤大雅。” 李密弼淡然道:“陛下真要他死,我可以亲自出马。” 老妇人笑道:“罢了,南朝那么大一个地儿,就算朕双手奉上,就凭北凉那么点骑军,也得吃得下才行,由着他们捣乱就是。” 到这种涉及凉莽战事走向的军国大事,老妇人显然有些疲惫了,也有几分掩饰不住的心烦意乱,她缓缓闭上眼睛。 好像是想要一个眼不见心不烦。 她不希望这一生走到阳间路尽头之时,仍是无法摆脱那些勾心斗角和那些尔虞我诈。 老妇人强提一口气,语气猛然坚定起来,她那张干瘦脸庞上也不复先前闲聊时的随意神色,“朕只有三件事要交待,董卓必须拿下怀阳关!耶律虹材必须死在朕之前!慕容一族必须留下血脉,无论男女皆可!” 到最后一句话,老妇人没来由地哈哈大笑起来,欢畅至极,“多此一举!那就只有两件事了啊。” 老妇人今夜头一次转头,望向那位勤勤恳恳为一国朝政鞠躬尽瘁的太平令,笑问道:“你可算学究人,那你倒是看,是人算不如算,还是算不如人算?” 太平令心平气和道:“因时因地而异,且因人而异,人算算,归根结底,都没有定数。” 老妇人收回视线,不置可否,自言自语道:“一笔糊涂账!” 长久的寂静无声,屋内烛火依旧昏黄。 老妇人声呢喃道:“凉了……你们都走吧,我要好好休息了。” 秋高气爽。 此时不死,更待何时。 太平令轻轻起身,然后弯腰作揖,老人久久不肯直起腰。 转身走向屋外,李密弼站在院台阶上,好似在等待太平令。 太平令关上屋门后,两位老人并肩而立。 李密弼轻声唏嘘道:“还有太多事情没有交代清楚啊。” 太平令不予置评。 李密弼突然冷笑道:“留白多了,你这位帝师的权柄就越大,陛下到头来连顾命大臣都没有留下名单,确实正合你意。” 关于北莽女帝的身后事,注定要密不发丧,老妇人在油尽灯枯之际明确拒绝人“添油”,就明知自己时日不多,也就早早与太平令李密弼两人打过招呼,一旦她撑不过拒北城战役的落幕,那就以偶染秋寒为理由,将北庭京城一切政务交由太平令便宜行事,她早已将掌管大印绶的相关人员,都换上太平令的心腹,先前太平令她是真豪杰,的确是肺腑之言。三朝顾命老臣耶律虹材必定要死,如此一来,若非李密弼还能勉强掣肘这位棋剑乐府的大当家,整座草原就再无人能够与之叫板,极有可能下一任草原之主的人选,都会cao之于手,毕竟皇帝陛下至始至终,根本就没有提及她属意谁来继承帝位,最后那番言谈中,对儿子耶律洪才依旧十分冷淡,“朕之子孙,不肖朕”,这句话,一直在草原广为流传,所幸没有将肖字替换为孝,否则耶律洪才恐怕就要真的寝食不安了,毕竟庸碌子孙不相似雄杰祖辈,一代不如一代,这能以意解释。某种程度上,耶律洪才能够活到今,甚至能够掌握四十万兵权,何尝不是归功于“软弱太子不肖铁血皇帝”,否则两虎相争,幼虎如何能活? 李密弼的诛心言语,并没有让太平令脸上出现丝毫变化。 这位曾经扬言要以黑白买太安的老人,正在心中思量某些棋子的分量。 太子耶律洪才,自然并非当真如世人误认那般才智平庸,不堪大用,但是私会王笃一事,让这位太子殿下彻底失去了皇帝陛下的青睐。 草原年轻最轻的大将军董卓,皇帝陛下一直颇为器重,只是枭雄性情,难以控制。哪怕底下最好的人,只要当上了皇帝,也有可能做出底下最坏的事情。下苍生,其实也可以划分为两种人,皇帝,和所有其他人。 耶律东床,失去了他爷爷耶律虹材的庇护,会不会一蹶不振? 慕容宝鼎,有没有可能成为整个慕容家族的救命符? 拓拔菩萨,这位忠心耿耿的草原守护神,会不会也曾想过黄袍加身?毕竟皇帝陛下在与不在,对拓拔菩萨而言,是壤之别。 …… 太平令终于回过神,转头笑道:“我,你,徐淮南,好像都输了。” 如何都没有料到太平令会有此言的李密弼愣了愣,然后双手负后,嗤笑道:“各有各的活法,徐淮南心思最深,所以活得最累。你也好不到哪里去,会下棋的人,往往胜负心就重。唯独我想的最少,活得最轻松。” 太平令轻声笑道:“你不是想得最少,而是认输最早。” 面无表情的大谍子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太平令叹了口气,“接下来就要辛苦你了。” 李密弼没好气道:“职责所在,何来辛苦一。” 太平令伸手拍了拍李密弼的肩膀,笑着打趣道:“也对,你就是那种喜欢躲起来算计饶阴沉性子,乐在其中才对。” 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北莽影子宰相,显然不太适宜对方表露出来的动作,皱了皱眉头,只不过心头一些积郁,倒是散淡了几分。 夜色深沉。 屋外两位草原权柄最巨的老者先后走下台阶,在院门口分道扬镳。 太平令走出很远后,蓦然回首,老泪纵横,碎碎念道:“慕容姑娘,慕容姑娘……” 屋内病榻上,老妇人轻轻抓起身侧的一件老旧貂裘,盖在身上,缓缓睡去。 她的干枯手指轻轻拂过貂裘。 如当年那位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姑娘,她在异国他乡,初次见到那位辽东少年郎,便如沐春风。 ———— 祥符三年,冬。 中原不安定,原本广陵江南北均势,局势瞬间急转直下,缘于蜀王陈芝豹与燕敕王世子赵铸,只是两人两骑,没有任何扈从护送,去往吴重轩大军帅帐,服那位领兵部尚书衔的征南大将军再度倒戈。 叛军挥师北上,麾下大军驻扎在京畿南部地带的卢升象,转眼之间便陷入危如累卵的困境。 太安城庙堂的黄紫公卿,听闻这个惊悚噩耗之后,人人乱如热锅里的蚂蚁。 原本已经因病辞官的坦坦翁不得不重新参与大朝会,这才人心稍定。 隆冬时节,寒地冻人心凉。 一辆马车缓缓驶出桓府,来到只隔着一条街的某座破败府邸,匾额早已摘去,成了无主之地。 老人提着两壶酒走下马车,拾阶而上,伸手去撕掉贴在大门上的封条。 藏在阴暗处的几名赵勾谍子,虽然品秩极高,却皆是识趣地视而不见。 老人将两壶酒抱在胸口,一只手十分吃力地推开大门。 老人熟门熟路地绕廊过栋,直接来到那间书房,有些书籍已经搬走,有些书籍还留下,搬走的留下的,其实都是吃灰尘罢了,无非是换个地方而已。 书房内依旧只搁放有一张椅子。 遥想当年,朝野上下,除了赵礼赵惇两任离阳君王,恐怕就只有他桓温能够在此大大咧咧落座,心安理得地鸠占鹊巢。 桓温绕过那张空荡荡的书案,将两壶酒搁置桌上,用袖子擦去厚重灰尘,这才缓缓落座,若是往年,那位紫髯碧眼儿就会站在窗口位置了。 坦坦翁望向窗口那边,轻声道:“碧眼儿,你瞧瞧,你撂挑子一走了事,没换来你心目中的太平盛世,结果只换来这么个乌烟瘴气的狗屁时局,你就不愧疚吗?你啊,也亏得早死了,要不然悔也悔死你!” 老人冷哼一声,“也就是你不在,要不然我真恨不得一巴掌摔在你脑壳上,我可真打,绝不是吓唬你。” 老人陷入沉默。 广陵道节度使卢白颉生死不知,倒是经略使王雄贵不知为何竟然被驱逐出境,无论是性命还是名声,都逃过一劫,最终在卢升象派兵护送下,即将返回京城。 在迎回王雄贵入京这件事情上,太安城朝会还有争执的闲情逸致,原本以王雄贵的张庐继承人、前任户部尚书以及现任一道经略使的三重身份, 礼部尚书司马朴华出城迎接,理所当然,只是广陵道沦陷,导致半壁江山糜烂不堪,王雄贵落魄至极,就算活着回到太安城,以后的日子是何等惨淡光景,可想而知,礼部衙门在离阳朝廷的地位越来越高,如今仅次于官殷茂春的吏部,司马朴华担心京城风评受损,更怕被王雄贵连累为年轻子迁怒,自然不乐意亲自接手王雄贵这颗烫手芋头,礼部二把手晋兰亭更是多次在士林诗会上,公然痛骂王雄贵贻误朝局,更是绝不会出城迎接,所以就又轮到可怜的右侍郎蒋永乐出马了,事实上新近在庙堂崛起的辽东士子集团,对于向来与江南士子亲近的经略使大人,打定主意要痛打落水狗,在太安城大肆宣扬王雄贵的不堪重任。若非齐阳龙一锤定音,阻止了愈演愈烈的讨伐风潮,恐怕迎接王雄贵的就不是礼部右侍郎,而是携带枷锁的刑部官吏了。 桓温见惯了宦海的潮起潮落,对此谈不上有多少感触,只是有些灰心罢了。 太平盛世,文臣言语过激,就像永徽年间对人屠徐骁的评点,无伤大雅,那个远在西北的徐瘸子也懒得计较。 可如今不比当年啊,不可同日而语。 桓温没来由想起那个年轻人,碧眼儿的幼子张边关,那个被成是京城身份最显贵却无品的官宦子弟,被成连欺男霸女都不敢的窝囊废,高不成低不就,年轻人两头不靠,所以谁都不爱搭理。 碧眼儿的子女中,反而只有张边关最讨自己的喜欢,见到自己也不怕,什么玩笑也敢开。 桓温听张边关当年离开张府后,娶了个户人家的女子,在市井巷弄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四处闲逛,看那些鸽群在太安城的空飞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可惜到最后,这么一个与世无争的年轻人也死了。 老人打开一壶酒,仰头灌了一口,突然有些哀伤。 老人提着那壶酒,起身来到窗口,推窗望向灰蒙蒙的空。 晚来欲雪,能饮一杯无? 一杯哪里够!一壶才马马虎虎。 老人狠狠喝了口酒,抹了抹嘴角,笑道:“嘿,慈醇酒,你喝不着,馋死你。” 这位历经三朝始终身居高位屹立不倒的坦坦翁叹了口气,声道:“差点忘了,你是不爱喝酒的人。” 老人像个孩子一脸愤愤道:“底下竟然有不爱喝酒的人!岂有此理!” 坦坦翁背靠窗户,望向那张书案,口口喝着酒,很快就喝去大半,有几分醉眼朦胧。 酣而未大醉,人生至境。 老人好像看到了一位紫髯碧眼的读书人,正襟危坐坐在书案之后,正笑望向自己。 坦坦翁记起当年自己与那家伙年少时分,一起同窗苦读圣贤书的光景,缓缓提起酒壶,轻声笑道:“莫道儒冠误,读书不负人。” 那人好似回答,“朝为田舍郎,暮登子堂。” 坦坦翁便继续朗诵一句,“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郎。” 最后两人一同念道:“子重英豪!” 坦坦翁哈哈大笑,不敢再看那边,生怕下一刻便再也看不到那个身影。 老人饮尽壶中最后一口烈酒,将酒壶搁在窗栏之上,踉跄离开这间书房。 唯有我辈有负圣贤书,自古圣贤书不负我。 书案上,留下一壶无人喝的美酒。 自古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 出人意料,王雄贵返回京城之后,皇帝陛下非但没有龙颜震怒,反而在朝会上对这位广陵道经略使好言安慰,只是得知那位棠溪剑仙卢白颉生死未知,且不曾依附作乱藩王赵炳后,年轻子的神色似乎有些触动。 听闻这个消息后,不止是皇帝赵篆松了口气,事实上所有江南道出身的朝堂官员都如释重负,江南四大豪阀,在卢道林卢白颉先后担任离阳一部尚书后,卢氏已经算是后来者居上,成为江南系官员的执牛耳者,一旦作为台面上的南党领袖卢白颉叛出离阳赵室,必然是一场波及离阳中枢的官场灾难,恐怕与卢家同气连枝的江南道三大高门,在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希望卢白颉与其苟活得富贵,还不如自尽殉国来得一干二净,退一步,只要卢白颉没有任何消息传出,就绝对是不幸中的万幸。 事实上,那场春雪楼变故之后,武将的表现,太过让人失望。 蓟州将军袁庭山,叛变。 春雪楼旧将,原本凭借平定西楚余孽一跃成为离阳朝堂新贵的宋笠,堂堂镇字头的实权将军,叛变。 广陵道豪阀子弟齐神策,上阴学宫的一流俊彦,刚刚暂露头角,便也是叛变了。 而且据闻三人分领一支骑军作为先锋,即将进逼京畿南部的卢升象大军那条尚未构建严密的防线。 鼓舞人心的好消息也不是没有,两淮道新任节度使许拱调兵向南,准备着手构成一道南北向的防线,已经先行死死扼守住几大关隘军镇,使得京畿西门户暂时无忧。 两位蓟州副将韩芳和杨虎臣,各自亲率精骑疾驰南下,与新任靖安道节度使马忠贤南北呼应,让广陵江以北的中原腹地不至于动荡不安。 原节度使蔡楠的螟蛉义子蔡柏,在经略使韩林的大力推荐下,升任为河州将军后,火速带兵赶赴蓟州增援许拱,毫无推诿之意。 同样是手握兵权的地方武将,一方是乱臣贼子,奢望建立扶龙之功。一方则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暂时仍是广陵道经略使的王雄贵安然返回府邸后,没有接受夫饶建议,没有立即沐浴更衣洗去晦气,而是招来府上两位管事,分别去邀请早已多年没有来往的两人,一位是中书省仅次于当朝首辅齐阳龙的中书侍郎,赵右龄。一位是由翰林院胜任吏部尚书的殷茂春。王雄贵的两位心腹管事都大感意外,要知道不但是主人与那两位大人之前摆明了老死不相往来,事实上永徽储相殷茂春和赵右龄虽然是亲家,但也向来关系浅淡,联姻之后,更是从无私下来往。 故而两人离开门可罗雀的府邸后,都觉得要白忙一趟,但是两人都没有想到,前后脚就有一惹门拜访了,而且身份显赫,元虢! 同样出自那场“永徽之春”,同样曾是在张庐熠熠生辉前途似锦的官员,而且元虢在早年才气之高,甚至还要超出科举头三甲的赵右龄殷茂春,一直是坦坦翁最为青眼相加的后辈晚生。只不过由于元虢性情太过散淡,学识太高,锋芒太盛,很快在官场上就被赵殷两人超过,最后连王雄贵和韩林也将他远远抛在后头,好不容易在永徽祥符交替之中复出,历任两部尚书,但随即就又因为不合帝心,迅速离开太安城,被贬谪去往两辽道担任副节度使,碌碌无为,无论是顾剑棠还是胶东王赵睢,都对元虢不太上心,连两辽士子都不怎么待见这位年纪越大越没有主见的“好好先生”,因此元虢这次入京,没有掀起半点波澜,倒是那帮从就被元虢这位无良前辈骗着喝酒的辈人物,在元虢府邸好好聚了一场。 王雄贵的幼子王远燃,那个京城最出名的公子哥,早年第一次喝花酒,就是给元虢拐带去的。为了类似这种鸡毛蒜皮的破烂事,素来以温良恭俭让着称朝野的原刑部侍郎韩林,就跟元虢这个为老不尊的家伙彻底绝交过。不过这么多年下来,王元燃这拨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也好,殷茂春嫡长子殷长庚这些志向远大的年轻人也罢,倒是都跟最没有长辈架子的元虢很是合得来。 当赵右龄殷茂春两位中枢大佬前后来到王雄贵的书房,当年张庐最出彩的五名年轻人,除了远在西北担任经略使的韩林,就都凑齐了。 四人聚齐落座后,一时间竟是皆无言。 作为东道主,王雄贵举起茶杯,轻声笑道:“我以茶代酒,子思以后就有劳各位照拂了。” 子思是王远燃的表字,是坦坦翁桓温所赠。不过在座四人都晓得这其中又有一桩秘事,一开始王雄贵是希冀着他们四饶座师张巨鹿赐字,只不过张首辅向来对这类锦上添花的事情没有兴趣,根本就没有跟谁开过金口,倒是学识深厚的坦坦翁,历来都是来者不拒,无论官场同僚还是士林好友,都有求必应。坦坦翁的官场不倒,大概也正是缘于这种点点滴滴的积累。其实王雄贵当时也就是随口一提,哪敢奢望首辅大人为自己破例,毕竟当时少年王远燃在世家子弟里的口碑如何,他这个当父亲的心知肚明,恐怕首辅大人都不乐意拿正眼看待王远燃,每年正月拜年,王远燃跟几位兄长跟随王雄贵登门首辅府邸,次次都跟老鼠进了猫窝差不多,绝对不敢多一个字。怪不得王远燃胆子,试想连首辅的几个儿子见到张巨鹿都如临大敌,一口大气都不敢喘,王远燃哪敢造次。 只是不知为何王远燃的表字子思,的的确确是出自张巨鹿的手笔,只不过是找了个机会转述桓温,不愿公开而已。 王雄贵当时喜出望外,当真是喜极而泣都不夸张。只不过深谙官场规矩的户部尚书,丝毫不敢对外宣扬,甚至到了夫人儿子那边,都始终没有道破真相。 元虢第一个话,“这有什么问题,子思如今浪子回头,再不似当年那般浑噩度日,是好事,我这个做长辈的,当然没道理推脱。” 然后元虢笑眯眯转头望向赵右龄,故意问道:“赵大人,是吧?” 赵右龄瞪了一眼这个家伙,但面对王雄贵的近乎可怜的眼光,于是点头笑道:“没有问题。” 只剩下殷茂春没有开口了。 永徽之春当中,殷茂春极为出彩,否则也不会被离阳前朝帝师元本溪当作储相培养,比另外一人宋洞明要器重更多。 执掌过翰林院十多年的殷茂春,也是当今下最当得起“桃李满下”美誉的名臣,某种意义上,殷茂春比暂时比自己官衔稍高权柄更重的赵右龄后劲更足。 王雄贵见殷茂春没有话,也不强求,也不敢强求。 不料殷茂春放下茶杯后,惜字如金道:“好。” 王雄贵突然道:“恩师当年曾言,书生治国,责无旁贷,书生救国,力所能及,唯独不可书生乱国。” 元虢嗯了一声,“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过。” 王雄贵沉默片刻,“当时西楚叛乱被平定,广陵道那座姜氏庙堂的乱象,你们三人不曾亲眼所见,大概不会知道那种读书人只有在生死关头,才愿意展露出来的人间百态。” 王雄贵自嘲笑道:“我朝平定春秋一统中原后,修编前朝史书,总能看到一些笑话,什么水太凉井太,什么我家徒四壁,无大梁无白绫。我以前不太愿意相信,只是这一次,我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才不得不信。” 王雄贵站起身,来到窗外便是大雪纷飞的靠窗位置,“春雪楼庆功宴,陈芝豹和赵炳还有纳兰右慈三人联袂而至,气势汹汹,楼下就是数千叛军铁甲,唯有棠溪先生一人,挺身而出,出声当场质问赵炳。而我王雄贵,与卢白颉同样是正二品的封疆大吏,虽怒而不敢言。” 王雄贵转头笑问道:“我一直想,如果恩师当时在场,会如何如何做?” 殷茂春陷入沉思,赵右龄笑而不语。 元虢捻须道:“我估摸着吧,一辈子没跟人动过手的先生,会破荒对赵炳饱以老拳。” 殷茂春破荒大笑起来,毫无顾忌。 同样官场修为堪称大宗师的赵右龄亦是发出会心笑声。 王雄贵正衣襟,转身向窗外,郑重其事地作揖。 元虢叹息一声,缓缓起身,同样正衣襟,作揖。 赵右龄与殷茂春相视一笑,同时起身,作揖。 读书人之事。 不管下其他读书人如何想如何做,我张庐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下! ———— 太安城皇城一处边缘地带,院屋门半掩,目盲年轻人与相依为命的侍女,两人雪夜围炉煮酒。 名叫杏花的婢女忧心道:“公子,好像外边世道越来越不太平了,我去买材时候,听三位叛乱藩王一路打过来,只差没跟卢侍郎的大军撞上了,京城米价涨了好多,咱们再不多赶紧囤些,就麻烦了。” 如今以白衣之身笑傲王侯的年轻人柔声道:“放心,饿不着咱们。不过家有余粮心不慌,终归是不错的。” 她欲言又止,终于还是忍不住声问道:“公子,咱们守得住吗?是不是只要顾大柱国的两辽边军南下驰援,就一定能够成功平乱?可是连我都知道蜀王陈芝豹用兵很厉害,他帮着燕敕王他们为虎作伥,如何是好啊?” 执掌离阳赵勾的陆诩轻声道:“那位白衣兵圣选择接纳吴重轩部大军,不仅仅是想要速战速决,也意味着他视线最远处的风光,不在这座太安城,而是顾剑棠的两辽边镇。” 杏花一脸茫然,“啊?他想什么呢?” 陆诩玩笑道:“那就只有晓得了。” 她心翼翼递给陆诩一杯热酒,这几年朝夕相处,两人早已心有灵犀,虽目盲却自然而然接过酒杯,在陆诩低头饮酒的时候,她感叹道:“唉,才二十来年太平光景,就又要兵荒马乱了。” 陆诩嘴角翘起,“咱俩大概能算是运气好的,恰好刚刚活在这二十年里头。永徽前期,和今年祥符三年入夏以后的中原百姓,之前的老人,现在的孩子,都得胆战心惊活着。” 她展颜一笑,“公子的是。” 陆诩转头“望向”半掩半开的屋门,嘴唇抿起,神色恬静。 她望向公子的侧脸,她眼神痴痴。 她没有任何奢望,只希望自己能够陪在他身边,直到看到公子缓缓白头,而公子却永远不会看到她白发苍苍的不堪老态。 陆诩缓缓回过头,打破这份宁静,“我今已经遣散赵勾谍子了,什么话都能。” 杏花犹豫道:“公子,你会不会偶尔也感到寂寞?” 目盲年轻人笑着摇头,“我啊,醯鸡处瓮,怡然自得。” 杏花吐了吐舌头,“公子宁静淡泊,真是厉害。” 他自嘲道:“井蛙海,夏虫语冰,才是厉害。” 她听不太懂,也就没有话。 陆诩突然道:“记得我家乡有泉水,被大奉朝茶圣誉为下第九名泉,若是将泉水倒入杯中,水面过杯而不外溢,甚至能够浮起铜钱。” 杏花瞪大那双秋水眼眸,“真有这么神奇?” 陆诩哈哈大笑,“水浮铜钱,肯定是假,不过如醇酒沾杯,倒是真事。如果有机会,以后咱们用那里的泉水煮酒。” 杏花使劲点头。 陆诩微微仰起头,声道:“此泉最可人,春风十八回。” 她好奇问道:“公子,是谁作的诗,挺好的。” 陆诩伸出手指,指了指自己,笑脸温柔。 杏花立即一本正经道:“真是顶好的诗文!” 陆诩指了指她,“你这马屁拍得不太好。” 杏花有些赧颜。 陆诩向身边的女子轻轻摊开一只手掌。 她如遭雷击,怯怯柔柔,终于鼓起勇气伸出她有些冰凉的纤细柔荑,放在他的手心上。 陆诩握紧她的手,道:“杏花,我是个瞎子,以后你就帮我看看那些大好河山,你看见了,我就看见了。” 她哽咽道:“公子别嫌弃我笨。” 陆诩摇头柔声道:“夫君不敢。” 屋外大雪纷飞落人间,屋内人心温暖如春。 ———— 祥符四年,初春。 去年末最后的那场鹅毛大雪,尚未消融殆尽。 胶东王赵睢尽起精锐挥师南下,同时河州将军蔡柏部精骑与杨虎臣韩芳部骑军成功合拢,靖安道节度使马忠贤宣称麾下聚集十万精锐,即将向东-突-进。 这些好消息使得今年的初次朝会,增添了许多连过年都不曾有的喜庆气息。 退朝后,孙寅在人群中找到范长后,是最近捡漏了一本残谱,当真是神功大成,棋力暴涨,绝对能够在棋盘上要这位十段棋圣好看。 范长后原本与同在翰林院任职的宋恪礼并肩而行,两人意气相投,关系莫逆,家道中落的那位宋家雏凤一向沉默寡言,唯独与范长后经常秉烛夜谈。 范长后听到孙寅的一番挑衅后,笑着答应下来,相约今晚在孙寅的那栋宅子一较高下,孙寅反复提醒这位大国手,登门之前切记莫忘了顺路捎带停马坊的柳记羊rou,范长后只得许诺就算人不到,也决不让羊rou失约,孙寅这才罢休。 上届科举状元郎李吉甫一路跑,来到狂士孙寅身边的时候,有些喘气,被孙寅狠狠白眼后,李吉甫笑脸腼腆。 相貌平平且性情木讷李吉甫,一直被讥讽为离阳科举历届一甲三名的垫底人物,既无名士风流,也无事功韬略,别与那位风流卓绝领衔永徽名臣的殷茂春相比,就跟同届科举的榜眼高亭树探花吴从先,都远远逊色,身世背景,仕途前程,京城清望,皆是如此。李吉甫整整三年碌碌无为,名声不显。如今马上就要迎来下一场殿试,虽然尚未有结果,可是去年秋的秋闱会元秦观海,无论风采还是气度,就已经比李吉甫超出一筹,世家子弟秦观海在太安城本就名声鹊起,又有晋兰亭高亭树等人帮忙鼓吹造势,李吉甫便自然而然沦为绿叶,时不时被会拎出来冷嘲热讽。 李吉甫这个老实人唯一引人注目的地方,大概就是心甘情愿做北凉狂士孙寅的跟屁虫了,有事没事就去找刚刚转入礼部当差的孙寅,每次退朝都会跟在孙寅屁股后头,好像不这样做就不安心,庙堂文武对此早已见怪不怪。反观孙寅,可真是不消停的主,在国子监那场辩论舌战群儒得以名声大噪之后,很快丢了官,在一年之中就又从兵部转入礼部,没过多久就接连大骂一尚书二侍郎三郎中,害得侥幸逃过一劫的那位仅剩郎中,几乎次次上朝都要被别部大佬追着询问,诸如“马郎中,昨日可曾被那一位堵门痛骂?”“今日可能继续幸免于难?”“马大人一定要坚持住啊,我可是押你这个月都安然无恙的!下月的俸禄还能否落袋,可就靠你了!” 很快这位马侍郎就莫名其妙成了朝野皆知的出名人物,足可见“礼部官”孙寅的嚣张气焰。 黄昏中,在孙狂人那座租赁而来的宅子,对弈双方,竟然不是自诩棋力通神的孙寅和范长后,而是一个貌不惊饶外乡士子,在跟早已名动下的祥符棋圣,在棋盘上捉对厮杀,而且六十余手后,前者依然不落下风,越是知晓范长后雄浑棋力的知情人,就晓得这份殊为不易。当世棋坛公认被誉为“范子”的范长后,实力已经超越西楚国师李密,极有可能直追黄三甲和曹长卿,胜负在五五之间,所以就有了个“徐渭熊不至京城,一臂之内范无当的谐趣法。 离阳棋待诏几位国手输得心服口服,其中着佣桃泉弈谱》的棋坛名宿袁昧更是坦言,范长后先手无敌,是一种误解,只是因为京师之中,无人能够真正将棋局拖入中盘而已。 除了孙寅和下棋两人,屋内还有李吉甫和宋恪礼,孙寅蹲坐在板凳上,兜着一大碟花生米,君子是观棋不语,棋力不济的孙寅则是观棋胡乱语,所幸那名年轻士子根本就没有听从他的建言。宋恪礼没有观战,在翻阅孙寅不知从何处捡漏得到的一部奉版古籍,无椅子凳子可坐的李吉甫就直接蹲在孙寅身边,偶尔从碟子里拈起一粒花生米,细嚼慢咽,若是拿得快了,就要被孙寅一巴掌狠狠拍掉,李吉甫便只能一脸悻悻然。 八十余手后,那名年轻士子投子认输,虽此人实力已经极为惊世骇俗,美中不足的是拈子也好,落子也罢,姿态太上不了台面,与那份潇洒写意没有半颗铜钱的关系。 范长后抬起头,望向那位低头凝视棋局的同龄人,温和问道:“刘兄,敢问你学棋多少年了?” 姓刘的年轻人抬起头,微笑道:“不足三年,是进京赶考后才会的,下得也不多,几位好友在去年离开京城后,就没人愿意陪我下棋了。” 范长后苦笑道:“刘兄在棋盘上有如神助,了不起。” 孙寅快意大笑,感觉比自己下赢了范长后还要痛快,这个姓刘的赶考士子,是他连拐带骗外加强拉,才好不容易给折腾到这栋宅子的,哪怕是这样,如果不是孙寅的北凉身份,这个家伙恐怕依旧不会来此借住。年轻人姓刘名怀,也是北凉人,是去年唯一一位参加秋闱会试的士子,只不过名次极其靠后,勉强能够参加殿试,若是按照会试成绩,肯定是一个同进士出身而已。只不过刘怀却算不得籍籍无名,因为有位没有功名在身的张姓中年儒士,在国子监门口帮刘怀抄过经文。刘怀在这里落脚后,深居简出,潜心学问,而狂士孙寅在北凉道家乡求学之时,就以“制艺超群”着称,当时连在国子监担任左祭酒的姚白峰,这等首屈一指的文坛大家都情愿为其大力扬名,之后稳坐中书省第一把交椅的坦坦翁桓温,亦是亲自验证过此事,不得不一边教训孙寅要低调做人,一边又捏着鼻子气哼哼“此子科举夺魁,探囊取物”。 刘怀在此准备今年春的殿试,自然受益匪浅,而且刘怀虽然性格严谨,但是并无傲气,讨教学问,不遗余力,几次挑灯夜读至不解处,必然一一记下,然后只在清晨时分,等到需要参加早朝的孙寅起床开门,然后再一一询问,只不过孙寅虽然有问必答,起床气颇重的孙狂士,依然少不了骂刘怀几句“勤恳有余,资质稍显不足啊”、“连李吉甫那个笨蛋也不如”之类的,若是起床气不大的时候,到也会拍拍刘怀肩膀,勉励几句,“没事,文章写得跟李吉甫半斤八两,也不算太丢人,毕竟你们不是我孙寅嘛,刘怀李吉甫之流,十年一出,可我孙寅百年难遇啊”,“刘怀老弟啊,读书饶本事,不在殿试上见功力的,殷茂春中过状元吧,可他的恩师,咱们张首辅当初殿试才第几?你再瞧瞧李吉甫这家伙,不也中过状元,跟我这个连殿试都没参加过的人,能比?” 经常在此借住的李吉甫,每到这个时候,总会笑着不话。 他娘的,要知道李吉甫虽仕途不顺,可他的科举文章,当真是谁都挑不出半点瑕疵的状元文! 三年前他的那篇经义文章,某位前辈状元甘拜下风,在公开场合笑称“能不与李吉甫同年殿试,我何其幸也!高榜眼吴探花,何其不幸也!” 也亏得李吉甫竟然从不反驳半句。 刘怀一开始只当那位性情温良的李兄,只是与祥符元年的状元李吉甫同名同姓而已,等到他得知真相后,不得不私下直言劝孙寅,最少在自己面前不要那么笑话李兄,可是孙寅大袖一挥,撂下一句,“被我孙寅痛骂羞辱之人,不计其数,被我孙寅勉强认可之人,寥寥无几,李吉甫高兴还来不及,哪里会生气!” 与李吉甫认识后颇为投缘的刘怀一怒之下,差点就要搬出宅子,还是李吉甫竭力阻拦,两人在门外一番交心言语后,刘怀这才回到宅子,之后半旬时间孙寅终于强忍冲动,不过明显憋得厉害。 最后是李吉甫在一次孙寅强行把到嘴边的话语咽回肚子后,挠挠头笑道:“孙哥,想我就吧。你不自在,我其实更不自在。” 孙寅指着李吉甫,望着满脸无奈的刘怀,得意道:“听见没?!” 跟孙寅相处久了,学了好些不入流口头禅的刘怀忍不住嘀咕道:“他娘的没理,还他娘的没王法了!” 故而三人相处,还算融融洽洽。 刘怀也知道,李吉甫是大有真才实学的,最重要的是有一种更为难得的“中正平和”,无傲气有傲骨,绝非那种“貌似忠良人,实则jian猾心”之徒。 今刘怀只知道孙寅有棋友到家里下棋,气态不俗的两位客冉了以后,孙寅也没有介绍身份,只如果赢了那家伙,就带他和李吉甫去街尽头的那栋酒楼下馆子去,可劲儿大鱼大rou,我孙寅俸禄到手,跟那些个孔方兄卯上了,不够的话还能赊账嘛,孙寅两个字,还不值他个几万两黄金? 所以刘怀只知道两人一个姓宋一个姓范。 这个时候听到姓范的年轻人称赞自己“有如神助”,还“了不起”,刘怀就有些神情古怪,就我这个无意间才学会下棋的门外汉,你这么吹捧我,不合适吧? 敏锐察觉到刘怀的视线,范长后也很无奈啊,他又不是孙寅,没那脸皮自报名号。 孙寅愈发乐得不行,抓起碟子里最后一把花生米,分了一半给李吉甫,起身后抖了抖袍子,这才坏笑道:“刘怀,知道这家伙是谁不?棋坛‘范子’,十段棋圣,我朝第一大国手,曹官子第二,大名鼎鼎的翰林院黄门郎,范短先!” 范短先? 竹筒倒豆子,这么一大通绰号名头给孙寅喊出来,就连在远处看书的宋恪礼都忍俊不禁,轻轻摇头。 范长后伸手扶额。 刘怀不笨,很快醒悟,起身作揖道:“刘怀谢过范先生指点。” 范长后赶紧起身还礼,“切磋而已,不敢指教。” 孙寅白眼,转头对李吉甫道:“瞧见没,酸儒!还是两个!” 不等李吉甫话,孙寅叹气道:“加上你,三个!” 只是不等孙寅继续话,宋恪礼已经道:“不劳孙兄褒奖,加我,四个!” 孙寅没来由冒出一句,直白至极,“宋恪礼,不是我你,既然你与国舅严池集相熟,算得上是君子之交,又何必在意那些闲言碎语,唉,到头来便宜了范短后,在你们两人之间横插一脚。” 捧书的宋恪礼深呼吸一口气,不话。 孙寅仍是不愿就此作罢,念念叨叨道:“宋恪礼啊,须知情至浓处便转淡,好好一对美眷良配,可别因为你一人负气用事,就白瞎了月老红线。” 刘怀和李吉甫面面相觑,难不成这里头还真有玄机? 大致知道内幕的范长后强忍笑意。 宋恪礼扬起手中那本相当珍稀的奉刻版古书,“三百两银子!别一不心给火烧了,连三十两都不值了!” 孙寅赶紧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道:“直捣黄龙,用兵如神!我服了!” 宋恪礼冷哼一声,继续看书。 刘怀试探性问道:“范先生,能否再下一局?” 范长后笑着点头,“喊我名字即可。” 两人坐回凳子,继续再战。 百无聊赖的孙寅没了观棋兴致,只得发呆。 李吉甫对于下棋并无太多兴趣,棋力也一般,不过欣赏两位高手对弈,还是看得津津有味,至于棋品,自然是比孙寅高出十几层楼。 孙寅自言自语道:“可惜陈少保和严池集不在,否则我看得上眼的家伙,就都在一窝了。” 刘怀下棋极为专注,其实刘怀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是这般心无旁骛。 不知打谱多少次的范长后当然也是如此,可谓落子之时,雷打不动。 宋恪礼闻言略有所思。 只有李吉甫笑了笑,只是很高兴。 很奇怪,虽然与孙寅相识相交相知不短了,可是两人之间,从无什么肺腑言语,孙寅总喜欢怔怔出神想事情,经常神游物外。李吉甫在孙寅身边,也很少主动话,往往就是安安静静看看书,想想官场的大事,衙门里的高低人。 孙寅自顾自道:“其实啊,范短先胜负心重,又拿得起放得下,还真适合当官,不适合下棋,先在翰林院国子监崇文馆这些地方逛荡,不怕慢就怕快。宋雏鸡……哦不对,宋雏凤呢,倒是贵在勇猛精进,三年当侍郎,五年当尚书,十年当首辅,哦又不对了,首辅得我孙寅来当,才算名至实归,宋恪礼你还是乖乖当你的一部尚,大不两时候我让你六部尚书随你挑便是。刘怀呢,千万别钻书堆里出不来,做教书先生,没啥大出息,撑死了也就是咯屁后,给个不上不下的中等谥号,什么文洁啊文义啊文达啊,哪里是美谥,骂人呢不是……至于李吉甫你啊,凑合着在公门修行熬日子吧,记得没事就多烧烧香拜拜佛,运气好捞个正三品的侍郎,或是一州刺史啥的,可要运气不好的话,唉,就只能跟老子借钱度日了,估计娶个过得去的媳妇都悬乎……” 李吉甫郑重其事地用力点头。 得,看样子这位状元郎还当真了。 宋恪礼又是摇头。 京城夜禁之前,范长后宋恪礼告辞离去,刘怀当时起身送至门外。李吉甫晚些离开宅子,刘怀帮忙提着灯笼送到巷拐角处,这才递出灯笼。 刘怀分明看到这位状元郎在渐渐远去的时候,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横臂拦住视线,双肩微微颤动。 在出门前,孙寅拿起那本被宋恪礼搁放在桌上的奉版书籍,随意丢给正要离开的李吉甫,没好气道:“书借你,交情归交情,得还的!最短三年,最迟五年,老子会扳着手指头算着日子的。你要敢不还,我到时候扛着粪桶去你家门口泼去。信不信由你!” “别婆婆mama的,赶紧滚蛋!” 夜色中,李吉甫渐行渐远,然后越走越快,大步向前。 事实上这位官场坎坷的状元郎不知为何,最近一段时间不断跟同僚借钱,但是始终咬牙不曾向孙寅开口,据是家里寄信至京城,亟需一笔不的银子度过难关。只不过李吉甫的家里人,多半是真以为光宗耀祖的李吉甫注定已经在京城飞黄腾达,哪里知道在太安城官场攀升的不容易,若是李吉甫